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树脂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其用于搭载在车辆上的气囊装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 胀。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气囊,其不是由布或者无纺布等纤维状材料形成,而是 由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周壁,该薄片状的合成树脂通过吹塑成型和注塑成型等而形成。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树脂气囊,已知一种用于膝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树脂气囊(例如,参照 日本特表2002-522286号公报)。该树脂气囊形成长方形板状,配置为使短边侧彼此在左右 方向上相对,配置在驾驶员膝部前方。另外,在该树脂气囊中,在膨胀侧即驾驶员侧的壁部 上,并排设置多个以剖面U字状凹陷的折叠部,驾驶员侧的壁部形成为褶皱状。在该树脂气 囊中,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褶皱状的壁部一边延展一边向驾驶员侧膨胀,然后,作为膨胀 完成的状态而承受驾驶员的膝部。
另外,作为现有的其它树脂气囊,具有一种收容在座椅的座位部中的树脂气囊 (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07-522008号公报)。对于该树脂气囊,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进行 膨胀,固定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客大腿部的前部背面侧,从而限制乘客向前方移动(所谓下 滑(submarine)现象)。该树脂气囊也形成为长方形板状,设有多个以剖面V字状凹陷的折 叠部,以形成使一侧的长边侧较大地膨胀的区域。并且,该气囊也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厚 度方向膨胀。
但是,作为现有的树脂气囊都是形成为长方形板状,以沿其厚度方向增加的方式 进行膨胀,并且,折叠部也配置为,在从气囊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观察下,形成沿长方形 板状的外周缘的倒U字状。
因此,在现有的树脂气囊中,在以使膨胀完成时的厚度增加的方式而进行的膨胀 完成时,在长方形板状的各角部,特别地,在以增加厚度的方式进行膨胀的一侧的长边两端 的两个角部附近,在其沿正交方向相交的外周缘彼此的部位处,刚性变高。并且,由于上述 角部间的内侧部位的厚度增加,所以长方形板状气囊的外周缘中的两个角部之间的中央附 近(长边的中央附近),容易弯折而进入内侧。因此,如果该中央附近弯折,则在该弯折部位 上产生应力集中。从而树脂气囊容易导致下述状况,即,在该弯折部位上开口而发生漏气。
另外,在产生褶皱的情况下,该褶皱的深度及位置容易产生偏移,其结果,树脂气 囊膨胀完成后的厚度尺寸可能在每个气囊中都发生偏移,并不优选。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气囊,其可以 抑制膨胀完成时产生褶皱。
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由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周壁,并且通过膨胀用气体的 流入,以使得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
该树脂气囊的特征在于,
将以使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的区域的外周 缘,作为三侧包围外周缘而构成,其具有两个相对缘,它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以及 连结缘,其连结两个所述相对缘,
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作为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将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 以半圆弧状连接,并且,在俯视观察下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
由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的至 少一个上,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多个折叠部,其形成沿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而向所述三侧包 围外周缘侧膨胀的曲线状,向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凹陷,并且,
所述各折叠部各自沿所述气囊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凹陷的底部和两 个倾斜部的V字状,该两个倾斜部从该底部向两侧扩展开,所述各折叠部构成为,在膨胀用 气体流入时,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以使开口宽度尺寸扩大,一边使所述气囊膨胀,
设置所述折叠部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确保规定厚度 尺寸而完成膨胀时,抑制所述折叠部向外表面侧翻转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如果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则以使一侧壁部和另一 侧壁部彼此分离的方式,使厚度尺寸增加而进行膨胀。此时,三侧包围外周缘中的一侧壁部 和另一侧壁部之间,一边使彼此的相交角度扩大,一边将各折叠部中的隔着底部的两个倾 斜部彼此的相交角度扩大,或者使倾斜部的顶部侧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扩大,从而使厚度 尺寸增加。换言之,通过各折叠部进行塑性变形以使开口宽度尺寸扩大,从而使厚度尺寸增 加。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在膨胀时,三侧包围外周缘形成向外侧膨胀 的相连续的曲线状,不具有直线部分。另外,树脂气囊将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以半圆弧状 连接。因此,在三侧包围外周缘上,难以产生局部向内侧凹陷而生成的褶皱。另外,膨胀区域 的多个折叠部也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形成为沿着三侧包围外周缘而向三侧包围外周缘侧膨 胀的曲线状。因此,气囊在从三侧包围外周缘至厚度最厚的部位、即最内侧的折叠部中的内 侧倾斜部的顶部附近的部位中,顺次变高地位移,使从三侧包围外周缘侧至内侧的倾斜部 的顶部不产生褶皱。此外,将设有折叠部的部位的壁厚尺寸设定为,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 确保规定厚度尺寸而完成膨胀时,可以抑制折叠部向外表面侧翻转的范围内。因此,由于膨 胀完成时的折叠部不会以向外表面侧凸出的方式翻转,所以也可以抑制在膨胀完成时的折 叠部中局部产生褶皱。
由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可以在膨胀完成时,抑制在三侧包围外周缘 及内侧设有折叠部的膨胀区域中产生褶皱,顺利地进行膨胀而完成膨胀。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优选所述各折叠部的沿所述气囊的厚度方 向的剖面形状分别形成为,使所述折叠部的底部从沿所述折叠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远离 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的内侧偏移,对于从所述底部向两侧延伸的两个倾斜部的从所述底面 部上升的倾斜角度,与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所述倾斜部相比,内侧的所述倾斜部较大。
利用上述结构,折叠部中隔着底面的两侧倾斜部,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分别承受 与气囊的内周面侧正交的方向向外的膨胀用气体的压力。将此时的压力划分为“向外分 力”,其沿厚度方向向外作用;以及彼此抵消的“沿表面分力”,它们沿着折叠部的宽度方向, 即,沿着与气囊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气囊的一侧壁部及另一侧壁部的表面。并且,倾斜角度较小的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倾斜部,与内侧的倾斜部相比,对应于膨胀用气体的压力,以与较 小的倾斜角度相应的较大比例承受向外分力。并且,由于底部向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的内 侧偏移,所以该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倾斜部与内侧的倾斜部相比,沿厚度方向的投影面积 较大。另外,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倾斜部配置在作为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外缘侧,与内侧的 倾斜部相比,沿三侧包围外周缘侧的面积本身也较大。其结果,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可以 迅速地使折叠部向进行膨胀的方向移动,可以迅速地进行膨胀。
此外,如果与上述不同地,将折叠部的底部从折叠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三侧包 围外周缘侧偏移地配置,则与膨胀用气体的压力对应而以较大的比例承受向外分力的倾斜 部,成为从底部向内侧延伸的部位。但是,由于该内侧的倾斜部与外侧的倾斜部相比,位于 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的内侧,所以其结果,气囊在整体观察下成为较小的面积,在使气囊迅 速膨胀这方面上较差。
并且,如上所述,对于折叠部的剖面形状,在底部沿折叠部的宽度方向从中央向内 侧偏移的情况下,多个所述折叠部形成为,随着从内侧接近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所述底部 的凹陷深度变深。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将最先增加厚度的部位稳定地设定在最内侧的折叠部的内侧 倾斜部的顶部附近。即,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气囊的三侧包围外周缘中的一侧壁部和另一 侧壁部,一边使彼此的相交角度扩大,一边将各折叠部中隔着底部的两个倾斜部彼此的相 交角度扩大,或者,使倾斜部的顶部侧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扩大,从而使厚度尺寸增加。并 且,最内侧的折叠部的内侧倾斜部的顶部附近,由于上述扩大的相交角度的合计而厚度增 加。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通过累加相交角度的位移的作用,可以使最内侧的折叠部的 内侧倾斜部的顶部附近,可靠且稳定地从气囊的一侧壁部及另一侧壁部凸出,最先使厚度 增加。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优选在折叠部配置在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 部这两者的情况下,将折叠部的凹陷的底部在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在与厚度方向 正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在上述结构中,一侧壁部和另一侧臂部中的折叠部的底部彼此在 厚度方向上不重叠。因此,树脂气囊可以使收容时的厚度尺寸较小而构成,即使在使厚度尺 寸变小的方向上作用外力而使气囊变形,也可以尽可能防止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中的折 叠部的底部附近彼此接触,难以产生在接触时生成的异常噪音。当然,在上述结构中,由于 即使使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的折叠部的深度加深,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中的折叠部的 底部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彼此难以抵接,因此,可以抑制树脂气囊在收容时的 厚度尺寸增加,可以紧凑地进行收容。
