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651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悬架,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 成。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上,麦弗逊悬架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悬架,而减振器支柱总成则是麦弗逊 悬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总成,减振器支柱总成包括减振器和设置在减振器外面的螺旋弹 簧。减振器缸筒的下部与转向节相连,减振器活塞杆的上端与车身相连,在车辆转向的过程 中,减振器的缸筒与活塞杆之间有相对转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减振器支柱总成如图5所示,活塞杆1'的上端与上部连接组 件2'固定连接,弹簧上支撑座3'套设在活塞杆1'上,弹簧下支撑座设置在缸筒上,螺旋 弹簧4'位于弹簧上支撑座3'和弹簧下支撑座之间。在车辆转向的过程中,由于上部连接 组件2'会转动,而螺旋弹簧4'及弹簧上支撑座3' —般不转动,因此在弹簧上支撑座3' 和上部连接组件2'之间设置了滑磨组件,该滑磨组件包括上盖5'、下盖6'及位于上盖 5'和下盖6'之间的三个叠放的片式减磨盘7',下盖6'与弹簧上支撑座3'接触,上盖 5'通过支撑板8'与上部连接组件2'接触,在车辆转向的过程中三个叠放的片式减磨盘 7'之间相对滑移转动,使上盖5'和下盖6'之间相对转动。由于片式减磨盘7'只能承受 轴向力,因此整个滑磨组件承受径向力的能力也很差,而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这种径向力 是经常存在的,因此滑磨组件易损坏,导致整个减振器支柱总成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的减振器支柱总成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不易损坏的车 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包括减振器、上部连接组件、支撑板和弹簧 上支撑座,所述减振器包括活塞杆,所述上部连接组件和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上端, 支撑板位于上部连接组件的下方,所述弹簧上支撑座可转动地套设在活塞杆上,其中,所述 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的滚动件。进一步地,所述滚动件为钢球,所述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钢 球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两个环形凹槽相对设置且它们沿活塞杆的轴向对齐,所述钢球 设置在两个环形凹槽之间,所述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有间隙。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成圆环状的封闭件,所述封闭件环绕在支 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的圆周侧壁上,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有润滑油或润滑脂。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圆周侧壁交接处设有上环状扣槽,所述弹簧上 支撑座的下表面与圆周侧壁交接处设有下环状扣槽,所述封闭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上环状 扣槽和下环状扣槽相适配的上扣部和下扣部,上扣部和下扣部分别卡入到上环状扣槽和下 环状扣槽中。[0009]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环形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小于半圆弧的弧形线,所述钢球 的半径与所述弧形线的半径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与弹簧上支撑座相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中 间的突出面和突出面外围的基准面,所述突出面相对基准面突出,支撑板的环形凹槽位于 突出面和基准面之间;所述弹簧上支撑座的与支撑板相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 中间的凹进面和凹进面外围的基准面,所述凹进面相对基准面凹进,弹簧上支撑座的环形 凹槽位于凹进面和基准面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可相对活塞杆运动的缸筒,所述减振器支柱总成还 包括弹簧下支撑座和设置在减振器外围的螺旋弹簧,缸筒的下部与车辆的转向节相连,上 部连接组件与车身相连,弹簧下支撑座固定安装在缸筒上,螺旋弹簧分别与弹簧上支撑座 和弹簧下支撑座抵接。进一步地,所述钢球的数量为14个。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包括主体部和阶梯部,阶梯部位于主体部的上面,支撑板和 弹簧上支撑座上分别设有与阶梯部和主体部相适配的中心孔,弹簧上支撑座通过其中心孔 套设在主体部上且与主体部之间为间隙配合,支撑板通过其中心孔套设在阶梯部上且与阶 梯部之间为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设置了多个滚动 件,三者构成一种类似推力轴承的结构,既可承受轴向力,又可承受径向力,因此该车辆的 减振器支柱总成也不易损坏。