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用供暖装置以及具备该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762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用供暖装置以及具备该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于座椅以用来对例如坐在车辆的后座上的乘客的脚下进行供暖的座椅用供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不断节能化,例如像低燃耗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而为了在冬季也能在车内舒适度过,期望一种能够进行节能供暖的车辆。作为应对这种期望的装置,公开了以下的装置将车辆的发动机冷却水供给到设置于前座的靠背部背面的辐射板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下面,使用图7来说明利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水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图7是现有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现有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由上侧辐射板3和下侧辐射板5构成,该上侧辐射板3设置于座椅1的靠背部2的背面下部, 该下侧辐射板5设置于座椅1的座部4的背面。上侧辐射板3照射小腿部的辐射热,下侧辐射板5照射足部的辐射热。上侧辐射板3和下侧辐射板5中配置有使发动机冷却水循环的温水用配管6。然而,在现有的结构中,供给至温水用配管6的温水温度上升需要时间,在冬季会发生刚乘车时供暖不足的情况。另外,关于温水用配管6的配置,需要在车辆的各部设置配管,耗费工时。除此以外,在现有的结构中,若不将辐射板分为上侧辐射板3和下侧辐射板 5则无法使座椅倾斜。例如,若将上侧辐射板3和下侧辐射板5设成一块,则在使座椅倾斜时,有时会发生板断裂、水漏出的情况。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M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具备罩部,其从座椅的靠背部背侧覆盖到座椅的座部底面;以及发热部,其配置于罩部的背面且罩部与座椅之间,具有挠性。由此,能够以一个发热部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到足部进行辐射供暖。另外,靠背部与座部之间被罩部遮掩,因此外观品质佳。


图1是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的截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加热部、隔热部件的截面图。图3A是使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的靠背部向前方倾倒时的座椅的截面图。图;3B是使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1的靠背部向后方倾倒时的座椅的截面图。
3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将罩部配置在靠背部上之前的状态下的座椅罩的立体图。图4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将罩部配置在靠背部上时的立体图。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的立体图。图5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辐射透过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现有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座椅用供暖装置具备座椅1、加热部8、罩部7、隔热部件9以及弹性体 10,其中,该座椅1包括靠背部2和座部4,该加热部8、罩部7、隔热部件9以及弹性体10从靠背部2的背面(与坐在座椅1上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配置到座部4的底面。罩部7的一端被固定于靠背部2的背侧的表布上,另一端通过弹性体10固定于底部4的底面以覆盖加热部8。弹性体10例如使用松紧带并利用钩子挂在座部4的底面上,或者直接挂在位于座部4的底面的座垫弹簧上来固定罩部7。利用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构成为以从座椅1的靠背部2的背面覆盖到与靠背部2相连的座部4的背面的方式配置加热部8,用罩部7覆盖加热部8。由此,罩部7被加热部8加热而温度变高,从罩部7的表面(与靠背部2相反的一侧)向后座侧产生辐射热,从而能够利用一个加热部8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从膝盖到踝部的部分) 到足部(踝部之下的部分)进行辐射供暖。另外,靠背部2与座部4之间被罩部7遮掩,因此外观品质佳。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例如可以使用于如低燃耗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电车等车辆、飞机等。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7、加热部8、隔热部件9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座椅用供暖装置在罩部7的朝向靠背部2 —侧具备作为发热部的加热部8和隔热部件9。隔热部件9包括例如聚氨酯材料9a的隔热部件。而且,通过对隔热部件9的朝向靠背部2—侧的表面进行热处理来形成低摩擦体%。在此,聚氨酯部件9a 优选使用热传导少的独立发泡类型的聚氨酯。另外,加热部8优选使用电加热器,例如使用形成为薄板状的具有挠性的PTC (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PTC加热器是进行自温控的,因此不需要热敏电阻、恒温器,能够薄型化,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在罩部7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既可以将罩部7、加热部8、隔热部件9粘接固定,也可以不粘接固定,但是若粘接则可以固定,因此更优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例如使用PTC加热器,因此例如与车载空调等暖风供暖相比能够以少的能源进行后座的脚下供暖。