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及作为该作业车辆的例子的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682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车辆及作为该作业车辆的例子的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业机械、特殊作业机械那样的作业车辆,特别涉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中,公知有对用于使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进行电控制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包括 用于使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用于进行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调节操作的枢轴(操作轴)和用于使枢轴转动的电驱动器。并且,通过利用与主变速杆等的操作量相应的电驱动器的驱动对枢轴进行转动操作,来调节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从而执行联合收割机的直行及转弯。在用于检测主变速杆等的操作量的操作量检测传感器产生误差、故障的情况下,使用主变速杆等以外的其他开关操作液压无级变速器,可靠地使联合收割机停止。另外,在这种联合收割机中,液压无级变速器内置于液压变速壳体内。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液压变速壳体及变速箱体(日文$ 7〉3 > * — 7 )传递到左右的行驶履带。例如,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位于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右侧的驾驶部的下方配置发动机。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变速箱体。在变速箱体的上部的与驾驶席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左侧面上部)安装有内置液压无级变速器的液压变速壳体。变速箱体作为工作油箱起作用,在变速箱体的上表面侧设有供油口。在变速箱体的前表面侧设有用于从外部视觉确认变速箱体内的工作油量的检油窗。在更换、补充工作油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漏斗等的手动作业向变速箱体的上面侧的供油口供油。现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30853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18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不仅完全没有考虑例如在用于驱动电驱动器的控制部件(控制器)产生了异常的情况,而且,在操作量检测传感器产生了不良情况的情况下,由于只能使行驶机体停止,因此,存在即使使联合收割机从例如农田中退出这样的跛行模式(日文U — A )运转(退缩运转)也不能进行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供油口位于变速箱体的上面侧,因此在供油时,必须将重量物即收容有工作油的油缸较高地抬起到变速箱体的上方,存在在供油作业时作业者的负担较大这样的问题。并且,由于检油窗位于与变速箱体的前面侧、即供油口所在的上面侧不同的侧面,因此,难以在从变速箱体上方供油的过程中确认检油窗, 还存在常常供给多于需要量的油这样的问题。如果工作油量过多,则变速箱体内,在浸渍在工作油中的状态下旋转的齿轮种系变多。于是,越是高速驱动时,工作油搅拌的旋转阻力越增加,动力损失越变大。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解决了上述问题的作业车辆及作为该作业车辆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技术课题,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将内置有用于使上部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的液压变速壳体安装在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的变速箱体的一侧面上部的作业车辆,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上部配置有接收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带轮和利用来自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进行驱动的PTO带轮,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的上述PTO带轮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技术方案2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在上述供油口的下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检油窗,而在上述变速箱体的一侧面,在上述检油窗的后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吸滤器。技术方案3的发明以作为技术方案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为基础,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设有能以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左侧的纵轴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收割装置,在使上述收割装置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下,位于上述变速箱体的左侧面的上述供油口及上述检油窗露出。技术方案4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该作业车辆包括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的直行速度的直行操作工具、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的转弯操作工具、用于调节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的电驱动器、用于根据上述各操作工具的操作量驱动上述电驱动器的控制部件,在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上设有与上述电驱动器分别独立地手动操作其变速输出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技术方案5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在利用上述电驱动器调节上述变速输出的情况下,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与上述电驱动器的驱动连动地进行动作。