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后视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393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内后视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轻型、中型工程车、平板车经常使用的传统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如图10中所示,镜杆通过球头与后视镜头连接,在需要调整后视镜的视野时,通过球头使后视镜绕镜杆转动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然而,由于各种车型的车身尺寸不同,车身后风窗的位置也不同,由此,受到传统的内后视镜结构及位置的限制,后视镜只是通过球头处的调节无法满足不同车身的视野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车内后视镜装置,所述车内后视镜装置的后视镜头的视野范围更广且可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车型。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需要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具有所述车内后视镜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车内后视镜装置,包括底座;镜杆,所述镜杆的一端绕所述底座纵向方向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以及后视镜头,所述后视镜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镜杆的另一端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通过将镜杆的一端与底座相对摆动, 由此不但可以通过调整后视镜头的旋转来调整其位置,还可以通过调整镜杆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来间接调整后视镜头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在不同车身尺寸的车型中均可使用,扩大了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适用范围。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车内后视镜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纵向并排设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之间且沿纵向延伸,所述转动轴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所述第三卡扣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适配从而将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定位;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镜杆的所述一端相连且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转动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所述第四卡扣部中的一个与第二卡扣部适配从而将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定位,其中在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转动部的周向上、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所在轴线和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所在轴线分别交错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通过采用带有弹性的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分别与转动轴和转动部配合,一方面使得镜杆可以相对于底座在多个位置之间摆动以调整后视镜头的视野范围,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具有弹性,可使得镜杆在摆动停止后卡掣以保证后视镜头摆动后的稳定强度,防止后视镜头的抖动,增加了后视镜头固定的可靠性。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板;以及第二弹性板,所述第二弹性板和第一弹性板沿纵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底座上,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板的远离镜杆的一端连接成一体且形成C形弹性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的凸部,且所述第三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上的凸部,且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部上的凹槽。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板上的凹槽,且所述第三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凸部。其中,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上的凹槽,且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部上的凸部。可选地,所述凸部沿着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截面具有V形,所述V形的尖部卡接至与所述凸部对应的所述凹槽内。可选地,所述第三卡扣部在所述转动轴上形成有一个,且所述第四卡扣部在所述转动部上形成有一个,从而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在两个位置间定位。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描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所述车内后视镜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顶部的前侧。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后视镜头通过球头转动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所示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镜杆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运动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镜杆与转动轴、转动部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向剖面图;图6是图1中所示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镜杆相对于底座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B向剖面图;图8是图1中所示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镜杆相对于底座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0031]图9是图8中C-C向剖面图;以及图10是传统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央”、“纵向”、“横向”、“上”、“下”、 “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内后视镜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包括底座1、镜杆2和后视镜头3。