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树脂气囊中,也可以设置肋部,其连结一侧壁部和另一侧 壁部,限制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彼此接近。上述肋部从与气囊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 边缘即外周缘开始,隔着间隙配置,并且,配置为在气囊膨胀时,解除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 部之间的连结。
在上述树脂气囊中,即使从周围向使厚度缩小的方向按压,也可以利用肋部防止 相对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接触。另外,肋部从与气囊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边缘即 外周缘隔着间隙配置,而不是从外周缘相连续地配置。因此,在远离外周缘气囊的中央附近 变厚膨胀时,在从外周缘至肋部为止的区域附近,可以抑制褶皱产生,顺利地进行膨胀。此外,如果从树脂气囊的外周缘开始相连续地配置肋部,则在进行塑性变形而使气囊膨胀时, 从外周缘至肋部的区域中的刚性过高,容易产生褶皱。并且,如果产生褶皱,则在该部位中 产生应力集中,产生导致漏气的孔,因此,并不优选。
并且,如果设置肋部,则反而可以使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增加, 在连结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的气囊的外周缘中,与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间隔距 离较小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曲率变大而连结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因此,在气囊膨胀时, 以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位于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气 囊的外周缘中的缘部,在彼此的相交角度扩大时,可以以分别远离顶部的部位为中心,进行 弯曲塑性变形,其中,该顶部是气囊的外周缘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的顶部。其结果,在树脂气 囊中,可以抑制外周缘中的应力集中而变形,可以抑制外周缘损坏。
由此,在设有上述肋部的树脂气囊中,可以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壁部彼此在 收容时进行接触,可以防止产生异常噪音。另外,在设有上述肋部的树脂气囊中,即使形成 进行塑性变形而膨胀的结构,也可以抑制外周缘和肋部之间的区域附近的褶皱及外周缘损 坏的产生,可以顺利地进行膨胀。并且,如果将肋部配置为,在气囊膨胀时,解除一侧壁部和 另一侧壁部之间的连结,则可以使膨胀时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 可以以使气囊的厚度尺寸增大而进行膨胀。
另外,气囊将膨胀用气体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方向作为与气囊的厚度方向正 交的方向,使膨胀用气体在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流动的气体供给侧部,配置在远离 连结缘的三侧包围外周缘的相对缘彼此之间的外周缘侧,在此情况下,肋部从来自气体供 给侧部流动的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至上游侧配置多个。并且,作为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上 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肋部的排列状态,优选将这些肋部设定为,上游侧的肋部配置在可以 遮蔽膨胀用气体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相对于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的肋部以直线 状流动。
利用上述结构,由于向下游侧的肋部直线流动的膨胀用气体由上游侧的肋部遮 蔽,所以下游侧的肋部不受膨胀用气体流动的影响,可以容易地设定为,上游侧的肋部与下 游侧的肋部相比更早地解除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间的连结。换言之,在上述结构的气 囊中,可以容易地将在膨胀初期最先变厚膨胀的部位设定在上游侧的肋部附近。
在该情况下,优选将配置在从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至下游侧的多个肋部配置多 列,各列的各自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的肋部配置为包围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各 列的下游侧的肋部配置在从膨胀区域以放射状展开的位置上。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将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配置在由以放射状配置的多个肋部 所包围的气囊的中央附近,可以使该膨胀区域顺利地从膨胀初期开始进行膨胀,并且,抑制 褶皱产生,顺利地膨胀为最厚。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树脂气囊中,优选肋部将向气囊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一侧端部, 与在一侧壁部或者另一侧壁部的折叠部中的倾斜部的顶部附近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在折叠部的最凸出于外表面侧的倾斜部的顶部附近配置肋部,从 而容易按压的顶部附近直接由肋部支撑,难以凹陷。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树脂气囊的顶部 附近局部凹陷而产生压瘪时的异常噪音。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座椅搭载 的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仰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的IV-IV部位对应。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折叠部附近的放大端面图。
图6是顺次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膨胀状态的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膨胀完成时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表示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动作完成时的概略纵剖面 图。
图9是表示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座椅搭载的状态的概略纵 剖面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仰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充气机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10的XII-XII 部位对应。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折叠部附近的放大端面图。
图14是顺次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膨胀状态的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膨胀完成时的概略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动作完成时的概略纵剖面 图。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第3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仰视图。
图19是表示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门部搭载的状态以及表 示动作完成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0是第4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俯视图。
图21是第4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组装充气机后的概略仰视图。
图22是表示使用第4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门部搭载的状态以及表 示动作完成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23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俯视图。
图M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3的XXIV-XXIV部位 对应。
图25是表示使用第1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座椅搭载的状态以及表示 动作完成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沈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沈的XXVII-XXVII部 位对应。
图28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沈的XXVIII-XXVIII部位对应。
图四是表示使用第2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门部搭载的状态以及表示 动作完成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30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31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32是表示使用第4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门部搭载的状态以及表示 动作完成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33是表示使用第5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座椅搭载状态的概略俯视 图。
图34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33的XXXIV-XXXIV部 位对应。
图35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33的XXXV-XXXV部位 对应。
图36是顺次表示使用第5变形例的树脂气囊的气囊装置向座椅搭载的状态和动 作完成时的概略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在下面记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记述的实施 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变更及与其等同的形式都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之内。
