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背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394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背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背门结构,具体而言涉及背门包括内件和外件,该内件包括构 成窗用开口部的上边的上边部、从该上边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的上部侧边部、以及与该上 部侧边部的下端连接的下边部这样的车辆的背门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箱式汽车等车辆中,在车身的后壁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由背门来进行开 闭。上述的背门闭合时,车身侧的撞销与背门侧的销扣相结合,而在车辆行驶时,由于 路面的凹凸通过车轮作为外部振动被输入,因此,为了防止发生由该外部振动造成的来自 背门的噪音,便要求确保背门下部有足够的刚性。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以往已发明了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23480号所公 开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即,该车辆的背门结构在车身背面设置有开口部,背门通过设置在该开口部的上 边部上的铰链以上部为中心转动,由此来开闭该开口部,该背门由内件和外件构成,为中空 体,在上述内件的下面部形成有销扣用开口部,该销扣用开口部让收容于背门内部中的销 扣的卡合部面临外部,从而在背门闭合时能够让销扣的卡合部与车身侧的撞销卡合,上述 销扣经由用于加强上述内件中的销扣用开口部周边的加强板,安装在该内件的下面部,上 述加强板上设有从该加强板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并与上述外件接合的上方延长部,并且上述 内件与该上方延长部接合。根据上述专利文献所揭示的以往结构,能够提高内件的下面部的刚性,抑制变形,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伴随该变形的振动和噪音,但由于上述的上方延伸部的车宽方 向的宽度小,因此不能充分地抑制振动和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背门的刚性,抑制振动及噪音的车辆的背门结构。本发明的车辆的背门结构中设有包括内件和外件的背门;安装在所述背门的下 边部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上的销扣;设于所述背门的下边部的销扣安装部上的销扣用开口 部;加强所述销扣用开口部的周边的加强件;其中,在所述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侧部设有以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所述内件和所述外件予以连接的侧壁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所述侧壁部能够确保背门的刚性,抑制振动及噪音。另外,以下叙述的较为理想的结构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 发明。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侧壁部隔着所述销扣用开口部而设于所述加强件 的两侧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更高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振动及噪音。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的内件侧接合部向车宽方 向内侧弯折形成,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的外件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壁部在车宽方向较窄的范围上牢固地结合于内件,而且能 够将该侧壁部在车宽方向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牢固地结合于外件。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越靠近外件侧相互的距 离越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壁部在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结合于外件。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越往上方相互的距离越 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壁部在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结合于外件上尽量上方的部 位。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件侧接合部设 置在与设于所述外件的车外侧的外装件对应的位置上,并通过焊接与所述外件接合。上述 外装件可以是车牌照。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外件侧接合部与外件在由焊接来确保刚性的状态下接合,而 且能够由外装件覆盖焊接痕迹,因此,能够防止外观恶化。