专利名称:活动车顶装置以及折流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抑制车辆行驶时从设置在车辆车顶的开口部向车内流入的 空气量的折流板的活动车顶装置以及折流板。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使设置在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开关自如的活动车顶装置,有一种在开 口部的前端设有折流板的装置,该折流板能够相对车顶表面向表面上部展开或向表面下部 收回。折流板用于防止开口部开启时向车内流入的空气或控制车顶上的空气的流动而防止 车辆行驶时的噪音,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揭示的内容。在专利文献1中表示的折流板整 体由树脂以一体形式形成。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折流板中,用于控制空气的流动的 凹形状设在上部,且横跨整个车宽方向。专利文献1 日本外观注册第11752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表示的折流板中,由于凹形状设置在上部,且横跨整 个车辆,所以存在重量以及材料费增加这样的问题。本发明鉴于以往的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低成本且轻量的活动车顶装置以及折流 板。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结构特点在于,活动车顶装置具备可动 板,其配置成能够开闭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以及折流板,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在 上述开口部的前端部,沿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能对应上述可动板的位置而向上 述车顶的表面的上方展开或向该表面的下方被收纳;以及支承部,其与上述主体部的上述 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并对上述主体部进行支承且使该主体部能够相对上述车辆的车顶转 动;上述折流板具有多个凸部,这些凸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且设置在与上述车辆的车 顶的强度低的部位的位置对应的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中,上述强度低的部 位为,位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比上述开口部靠后方的位置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中, 上述主体部具有使在车辆行驶时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前端部流向后方的风形成层流的上 面部,上述多个凸部设置在该上面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活动 车顶装置中,上述多个凸部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上述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地缩窄。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活动车 顶装置中,上述折流板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上述支承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的由轻金属制 成的筒状的上述主体部;以及固定于上述主体部的由树脂制成的上述多个凸部。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中,上述多个凸部以一体形式突出设置在由树脂制成的板状的基部的上表面,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基部之间夹 设外周形状与上述基部一样的具备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结构,该折流板配置在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的前端 部,具有主体部,其沿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能对应被配置成能开闭上述开口部 的可动板的位置而向上述车顶的表面的上方展开或向该表面的下方被收纳,以及支承部, 其与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并对上述主体部进行支承使该主体部能够相 对上述车辆的车顶转动;具有多个凸部,这些凸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且设置在与上述 车辆的车顶的强度低的部位的位置对应的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折流板中,上述强度低的部位为, 位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比上述开口部靠后方的位置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7或技术方案8中所述的折流板中,上述主 体部具有使在车辆行驶时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前端部流向后方的风形成层流的上面部,上 述多个凸部设置在该上面部。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7至技术方案9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折流 板中,上述多个凸部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上述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地缩窄。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7至技术方案10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折 流板中,该折流板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上述支承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的由轻金属制成的 筒状的上述主体部;以及固定于上述主体部的由树脂制成的上述多个凸部。