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气囊(以下简称为气囊)20的气囊装置Sl如图1所示, 搭载在具有靠背部2和座位部3的车辆用座椅1的座位部3中。并且,该气囊装置Sl是防 下滑用的气囊装置,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使座位部3的前部3a侧向上方隆起,即使就坐于 座椅1的座位部3上的乘客M发生下滑现象而在座位部3上向前方侧滑动,也通过隆起的 前部3a侧承受大腿部T的前部侧背面,从而限制在座位部3上向前方滑动(参照图8)。
另外,下滑现象容易发生在下述情况下,即,就座的乘客M系有座椅安全带装置9 的座椅安全带10,且靠背部2向后方较大地倒下。座椅安全带装置9具有座椅安全带10和 带扣12而构成。如果使舌片11和带扣12紧固连接,则座椅安全带10的从未图示的铰链 至舌片11为止的肩部安全带10a,固定乘客M的上半身U,使其不向前方移动,从舌片11至 向未图示的地板固定的固定部位为止的膝部安全带10b,固定乘客M的腰部W和大腿部T, 限制其向上方移动或前方移动。
座椅1的座位部3构成为,在板金制成的座位板4的上表面如侧,隔着气囊装置 Sl的气囊20而配置座垫6,在座垫6的周围配置织物等的表皮7。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 情况下,气囊装置S 1如图8所示,使载置在座位板4的上表面如侧的气囊20膨胀,从而 使座位部3的前部3a侧隆起。
气囊装置Sl如图1 4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气囊20,其由聚酰胺或聚丙 烯等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充气机15,其配置在气囊20的后缘20b侧;以及管状的止动 器17。
充气机15产生使气囊20膨胀的膨胀用气体G,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15a、以及插 入止动器17中的前端侧小径的头部15b,在头部1 上配置使膨胀用气体G喷出的气体喷出口 15c。主体部1 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从未图示的引线输入来自规定的气囊动作电路 的动作信号而进行动作,然后,从气体喷出口 15c喷出膨胀用气体G。
止动器17沿左右方向延伸,构成由闭塞壁17b将左端侧闭塞的圆筒状,将充气机 15从开口的右端侧插入。左右两端隔着后述的气囊20的后缘20b侧而形成安装未图示的 夹具的安装部位17a、17c,该夹具固定在座位板4上。在安装部位17a、17c之间的中间部 位上,沿止动器17的轴向配置多个开口 17d,它们将膨胀用气体G向气囊20侧的前方侧供
此外,止动器17也可以是金属制,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材料与气囊20相 同的合成树脂形成。并且,止动器17容易地与气囊20熔敷或者粘结,而紧固气囊20的后 缘20b侧。
另外,充气机15利用上述的未图示的夹具,牢固地压接在安装部位17c上,密封性 良好地由止动器17保持,利用止动器17固定在座位板4侧。另外,为了使充气机15稳定 地向座位板4侧固定,也可以另外使用未图示的支架,将充气机15直接固定在座位板4侧。
气囊20利用聚酰胺或聚丙烯等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周壁21,通过膨胀用气体 G流入而膨胀,使得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和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 23分离。气囊20将后缘20b侧形成沿左右方向的直线状,作为利用止动器17而安装固定 在座位板4侧的固定侧缘部M。气囊20将固定侧缘部M的前方侧形成为膨胀区域25,其 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使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彼此分离,使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变厚。
并且,膨胀区域25的外周缘构成为形成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其具有两个相对缘 ^aJ6a,它们在沿气囊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以及连结缘其连结两个相 对缘^aJ6a。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三侧包围外周缘沈构成为,除了气囊20的 后缘29b之外,具有左缘20c以及右缘20d,它们作为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相对的相 对缘26a ;以及前缘20a,其作为连结缘^b。
此外,该三侧包围外周缘沈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如图4、5所示,将上壁部22和下壁 部23以半圆弧状连结,并且,如图2、3所示,在俯视观察下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 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之间如下所示进行结合,即,作为 在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结合状态,以形成半圆弧状的方式进行连结,该半圆弧状的直径 尺寸D(参照图5)与膨胀前的气囊20的厚度尺寸T0(参照图6的Α)相等。
另外,在由三侧包围外周缘沈所包围的膨胀区域25中,在上壁部22和下臂部23 上分别配置向气囊20的厚度方向凹陷的折叠部观、33。折叠部^Q8A、28Bd8C)、33(33A、 33B、33C)分别朝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为3个),在俯视观察下, 形成沿三侧包围外周缘26而向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膨胀的曲线状。上述各折叠部观、33 各自沿气囊20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具有凹陷的底部四、34和两个倾斜部30、31、35、 36的V字状,其中,两个倾斜部30、31、35、36从底部四、34以向两侧展开的方式延伸。另 外,上述各折叠部观、33分别将左右方向的中央^a、33a配置在最前端,将左右两侧的末端 28b,33b配置为,接近固定侧缘部M并沿左右方向排列成直线状。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各折叠部观、33中,沿气囊20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 形成为,分别将底部四、;34从沿着折叠部观、33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沈 的内侧偏移。即,各折叠部观、33形成为,对于从底部四、34向两侧延伸的两个倾斜部30、1031、35、36的从底部四、34上升的倾斜角度θ f、θ b (参照图5),与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 倾斜部30、35相比,内侧的倾斜部31、36较大(θ f < θ b)(参照图5)。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折叠部观、33分别形成为,随着从内侧接近三侧包围 外周缘26,如图5所示底部29,34的凹陷深度尺寸dU2、dUl、dUO、dD2、dDl、dDO变深(dU2 < dUl < dUO, dD2 < dDl < dDO)。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折叠部观、33配置在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这两者上, 并且,折叠部观、33的凹陷的底部四、34配置为,在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之间,在与厚度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
并且,设置折叠部观、33的部位即膨胀区域25的壁厚尺寸t设定为,在使膨胀用 气体G流入,确保规定厚度尺寸Tl而完成膨胀时,抑制折叠部观、33向外表面侧翻转的范 围内。当然,该厚度尺寸t也设定为,使得在向气囊20流入膨胀用气体G时,各折叠部28、 33 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一边使开口宽度尺寸WUl、WU2、WU3、WDl、WD2、WD3(参照图5)展开 为开口宽度尺寸 WU10、WU20、WU30、WD10、WD20、WD30(参照图 6 的 C)。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20设定为,使单体膨胀前的厚度尺寸TO为大约 25 32mm,使得膨胀完成时的内压值为230Kpa左右而完成膨胀,此时的气囊20单体的厚 度尺寸Tl为大约115 130mm。并且,气囊20为聚酰胺制,壁厚尺寸t为0. 5 2. 2mm。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使伸长率(D638)为40 200%,弯曲弹性率(D790)为 1000 3000MPa,即使作用重力,上壁部22的整个区域也不会以向下方侧弯曲的方式变形, 确保可以维持整体形状的形状保持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囊20通过吹塑成型而形成。并且,在该气囊20中,如果使 止动器17插入固定侧缘部M的内周,并通过熔敷等将止动器17紧固在固定侧缘部M上, 并且,在止动器17内插入充气机15,由此,可以组装气囊装置Si。如果将止动器17的左右 安装部位17a、17c利用未图示的夹具安装固定在座椅1的座位部3中的座位板4上,则可 以将组装后的气囊装置Sl组装在座椅1上。然后,如果将连接至未图示的气囊动作电路的 规定引线与充气机15连线,同时将座垫6和表皮7组装在座位部3的上表面侧,将引线与 未图示的气囊动作电路连线,并且将座椅1组装在车辆的地板上,由此,可以将气囊装置Sl 搭载在车辆上。
在将气囊装置Sl向车辆搭载后,如果车辆的前面碰撞,使气囊装置Sl动作,则充 气机15从气体喷出口 15c喷出膨胀用气体G,膨胀用气体G从止动器17的各开口 17d流入 气囊20的膨胀区域25内。
并且,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如果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则如图6的A C 所示,使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和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彼此分离,以使厚度尺寸TO成为 厚度尺寸Tl的方式增加厚度而进行膨胀。此时,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上壁部22和下壁 部23,一边使彼此的相交角度θ 0扩大(参照图6的B、C),一边使各折叠部观、33中的隔 着底部四、34的两个倾斜部30、31及两个倾斜部35、36彼此的相交角度θ UU θ U2、θ U3、 θ DU 9D2、9D3(参照图4)扩大,或者,使倾斜部30、31、35、36的顶部30a、31a、35a、36a 侧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aUO、α UU α U2、α U3、α DO、α DU α D2、aD3(参照图4)扩大, 从而使厚度尺寸TO增加至厚度尺寸Tl。换言之,各折叠部观、33 —边进行塑性变形,一边 将开口宽度尺寸WU1、WU2、WU3、WD1、WD2、WD3(参照图5)扩大至开口宽度尺寸WU10、WU20、WU30、WD10、WD20、WD30 (参照图6的C),从而使厚度尺寸TO增加至厚度尺寸Tl。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在膨胀时,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不具有直线部 分,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另外,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和另一侧壁部即下壁 部23以半圆弧状连结。因此,在气囊20中,在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上如图7所示,很难产生局 部向内侧凹陷而生成的褶皱。另外,膨胀区域25的多个折叠部观08々、288、280、33(33八、 33B、33C)也形成为沿三侧包围外周缘沈而向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膨胀的曲线状,向内侧 同心地配置。因此,气囊20从三侧包围外周缘沈至厚度最厚的部位、即最内侧的折叠部 28C、33C中的内侧倾斜部31(31C),36(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使从三侧包围外周缘 26侧至内侧的倾斜部30、31、35、36的顶部30a、3la、35a、36a可以顺次变高地位移,而不会 产生褶皱。此外,设置有折叠部观、33的膨胀区域25的壁厚尺寸t设定为,在使膨胀用气 体G流入,确保规定厚度尺寸TO而完成膨胀时,抑制折叠部观、33向外表面侧的翻转的范 围内,膨胀完成时的折叠部观、33不会以向外表面侧凸出的方式进行翻转,因此,气囊20也 可以抑制在膨胀完成时折叠部观、33上局部产生褶皱。