而且,由于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本身都可作为上述的推力 轴承的结构的一部分,不需要再设置另外的推力轴承部件,因此与现有的减振器支柱总成 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的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加工和装配更容易,降 低了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板的外形示意及钢球的布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弹簧上支撑座的外形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如图1-图4所示,该减振器 支柱总成包括减振器和设置在减振器外围的螺旋弹簧1,减振器包括缸筒和可相对缸筒运 动的活塞杆2。缸筒的下部与车辆的转向节相连,上部连接组件3和支撑板6固定安装在活 塞杆2的上端,支撑板6位于上部连接组件3的下方,上部连接组件3与车身相连。弹簧上 支撑座7可转动地套设在活塞杆2上,弹簧下支撑座固定安装在缸筒上,螺旋弹簧1套设在减振器上且分别与弹簧上支撑座7和弹簧下支撑座抵接。优选地,该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 括隔垫5,螺旋弹簧1的上端通过隔垫5与弹簧上支撑座7抵接。在车辆转向的过程中,转 向节相对车身转动,因此减振器的缸筒与活塞杆2之间有相对转动,上部连接组件3与弹簧 上支撑座7之间有相对转动。本实施方式的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之间 的滚动件。优选地,所述滚动件为钢球8,所述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上分别设有与所 述钢球8相适配的环形凹槽601和701,所述两个环形凹槽601和701相对设置且它们沿活 塞杆2的轴向重叠布置,所述钢球8设置在支撑板6的环形凹槽601和弹簧上支撑座7的 环形凹槽701之间。由于有钢球8,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没有接触,而是有间隙。支 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之间装有润滑油或润滑脂。该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封闭件9,封 闭件9成圆环状,封闭件9环绕在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的圆周侧壁上,支撑板6的上 表面与圆周侧壁交接处设有上环状扣槽602,弹簧上支撑座7的下表面与圆周侧壁交接处 设有下环状扣槽702,封闭件9上设有分别与所述上环状扣槽602和下环状扣槽702相适配 的上扣部901和下扣部902,上扣部901和下扣部902分别卡入到上环状扣槽602和下环状 扣槽702中,以此将封闭件9安装到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上。封闭件9的作用是封 闭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之间的间隙,防止润滑脂流出,同时起到美观作用。两个环形凹槽601和701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小于半圆弧的弧形线,所述钢球8的 半径与所述弧形线的半径相等。所述支撑板6的与弹簧上支撑座7相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中间的突 出面604和突出面604外围的基准面605,所述突出面604相对基准面605突出,支撑板6 的环形凹槽601位于突出面604和基准面605之间。所述弹簧上支撑座7的与支撑板6相 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中间的凹进面704和凹进面704外围的基准面705,所述 凹进面704相对基准面705凹进,弹簧上支撑座7的环形凹槽701位于凹进面704和基准 面705之间。活塞杆2包括主体部201和阶梯部202,阶梯部202位于主体部201的上面,在阶 梯部202上设有外螺纹。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上分别设有与阶梯部202和主体部 201相适配的中心孔603和703,弹簧上支撑座7通过中心孔703套设在主体部201上且与 主体部201之间为间隙配合,支撑板6通过中心孔603套设在阶梯部202上,支撑板6与阶 梯部202之间可以是间隙配合、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优选为过盈配合。上部连接组件3包括杯形连接板301、减振橡胶302、帽形连接板303和减振螺栓 304。杯形连接板301的底部设有供活塞杆2的阶梯部202穿过的圆孔,阶梯部202穿过 杯形连接板301的圆孔伸到杯形连接板301中,杯形连接板301位于支撑板6上方且与支 撑板6接触,一个位于杯形连接板301中的螺母10拧紧在阶梯部202的外螺纹上,以此实 现杯形连接板301及支撑板6与活塞杆2的固定连接。优选地,螺母10为锁紧螺母。减振 螺栓304固定安装在帽形连接板303上,二者之间焊接相连,当然,二者之间也可采用其它 方式固定安装。减振螺栓304至少有两个,各减振螺栓304沿帽形连接板303的周向分布。 减振螺栓304安装到车身的相应安装孔中,并通过螺母固定,使减振螺栓304与车身固定连 接。帽形连接板303位于杯形连接板301的外围,减振橡胶302设置在帽形连接板303和 杯形连接板301之间。减振橡胶302位于支撑板6上方且与支撑板6接触。当活塞杆2相对缸筒转动时,上部连接组件3和支撑板6随活塞杆2转动,弹簧上支撑座7则不随活塞杆 2转动,即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之间有相对转动。钢球8用高强度合金钢制作。钢球8的数量是根据环形凹槽601或701的形状决 定的,各钢球8之间可相互接触,也可存在适当的间隙。优选地,钢球8的数量为14个。