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结构,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折流板中,上述多个凸部以一体 形式突出设置在由树脂制成的板状的基部的上表面,在上述主体部和上述基部之间夹设外 周形状与上述基部一样的具有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具有折流板的活动车顶装置中,该折 流板在主体部的上方具有多个凸部。并且,通过上述多个凸部将在车辆的车顶上流动的空 气流从层流状态变为涡流状态,使代替层流的涡流与车顶的低强度部发生碰撞,从而比层 流的空气与该低强度部发生碰撞的情况,减小在该低强度部产生的振动。这样,通过凸部将 在车顶上流动的空气流从层流状态成为涡流状态,从而能够减小车辆车顶上的低强度部位 的振动,有效防止噪音。并且多个凸部设置在与车辆的车顶的低强度部位位置对应的车宽 方向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因此,由于在与即使层流碰撞也不会产生噪音的车顶的 高强度部对应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位置不设置凸部,所以能够减少凸部的重量、材料,实现 折流板的低成本化且轻量化。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活动车顶装置中,在车辆车顶中强度 低的位置为,在车辆车顶的构造上很难进行加强的车辆车顶的开口部后方且车宽方向的中 央部位。由此,使由对应该中央部位的位置而设置的多个凸部产生的涡流的一部分,与易于 变为低强度的车辆车顶的中央部位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层流发生碰撞而引起 的振动、即噪音。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活动车顶装置中,多个凸部设置在用 于使层流流动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上面部。由此,在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上面部流动的层流 的一部分从途中被多个凸部可靠地转换为涡流。然后,使代替层流的涡流与车辆车顶上的 低强度部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低强度部的振动、即噪音。并且,多个凸部设置在主体部的上面部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使折流板的主体部与多个凸部以树脂一体成形, 或者即使以一体成形也能实现主体部的小型化,且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活动车顶装置中,多个凸部的各个之 间的距离从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缩窄,因此车辆行驶时在车辆车顶上流动的层流状态的 风,流入凸部之间的宽的间隙并通过连续缩窄的通路而流速上升,并从凸部之间的狭小出 口更有效地变为涡流流出。这样能够通过凸部将在车辆车顶上流动的空气流制成更强的涡 流,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因振动产生的噪音。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活动车顶装置中,折流板其筒状的主 体部由轻金属形成,并且支承主体部的两侧的支承部以及多个凸部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 实现小型、轻量化。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活动车顶装置中,折流板的突出设置 有多个凸部的由树脂制成的基部,夹着外周形状与该基部大致相同且的防水效果的弹性部 件,固定在主体部上,因此能够防止水侵入筒状的主体部内,并且提高可靠性、美观性。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折流板中,通过折流板所具有的多个 凸部将在车辆的车顶上流动的空气流从层流状态变为涡流状态,使代替层流的该涡流与车 顶的低强度部发生碰撞,从而比层流的空气与与车顶的低强度部发生碰撞的情况,减小在 该低强度部产生的振动。这样,通过凸部将在车顶上流动的空气流从层流状态成为涡流状 态,从而能够减小车辆车顶上的低强度部位的振动,有效防止噪音。并且多个凸部设置在与 车辆的车顶的低强度部位位置对应的车宽方向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一部分。因此,由于在 与即使层流碰撞也不会产生噪音的车顶的高强度部对应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位置不设置 凸部,所以能够减少凸部的重量、材料,实现折流板的低成本化且轻量化。并且能够适用于 具有活动车顶的各种车辆且提高通用性。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折流板中,在车辆车顶中强度低的位 置为,在车辆车顶的构造上很难进行加强的车辆车顶的开口部后方且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位。由此,使由对应该中央部位的位置而设置的多个凸部产生的涡流的一部分,与易于变为 低强度的车辆车顶的中央部位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因层流发生碰撞而引起的振 动、即噪音。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折流板中,多个凸部设置在用于使层 流流动的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上面部。由此,在折流板的主体部的上面部流动的层流的一部 分从途中被多个凸部可靠地转换为涡流。然后,使代替层流的涡流与车辆车顶上的低强度 部发生碰撞,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低强度部的振动、即噪音。并且,多个凸部设置在主体部 的上面部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使折流板的主体部与多个凸部以树脂一体成形,或者即 使以一体成形也能实现主体部的小型化,且实现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折流板中,多个凸部的各个之间的距 离从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缩窄,因此车辆行驶时在车辆车顶上流动的层流状态的风,流 入凸部之间的宽的间隙并通过连续缩窄的通路而流速上升,并从凸部之间的狭小出口更有 效地变为涡流流出。