由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可以抑制在膨胀完成时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及 其内侧的膨胀区域25中产生褶皱,可以顺利地进行膨胀而完成膨胀。
并且,在动作结束时的气囊装置Sl中,如图8所示,气囊20的下表面20f支撑在 座位板4上,可以以大致与厚度尺寸T 1(参照图6的C)相应地变高的方式,使座位部3的 前部3a从座位板4隆起高度H。其结果,即使就座于座椅1的座位部3上的乘客M产生下 滑现象,在座位部3上向前方侧滑动,气囊装置Sl也可以通过隆起的前部3a侧承受大腿部 T的前部侧背面,适当地限制从座位部3上向前方的滑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各折叠部观、33中的沿气囊20的厚度方向的 剖面形状为,分别使折叠部观、33的底部四、34从沿折叠部观、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开始, 向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沈的内侧偏移。并且,各折叠部观、33形成为,对于从底部四、34 向两侧延伸的两个倾斜部30、31、35、36中,从底部四、34上升的倾斜角度θ f、θ b,与三侧 包围外周缘26侧的倾斜部30、35相比,内侧的倾斜部31、36较大。利用上述结构,在折叠 部观、33中隔着底部四、34形成的两侧的倾斜部30、31、35、36,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分 别承受与气囊20的内周面侧正交的方向向外的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GF。将此时的压力GF 划分为“向外分力” VF,其沿厚度方向向外作用;以及彼此抵消的“沿表面分力” LFF、LFB, 它们沿着折叠部观、33的宽度方向,即,沿着与气囊2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气囊20的上壁 部22及下壁部23的表面(上表面20e及下表面20f)(参照图幻。并且,倾斜角度θ f较 小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倾斜部30、35,与内侧的倾斜部31、36相比,对应于膨胀用气 体G的压力,以与较小的倾斜角度θ f相应的较大比例承受向外分力(VF = GFXcos θ f > GFXcos 0b(这是由于小于90°的0f< 0b))o并且,由于底部四、34向远离三侧包围 外周缘沈的内侧偏移,所以该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倾斜部30、35与内侧的倾斜部31、 36相比,沿厚度方向的投影面积(SHAf > SHAb)较大。另外,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倾斜 部30、35配置在作为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外缘侧,与内侧的倾斜部31、36相比,沿三侧 包围外周缘沈侧的面积本身也较大(参照以图2的斜线示出的SAf的倾斜部30的区域> 以图2的点状示出的SAb的倾斜部31的区域)。其结果,在上述结构的气囊20中,可以迅 速地使折叠部观、33向进行膨胀的方向移动,可以迅速地进行膨胀。
此外,如果与上述不同地,将折叠部观、33的底部四、34,从折叠部观、33的宽度方 向的中央向三侧包围外周缘26侧偏移地配置,则与膨胀用气体的压力对应而以较大的比 例承受向外分力VF的倾斜部31、36,成为从底部向内侧延伸的部位。但是,由于该内侧的倾 斜部31、36与外侧的倾斜部30、35相比,位于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沈的内侧,所以其结果, 气囊在整体观察下成为较小的面积,在使气囊迅速膨胀这方面上较差。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折叠部观、33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底部四、34从沿折叠 部观、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内侧偏移,并且,各折叠部观、33随着从内侧接近三侧包围 外周缘26,而使底部29,34的凹陷深度尺寸dU2、dUl、dUO、dD2、dDl、dDO变深(dU2 < dUl < dUO, dD2 < dDl < dDO)。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将最先增加厚度的部位稳定地设定在最内侧的折叠部观、33 中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即,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气囊20的 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一边使彼此的相交角度θ 0扩大,一边将 各折叠部观、33中隔着底部四、34的两个倾斜部30、31及两个倾斜部35、36彼此的相交角 度 θυ 、θ U2, θ U3, θ DU θ D2, θ D3 扩大,或者,使倾斜部 30、31、;35、36 的顶部 30a、31a、 !35a、36a侧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α U0、α UU α U2、α U3、α DO、α DU α D2、aD3扩大。其 结果,气囊20的厚度尺寸TO增加至厚度尺寸Tl。并且,气囊20中的最内侧的折叠部^C、 33C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由于上述扩大的相交角度的合计而厚度 增加。因此,在气囊20的膨胀初期,如图6B所示,通过累加相交角度的位移的作用,可以使 最内侧的折叠部^C、33C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可靠且稳定地从 气囊20的上壁部22及下壁部23凸出,最先使厚度增加。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倾斜部31C的顶部31Ca处于从气囊20的膨胀初期就 可以适当地固定乘客M的大腿部T前部背面侧的配置位置上的方式,将其配置在座位部3 的前部3a侧。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折叠部观、33配置在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和 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这两者上,将折叠部观、33的凹陷的底部四、34配置为,在上壁部 22和下壁部23之间,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因此,气囊20构成为收容时的厚 度尺寸TO较小,即使向使厚度尺寸减小的方向作用外力而使气囊变形,也可以尽可能防止 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中的折叠部观、33的底部四、34附近相互接触,使接触时产生的异 常噪音难以出现。当然,利用上述结构,即使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中的折叠部观、33的深 度尺寸dUO、dUl、dU2、dDO、dDl、dD2较深,也由于上壁部22和下壁部23中的折叠部观、39 的底部四、34相互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彼此难以接触,因此,可以抑制气囊20 收容时的厚度尺寸TO增加,使得将气囊20搭载在车辆上并进行收容的空间紧凑。
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方面,则也可以配置为,使设置在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和 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中的折叠部观、33的底部四、34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并且,在膨胀 完成时的气囊的厚度尺寸Tl较小也可以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或者 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的一者上设置多个折叠部观、33。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中,示出了构成为可以确保单体的形状保持性的 气囊,但也可以如图9 16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2的气囊20A所示,在一侧壁 部即上壁部22A和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A之间配置防止上壁部22A塌陷的多个肋部38。由于上述肋部38防止上壁部22A向下方塌陷,所以即使体重较重的乘客M猛力向座位部3 上坐下,也可以防止上壁部22A向下方塌陷而与下壁部23A接触,从而产生异常噪音。
该肋部38构成为,在气囊20A膨胀时可以分离。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壁 部22A和下壁部23A使用聚酰胺等合成树脂,预先将止动器17A形成上下两部分,并且分别 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并且,该气囊20A将两分的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中的三侧包围 外周缘沈和固定侧缘部M的部位相互之间、以及与两分的止动器17A的部位相互之间,利 用熔敷或粘结而牢固地结合,另外,肋部38的前端38b可脱离地与下壁部23A结合。
此外,该肋部38也可以从下壁部23A凸出,与上壁部22结合,或者从上壁部22A 和下壁部23A这两者上凸出,将凸出端彼此结合。
