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4366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靠背型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将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垫和构成头枕的头枕垫一体成形,且通过座椅套一体地覆盖这两个垫的表面的车辆用座椅,即所谓的高靠背类型的车辆用座椅 (以下仅记为“高靠背座椅”)。在此,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高靠背座椅,在这两个垫的表面中,在座椅靠背垫和头枕垫的边界部位设置有切口槽,使座椅套的一部分进入该切口槽。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可以使座椅靠背垫和头枕垫的边界部位实现垂吊感,所以即使为高靠背座椅,也可以使座椅靠背和头枕分体成形。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47465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使座椅套的一部分进入垫表面的切口槽实现垂吊感,所以产生不能实现充分的垂吊感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如适用于通常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套的垂吊,也考虑预先在垫的切口槽嵌入金属丝,利用环将该金属丝和座椅套的内面接合(例如卡圈),实现垂吊感。但是,该考虑方法中,由于需要金属丝,所以产生零件数量增多的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即使是高靠背类型,也不需要大量的零件数量,可以使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的垂吊感充分。本发明为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发明,构成如下。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垫、构成头枕的头枕垫、及一体地覆盖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的这两个垫的表面的座椅套,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这两个垫的边界, 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一体地覆盖于两个垫的表面。根据该构成,可以在将座椅套的座椅靠背垫的上缘部位和座椅套的头枕垫的下缘部位朝向座椅靠背的内侧分别拉入的状态下,将座椅套一体地覆盖于座椅靠背垫和头枕垫的表面。因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所说明的大量的零件数量(不需要金属丝),可以使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的垂吊感充分。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的车辆用座椅,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在头枕垫形成有用于将自身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的接收该构架的顶端的插入孔,在插入孔内具备将构架的顶端保持于所述插入孔的中间的止动件。另外,所述止动件也可以将所述构架的顶端保持于所述插入孔的大致一半的位置。根据该构成,在将靠背构架的顶端插入头枕垫时,可将该插入保持(临时固定)在中途或大致一半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座椅靠背垫和头枕垫之间确保作业空间,因此,利用该空间可以容易地进行固定(卡圈)。
另外,本发明其它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构成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座椅垫、及覆盖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的该座椅垫的表面的座椅套,其特征在于,在该座椅垫的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经由该贯通孔以沿着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覆盖在座椅垫的表面。根据该构成,不仅可以得到与上述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可以将座椅靠背的垫设为一个的构成。因此,可得到能够简便地制造该垫的效果。另外,本发明其它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垫、 构成头枕的头枕垫、覆盖所述座椅靠背垫的座椅靠背套、及覆盖所述头枕垫的头枕套,所述座椅靠背套和所述头枕套为分体构造,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两个垫的边界,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靠背套和头枕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靠背套和头枕套覆盖在两个垫的表面。根据该构成,也可以得到与上述一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2是示意性表示按图1的II-II线切开的面的图3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下一工序的图5是图4的V-V线剖面图6是表示在图5中卡圈作业后的状态的图7是不同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高靠背座椅(车辆用座椅)
3座椅靠背
4头枕
10靠背构架
20座椅靠背垫
30头枕垫
40座椅套
122贯通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使用图1 图6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车辆用座椅的例子,如现有技术所说明,以高靠背座椅1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正面)、后(背面)、左、右表示如上述的图中所记载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即表示以高靠背座椅1为基准时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首先,参照图1 3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靠背座椅1的构成进行说明。该高靠背座椅1由座垫2、和具备头枕4的座椅靠背3构成。对这些座垫2和座椅靠背3中的座椅靠背3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座垫2可以为公知的构成,所以其详细的说明省略。该座椅靠背3由靠背构架10、座椅靠背垫20、头枕垫30、及座椅套40构成。下面, 单独说明这些构成部件10、20、30、40。首先,从靠背构架10进行说明。该靠背构架10以其顶端(上端)成为渐细的形态的方式形成,以构成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骨架。其次,对座椅靠背垫20进行说明。该座椅靠背垫20为构成座椅靠背3的垫部件。 该座椅靠背垫20以能够承受落座于座垫2上的乘员的靠背负荷的方式相对于靠背构架10 包覆状地形成。其次,对头枕垫30进行说明。该头枕垫30为构成头枕4的垫部件。该头枕垫30 以能够承受来自落座于座垫2上的乘员的后头部的负荷的方式可插入地形成于靠背构架 10的顶端(乘员)的渐细部位。因此,在该头枕垫30上形成有可接收靠背构架10的顶端的渐细部位的插入孔32。 该插入孔32形成为比其入口侧的内壁面更靠内侧的内壁面在插入孔32的大致一半部位的位置隆起。该隆起作为将构架的顶端保持于插入孔32的大致中间的止动件起作用。由此, 在将靠背构架10的顶端的渐细部位插入头枕垫30时,该插入可保持(临时固定)在中途、 进行了一半程度的状态。最后对座椅套40进行说明。该座椅套40由可覆盖座椅靠背垫20的表面地形成的座椅靠背套42、可覆盖头枕垫30的表面地形成的头枕套44构成。这两个套42、44在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边界部位(座椅靠背垫20的上面部位、头枕垫30的下面部位)沿其前后缝合(图2中N、N表示缝合部位)。在这些缝合部位N、N,沿其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也分别缝合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树脂板48、48的各一边48a、48a侧。