这样能够通过凸部将在车辆车顶上流动的空气流制成更强的涡流,因 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因振动产生的噪音。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在折流板中,筒状的主体部由轻金属形成,并且支承主体部的两侧的支承部以及多个凸部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实现小型、轻量 化。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技术方案12的发明,在折流板中,突出设置有多个凸部的由 树脂制成的基部,夹着外周形状与该基部大致相同且的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固定在主体 部上,因此能够防止水侵入筒状的主体部内,并且提高可靠性、美观性。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活动车顶装置的车辆车顶的立体图。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活动车顶装置的车辆车顶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A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4-4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折流板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折流板的主体部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折流板的支承部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折流板的涡流产生部件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折流板的涡流产生部件的侧视图。图10是基于本发明的折流板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关于本发明的活动车顶装置1的实施方式根据图1 图10进行说明。图1 是具备关于本发明的活动车顶装置1的车辆的车顶10的立体图。活动车顶装置1由可动 板3和折流板7构成,其中,可动板3被配置成能够适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对设在作为 大致呈水平状的平面的车顶10上的开口部11进行开闭,折流板7则适当配置在开口部11 的前端。其中图1中的用箭头表示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前方。并且,以图1所表示的前方为 基准,将驾驶员就座后面向前方时的左右分别作为左方向、右方向。如图2所示,可动板3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在其左右侧被导轨2支承,其中该导 轨2固定在车顶10的内侧,并且可动板3经由缆线齿轮51、缆线52、53、连结部件M、55与 驱动装置5连结,通过驱动装置5的动作以前进以及后退的的方式动作。折流板7适当配置成,可动板3向后方移动而开放开口部11时向车顶10的表面 的上方展开,并且可动板3向前方移动而关闭开口部11时向车顶10的表面的下侧收回。如图3、图5所示,折流板7由以下结构构成配置于两端的树脂制的支承部32,其 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车顶10 ;筒状的主体部30,其由铝等轻金属形成,沿着开口部11的前端 缘部的内侧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两端部与支承部32连结而被固定;树脂制的涡 流产生部件20,其固定于主体部30的上表面,由在板状的基部20a的上表面突出设置的多 个(本实施方式中3个)凸部35、36、37构成。主体部30形成内部空心的筒状,并由铝材料通过挤出成形而形成。主体部30为 如下所述的部件折流板7向车顶10的表面的上方展开,车辆行驶时使在车顶10上流动的 风(空气流)在主体部30的上面部流动并作为层流向后方流动而防止流入车内。如表示 折流板7向车顶10的表面的上方展开的状态的图6的剖视图所示,主体部30构成为包含层流流动的上面部的若干前倾的上壁30a、比上壁30a进一步前倾的下壁30b、从下壁30b 的前端向前方具有若干向上的角度地延伸的连接壁30c、将连接壁30c的前端与上壁30a的 前端连接起来的前壁30d、将上壁30a的后端与下壁30的后端连接起来的后壁30e。这个 主体部30的形状形成为规定的强度以上,以在开口部11被开放且主体部30向车顶10的 表面的上方展开的状态下车辆以高速行驶时,防止风进入车内,并且防止因强风而变形。如图5、图6所示,在主体部30的上壁30a上,设有供用于从主体部30的内侧固定 涡流产生部件20的螺栓贯通的贯通孔38,该贯通孔38与主体部30的纵向方向平行地以相 等间隔设在三个部位。三个部位的贯通孔38的间隔与设置在涡流产生部件20上的后述的 三个凸部35、36、37之间的间隔大致一致。并且以设置在上壁30a上的三个部位的贯通孔 38的各轴中心线和下壁30b交叉的点为中心,在下壁30b的三个部位分别设置有三个工具 插入孔39。如图7所示,支承部32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向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机体部32b 的端部形成支承突部32a,如图4表示的那样,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部32c的端部, 通过枢轴73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固定在导轨2上的支架21上。并且折流板7已展开到车顶 10的上表面时进行阻挡的挡块(stopper rib) 34,从机体部32b的下表面向前方突出而成。 该支承部32例如利用聚酰胺等树脂通过注塑成型而一体成形。支承部32通过支承突部3 分别固定在主体部30的两端。即,将支承突部3 插入主体部30的内孔30h而使其与下壁30b及连接壁30c的部分内表面重合,并使插通贯 通孔40的未图示的螺栓与镶嵌在支承突部3 上的螺母33螺合,将支承部32固定到主体 部30,其中,贯通孔40穿设在下壁30b上。这时,机体部32b和支承突部3 之间的停止面 32g,与主体部30的端面相抵接而决定支承部32向主体部30的安装位置,并且提高安装强 度。支承突部32a以规定的长度形成,且与主体部30的内孔30h的内侧的下壁30b以 及连接壁30c部分卡合。