详细地说,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将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A和另一侧壁部 即下壁部23A连结,将限制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彼此接近的肋部38,从与气囊20A的 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缘部即外周缘21a开始,隔着间隙配置多个。各肋部38形成长方 形的平板状,构成为,在气囊20A膨胀时,解除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连结。各肋 部38的壁厚尺寸tl(参照图13)设定为,即使较重的乘客M猛力向座位部3坐下,也不会 使上壁部22A与下壁部23A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肋部38的上壁部22A的基部端38a侧与上壁部 22A —体成型,通过熔敷或粘结,将前端38b与下壁部23A侧连结,在气囊20A膨胀时,使前 端38b从下壁部23A剥离。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上壁部22A侧与肋部38及固定侧缘部M的上半 侧一起,一体地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下壁部23A侧与固定侧缘部M的下半侧一起,一体地 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注塑成型的上壁部22A侧和下壁部23A侧将包含固定侧缘部M在内 的外周缘21a的部位(缘部22a、23a)彼此通过振动熔敷等熔敷或粘结而牢固地结合,以比 该接合更弱的结合力,将各肋部38的前端38b利用熔敷或粘结而与下壁部23A结合。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各肋部38,使基部端38a与上壁部22A的折叠部28 中倾斜部31的顶部31a附近连接,使前端38b向下壁部23A侧延伸。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肋部38从来自气体供给侧部27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 况下,为组装有充气机15的固定侧缘部24)流动的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至下游侧,顺次 排列为上游侧肋部39、中间肋部40、以及下游侧肋部41,并且配置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 三列)。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各列的分别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的上游侧 肋部39配置为,包围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25,将各列的下游侧肋部41配置在从膨胀区域 25以放射状展开的位置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0、11所示,作为配置在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 侧和下游侧的肋部38的排列状态,设定为下述方式,即,将上游侧的肋部配置可以遮蔽膨 胀用气体G(GL、GM、GR)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G相对于配置在膨胀用气体G的下游侧的 肋部以直线状流动。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多个肋部38内,对于配置在内侧折叠部 28C的顶部31a附近的上游侧肋部39L,配置在折叠部28B的顶部31a附近的中间肋部40L, 以及配置在外侧折叠部28k的顶部31a附近的下游侧肋部41L,以使得在一列中从膨胀区 域25以放射状向左斜前方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上游侧的上游侧肋部39L配置在可 以遮蔽膨胀用气体GL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GL相对于配置在该上游侧肋部39L的膨胀用气体G下游侧的中间肋部40L,以直线状流动,中间肋部40L配置在可以遮蔽膨胀用气体 GL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GL相对于配置在该中间肋部40L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肋部41L, 以直线状流动。
相同地,在多个肋部38内,将配置在内侧折叠部^C的顶部31a附近的上游侧肋 部39R,配置在折叠部^B的顶部31a附近的中间肋部40R,以及配置在外侧折叠部28A的 顶部31a附近的下游侧肋部41R,也配置在相同的排列位置上,以从膨胀区域25以放射状向 右斜前方延伸,另外,在多个肋部38内,将配置在内侧折叠部^C的顶部31a附近的上游侧 肋部39M,配置在折叠部^B的顶部31a附近的中间肋部40M,以及配置在外侧折叠部28A 的顶部31a附近的下游侧肋部41M,也配置在相同的排列位置上,以从膨胀区域25以放射状 向前方延伸。
如上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可以如所述进行制造,即,将上壁部22A侧和下 壁部23A侧分别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将两者在肋部38及包含固定侧缘部M在内的外周 缘21a的部位处,利用熔敷等进行结合。并且,如果将充气机15插入固定侧缘部M的安装 筒部Ma内,则可以组装气囊装置S2。如果利用未图示的夹具将安装筒部2 左右的安装 部位2如、2如安装固定在座椅1的座位部3中的座位板4上,则可以将组装后的气囊装置 S2组装在座椅1上,然后,如果将连接至未图示的气囊动作电路的规定引线与充气机15连 线,同时将座垫6和表皮7组装在座位部3的上表面侧,将引线与未图示的气囊动作电路连 线,并且将座椅1组装在车辆的地板上,由此,可以将气囊装置S2搭载在车辆上。
此外,该气囊20A除了利用注塑成型形成、将止动器17A分成两部分、以及具有肋 部38这些方面不同以外,包括形成材料和各部位的尺寸等在内,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 相同地形成。
并且,在将气囊装置S2向车辆搭载后,如果车辆的前面碰撞,使气囊装置S2动作, 则充气机15从气体喷出口 15c喷出膨胀用气体G,膨胀用气体G从安装筒部Ma的各开口 24d流入气囊20A的膨胀区域25内,气囊20A如图14的A C所示,使各肋部38的前端 38b与下壁部23A分离而变厚膨胀。因此,在气囊装置S2中,如图16所示,气囊20A的下表 面20f支撑在座位板4上,可以以大致与厚度尺寸Tl (参照图14的C)相应地变高的方式, 使座位部3的前部3a从座位板4隆起高度H,即使就座于座椅1的座位部3上的乘客M产 生下滑现象,在座位部3上向前方侧滑动,也可以通过隆起的前部3a侧承受大腿部T的前 部侧背面,适当地限制从座位部3上向前方的滑动。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即使在膨胀前的状态下,从周围向使厚度缩 小的方向按压,也可以利用肋部38,防止相对的上壁部22k和下壁部23A之间的接触,可以 防止接触时产生的异常噪音出现。
另外,各肋部38从与气囊20A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周缘21a开始,隔着间 隙配置,而不是从外周缘21a开始相连续地配置。因此,在使远离外周缘21a的气囊20A中 央附近的膨胀区域25变厚膨胀时,可以在从外周缘21a至肋部38为止的区域附近,抑制褶 皱产生,顺利地进行膨胀。此外,如果从气囊20A的外周缘21a开始相连续地配置肋部,则 在使气囊20A塑性变形而进行膨胀时,从外周缘21a至肋部的区域中的刚性过高,容易产生 褶皱,由于如果产生褶皱,则在该部位中产生应力集中,产生导致漏气的孔,所以并不优选。
并且,如果设置肋部38,则反而可以使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A和另一侧壁部即下壁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S0(参照图13)形成一定程度的较大尺寸。即,在连结上壁部22A 和下壁部23A的气囊20A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与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间隔 距离SO较小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曲率变大(使直径尺寸D变大)而连结上壁部22A和下壁 部23A。因此,在气囊20A膨胀时,以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位 于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气囊20A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缘部22a、23a,在彼 此的相交角度θ 0(参照图14的C)扩大时,可以如图13的双点划线所示,以分别远离顶部 26c (使缘部22Aa、23Aa彼此的结合部位对齐)的部位21b、21c为中心,顺利地进行弯曲塑 性变形,缘部22a、23a可以抑制应力集中而变形,可以抑制气囊20A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 损坏,其中,顶部26c是气囊20A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厚度方向的剖面顶部。
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可以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壁部22A 和下壁部23A彼此在收容时接触,可以防止产生异常噪音,另外,即使形成进行塑性变形而 膨胀的结构,也可以抑制外周缘21a和肋部38之间的区域附近的褶皱及三侧包围外周缘 26 (外周缘21a)损坏的产生,有助于顺利地进行膨胀。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肋部38构成为,在气囊20A膨胀时,解除上壁部22A和 下壁部23A之间的连结,可以使膨胀时的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间隔距离增加,可 以使气囊20A以从厚度尺寸TO成为厚度尺寸Tl的方式变厚膨胀。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膨胀用气体G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方向作为与气 囊20A的厚度方向正交的前方侧,使膨胀用气体G在上壁部22k和下壁部23A之间流动的 气体供给侧部27即固定侧缘部M,配置在远离中央的外周缘21a侧的后缘20b上。并且, 各肋部38从来自气体供给侧部27流动的膨胀用气体G的下游侧至上游侧配置多个,并且, 作为配置在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肋部38的排列作态,如下述方式进行设定, 即,将上游侧肋部38配置在可以遮蔽膨胀用气体G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G相对于配置 在膨胀用气体G下游侧的肋部38以直线状流动。因此,由于向下游侧的肋部38(例如,下 游侧肋部41M或中间肋部40M)直线流动的膨胀用气体GM由上游侧的肋部38 (上游侧肋 部39M)遮蔽,所以下游侧的下游侧肋部41M及中间肋部40M不受膨胀用气体GM流动的影 响,可以容易地设定为上游侧肋部39M与下游侧的中间肋部40M及下游侧肋部41M相比更 早地,解除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连结。换言之,在上述结构的气囊20A中,可以 容易地将在膨胀初期最先变厚膨胀的膨胀区域25的部位设定在上游侧的上游侧肋部39L、 39M、39R 附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至下游侧配置的多个 肋部38配置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附加下标L、M、R的三列),将各列的分别配置在膨 胀用气体G上游侧的上游侧肋部39L、39M、39R,配置为包围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25,将各 列下游侧的中间肋部40L、40M、40R及下游侧肋部41L、41M、41R配置在从膨胀区域25以放 射状展开的位置上。因此,在上述气囊20A中,可以将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25的部位配 置在由放射状配置的多个肋部38包围的气囊20A的中央附近,使该膨胀区域25的部位顺 利地从膨胀初期开始进行膨胀,并且抑制褶皱产生,可以顺利地膨胀得最厚。并且,在第2 实施方式中,设定在膨胀区域25内,上游侧肋部39M附近在膨胀初期变厚膨胀,以使得在膨 胀初期,也可以适当地承受乘客M的大腿部T的前部背面侧附近。