如图1-图3所示,镜杆2的一端绕底座1纵向方向可摆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且后视镜头3 可旋转地安装在镜杆2的另一端上。具体地,在镜杆2的另一端上形成有球头21,如图2所示,后视镜头3可旋转地安装在球头21上,以便驾驶者根据视线需求来调整后视镜头3的俯仰角度或左右转动角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通过将镜杆的一端与底座相对摆动, 由此不但可以通过球头21来调整后视镜头的旋转从而调整后视镜头3的位置,还可以通过调整镜杆与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来间接调整后视镜头3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在不同车身尺寸的车型中均可使用,扩大了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适用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车内后视镜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弹性件4、第二弹性件5、转动轴6和转动部7。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5纵向并排设在底座1上,且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5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扣部a和第二卡扣部b。转动轴6设在底座1和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5之间且沿纵向延伸,转动轴 6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c,第三卡扣部c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一卡扣部a适配以将转动轴6与第一弹性件4之间配合,从而将镜杆2相对于底座1定位。其中,为了描述方便, 将第三卡扣部c与第一卡扣部a卡合后使得镜杆2相对于底座1定位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即,镜杆2相对于底座1存在至少一个第一位置,且第一位置的数量与第三卡扣部c的数量一致。转动部7与镜杆2的一端相连且固定套设在转动轴6上,转动部7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d,第四卡扣部d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二卡扣部b适配,以将转动部7与第二弹性件5配合,从而将镜杆2相对于底座1定位。同样地,为了描述方便,将第四卡扣部d与第二卡扣部b卡合后使得镜杆2相对于底座1定位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即,镜杆2相对于底座1存在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且第二位置的数量与第四卡扣部d的数量一致。可选地,转动部7沿纵向的长度与第二弹性件5的长度大致相等且位置对应,以便转动部7上的第四卡扣部d与第二卡扣部b配合完全,从而使镜杆2定位准确且不抖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在转动部7上还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第五卡扣部e,如图 5所示,其中在转动轴6和转动部7的径向上、第五卡扣部e与转动轴6上的第三卡扣部c 相应,从而当其中一个第三卡扣部c与第一卡扣部a适配时转动部7上的第五卡扣部e可同时也与第一卡扣部a配合。例如如图3所示,当第一卡扣部a为凸起的V形凸部时,转动轴6上的第三卡扣部c为成V形的凹槽,转动部7上的第五卡扣部e的两侧形成有与第三卡扣部c相应的倾斜壁以便与第三卡扣部c共同形成可以与第一卡扣部a适配的V形槽。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动轴6和转动部7的周向上、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d所在轴线和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c所在轴线分别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绕着转动轴6和转动部7的周向,通过将第四卡扣部d与第二卡扣部b配合、以及将第三卡扣部c与第一卡扣部a配合两种配合方式依次交错,即,通过将转动部7与第二弹性件5配合、以及将转动轴6与第一弹性件4配合依次交替,使得镜杆2相对于底座1可以在多个第一位置和多个第二位置之间分别交错替换,从而使得连接在镜杆2上的后视镜头3可以绕着底座纵向方向在多个位置之间摆动替换,进而能够调整后视镜头3所能观察到的视野,扩大了适用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通过采用带有弹性的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分别与转动轴6和转动部7配合,一方面使得镜杆2可以相对于底座1在多个位置之间摆动以调整后视镜头3的视野范围,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具有弹性,可使得镜杆2 在摆动停止后卡掣以保证后视镜头3摆动后的稳定强度,防止后视镜头3的抖动,增加了后视镜头固定的可靠性。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包括第一弹性板41和第二弹性板42,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弹性板42和第一弹性板41沿纵向间隔开地设在底座1上, 其中第二弹性件5设置在第一弹性板41和第二弹性板4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由此相应地,与第二弹性件5相配合的转动部7可套设在转动轴7的中间部分。可选地,第一弹性板 41和第二弹性板42沿纵向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第二弹性件5设置在第一弹性件4的中间,由此,转动部7相应地套设在转动轴6的最中央部位,如图4所示。另外可选地,第二弹性件5沿横向的宽度略小于第一弹性板41和第二弹性板42的长度,以便于转动部7与第二弹性件5之间的配合更方便而不受到干涉。如图1、图6和图8中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和第二弹性板42的远离镜杆2的一端连接成一体且形成C形弹性件。可选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均为弹簧钢板。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a为沿纵向形成在第一弹性板41和第二弹性板42上的凸部,且第三卡扣部c为沿纵向形成在转动轴6上的凹槽,以便与第一卡扣部a相配合。同时可选地,第二卡扣部b为沿纵向形成在第二弹性件5的凸部,且第四卡扣部d为沿纵向形成在转动部7上的凹槽,以便与第二卡扣部b相配合。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凸部沿着垂直于纵向的截面具有V形,V形的尖部卡接至与凸部对应的凹槽内。