而且,即使室温下降也能够利用基于辐射的脚下供暖来维持体感温度。因此,当例如将其应用于混合动力车的供暖时,能够降低发动机为了供暖而进行动作的频率。具体地说,辐射供暖所需的能量通常为数十瓦,与此相对,暖风供暖的能量为数百 数千瓦,因此最低能够节能数百瓦,燃耗率相应地提高。另外,当将其应用于完全不排热的电动汽车时,会产生续航距离(行驶距离)延长的显著效^ ο并且,如果在后座与座椅加热器一起使用,或者与小风量的空调后座出风口供暖一起使用,或者与仅限定于放置鞋子的位置的小面积的电地暖一起使用,则不仅是小腿部到足部,可以迅速提高周围的温度,因此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另外,也可以在不倾斜的位置利用发动机冷却水来有效利用排热等废弃的能源。使用图3A、;3B来说明如上那样构成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倾斜中的状态。图3A是使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的靠背部向前方倾倒时的座椅的截面图。图3B是使配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座椅 1的靠背部向后方倾倒时的座椅的截面图。如图3A所示,当使靠背部2向前方倾倒时,与靠背部2连接的罩部7被拉向箭头方向,弹性体10延伸,由此罩部7向箭头方向移动。并且,具有挠性的加热部8和隔热部件 9也同时移动。此时,隔热部件9与所抵接的座椅部件(聚氨酯、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等)发生摩擦,隔热部件9可能损伤或被挂住。然而,由于在隔热部件9的朝向靠背部2 —侧形成有低摩擦体%,因此即使与座椅部件发生摩擦也能够平滑地移动,隔热部件9不会被扯掉或发生磨耗。如图;3B所示,当使靠背部2向后方倾倒时,与靠背部2连接的罩部通过弹性体10 被拉向箭头方向,弹性体10收缩,由此罩部7向箭头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得到与使用上述图3A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如上述说明的,罩部7的一端被固定于靠背部2的背侧的表布上,罩部7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体10固定于座部4的底面,由此实现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由此,即使靠背部2发生倾斜,罩部7、加热部8、隔热部件9也与靠背部2 —起移动。其结果是,靠背部 2始终通过弹性体10被拉住,因此不会松弛,不会产生挂在其它座椅部件上等问题。另外, 在座椅下存在空调后座出风口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罩部7松弛而阻塞座椅下的通风路径的情况,从而能够利用一个加热部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到足部进行辐射供暖。此外,在上述说明中,通过对隔热部件9的朝向靠背部2 —侧的表面进行热处理来形成低摩擦体%,但是也可以在隔热部件9的朝向靠背部2 —侧设置其它部件。在朝向靠背部2 —侧设置其它部件来构成低摩擦体9b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实施方式2)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将罩部7配置在靠背部2上之前的状态下的座椅罩11的立体图。图4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将罩部7配置在了靠背部2上时的立体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座椅用供暖装置的靠背部2具备座椅罩11、背面上部11a、背面下部 lib、嵌合部12a、12b。然后,按照下面的顺序来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靠背部
52。首先,从嵌合部12a、12b打开背面上部Ila和背面下部11b,用座椅罩11罩住聚氨酯座垫(未图示)。接着,利用嵌合部12a、12b使背面上部Ila与背面下部lib嵌合在一起,进一步将嵌合部1 与嵌合部12b缝制在一起,由此将背面上部Ila与背面下部lib固定。然后,如图4B所示,在座椅用供暖装置的靠背部2上配置罩部7。罩部7的一端在缝制嵌合部1 和嵌合部12b时被同时缝制在一起,罩部7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体10被固定在座椅1的底面。由此,嵌合部12a、12b被罩部7遮掩而不会被看到,从而进一步提高座椅背面侧的外观品质。(实施方式3)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7的立体图。图5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7的截面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结构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座椅用供暖装置的罩部7具有开口部13,以至少覆盖开口部13的方式配置有挠性的辐射透过部14。另外,如图5B所示,在辐射透过部14的朝向靠背部2 —侧配置有加热部8和隔热部件9。此时,辐射透过部14具有开口网格。根据上述结构,从加热部8产生的辐射热不通过罩部7而是透过辐射透过部14的开口网格直接被辐射到后座侧,因此能够进行效率进一步提高的供暖。下面,具体说明辐射透过部14。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辐射透过部14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辐射透过部14具备薄板状的第一部件14a,其具有挠性;网状的第二部件14b,其具有挠性并具有规定的开口率;以及多个连结部件14c,该多个连结部件14c在第一部件1 与第二部件14b之间设置空隙并连接第一部件1 和第二部件14b。在此,期望辐射透过部14是如下那样形成的编织物第一部件14a、第二部件 14b以及连结部件Hc全部由编织线立体连接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6所示的形状的例如双针床拉舍尔经编(三维构造立体织物)的编织物。