当然,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将远离气体供给侧部27的外周缘21a由气囊20A的宽度方向的两缘部(相对缘部)26a,26a和远离气体供给侧部27的前 端缘26b构成,并且,构成为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并 且,向气囊20A的厚度方向凹陷的折叠部观、33,在上壁部22k和下壁部23A之间形成沿三 侧包围外周缘沈的曲线状,并且,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多个。并且,各折叠部观、33各自沿气 囊20A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具有凹陷的底部四、34和两个倾斜部30、31、35、36的V 字状,其中,两个倾斜部30、31、35、36从底部四、34以向两侧展开的方式延伸,在膨胀用气 体流入时,一边进行塑形变形而使开口宽度尺寸WUl、WU2、WU3、WDl、WD2、WD3(参照图13) 展开为开口宽度尺寸WU10、WU20、WU30、WD10、WD20、WD30 (参照图14的C),一边使气囊20A 膨胀。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如果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则上壁部22A和下 壁部23A —边将肋部38分离,一边以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使厚度尺寸TO成为厚度尺 寸Tl。此时,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之间的缘部22a、23a,一边 使彼此的相交角度θ 0扩大,一边使各折叠部观、33中的隔着底部四、34的两个倾斜部30、 31、35、36的彼此的相交角度扩大,或者,使倾斜部30、31、35、36的顶部30a、31a、35a、36a侧 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扩大,换言之,通过各折叠部观、33以使开口宽度尺寸扩大的方式进 行塑性变形,从而可以增加厚度尺寸而膨胀。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可以容易 地使气囊20A变厚膨胀,以使得折叠部观、33的深度尺寸dU2、dUl、dUO、dD2、dD 1、dDO及 开口宽度尺寸WU1、WU2、WU3、WD 1、WD2、WD3的增减成正比。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在膨胀时,由于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形成向外 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不具有直线部分,所以在三侧包围外周缘26中,难以产生局部 向气囊20A的中央侧凹陷而生成的褶皱。另外,膨胀区域25的多个折叠部观、33也形成为 沿着三侧包围外周缘26的曲线状,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在膨胀为最厚的部位、即最内侧的 折叠部^C、33C中的内侧倾斜部31、36的顶部31a、36a附近,使从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至 内侧的倾斜部30、31、35、36的顶部30a、31a、35a、36a可以顺次变高地位移,而不会产生褶 皱。因此,在上述的气囊20A中,在膨胀完成时,可以抑制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及内侧设有折 叠部观、33的膨胀区域25中产生褶皱,顺利地进行膨胀而使膨胀完成。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肋部38使一侧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 端38a与上壁部22A的折叠部28中的顶部31a附近连接。因此,在该气囊20A中,在折叠 部28的最凸出于外表面侧的倾斜部31的顶部31a附近配置肋部38,从而容易按压的顶部 31a附近直接由肋部38支撑,难以凹陷,可以可靠地防止顶部31a附近局部凹陷而产生压瘪 时的异常噪音。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中,各折叠部观、33中的沿气囊20的厚度方向的 剖面形状也形成为,分别使折叠部观、33的底部四、34从沿折叠部观、33的宽度方向的中 央开始,向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沈的内侧偏移,对于从底部四、34向两侧延伸的两个倾斜 部30、31、35、36中,从底部四、34上升的倾斜角度θ f、θ b,与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倾斜 部30、35相比,内侧的倾斜部31、36较大。利用上述结构,在折叠部28、33中隔着底部29、 ;34形成的两侧的倾斜部30、31、35、36,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分别承受与气囊20的内周 面侧正交的方向向外的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GF。将此时的压力GF划分为“向外分力"VF, 其沿厚度方向向外作用;以及彼此抵消的“沿表面分力”LFF、LFB,它们沿着折叠部观、33的 宽度方向,即,沿着与气囊20A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气囊20A的上壁部22A及下壁部23A的表面(上表面20e及下表面20f)(参照图13)。并且,倾斜角度9f较小的三侧包围外周 缘26侧的倾斜部30、35,与内侧的倾斜部31、36相比,对应于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以与较 小的倾斜角度θ f相应的较大比例承受向外分力(VF = GFXcos θ f > GFXcos θ b (这是 由于小于90°的9f< 0b))o并且,由于底部四、34向远离三侧包围外周缘沈的内侧偏 移,所以该三侧包围外周缘26侧的倾斜部30、35与内侧的倾斜部31、36相比,沿厚度方向 的投影面积(SHAf > SHAb)较大。另外,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倾斜部30、35配置在作为 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外缘侧,与内侧的倾斜部31、36相比,沿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侧的面 积本身也较大(参照以图10的斜线示出的SAf的倾斜部30的区域> 以图10的点状示出 的SAb的倾斜部31的区域)。其结果,在上述结构的气囊20A中,可以迅速地使折叠部28、 33向进行膨胀的方向移动,可以迅速地进行膨胀。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折叠部观、33的剖面形状,也形成为,底部四、34从 沿折叠部观、3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内侧偏移,并且各折叠部观、33随着从内侧接近三侧 包围外周缘26,底部29,34的凹陷深度尺寸dU2、dUl、dUO、dD2、dDl、dDO变深(dU2 < dUl < dUO, dD2 < dDl < dDO)。
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将最先增加厚度的部位稳定地设定在最内侧的折叠部观、33 中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即,在膨胀用气体G流入时,气囊20A的 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中的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 —边将彼此的相交角度θ 0扩大,一边使 各折叠部观、33中隔着底部四、34的两个倾斜部30、31及两个倾斜部35、36彼此的相交角 度扩大,或者,使倾斜部30、31、35、36的顶部30a、31a、35a、36a侧的与周围的相交角度扩 大,使厚度尺寸TO增加至厚度尺寸Tl,最内侧的折叠部^C、33C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 顶部31Ca、36Ca附近,由于上述扩大的相交角度的合计而厚度增加。因此,在气囊20A的膨 胀初期,如图14的B所示,通过累加相交角度的位移的作用,可以使最内侧的折叠部^C、 33C的内侧倾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可靠且稳定地从气囊20A的上壁部22A 及下壁部23A凸出,最先使厚度增加。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倾斜部31C的顶部31Ca处于从气囊20A的膨胀初期 就可以适当地固定乘客M的大腿部T前部背面侧的配置位置上的方式,将其配置在座位部 3的前部3a侧。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防下滑用而搭载在座椅1的座位部3上的气囊 装置S1、S2所使用的气囊20、20A,例示了在俯视观察下为半圆弧状的折叠部^C、33C的倾 斜部31C、36C的顶部31Ca、36Ca附近膨胀得最高的气囊,但也可以形成如图17 19所示 的气囊装置S3所使用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20B的结构。
该气囊装置S3搭载在车辆的车门VD上,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充气机15从气体 喷出口 15c喷出膨胀用气体G,气囊20B以将车门装饰件DT向车内侧伸出的方式完成膨胀, 隔着车门装饰件DT承受向车外侧移动的乘客。
并且,在该气囊20B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20大致相同地形成为半圆板状,由 相同的材料形成,具有固定侧缘部对,其设置止动器17和充气机15 ;以及膨胀区域25, 其由三侧包围外周缘沈包围。并且,车门装饰件DT侧的一侧壁部22B具有两个折叠部 28 (28A.28B),其沿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为曲线状,并且同心配置,支撑在安装基部DTB侧的 另一侧壁部2 构成为,接近固定侧缘部M侧而配置折叠部33D、33E。这些折叠部33D、1833E配置为用于使固定侧缘部M侧也变厚膨胀,使气囊20B的整个区域以大致相同的厚度 膨胀。并且,三侧包围外周缘沈以气囊20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较窄的方式使末端^ab 缩小成圆弧状,并与由止动器17支撑的刚性较高的固定侧缘部M连接,以使得在气囊20B 膨胀完成时,在固定侧缘部M附近的三侧包围外周缘沈的末端^ab附近不产生褶皱。并 且,折叠部33D、33E配置为,沿着上述末端^ab和直线状的固定侧缘部M,并且在内侧尽可 能同心(相似形状)地形成。
在该气囊20B中,如果来自充气机15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则各折叠部观、33塑 形变形而使各自的开口宽度尺寸扩大,进行膨胀,一边使另一侧壁部2 与一侧壁部22B分 离,一边使厚度尺寸增加。并且,在该气囊20B中,在上部20h侧和下部20i侧,使折叠部 28,33的配置区域较大地偏移,以使得在侧面观察下,折叠部观、33的配置区域在气囊20B 的厚度方向上不重叠。因此,气囊20B可以使膨胀区域25在较大的面积上,以均勻的厚度 进行膨胀。其结果,气囊20B可以从安装气囊装置S3的安装基部DTB侧开始,使车门装饰 件DT向车内侧平行移动,并且,在承受乘客时,也可以在上下和前后左右中使车门装饰件 DT不会倾斜地承受乘客。
此外,图19的标号CM的部件是为了保持车门装饰件DT而从安装基部DTB延伸的 支撑件,其可以进行弹性变形而伸长。
此外,也可以在该气囊20B中设置肋部38。即,也可以形成如图20 22所示的气 囊装置S4所使用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20C的结构。该气囊20C除了通过注塑成型而形 成、将止动器17A分成两部分、以及具有肋部38这些方面不同之外,包括形成材料和各部位 的尺寸等在内,与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20B相同地形成。
并且,肋部38的基部端38a配置在气囊20C的内周面侧的各折叠部观、33的底部 29,34上,将前端38b与相对的另一侧壁部23C或者一侧壁部22C接合,以可以防止一侧壁 部22C和另一侧壁部23C接触。
在该气囊20C中,如果来自充气机15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则一边使各肋部38的 前端38b与另一侧壁部23C或者一侧壁部22C分离,一边各折叠部观、33进行塑形变形而 使各自的开口宽度尺寸扩大,从而进行膨胀,使得另一侧壁部23C与另一侧壁部22C分离, 同时增加厚度尺寸。并且,在该气囊20C中,由于在上部20h侧和下部20i侧,使折叠部观、 33的配置区域较大地偏移,以使得在侧面观察下,折叠部观、33的配置区域在气囊20c的厚 度方向上不重叠,所以可以使气囊20C的膨胀区域25在较大的面积中以均勻的厚度进行膨 胀,可以从安装气囊装置S4的安装基部53侧开始,将车门装饰件52向车内侧平行移动,并 且,可以在承受乘客时,在上下和前后左右上不使车门装饰件52倾斜而承受乘客。