即,能够兼顾确保刚性和防止外 观恶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内件包括构成窗用开口部的上边的上边部;从所 述上边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的上部侧边部;与所述上部侧边部的下端连接的下半部;其 中,所述下半部包括在所述背门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构成所述窗用开口部的下边的中间 边部;构成所述背门的下边的所述下边部;形成在所述中间边部与所述下边部之间的开口 部;设于所述开口部左右的下部侧边部;以向车宽方向倾斜的状态将所述中间边部与所述 下部侧边部的接合部近旁、与所述下边部予以结合的倾斜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内件的下半部设置大的开口部,能够实现背门的轻型化,并且 通过上述倾斜部与销扣安装部处的加强件,能够确保刚性,抑制振动以及噪音。亦即,能够兼顾背门的轻型化和基于刚性的确保而实现的振动和噪音的抑制。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中间边部上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设有向外件侧 延伸并与该外件接合的接合部。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接合部将内件的中间边部和外件予以接合,因此,能够确保 中间边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倾斜部上设有向外件侧延伸并与该外件接合的接
合部ο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的接合部将内件的倾斜部和外件予以接合,因此,能够确保 倾斜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接合部沿车宽方向设置在大致直线上。根据该结构,通过沿车宽方向设置在大致直线上的上述的接合部,外件与中间边 部被接合,而且外件与倾斜部被接合,因此,能够有效地确保刚性。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接合部通过焊接与所述外件接合,所述外件的车外侧设有外装件。上述外装件可以是装饰件、车牌照等。根据该结构,由于接合部与外件由焊接来接合,因此,通过该焊接能够确保刚性, 并且通过设置在外件的车外侧的外装件能够覆盖焊接痕迹等,因此能够防止外观恶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设有将所述倾斜部的中间部与所述下部侧边部予 以连接或者将所述倾斜部的中间部与所述下边部予以连接的连接部。根据该结构,利用连结部将倾斜部与下部侧边部或与下边部予以连接,能够确保 倾斜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的车辆的背门结构的后视图
图2是背门的内件的后视图。
图3是背门的内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A-A线向视剖面图。
图5是加强件的背视图。
图6是加强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6的右侧视图。
图9是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由加强件形成的加强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与图2的B-B线相当的部位的扩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加强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附图表示车辆的背门结构,在图1至图3中,背门1通过图1所示的外件2与图2、 图3所示的内件3接合而被构成。在说明背门1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就车身侧的结构作叙述。如表示在图4中的 图1的A-A线向视剖面图所示,该结构中设置有形成行李室4的底板的后底板5 (地板),在 该后底板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设置有通过向下方降级而形成的备胎室6。另外,上述的后底板5的后端部上安装有向上方立起规定量的后端件7,在该后端 件7的后侧接合固定有后端梁8,在该后端梁8与上述的后端件7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 伸的后端闭合剖面9,以提高下部车身刚性。另外,在图4中,符号10表示树脂制的后保险 杠。另一方面,设置有在上方覆盖车室以及行李室4的作为车顶部的车顶板11,该车 顶板11的后端部行李室侧设置有车顶增强件12,并且在该车顶增强件12的更靠行李室侧 接合有后顶梁13,在车顶板11与后顶梁13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的顶梁闭合剖面14,以提 高上部车身刚性。另外,在车身后壁上设有开口部15,该开口部15被上述背门1可开闭地覆盖。上述背门1通过上部设置在与顶梁闭合剖面14对应的车顶板11的降级部Ila上的背门铰链(未图示),从而可进行开闭。在背门1闭合时,设置在该背门1的下部上的销 扣16与车身侧的撞销17卡合,从而确保背门的闭合状态。本实施例中,上述撞销17设置在后端件7的上方弯折部亦即与后端闭合剖面9对 应的部位中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下面,参照图2、图3就背门1的内件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述。图2是内件3的后视图,图3是内件3的立体图。