技术方案6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情况下,上述控制部件对上述电驱动器的驱动控制受到限制。技术方案7的发明以技术方案4 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该作业车辆包括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用于对上述液压泵进行变速调节的调节缸、使上述调节缸体往复运动的作为上述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阀、用于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日文7 7— & )和上述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关联为借助设于滑柱操作臂的一端侧的连结销连动移动,在上述滑柱操作臂的另一端侧设有能利用手动进行转动操作的作为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操作轴,上述连结销使上述滑柱操作臂与上述两滑柱的动作连动地以上述操作轴为转动中心转动,从而使上述操作轴转动。技术方案8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所述的作业车辆为基础,该作业车辆包括内置有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上述调节缸及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液压变速壳体,具有上述比例控制阀、上述滑柱操作臂及上述操作轴的比例控制外壳以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和上述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相接近的方式能装卸地安装在上述液压变速壳体的外侧面。
发明效果采用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将内置有用于使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的液压变速壳体安装在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的变速箱体的一侧面上部的作业车辆,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上部配置有接收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带轮和利用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进行驱动的PTO带轮, 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的上述PTO带轮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因此,在向上述变速箱体供油时,不需要将例如作为重量物的收容有工作油的油缸较高地抬起到上述变速箱体的上方,起到使供油作业简单且在供油作业时作业者的负担较少的效果。另外,在兼作工作油箱的上述变速箱体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高度位置设有上述供油口,因此,只能将油供给到上述供油口的正下方。因此,不会向上述变速箱体内过剩地供给多于需要量的油,能可靠地抑制由过剩的工作油量引起的上述变速箱体内的动力损失变大的担忧。而且,上述变速箱体内的上部侧不会充满工作油,因此,在上述变速箱体内工作油容易流动,与以往相比,显著扩大了上述变速箱体的不与工作油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积。利用这样的工作油的流动性、上述不与工作油接触的部分的散热效果,还能谋求控制工作油整体的温度上升。采用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在上述供油口的下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检油窗,因此,能一边观察与上述供油口位于同一侧面的上述检油窗一边从上述供油口向上述变速箱体内供给工作油(在供油过程中容易确认上述检油窗)。因此,与以往相比,供油作业变得格外容易。另外,在上述变速箱体的一侧面,在上述检油窗的后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吸滤器,因此,上述检油窗和上述吸滤器分别位于夹着位于上述变速箱体内部的下侧的齿轮系沿前后左右相对的部位。即,有效利用上述变速箱体的上述供油口下侧的内部空间,能高效率地配置上述检油窗和上述吸滤器,在从上述检油窗检查上述变速箱体内的工作油量时,上述吸滤器的存在不会成为阻碍。采用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作为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中,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设有能以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左侧的纵轴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收割装置,在使上述收割装置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下,位于上述变速箱体的左侧面的上述供油口及上述检油窗露出,因此,若使上述收割装置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则能在上述变速箱体的上述供油口及上述检油窗的周边得到宽阔的作业空间。因此,起到显著地提高使用前的检修、 供油作业这样的对上述变速箱体的维护作业性的效果。采用技术方案4的发明,即使在例如上述控制部件发生了异常那样的电气系统故障的情况下,若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则在上述直行操作工具、上述转弯操作工具不起作用的状态下,也能执行使联合收割机从例如农田中退出这样的跛行模式运转(退缩运转)。因此,起到增加联合收割机的应对紧急事态的选择项、有助于提高联合收割机操作性的效果。采用技术方案5的发明,根据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动作能简单地确认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动作状态。在上述直行操作工具及上述转弯操作工具与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之间不具有机械的连结结构而对它们之间进行电控制的情况下,起到容易尽早地发现与上述直行操作工具及上述转弯操作工具和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相关的动作故障的效果。