由于在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之间设置了多个钢球8,三者构成一种类似推力 轴承的结构,既可承受轴向力,又可承受径向力,因此该滚珠轴承组件不易损害,该车辆的 减振器支柱总成也不易损坏。现有的减振器支柱总成中,由于上盖和下盖都是用非金属材料制作,而过渡板和 弹簧上支撑座都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因此上盖与过渡板、下盖与弹簧上支撑座都无法做 成一体。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撑板6和弹簧上支撑座7本身都可作为上述的推力轴承的结 构的一部分,与钢球8构成类似推力轴承的结构,不需要再设置另外的推力轴承部件,因此 与现有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减振器支柱总成结构更简单,零件数量更少, 加工和装配更容易,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 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包括减振器、上部连接组件、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 所述减振器包括活塞杆,所述上部连接组件和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上端,支撑板位 于上部连接组件的下方,所述弹簧上支撑座可转动地套设在活塞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 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的滚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为钢球,所述 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钢球相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两个环形凹槽相对 设置且它们沿活塞杆的轴向对齐,所述钢球设置在两个环形凹槽之间,所述支撑板和弹簧 上支撑座之间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支柱总成还 包括成圆环状的封闭件,所述封闭件环绕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的圆周侧壁上,在支撑 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有润滑油或润滑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与 圆周侧壁交接处设有上环状扣槽,所述弹簧上支撑座的下表面与圆周侧壁交接处设有下环 状扣槽,所述封闭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上环状扣槽和下环状扣槽相适配的上扣部和下扣 部,上扣部和下扣部分别卡入到上环状扣槽和下环状扣槽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环形凹槽的横 截面的轮廓为小于半圆弧的弧形线,所述钢球的半径与所述弧形线的半径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与弹簧上 支撑座相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中间的突出面和突出面外围的基准面,所述突 出面相对基准面突出,支撑板的环形凹槽位于突出面和基准面之间;所述弹簧上支撑座的 与支撑板相对的表面为环形阶梯面,包括位于中间的凹进面和凹进面外围的基准面,所述 凹进面相对基准面凹进,弹簧上支撑座的环形凹槽位于凹进面和基准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还包括可相 对活塞杆运动的缸筒,所述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弹簧下支撑座和设置在减振器外围的螺 旋弹簧,缸筒的下部与车辆的转向节相连,上部连接组件与车身相连,弹簧下支撑座固定安 装在缸筒上,螺旋弹簧分别与弹簧上支撑座和弹簧下支撑座抵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球的数量为14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包括主体部 和阶梯部,阶梯部位于主体部的上面,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上分别设有与阶梯部和主体 部相适配的中心孔,弹簧上支撑座通过其中心孔套设在主体部上且与主体部之间为间隙配 合,支撑板通过其中心孔套设在阶梯部上且与阶梯部之间为过盈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包括减振器、上部连接组件、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所述减振器包括活塞杆,所述上部连接组件和支撑板固定安装在活塞杆的上端,支撑板位于上部连接组件的下方,所述弹簧上支撑座可转动地套设在活塞杆上,所述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的滚动件。由于在支撑板和弹簧上支撑座之间设置了多个滚动件,三者构成一种类似推力轴承的结构,既可承受轴向力,又可承受径向力,因此该车辆的减振器支柱总成也不易损坏,而且,该减振器支柱总成的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加工和装配更容易。
文档编号B60G15/06GK201777093SQ201020500990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9日
发明者叶文周, 吕高峰, 王洪春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