如图2、图3所示,该内件3包 括构成窗用开口部18的上边的上边部3A ;从该上边部3A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的上部侧边 部:3B、3B ;与这些上部侧边部:3B、3B的下端连接的下半部3C ;其中,该下半部3C包括在背 门1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构成窗用开口部18的下边的中间边部3D ;构成背门1的下边的 下边部3E ;形成在中间边部3D与下边部3E之间的开口部19 ;设于开口部19左右的下部侧 边部3F、3F ;以向车宽方向倾斜的状态将中间边部3D与下部侧边部3F的接合部近旁、与下 边部3E予以结合的倾斜部3G、3G ;将左右的倾斜部3G、3G的各中间部与下部侧边部3F或 与下边部3E予以连接的连接部3H、3H。另外,如图4、图1所示,窗用开口部18上设置有背门窗20。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的上边部3A的左右的车宽方向端部背面(后侧的面) 上,一体地接合固定有铰链用的增强件21、21。另外,在中间边部3D的车宽方向端部与上部侧边部:3B的下部之间,以跨设的状态 一体地接合固定有阻尼器用的增强件22、22。此外,在上述的下边部3E的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设有加强销扣16的安装部的 加强部件23 (所谓的销扣增强件)。如图3所示,背门1的内件3中的下边部3E的销扣安装部上,设有销扣用开口部 M,上述的加强件23是加强该销扣用开口部M的周边的部件。图5是加强件23的后视图,图6是加强件23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6的右侧视图,图9是加强件23的立体图,图10表示由加强件23形成的加强结 构的立体图。如图5至图10所示,上述的加强件23包括具有与销扣用开口部M对应的开口 25的基部沈;位于基部沈的车宽方向侧部且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上述的内件3与 外件2予以连接的侧壁部27、27。该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10所示,上述的侧壁部27、27隔着销扣用开口部M(参 照图幻而设置在加强件23的两侧部。如图6所示,在左右的侧壁部27、27的前后,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接合凸缘27a、27b。 其中,27a为内件侧接合凸缘,27b为外件侧接合凸缘,左右两侧部的侧壁部27、27的内件侧 接合凸缘27a、27a(前侧的接合凸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形成,左右两侧部的侧壁部27、 27的外件侧接合凸缘27b、27b (后侧的接合凸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形成。另外,如图6所示,两侧部的侧壁部27、27以从内件3侧向着外件2侧相互的距离 扩大的状态形成。即,左右的侧壁部27、27如图6所示构成俯视“八”字形状。此外,如图5所示,两侧部的侧壁部27、27以从下方向着上方相互的距离扩大的状 态形成,左右的侧壁部27、27如该图6所示构成后视倒“八”字形状。左右的侧壁部27、27中,右侧的侧壁部27上形成有当上述的销扣16为电磁式销扣时用于使电缆通过的凹部观,并且在基部26的前部左右与左右的侧壁部27、27的前侧下 部之间形成有成型用的开口部四、29。如此构成的加强件23,其基部沈通过点焊接固定于内件3的下边部3E中的销扣 用开口部对的周边,其内件侧接合凸缘27a、27a通过点焊接固定于内件3,其外件侧接合凸 缘27b、27b接合于外件2。即,上述的加强件23通过将内件3与外件2连接来构成,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加强 件23的侧部一体地具备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内件3与外件2予以连接的作为连接 部件的侧壁部27、27而被构成,并且左右的侧壁部27、27以从左右两侧部覆盖上述的销扣 16 (参照图4)的状态设置。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的中间边部3D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的下部形成有 在车宽方向上相互离开的一体地弯折形成的多个接合部,这些接合部30、31、32向后方亦 即向外件2侧延伸且与该外件2接合。上述多个接合部30、31、32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设置。另外,上述各接合部30、31、32分别具有大致水平部和一体地弯折形成于该大致 水平部的后端上的弯折部,大致水平部上一体地形成有肋30a、31a、32a,以提高接合部30、 31、32自身的刚性。此外,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的倾斜部3G、3G的长度方向中间的上部(即,靠开 口部19的位置)上,一体地弯折形成有左右一对的接合部33、34,这些接合部33、34向后方 亦即向外件2侧延伸且与该外件2接合。上述一对接合部33、34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设置。本实施例中,上述一对接合部33、34分别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延长部和一体地弯折 形成于该延长部的远端(后端)上的弯折部,延长部上一体地形成有肋33a、34a,以提高接 合部33、34自身的刚性。同样地,在上述的连接部3H上也形成有肋3a,以提高该连接部3H自身的刚性。设置在倾斜部3G上的一对接合部33、34以及设置在中间边部3D上的多个接合部 30、31、32中的中央的接合部31,如图11、图4所示,通过点焊接而与外件2接合,在该外件 2的车外侧设置有作为外装件的一例的装饰件35。