第一部件Ha与加热部8粘接,第二部件14b具有蜂窝状的开口网格部14d,面向后座侧。根据上述结构,用加热部8对第一部件1 进行加热,来自第一部件1 的辐射热透过开口网格部14d被辐射到后座侧,从而能够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到足部进行辐射供暖。另外,通过连结部件Hc设置空隙而使第二部件14b与第一部件Ha相分离,因此,第二部件14b的温度比第一部件Ha低,并且由编织物形成的第二部件14b的热容量小于身体的热容量。由此,即使后座的乘客的身体的一部分例如手等偶然接触到第二部件 14b,也会由于接触面的第二部件14b的温度在接触后马上降低到手的皮肤温度附近而不会对接触面的身体进行不必要的加热。另外,连结部件14c由于是编织物而具有规定的弹性,因此即使例如用手掌、指尖按压第二部件14b,连结部件Hc也容易恢复原状。由此,即使后座的乘客的身体的一部分偶然接触到第二部件14b并推压第二部件14b,身体也不会直接接触到第一部件14a,从而能够安全地使用。另外,即使由于更强的推压而指尖等接触到了第一部件14a,也由于加热部8与指尖之间存在第一部件Ha而不会使指尖直接接触到加热部8,并且,第一部件1 是由编织物形成的,热容量小。由此,接触面的第一部件14a的温度受到指尖的温度的影响而降低, 因此能够安全地使用。此时,连结部件14c的高度例如被设定为4mm 10mm。这是即使例如用手掌、指尖按压第二部件14b,连结部件Hc也容易恢复原状的高度。另外,开口网格部 14d的最低开口尺寸(开口网格部14d的对角线中最短的尺寸)被设定为3mm 6mm左右这种一般来说人的手指不会进入的大小。此外,只要是安全上没有问题的尺寸即可,并不限于上述尺寸。此外,从第一部件1 产生的辐射热沿与第一部件14a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直接透过开口网格部14d。而沿相对于第一部件14a的表面倾斜的方向放射的辐射热的一部分会被连结部件14c挡住而不会放射到辐射透过部14的前表面。因而,为了提高辐射供暖的效率,优选在即使例如用手掌、指尖按压第二部件14b而连结部件Hc也容易恢复原状的大小的范围内,使连结部件14c的相互的间隔尽可能大。具体地说,在以双针床拉舍尔经编形成辐射透过部14的情况下,对于使用于连结部件14c的编织线,选择刚度尽可能高的编织线来扩大连结部件14c相互的间隔。另外,在上述内容中,以双针床拉舍尔经编形成辐射透过部14,但是辐射透过部 14也可以利用除双针床拉舍尔经编以外的相同素材来形成。例如,也可以利用挠性树脂薄板形成第一部件14a,利用挠性树脂网形成第二部件14b,利用树脂制隔离件来形成连结部件14c,从而构成辐射透过部14。此时,如果对树脂网实施植毛加工则能够进一步降低热影响。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用供暖装置以从座椅的靠背部的背面覆盖到与靠背部相连的座部的背面的方式配置发热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仅在靠背部或仅在座部设置发热部。接着,在下面叙述具备如上那样说明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车辆。图8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座椅用供暖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此外,应用实施方式2和3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如图8所示,在车辆A上装载有座椅用供暖装置,该座椅用供暖装置具备罩部7和发热部8,该罩部7从座椅1的靠背部2的背侧覆盖到座椅1的座部4的底面,该发热部8 配置于罩部7的背面且罩部7与座椅1之间,具有挠性。由此,能够实现可以利用一个加热部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到足部进行辐射供暖的车辆。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用供暖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车辆,还能够应用于剧场等的观众席供暖等用途。附图标记说明1:座椅;2:靠背部;4:座部;7:罩部;8:加热部(发热部);9:隔热部件(发热部);9b 低摩擦体;10 弹性体;11 座椅罩;12aU2b 嵌合部;14 辐射透过部;14a 第一部件;14b 第二部件;Hc 连结部件;14d 开口网格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用供暖装置,具备罩部,其从座椅的靠背部背侧覆盖到上述座椅的座部底面;以及发热部,其配置于上述罩部的背面且上述罩部与上述座椅之间,具有挠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罩部的一端被固定于上述靠背部的背面,上述罩部的另一端通过弹性体被固定于上述座部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部至少具有加热部和隔热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热部件被设置于上述靠背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隔热部件的朝向上述靠背部一侧还设置有低摩擦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罩部具有开口部,该座椅用供暖装置还具备辐射透过部,该辐射透过部被设置成覆盖上述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辐射透过部具备薄板状的第一部件,其具有挠性; 网状的第二部件,其具有挠性;以及多个连结部件,该多个连结部件在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之间设置空隙并连接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
8.—种车辆,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供暖装置。
全文摘要
座椅用供暖装置配设有罩部,该罩部从座椅的靠背部的背侧覆盖到座椅的座部的底面,以及发热部,该发热部配置于罩部的背面且罩部与座椅之间,具有挠性。由此,能够以一个加热部对后座的乘客的小腿部到足部进行辐射供暖。
文档编号B60N2/02GK102510812SQ20108004254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
发明者吉本弘次, 荻野弘之, 阿部宪生, 阿部幸夫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