此外,在第2、4实施方式的气囊20A、20C中,利用注塑成型而形成。但是,在树脂气 囊中,在仅为了可以防止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彼此接触而设置肋部 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23 25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气囊装置S5的气囊20D所示,利用使 用聚酰胺等合成树脂的吹塑成型而形成。该气囊20D预先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固定侧缘部 24内的安装筒部Ma,以使得充气机15的组装变得容易,并通过吹塑成型而形成除了安装 筒部Ma以外的气囊20D的部位。并且,如果将安装筒部Ma(止动器17)插入吹塑成型后 的固定侧缘部M内,并且将充气机15插入安装筒部2 的安装孔24b中,将左右两端的安 装部位Me、Me的外周由未图示的夹具夹持,并将该夹具固定在座位板4的上表面如侧,则可以将气囊20D与充气机15 —起安装固定在座位板4上,从而可以将气囊S5搭载在座 位部3上。
此外,也可以将这种单体的安装筒部2 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的固定 侧缘部24。此时,也可以在安装筒部2 附近设置连结上壁部22A和下壁部23A的肋部38。
并且,在该气囊20D中,在一侧壁部即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上设置彼此接近的 剖面U字状的折叠部56、57,折叠部56、57的前端56a、57a相互可剥离地熔敷,在折叠部56、 57上形成肋部38B,其限制除了折叠部56、57之外的部位中的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之 间的接触。
因此,在该气囊20D中,即使从周围向使厚度缩小的方向进行按压,也可以利用多 个肋部38B,防止除了折叠部56、57之外的部位中的相对的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之间的 接触。
另外,各肋部38B从与气囊20D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缘部即外周缘21a开始, 隔着间隙配置,而不是从外周缘21a开始相连续地配置。因此,在使远离外周缘21a的气囊 20D的中央附近变厚膨胀时,可以在从外周缘21a至肋部38B为止的区域附近,抑制褶皱产 生,顺利地进行膨胀。
并且,如果设有肋部38B,则反而可以使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之间的间隔距离 SO增加,在连结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的气囊20D的外周缘21a中,与上壁部22D和下壁 部23D之间的间隔距离SO较小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曲率变大(使直径尺寸D变大,与气囊 20D的厚度尺寸TO相同)而以半圆弧状连结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因此,在气囊20D膨 胀时,以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位于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 之间的气囊20D的外周缘21a中的缘部22a、23a,在相互的相交角度θ 0 (参照图M的双点 划线)扩大时,可以以分别远离顶部21aa的部位21b、21c为中心,顺利地进行弯曲塑性变 形,可以抑制应力集中而变形,可以抑制气囊20D的外周缘21a损坏,其中,顶部21aa是气 囊20D的外周缘21a中的厚度方向的剖面顶部。
由此,在第1变形例的气囊20D中,在收容时也可以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壁 部22D和下壁部23D之间除了折叠部56、57以外的部位彼此接触,可以防止产生异常噪音, 另外,即使形成进行塑性变形而膨胀的结构,可以尽可能抑制外周缘21a和肋部38之间的 区域附近的褶皱和外周缘21a损坏的发生,可以顺利地进行膨胀,并且,可以以将肋部38B 断裂而使上壁部22D和下壁部23D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的方式,形成较大的厚度尺寸Tl而 完成膨胀。
并且,在该第1变形例中,由于折叠部56、57可以局部弯曲塑性变形,使表面侧的 开口扩大,所以与第1、2实施方式相似地,可以进一步增加厚度尺寸而完成膨胀。
此外,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的变形例,也可以在设置折叠部观、33的同时 通过吹塑成型而形成气囊20A,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折叠部观的底部四部分凹陷而与下 壁部23A熔敷,或者将折叠部33的底部34部分凹陷而与上壁部22k熔敷,或者将折叠部观 的底部四和下壁部23A之间的部位或折叠部33的底部34和上壁部22A之间的部位以彼 此接近的方式凹陷而熔敷,从而形成可以从熔敷面断裂的肋部38。
另外,在设有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折叠部而形成气囊,也可以形成如图 26 四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气囊装置S6的气囊20E的结构。该气囊20E与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20C相同地,可以用于搭载在车门51上的气囊装置S6,利用由聚酰胺等合成树脂 进行注塑成型,从而将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侧壁部22E侧和另一侧壁部23E侧成型, 彼此利用熔敷或者粘结进行结合而形成。对一侧壁部22E和另一侧壁部23E之间的接触进 行限制的平板状肋部38C,将基部端38a侧与一侧壁部22E结合,以与外周缘21a的一侧壁 部22E和另一侧壁部23E之间的缘部22a、23a彼此的结合力相比较弱的结合力,利用熔敷 或粘结而将前端38b与另一侧壁部23E结合。
在该气囊20E中,可以利用多个肋部38C而防止一侧壁部22E和另一侧壁部23E 之间的接触,并且,由于各肋部38C从气囊20E的外周缘21a开始,隔着间隙配置,并不是从 外周缘21a开始相连续地配置,所以在从外周缘21a至肋部38C为止的区域附近,可以抑制 褶皱产生,顺利地进行膨胀。
并且,由于利用肋部38C,可以将气囊20E的外周缘21a中的缘部22a、23a彼此使 曲率变大(使直径尺寸D变大,与气囊20E的厚度尺寸TO相同)而以半圆弧状连结,所以 在气囊20E膨胀时,可以尽可能抑制外周缘21a中的应力集中而变形,可以抑制外周缘21a 损坏。
另外,在该气囊20E中,也可以在膨胀时,以使肋部38C的前端38b与另一侧壁部 23E分离,使一侧壁部22E和另一侧壁部23E之间的间隔距离增加的方式,使厚度尺寸增加 而完成膨胀。另外,在该气囊20E中,在膨胀时,由于不具有折叠部,所以与第4实施方式的 气囊20C相比,进行膨胀的厚度尺寸受到抑制,但一侧壁部22E和另一侧壁部23E自身以使 其膜长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使气囊20E膨胀。
此外,在第2、4实施方式的气囊20A、20C中,平板状的肋部38、38C以使远离基部 端38a的前端38b从下壁部23A等中剥离的方式进行分离,但也可以在与下壁部23A等结 合的前端38b和基部端38a之间设置断裂预定部,该断裂预订部由在拉伸力作用时使肋部 断裂的切口等构成,在气囊膨胀时,使肋部的断裂预定部断裂,使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之 间的间隔距离扩大,从而使气囊变大膨胀。
当然,在设有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0示出的第3变形例的气囊装置S7所使 用的气囊20F所示,如下所示构成,即,通过使肋部形成部位59从相对的一侧壁部22F和另 一侧壁部23F凸出并且抵接结合,从而形成肋部38D,在气囊20F膨胀时,在该抵接面38c处 使肋部38D断裂。此外,该气囊20F也使用与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相同的聚酰胺等合 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型而形成。
并且,在设有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1、32示出的第4变形例的气囊装置S8 所使用的气囊20G所示,将连结一侧壁部22G和另一侧壁部23G的肋部38E形成为,即使在 气囊20G膨胀完成时,也可以维持一侧壁部22G和另一侧壁部23G之间的连结状态。该气 囊20G也使用与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相同的聚酰胺等合成树脂,利用注塑成型而形成。
并且,在该气囊20G中,可以利用多个肋部38E而防止一侧壁部22G和另一侧壁部 23G之间的接触,并且,由于各肋部38E从气囊20G的外周缘21a开始,隔着间隙配置,而不 是从外周缘21a开始相连续地配置,所以,在从外周缘21a至肋部38E为止的区域附近,可 以尽可能抑制褶皱产生,顺利地进行膨胀。
并且,利用肋部38C,可以将气囊20G的外周缘21a中的缘部22a、23a彼此使曲率 变大(使直径尺寸D变大,与气囊20G的厚度尺寸TO相同)而以半圆弧状连结。因此,在气囊20G膨胀时,以一侧壁部22G和另一侧壁部23D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位于一侧壁 部22G和另一侧壁部23G之间的气囊20G的外周缘21a中的缘部22a、23a,在彼此的相交角 度θ 0(参照图31的双点划线)扩大时,可以以分别远离顶部21aa(使缘部22a、23a彼此 的结合部位对应)的部位21b、21c为中心,进行弯曲塑性变形,可以尽可能抑制应力集中而 变形,可以抑制气囊20G的外周缘21a损坏,其中,顶部21aa是气囊20G的外周缘21a中的 厚度方向的剖面顶部。
此外,在第4变形例中,由于在气囊20G膨胀时,肋部38E维持一侧壁部22G和另 一侧壁部23G之间的连结状态,所以与使肋部断裂、或与壁部分离的情况相比,难以确保膨 胀后的厚度尺寸较大。但是,在第4变形例中,通过设置肋部38E,可以使膨胀前的气囊20G 的厚度尺寸TO本身增加,如果将肋部38E的高度尺寸HL增加,则即使膨胀前后的膨胀比例 本身相同,也可以使膨胀完成后的膨胀状态下的气囊20G自身的厚度尺寸(体积高度)Tl 增加。
另外,在设有肋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33 图36示出的第5变形例的气囊20H 所示,在用于防下滑用的气囊装置S9的情况下,在构成气囊20H的周壁21的上壁部22H和 下壁部23H中,将配置在下方的下壁部23H兼作为座位板4。
S卩,该气囊20H构成为,以在膨胀时使车辆用座椅1的座位部3的前部3a侧隆起的 方式,配置在座位部3的座垫6的下表面侧,使得下壁部23H与上壁部22H相比具有刚性, 相反,上壁部22H与下壁部23H相比,易于在塑性变形的同时进行膨胀。在第5变形例的情 况下,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3H由易于彼此熔敷 粘结的聚酰胺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 下壁部23H与上壁部22H相比形成为厚壁,确保刚性。
并且,第5变形例的下壁部23H配置在座垫6的大致整个区域的下方,形成大致 长方形板形形状,隔着具有肋部38H的上壁部22H而可以从下方支撑座垫6。另外,下壁部 23H将外周缘23b的至少左右两缘部的左缘部231和右缘部23r,安装配置在座位部3的左 右两缘上的座椅1的座位部支架Ia上,由座位部支架Ia进行保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 情况下,下壁部23H也可以将外周缘23b的前缘23f安装并保持在座位部支架Ia上。
此外,上壁部22H与下壁部23H相比刚性较低,但利用肋部38H而抑制向上方膨胀 的区域(后述的凸部22c的区域)向下方塌陷。由此,该下壁部23H从下方支撑包含凸部 22c的区域在内的座垫6的整个区域。
上壁部22H形成为薄壁,与下壁部23H相比容易塑性变形,以可以在膨胀用气体G 流入时远离下壁部23H而进行膨胀。并且,构成为具有多个以包围前部3a的左右方向的大 致中央的正下方附近、即膨胀为最厚的膨胀区域25的方式向下方凹陷的折叠部28,以可以 在气囊20H膨胀时,使座位部3的前部3a顺利地向上方隆起。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 上方观察,折叠部观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U字状,大致同心地设置两个。此外,上壁部22H 在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区域中,具有从下壁部23H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半圆板形状的凸部 22c,其与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20A的俯视形状形成大致相同形状,在该凸部22c的区域中 设有两个折叠部28及膨胀区域25。此外,在下壁部23H侧,与凸部22c对应地配置有向下 方凹陷的凹部23c。因此,在该气囊20H中,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上述凸部22c和凹部23c 之间的流入空间20s内,从而进行膨胀。