设置在中间边部3D上的多个接合部30、31、32中的两侧的接合部30、32,利用接合 剂36 (为方便图示,以“O”来表示),接合于外件2。另外,设置在下边部3E上的加强件23的两侧部的侧壁部27、27中的外件侧接合 部27b、27b,设置在与设于该外件2的车外侧的作为外装件的车牌照37 (参照图1)对应的 位置,其上部的接合点c、d通过点焊接与外件2接合,其下部利用接合剂36 (为方便图示, 以“〇”来表示),接合于外件2。另外,图中的符号38表示设于背门1的行李室4侧的门装饰件。此外,图中的箭 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如上所述,图1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的车辆的背门结构是背门1具备内件3和外 件2并且在背门1的下边部3E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上安装有销扣16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 中,在上述背门1的下边部3E的销扣安装部上设有销扣用开口部24,并且设有将该销扣用 开口部M的周边予以加强的加强件23 (所谓的销扣增强件),该加强件23的车宽方向侧部上设有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上述内件3和上述外件2予以连接的侧壁部27 (参照图 3、图 4、图 10)。根据该结构,通过该侧壁部27能够确保刚性,抑制振动及噪音。另外,上述侧壁部27隔着上述销扣用开口部M而设于加强件23的两侧部(参照 图3)。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更高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振动及噪音。另外,上述两侧部上的侧壁部27、27的内件侧接合凸缘27a(参照前侧的接合凸 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形成,上述两侧部上的侧壁部27、27的外件侧接合凸缘27b (参照 后侧的接合凸缘)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形成(参照图3)。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一对侧壁部27、27在车宽方向较窄的范围上牢固地结合于内 件3,而且能够将该一对侧壁部27、27在车宽方向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牢固地结合于外 件2。另外,上述两侧部上的侧壁部27、27越靠近外件2侧相互的距离越大(参照图6)。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壁部27、27在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结合于外件2。另外,上述两侧部上的侧壁部27、27越往上方相互的距离越大(参照图5)。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左右一对侧壁部27、27在较宽的范围上大范围地结合于外件 2上尽量上方的部位。另外,上述两侧部上的侧壁部27、27的外件侧接合部27b、27b设置在与设于该外 件2的车外侧的外装件(参照车牌照37)对应的位置上,并通过焊接与上述外件2接合(参 照图1、图2)。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外件侧接合部27b、27b与外件2在由焊接来确保刚性的状态 下接合,而且能够由外装件(参照车牌照37)覆盖焊接痕迹,因此,能够防止外观恶化。艮口, 能够兼顾确保刚性和防止外观恶化。另外,上述内件3包括构成窗用开口部18的上边的上边部3A ;从该上边部3A的 左右向下方延伸的上部侧边部3B ;与该上部侧边部:3B的下端连接的下半部3C ;其中,上述 下半部3C包括在背门1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构成窗用开口部18的下边的中间边部3D;构 成背门1的下边的下边部3E ;形成在上述中间边部3D与上述下边部3E之间的开口部19 ; 设于该开口部19左右的下部侧边部3F ;以向车宽方向倾斜的状态将上述中间边部3D与上 述下部侧边部3F的接合部近旁、与上述下边部3E予以结合的倾斜部3G(参照图2、图3)。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内件3的下半部3C设置大的开口部19,能够实现背门1的轻 型化,并且通过上述倾斜部3G与销扣安装部处的加强件23,能够确保刚性,抑制振动以及 噪音。亦即,能够兼顾背门1的轻型化和基于刚性的确保而实现的振动和噪音的抑制。另外,在上述中间边部3D上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设有向外件2侧延伸并与该外件 2接合的接合部30、31、32 (参照图3)。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接合部30、31、32将内件3的中间边部3D和外件2予以接 合,因此,能够确保中间边部3D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另外,上述倾斜部3G上设有向外件2侧延伸并与该外件2接合的接合部33、34 (参 照图3)。