6[004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a为沿纵向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弹性板42的凹槽,且第三卡扣部c为沿纵向形成在转动轴6上的凸部(图未示出),以便与第一卡扣部a相配合。同时可选地,第二卡扣部b为沿纵向形成在第二弹性件5的凹槽,且第四卡扣部d为沿纵向形成在转动部7上的凸部(图未示出),以便与第二卡扣部b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示例中,凸部沿着垂直于纵向的截面具有V形,V形的尖部卡接至与凸部对应的凹槽内。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卡扣部a和第三卡扣部C、以及第二卡扣部b和第四卡扣部d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为其他的相互卡合的形状,例如第一卡扣部a还可以为圆形凸起或方形凸起,相应地第三卡扣部c为弧形槽或方形槽。当然,第二卡扣部b和第四卡扣部d的配合形状可以与第一卡扣部a和第三卡扣部c的配合形状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卡扣部c在转动轴6上形成有一个,且第四卡扣部d在转动部7上形成有一个,从而镜杆2相对于底座1在两个位置间定位,即,镜杆2相对于底座1存在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可选地,第一卡扣部a和第二卡扣部b沿纵向可形成在同一条直线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转动部7和镜杆2为塑料件且一体形成,如图5所示,由此,由于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5均采用弹簧钢板,且转动部7和镜杆2为塑料件,相对于传统的后视镜头固定装置,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小,可以满足轻型、中型平板和工程车的成本优势。下面将参考图3、图6-图9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的摆动过程,其中以镜杆2相对于底座1在两个位置间定位来进行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镜杆2相对于底座1在多个相互交错的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摆动原理是一样的。如图3和图6所示,镜杆2相对于底座1位于第一位置处,即此时转动轴6上的第三卡扣部c与第一弹性件4上的第一卡扣部a相互卡合。此时如图7所示,转动部7上的第五卡扣部e也与第一卡扣部a配合,以便于第五卡扣部e与第三卡扣部c共同形成可以与第一卡扣部a适配的V形槽。然而,需要将镜杆2摆动到第二位置处时,驾驶者施力将镜杆2扳动以取消转动轴 6和第一弹性件4之间的配合,继续扳动镜杆2,使得转动部7上的第四卡扣部d和第二弹性件5上的第二卡扣部b卡合时,镜杆2相对于底座1定位到了第二位置,如图8-图9中所示。此时由于第二弹性件5具有弹性,可使得第二弹性件5与转动部7之间的卡合更加紧密稳定并且防止抖动。同样地,如果再需要将镜杆2摆动到第一位置处时,反方向扳动镜杆2,使得转动轴6上的第三卡扣部c与第一弹性件4上的第一卡扣部a相互卡合时,镜杆2相对于底座 1定位到了第一位置。此时,由于第一弹性件4的第一和第二弹性板41、42具有弹性,可使得第一弹性件4与转动轴6之间的卡合更加紧密稳定并且防止抖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车内后视镜装置,其中车内后视镜装置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且车内后视镜装置设置在车体的内顶部的前侧。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005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镜杆,所述镜杆的一端绕所述底座纵向方向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以及后视镜头,所述后视镜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镜杆的另一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一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纵向并排设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之间且沿纵向延伸,所述转动轴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所述第三卡扣部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卡扣部适配从而将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定位;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镜杆的所述一端相连且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转动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所述第四卡扣部中的一个与第二卡扣部适配从而将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定位,其中在所述转动轴和所述转动部的周向上、至少一个第四卡扣部所在轴线和至少一个第三卡扣部所在轴线分别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板;以及第二弹性板,所述第二弹性板和第一弹性板沿纵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底座上,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板的远离镜杆的一端连接成一体且形成C形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的凸部,且所述第三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上的凸部,且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部上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板上的凹槽,且所述第三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第二弹性件上的凹槽,且所述第四卡扣部为沿纵向形成在所述转动部上的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沿着垂直于所述纵向的截面具有V形,所述V形的尖部卡接至与所述凸部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扣部在所述转动轴上形成有一个,且所述第四卡扣部在所述转动部上形成有一个,从而所述镜杆相对于所述底座在两个位置间定位。
11.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内后视镜装置,所述车内后视镜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顶部的前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内后视镜装置,包括底座;镜杆,所述镜杆的一端绕所述底座纵向方向可摆动地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以及后视镜头,所述后视镜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镜杆的另一端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内后视镜装置,通过将镜杆的一端与底座相对摆动,由此不但可以通过调整后视镜头的旋转来调整其位置,且可以在不同车身尺寸的车型中使用,从而扩大了该车内后视镜装置的适用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车内后视镜装置的车辆。
文档编号B60R1/04GK202038235SQ20112007086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7日
发明者亓增亮, 娄永富, 王培刚, 王建军, 王志胜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