因此支承突部3 具有与内孔30h的下壁30b以及连接壁30c的 内侧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的卡合面32d。固定部32c,其沿着开口部11的侧边部的内侧延伸的截面为方形,且在端部具备 用于安装到导轨2的支架21上的螺栓贯通孔42。机体部32b的停止面32g的外形形状与主体部30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机体部 32b形成为,从与主体部30的外形形状大致一致的形状的端部向固定部32c弯曲且逐渐改 变外形地与固定部32c连接。挡块34呈舌状,在折流板7已展开到车顶10的表面时上表面呈大致水平状态,并 且与固定在图3所示的后述的框架4上的抵接部件82抵接,而限制折流板7向上方的移动。 挡块34突出设置在弯曲成大致L字形的机体部32b的弯曲部的外侧的下方,在中心的孔部 嵌入了与抵接部件82抵接时作为缓冲材料的由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弹性部件45。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涡流产生部件20通过螺栓44固定在主体部30的规定 的位置,以在折流板7展开到车顶10的表面的上方的状态下成为主体部30的上方。这里 所说的规定的位置,是指与车辆的车顶10上的强度低的低强度部位P的位置对应地设定的 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低强度部位P是指比开口部11靠后方的车顶10的车宽方向的车辆 中央部分。因此,涡流产生部件20的3个凸部35、36、37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固定在与低强度部位P大致一致的位置。并且向主体部30的涡流产生部件20的安装位置,优选的是配 置在主体部30的后方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安装性等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地固定 在从主体部30的后方端以规定量前进的位置。如图8所示,涡流产生部件20由长方形形状的基部20a和三个凸部35、36、37构 成,并且例如由聚酰胺等树脂通过注塑成形而一体成形,其中,基部20a在涡流产生部件20 固定到作为主体部30的上面部的上壁30a上时与上面部接合,凸部35、36、37沿车辆左右 方向以等间隔突出设置在基部20a的上表面。三个凸部35、36、37为相同的形状。凸部35、 36、37构成为与基部20a的上表面20b平行的平面部35a、36a、37a ;将平面部35a、36a、37a 和基部20a的上表面20b呈规定的角度相连接的倾斜部35b、36b、37b。平面部35a、36a、 37a的形状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具有长边且前侧的两个角以圆弧连接的长方形形状,从基 部20a的上表面20b向上方以规定的高度配置。其中,倾斜部35b、36b、37b与基部20a的 上表面20b所成的角度,优选的是从30度到40度。如图8所示,如此形成的凸部35、36、37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 续地缩小并形成流道22。从而,流道22使从各凸部的前端部流入的车辆行驶时产生的风的 流速上升,以在从各凸部的后端部排出时有效地产生涡流。由于凸部35、36、37的形状的不 同而产生的效果大大不同,因此凸部35、36、37通过实验求解最佳效果的形状以进行确定。并且如图6所示,由于通过螺栓44固定在主体部30的上壁30a上面部,所以在涡 流产生部件20上有螺母23通过镶嵌成形方式形成在凸部35、36、37的中央35c、36c、37c 的下方。镶嵌的螺母23构成为能够从涡流产生部件20的基部20a下方与螺栓44螺合,涡 流产生部件20通过螺栓44固定在主体部30的上壁30a的上面部的上述规定的位置。另 外,在涡流产生部件20通过螺栓44固定之后,用盖子41对供用于螺接螺栓44的工具插入 的设在下壁30b上的工具插入孔39进行密封。盖子41例如由树脂、橡胶等形成,与工具插 入孔39嵌合。在涡流产生部件20的基部20a与主体部30的上壁30a的上面部之间,夹设作为 具有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即例如由丙烯酸等制成的密封部件43,以防止水向主体部30内 侵入。密封部件43是将粘接成分涂敷在两表面的具有规定厚度的薄片状部件。并且密封 部件43具有比涡流产生部件20的基部20a的外形形状稍小的(优选的是比基部20a外形 小约Imm)外形形状,在涡流产生部件20被螺栓44固定到主体部30的上壁30a的上面部 时,在厚度方向被压缩、压扁而外形扩大,从而成为与涡流产生部件20的基部20a大致相同 的形状,以填埋基部20a和主体部30的上壁30a的上面部之间的间隙,防止水侵入主体部 内,同时提高美观性。并且,如图3所示,为了连结两侧导轨2的前端部而固定框架4,并且在框架4与折 流板7之间安装对折流板7进行施力以使其上升的弹簧9。并且在框架4上固定有抵接部 件82。接着,对具备如上述所述构成的折流板7的活动车顶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 从图4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可动板3向前方移动而关闭开口部11时,从可动板3的下表面 部突出的加强部31的下表面,与折流板7的支承部32的上表面3 抵接,抵抗弹簧9而向 下按押折流板7,从而使折流板7向图4的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收回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当 可动板3向后方移动而开放开口部11时,折流板7以展开的方式上升而向车顶10的表面的上方展开。这时,固定在框架4上的抵接部件82的下表面与设置在折流板7的支承部32 上的挡块34的上表面,经由嵌入到挡块34中的弹性部件45而抵接,从而限制展开上端位置。并且,如图10所示,在这个状态下车辆行驶时,除固定涡流产生部件20的部分之 外的折流板7的主体部30中,从车顶10的前端部向后方流动的风,从主体部30的前壁30d 通过上壁30a而成为层流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流动,不进入车内而是通过开口部11 的上方。并且层流的一部分在开口部11的后方的车顶10上发生碰撞并向后方流走。这时, 与车顶10上的层流发生碰撞的部分,不是左右方向的作为中央部的低强度部位P,而是确 保了规定的强度的部分。因此即使是层流的一部分发生碰撞也不会引起振动而发出噪音。接着,对固定有涡流产生部件20的部分的风的举动进行说明。在固定有涡流产生 部件20的部分,从车顶10的前端部向后方流动的风,在从主体部30的前壁30d到达上壁 30a的途中为止作为层流流动,之后,流入涡流产生部件20的凸部35、36、37的各个之间的 各流道22。