并且,在两个折叠部^AJSB中,将靠近膨胀区域25侧的折叠部28B兼作为肋部2238H,并且将其底部四以可以在膨胀时与下壁部23H分离的方式熔敷在下壁部23H上,从而 与下壁部23H连结。
另外,在该气囊20H中,将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3H中的凸部22c及凹部23c周围 的外周缘22b、23b,彼此以较大面积通过热熔敷等进行结合,形成外周缘21a。并且,在该气 囊20H中,在膨胀区域25的后方,以热熔敷在下壁部23H上的方式,在内置安装筒部2 的 状态下将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3H结合。此外,在以内置安装筒部2 的状态形成气囊20H 后,将充气机15插入安装筒部Ma内。
在该气囊装置S9动作时,如图34的双点划线所示,如果充气机15从气体喷出口 15c喷出膨胀用气体G,膨胀用气体G经由开口 24d流入流入空间20s内,则折叠部^B的 底部四与下壁部23H分离,折叠部28的底部四等进行塑性变形,使得折叠部^AJSB的 开口宽度尺寸WUF扩大(参照图35),膨胀区域25的上壁部22H以远离下壁部23H的方式 向上方进行膨胀,将座垫6顶起,使座位部3的前部3隆起,其中,该下壁部23H具有刚性而 抑制向下方的塌陷。
并且,在该第5变形例的气囊20H中,也从外周缘Q2b、2;3b)21a开始隔着间隙配 置有肋部38H。因此,在该气囊20H中,也可以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壁部22H和下壁 部23H彼此在收容时的接触,可以防止产生异常噪音,另外,即使形成进行塑性变形而膨胀 的结构,也可以抑制在外周缘21a和肋部38H之间的区域附近的褶皱以及外周缘损坏的产 生,可以顺利地进行膨胀,并且,可以使肋部38H与下壁部23H分离,以使厚度尺寸TO成为 较大的厚度尺寸Tl的方式完成膨胀(参照图36的A、B)。
并且,在该气囊20H中,下壁部23H作为保持在座椅1的座位部支架Ia上的结构, 兼作为可以支撑座垫6的座位板4,即使不另外使用座位板4,也可以形成搭载防下滑用的 气囊装置S9的座椅1,可以减少座椅1的构成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
此外,在气囊20H膨胀时,在具有刚性的下壁部23H上,仅上壁部22H侧向上方膨 胀,使座位部3的前部3a侧隆起。但是,由于上壁部22H构成为,为了易于塑性变形而形成 与下壁部23H相比刚性降低且可伸长的薄壁,并且,设置多个可以将开口宽度尺寸WUF扩大 而向上方膨胀的折叠部^A J8B,并且,具有在膨胀时远离下壁部23H的兼作为肋部38H的 折叠部^B,以可以使厚度尺寸Tl增加而进行膨胀,所以可以充分地使座位部3的前部3a 侧隆起。其结果,如果气囊20H完成膨胀,则就座于座椅1的座位部3上的乘客M,即使产生 下滑现象而在座位部3上向前方侧滑动,也可以利用隆起的前部3a侧承受大腿部T的前部 侧背面,适当地限制从座位部3上向前方滑动。
此外,在第5变形例中,对于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3H,示出了考虑彼此良好的熔 敷性及粘结性而都使用相同材料,使下壁部2 与上壁部22H相比形成为厚壁,确保下壁部 23H的刚性的情况,但除此之外,只要与上壁部22H的合成树脂材料相比,下壁部2 的填充 剂等加强材料的充填量较多,并且可以确保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 彼此良好的熔敷性及 粘结性即可,也可以将下壁部23H自身由与上壁部22H的形成材料不同地,可以确保刚性的 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另外,在第5变形例中,示出为了使上壁部22H易于塑性变形而将上壁部22H形成 为比下壁部23H薄壁的情况,但除此之外,只要与下壁部23H的合成树脂材料相比,上壁部 22H的填充剂等的充填量较少而使刚性降低,并且可以确保上壁部22H和下壁部23H彼此良好的熔敷性及粘结性即可,也可以将上壁部22H自身由与下壁部23H的形成材料不同地,可 以确保伸长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并且,在第5变形例的气囊20H中,外侧的折叠部28A没有将底部四与下壁部23H 抵接,当然,该折叠部28A也可以与下壁部23H抵接而形成肋部38H,并且可分离地与下壁部 23H连结。另外,折叠部观也可以设置大于或等于3个,适当地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 全部兼作为肋部38H。
权利要求
1.一种树脂气囊,其由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周壁,并且通过膨胀用气体的流入,以使 得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一侧壁部和另一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该树脂气囊的特征在于,将以使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的区域的外周缘, 作为三侧包围外周缘而构成,其具有两个相对缘,它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以及连结 缘,其连结两个所述相对缘,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作为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将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以半 圆弧状连接,并且,在俯视观察下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由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所包围的区域中,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的至少一 个上,向内侧同心地配置多个折叠部,其形成沿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而向所述三侧包围外 周缘侧膨胀的曲线状,向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凹陷,并且,所述各折叠部各自沿所述气囊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具有凹陷的底部和两个倾 斜部的V字状,该两个倾斜部从该底部向两侧扩展开,所述各折叠部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 流入时,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以使开口宽度尺寸扩大,一边使所述气囊膨胀,设置所述折叠部的部位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确保规定厚度尺寸 而完成膨胀时,抑制所述折叠部向外表面侧翻转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折叠部的沿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分别形成为,使所述折叠部的底部从沿所述折叠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远离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 的内侧偏移,对于从所述底部向两侧延伸的两个倾斜部的从所述底面部上升的倾斜角度,与所述三 侧包围外周缘侧的所述倾斜部相比,内侧的所述倾斜部较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叠部形成为,随着从内侧接近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所述底部的凹陷深度 变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配置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这两者上,并且所述折叠部的凹陷 的底部,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之间,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错开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从与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边缘即外周缘开始,隔着间隙配置肋部,其连 结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而限制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彼此接近,并 且,所述肋部配置为,在所述气囊膨胀时,解除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之间的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将膨胀用气体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方向作为与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使膨胀用气体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另一侧壁部之间流动的气体供给侧部,配置在远离所 述连结缘的所述三侧包围外周缘的相对缘彼此之间的外周缘侧,所述肋部从来自所述气体供给侧部流动的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至上游侧配置多个,并且,作为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所述肋部的排列状态,设定为上游侧 的肋部配置在可以遮蔽膨胀用气体的位置上,该膨胀用气体相对于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下 游侧的肋部以直线状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配置在从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至下游侧的多个所述肋部配置多列, 各列的各自的配置在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的所述肋部配置为,包围膨胀为最厚的膨胀 区域,各列的下游侧的所述肋部配置在从所述膨胀区域以放射状展开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配置有多个,将沿所述气囊的厚度方向延伸的一侧端部,与所述一侧壁部或 者所述另一侧壁部的所述折叠部中的倾斜部的顶部附近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树脂气囊,该树脂气囊由薄片状的合成树脂构成周壁,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以使上壁部和下壁部分离的方式进行膨胀。包围膨胀区域的三侧的三侧包围外周缘,作为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将上、下壁部以半圆弧状连接,并且,在俯视观察下形成向外侧膨胀的相连续的曲线状。在膨胀区域中,向内侧同心地配置折叠部,它们形成为沿三侧包围外周缘而向其外周缘侧膨胀的曲线状。各折叠部作为沿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具有两个倾斜部的剖面V字状,该两个倾斜部从凹陷的底部延伸。各折叠部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进行塑形变形以使开口宽度尺寸扩大,从而使气囊膨胀,将壁厚尺寸设定为在膨胀完成时可以抑制向外表面侧的翻转的范围内。
文档编号B60R21/235GK102029969SQ20101050247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9日
发明者冈田靖, 北泽司, 足立裕一, 铃木滋幸, 青木雅司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