9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的接合部33、34将内件3的倾斜部3G和外件2予以接合, 因此,能够确保倾斜部3G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此外,上述接合部(本实施例中,为各接合部30、31、32,以及各接合部33、34)沿车 宽方向设置在大致直线上(参照图2)。根据该结构,通过沿车宽方向设置在大致直线上的上述的接合部31、32、33以及 接合部33、34,外件2与中间边部3D被接合,而且外件2与倾斜部3G被接合,因此,能够有 效地确保刚性。另外,上述接合部33、31、34通过焊接与外件2接合,该外件2的车外侧设有外装 件(参照装饰件35)(参照图4、图11)。根据该结构,由于接合部33、31、34与外件2由焊接来接合,因此,通过该焊接能够 确保刚性,并且通过设置在外件2的车外侧的外装件(参照装饰件3 能够覆盖焊接痕迹 等,因此能够防止外观恶化。此外,还设有将上述倾斜部3G的中间部与上述下部侧边部3F或与上述下边部3E 予以连接的连接部3H(参照图2、图3)。根据该结构,利用连结部3H将倾斜部3G与下部侧边部3F或与下边部3E予以连 接,能够确保倾斜部3G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以及噪音。该结构之外也可采用连结部 3H连接于倾斜部3G与下部侧边部3F以及下边部3E的结构,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倾斜部 3G的刚性,进一步抑制振动以及噪音。图12是表示加强件(所谓的销扣增强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5至图9所示的前面的实施例中,加强件23其基部沈与左右的侧壁部27、27 一体形成,但图12所示的该实施例中,基部沈与左右的侧壁部27、27分别个别地形成,通 过将这些部件组合而构成加强件123。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基部沈及侧壁部27的成型性,获得尺寸精度高的加强件 123。另外,图12所示的该实施例中,有关其他的结构、作用及效果与前面的实施例基 本相同,因此,在图12中对与前面的图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设有 包括内件和外件的背门;安装在所述背门的下边部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上的销扣; 设于所述背门的下边部的销扣安装部上的销扣用开口部; 加强所述销扣用开口部的周边的加强件;其中,在所述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侧部设有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所述内件和所述外件 予以连接的侧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隔着所述销扣用开口部而设于所述加强件的两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的内件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折形成,所述两侧部上 的所述侧壁部的外件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越靠近外件侧相互的距离越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越往上方相互的距离越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部上的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外件侧接合部设置在与设于所述外件的车外侧的 外装件对应的位置上,并通过焊接与所述外件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件包括构成窗用开口部的上边的上边部; 从所述上边部的左右向下方延伸的上部侧边部; 与所述上部侧边部的下端连接的下半部;其中, 所述下半部包括在所述背门的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构成所述窗用开口部的下边的中间边部;构成所述背门的下边的所述下边部;形成在所述中间边部与所述下边部之间的开口部;设于所述开口部左右的下部侧边部;以向车宽方向倾斜的状态将所述中间边部与所述下部侧边部的接合部近旁、与所述下 边部予以结合的倾斜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边部上的车宽方向中间位置设有向外件侧延伸并与该外件接合的接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上设有向外件侧延伸并与该外件接合的接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沿车宽方向设置在大致直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通过焊接与所述外件接合,所述外件的车外侧设有外装件。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背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将所述倾斜部的中间部与所述下部侧边部予以连接或者将所述倾斜部的中间 部与所述下边部予以连接的连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的背门结构中设有包括内件(3)和外件(2)的背门(1);安装在背门(1)的下边部(3E)的车宽方向中间部上的销扣(16);设于背门(1)的下边部(3E)的销扣安装部上的销扣用开口部(24);加强销扣用开口部(24)的周边的加强件(23);其中,在加强件(23)的车宽方向侧部设有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将内件(3)和外件(2)予以连接的侧壁部(27、27)。由此,能够确保背门的刚性,抑制振动及噪音。
文档编号B60J5/10GK102133852SQ20111000996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5日
发明者松本浩一, 藤川孝司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