各流道22成为从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地缩窄的形状。流入各流道22的风通 过连续地缩窄的通路而流速上升,最终从各流道22的狭小出口流出,流出时产生良好的涡 流。然后,发生的良好的涡流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向后方流动,不进入车内而是通过 开口部11的上方,到达开口部11的后方的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处于与涡流产生部件20大致 相同位置的车顶10的低强度部位P。但是,由于是涡流,所以在车顶10的低强度部位P产 生的振动被抑制,几乎不会产生噪音。并且在涡流产生部件20的流道22的入口部、即涡流 产生部件20的凸部35、36、37的车辆前方侧,形成较大的圆弧部对。因此减少风流入流道 22时的风噪。从上述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折流板7的上面部,对应车辆的车顶10的 成为噪音的发生源的低强度部位P的位置,将三个凸部35、36、37设置在左右方向(车辆宽 度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通过上述三个凸部35、36、37将在车辆的车顶10上流动的 空气流从层流状态变为涡流状态,使代替层流的涡流与车顶10的低强度部位P发生碰撞, 从而比层流的空气与该低强度部位P发生碰撞的情况,减小在该低强度部位P产生的振动。 这样,通过三个凸部35、36、37将在车顶10上流动的空气流从层流状态成为涡流状态,从而 能够减小车辆车顶10上的低强度部位P的振动,有效防止噪音。并且三个凸部35、36、37 设置在与车辆的车顶10的低强度部位P位置对应的车宽方向的折流板7的主体部30的一 部分。因此,由于在与即使层流碰撞也不会产生噪音的车顶10的高强度部对应的折流板7 的主体部30的位置不设置凸部,所以能够减少凸部的重量、材料,实现折流板7的低成本化 且轻量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凸部35、36、37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车辆的前方向 后方连续地缩窄。由此,车辆行驶时在车辆车顶上流动的层流状态的风,流入凸部35、36、 37彼此之间的宽的间隙并通过连续地缩窄的通路而流速上升,且从凸部35、36、37的各个 之间的狭窄的出口更有效地成为涡流流出。这样,能够将在车辆车顶10上流动的空气流制 成更强的涡流,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由振动引起的噪音。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折流板7由于其筒状的主体部30由作为轻金属的铝形成, 且支承主体部30的两侧的支承部32和涡流产生部件20由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实现小型、 轻量化。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设置有三个凸部35、36、37的由树脂制成的涡流产生 部件20的基部20a,经由具有与基部20a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的外周形状的弹性部件即具 备防水效果的密封部件43,固定在主体部30上,因此能够防止水侵入筒状的主体部30内, 实现可靠性、美观性的提高。其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具有控制板3以及折流板7的活动车顶装置1 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只具有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 的折流板7 —样的结构的折流板的结构。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的效果,并且 能够配置在具有活动车顶的各种车辆上,提高通用性。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突出设置有三个(奇数)凸部35、36、37的涡流产 生部件20,沿车辆的左右方向与车顶10的低强度部位P大致一致地固定在主体部30的上 面部,以通过产生涡流防止噪音的产生,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相同位置在涡流产生部件20 上突出设置四个(偶数)的凸部。即,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低强度部位的中央部分对应 的涡流产生部件20的中央部分成为凸形,但中央部分也可以成为凹形。这样,也具有与上 述相同的效果,对此发明人等已进行确认。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流产生部件20的流道22的入口部、即涡流产生部件20 的凸部的车辆前方侧设有较大的圆弧部对,但是在流道22的入口部不形成圆弧部M也可 以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折流板7的主体部30由铝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 作为轻金属的镁、钛等。这样,与上述一样,也可以确保强度且实现轻量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顶10的后方中央部为低强度部位P,但是例如在左后方 向、右后方向为低强度部位P时,只要在折流板7的对应部位设置涡流产生部件20就能够 得到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流产生部件20由树脂形成,但是也可以由铝等形成。进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折流板7的主体部30和涡流产生部件20以分体形成,但是也可以由 铝等一体成形。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涡流产生部件20的凸部35、36、37虽然为一体的部件,但 也可以分体形成,这样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活动车顶装置以及折流板在开放车顶行驶时有效地抑制风向车内流入, 并且能够减少风与车辆车顶产生碰撞而引起的噪音,因此适于车顶具有开口部的车辆。附图标记的说明1…活动车顶装置,3…可动板,5…驱动装置,7…折流板,10···车顶,11···开口部, 20…涡流产生部件,22···流道,30…主体部,32···支承部,35、36、37···凸部,43···弹性部件 (密封部件),P…低强度部位。
权利要求