在与该两树脂板48、48的一边48a、48a相对的另一边 48b、48b形成有以沿着该另一边48b、48b自身的形态隆起的轴形状的轴体48c、48c。另外, 这些轴体48c、48c在进行后述的卡圈作业之前的状态时形成为成为彼此分离的状态(图3 中在轴体48c、48c之间具有间隙F的状态)的尺寸。接着,参照图2 6对由上述的靠背构架10、座椅靠背垫20、头枕垫30、座椅套40 组装高靠背座椅1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所示,仅使座椅套40的座椅靠背套42翻转(翻里作面),在该翻转的状态下将头枕垫30插入座椅套40的头枕套44,利用头枕套44覆盖头枕垫30的表面。其次,如图4、5所示,在该翻转的状态下,将座椅靠背垫20组装到靠背构架10上,在该组装的状态下,将头枕垫30插入靠背构架10的顶端。此时,不将头枕垫30完全插入靠背构架10 的顶端而仅插入一半程度,且由上述的止动件进行保持。而且,如图6所示,在该插入状态下,使缝合于座椅套40的两树脂板48、48的各轴体48c、48c彼此靠近,经由夹具60利用C环50将这些各轴体48c、48c紧固(卡圈)。由此,在两垫20、30的边界,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40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另外,两树脂板48、48由于被拉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由于两轴体48c、48c之间的间隙F被堵塞),所以座椅靠背套42的上缘和头枕套44的下缘被朝向这些内侧分别拉入。最后,将头枕垫30完全插入靠背构架10的顶端,使翻转状态的座椅靠背套42返回,通过座椅靠背套42覆盖座椅靠背垫20的表面(参照图幻。另外,将覆盖的座椅靠背套42固定于座椅靠背垫20的构造为公知的构造,因此,其详细的说明省略。这样,完成高靠背座椅1的组装。本发明实施例的高靠背座椅1如上构成。根据该构成,在将座椅靠背套42的上缘和头枕套44的下缘朝向座椅靠背3的内侧分别拉入的状态下,可以将座椅套40 —体地覆盖在座椅靠背垫20和头枕垫30的表面上。因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所说明的大量的零件数量(不需要金属丝),可以使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边界的垂吊感充分。另外,根据该构成,头枕垫30的插入孔32形成为其入口侧的内壁面的更靠内侧的内壁面隆起。因此,在将靠背构架10的顶端的渐细部位插入头枕垫30时,可以将该插入保持(临时固定)在进行了一半程度的状态。因此,可以在座椅靠背垫20和头枕垫30之间确保作业空间,因此,可以利用该空间容易地进行卡圈。上述的内容只是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受上述内容限定。例如,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座椅靠背垫20和头枕垫30分体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座椅靠背垫120和头枕垫130也可以一体构成(参照图7)。该情况下,必须在这两个垫 120、130的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边界形成沿其厚度方向(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22。 而且,经由该贯通孔122进行上述的卡圈即可。S卩,在座椅垫120、130的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边界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22,经由该贯通孔122以沿着座椅靠背3和头枕4的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40覆盖在座椅垫120、130的表面。另外,如果为该一体构成,则与分体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由一个垫构成座椅靠背垫120和头枕垫130。因此,可得到能够简便地制造这两个垫120、130的效果。另外,在实施例中,为了在对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在座椅套40上缝合树脂板48、48,通过环50将设于各树脂板48、48的轴体 48c、48c固定(卡圈)。但是,如果可以在座椅套上施加张力进行固定,则可以采用任何方法。例如,也可以在座椅套40的树脂板48、48上设置扣合单元将它们扣合。作为扣合单元, 例如也可以使用钩或钩扣等。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树脂板48而直接在座椅套40上设置扣合单元。另外,在实施例中,座椅套40通过将座椅靠背套42和头枕套44缝合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不缝合座椅靠背套42和头枕套44而分别安装。即,座椅靠背套42和头枕套44 也可以是分体的。即使是这样的构成,通过对本申请的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可以使座椅套实现垂吊感。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垫; 构成头枕的头枕垫;及一体地覆盖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的这两个垫的表面的座椅套,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这两个垫的边界,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一体地覆盖于两个垫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头枕垫上,为了将自身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而形成有接收该构架的顶端的插入孔,在插入孔内具备将构架的顶端保持于所述插入孔的中间的止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分别设置有扣合单元,通过该扣合单元的扣合,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套具备覆盖所述座椅靠背垫的座椅靠背套和覆盖所述头枕垫的头枕套, 所述座椅靠背套和所述头枕套在两个垫的边界,在正面侧和背面侧进行安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套和所述头枕套的正面侧和背面侧的各安装部位也分别安装有树脂板,各树脂板具备轴体,通过环将正面侧和背面侧的轴体紧固,从而将所述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
6.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构成座椅靠背和头枕的座椅垫、及覆盖组装于座椅靠背的构架上的该座椅垫的表面的座椅套,其特征在于,在该座椅垫的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经由该贯通孔以沿着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覆盖在座椅垫的表面。
7.—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垫; 构成头枕的头枕垫;覆盖所述座椅靠背垫的座椅靠背套;及覆盖所述头枕垫的头枕套, 所述座椅靠背套和所述头枕套为分体构造,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在两个垫的边界,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靠背套和头枕套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靠背套和头枕套覆盖在两个垫的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即使为高靠背类型,也不需要大量的零件数量,可以使座椅靠背和头枕的边界的垂吊感充分。车辆用座椅(1)具备构成座椅靠背(3)的座椅靠背垫(20)、构成头枕(4)的头枕垫(30)、及一体地覆盖组装于座椅靠背(3)的构架(10)上的这两个垫(20、30)的表面的座椅套(40)。该车辆用座椅(1)在这两个垫(20、30)的边界,以沿着该边界的形态将座椅套(40)的正面侧的内面和背面侧的内面在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将该固定状态的座椅套(40)一体地覆盖在两个垫(20、30)的表面。
文档编号B60N2/64GK102161326SQ20111004718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4日
发明者木下贵纪, 杉浦由希规, 稻垣彻, 长塚洋平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