1.一种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可动板,其配置成能够开闭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以及 折流板,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在上述开口部的前端部,沿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并且能对应上述可动板的位置而向上述车顶的表面的上方展开或向该表面的下方被收纳; 以及支承部,其与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并对上述主体部进行支承且使 该主体部能够相对上述车辆的车顶转动;上述折流板具有多个凸部,这些凸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且设置在与上述车辆的车 顶的强度低的部位的位置对应的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度低的部位为,位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比上述开口部靠后方的位置的上述宽度 方向的中央部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使在车辆行驶时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前端部流向后方的风形成层流 的上面部,上述多个凸部设置在该上面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凸部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上述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地缩窄。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折流板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上述支承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的由轻金属制成的筒状的上述主体部;以及 固定于上述主体部的由树脂制成的上述多个凸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动车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凸部以一体形式突出设置在由树脂制成的板状的基部的上表面,在上述主体 部和上述基部之间夹设外周形状与上述基部一样的具备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
7.一种折流板,其特征在于,该折流板配置在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的前端部, 该折流板具有主体部,其沿上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能对应被配置成能开闭上述开口部的可 动板的位置而向上述车顶的表面的上方展开或向该表面的下方被收纳,以及支承部,其与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并对上述主体部进行支承且使 该主体部能够相对上述车辆的车顶转动;具有多个凸部,这些凸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且设置在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强度低 的部位的位置对应的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流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强度低的部位为,位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比上述开口部靠后方的位置的上述宽度 方向的中央部位。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折流板,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有使在车辆行驶时从上述车辆的车顶的前端部流向后方的风形成层流 的上面部,上述多个凸部设置在该上面部。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流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凸部的各个之间的距离从上述车辆的前方向后方连续地缩窄。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折流板,其特征在于, 该折流板包括由树脂制成的上述支承部;固定于上述支承部的由轻金属制成的筒状的上述主体部;以及 固定于上述主体部的由树脂制成的上述多个凸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流板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凸部以一体形式突出设置在由树脂制成的板状的基部的上表面,在上述主体 部和上述基部之间夹设外周形状与上述基部一样的具有防水效果的弹性部件。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低成本、轻量的活动车顶装置以及折流板。一种活动车顶装置具备可动板(3),其配置成能够开闭设置于车辆的车顶(10)的开口部(11);以及折流板(7),其具有主体部(30),其配置在上述开口部(11)的前端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能对应可动板(3)的位置而向车顶(10)的表面的上方展开或向该表面的下方收纳;支承部,其具有主体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连接,并对主体部(30)进行支承使该主体部(30)能够相对车辆的车顶(10)转动;折流板(7)具有多个凸部(35、36、37),这些凹部位于主体部(30)的上方且设置在与车辆的车顶(10)的强度低的部位的位置对应的主体部(30)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
文档编号B60J7/22GK102149555SQ200980135999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5日
发明者井田博之, 堀健二, 石川政司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