采用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情况下,由上述电驱动器进行的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调节不会并存。因此,能可靠地避免上述液 压无级变速器以及上述行驶机体与操作者的意图相反地进行不稳定的动作的担忧。起到能 确保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时的行驶安全性。采用技术方案7的发明,作业车辆包括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用于对上述液压泵 进行变速调节的调节紅、用于使上述调节紅进行往复运动的作为上述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 型阀、用于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和上述 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关联为借助设于滑柱操作臂的一端侧的连结销连动移动,在上 述滑柱操作臂的另一端侧设有能利用手动转动操作的作为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操作 轴,上述连结销使上述滑柱操作臂与上述两滑柱的动作连动地以上述操作轴为转动中心转 动,从而使上述操作轴转动,因此,借助上述比例控制阀对上述液压泵进行变速控制的远距 离操纵结构和借助上述操作轴对上述液压泵进行变速控制的手动操作结构能并存。因此,在上述远距离操纵(电控制)的情况下,能根据上述操作轴的转动状态确认 上述两滑柱的动作状态。另外,即使在发生了电气系统故障的情况下,若手动转动操作上述 操作轴,则在主变速杆、方向盘不起作用的状态下,也能执行使作业车辆从农田中退出这样 的跟行模式运转(退缩运转)。因此,增加了作业车辆应对紧急事态的选择项,也有助于提 高作业车辆的操作性。采用技术方案8的发明,作业车辆包括内置有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上述调节紅 及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液压变速壳体,具有上述比例控制阀、上述滑柱操作臂及上述操作 轴的比例控制外壳,以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和上述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相接 近的方式能装卸地安装在上述液压变速壳体的外侧面,因此,在将上述调节紅和上述电磁 液压型阀组装于上述液压变速壳体的状态下,上述比例控制外壳能相对于上述液压变速壳 体装卸。即,将上述液压变速壳体和上述比例控制外壳预先分开单元化,因此,能降低组装 时的零件数量,能提高上述比例控制外壳相对于上述液压变速壳体的组装作业性、维护作 业性。


图1是六垄收割用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驱动系统图。图4是变速箱体等的驱动系统图。图5是联合收割机的液压回路图。图6是发动机及变速箱体的左侧视图。图7是发动机及变速箱体的俯视图。图8是发动机及变速箱体的传动系统说明图。图9是行驶机体及变速箱体的正面说明图。图10是变速箱体的左侧视图。
图11是变速箱体的右侧视图。图12是液压变速壳体的局部剖切放大侧视图。图13是表示比例控制滑柱、滑柱操作臂、连结销及操作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液压变速壳体的放大侧视图。图15是液压变速壳体的放大主视图。图16是收割装置的侧视说明图。图17是收割装置的俯视说明图。图18是表示收割装置的开闭结构的概略主视图。图19是从后左斜上方看发动机及变速箱体的立体图。图20是变速箱体的俯视图。图21是从前斜上侧看行驶机体及变速箱体的概略立体图。图22是表示齿轮配列关系的变速箱体的左侧面剖视图。图23是变速箱体的右侧面上部放大剖视图。图M是变速箱体的背面上部放大剖视图。图25是变速箱体的背面下部放大剖视图。图沈是车轴前端侧的放大剖视图。图27是变速转向控制器的功能模块图。图观是联合收割机的变速转向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的右侧简称为右侧。(1)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参照图1及图2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具有利用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的行驶履带2支承的行驶机体1。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安装有用于收割并拢入谷物杆的六垄收割用的收割装置3,且该收割装置3利用作为升降驱动器的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能绕作为横轴的收割输入壳体16 (详细后述)调节升降。在行驶机体1上,以横向排列状搭载有具有输送链6的脱粒装置5和用于贮存从该脱粒装置5 取出的谷粒的谷粒箱7。另外,脱粒装置5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左侧,谷粒箱7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右侧。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设有能旋转的排出输送机8,谷粒箱7的内部的谷粒被从排出输送机8的稻谷(日文初)投入口 9排出到货车的货箱或集装箱等中。在收割装置3的右侧方且谷粒箱7的前侧方设有驾驶室10。驾驶室10内配置有作为转弯操作工具的方向盘11、驾驶座12、作为直行操作工具的主变速杆43、副变速开关44和用于通断脱粒离合器及收割离合器的作业离合器分离杆 45。另外,在驾驶室10内配置有供驾驶员搭乘的踏板357(参照图6 图9)、设有方向盘 11的方向盘墩46、设有上述各杆43、45及开关44等的杆墩47。在行驶机体1的驾驶座席 12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14。如图1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下面侧配置左右的载货车架21。在载货车架21设有用于将发动机14的动力传递到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用于维持行驶履带2的张力的张力辊23、用于将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的多个支重轮M和用于保持行驶履带 2的非接地侧的中间辊25。利用驱动链轮22支承行驶履带2的前侧,利用张力辊23支承行驶履带2的后侧,利用支重轮M支承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利用中间辊25支承行驶履带 2的非接地侧。如图1所示,在构成收割装置3的骨架的收割框架221的下方设有用于切断植立于农田中的未割取谷物杆的根部的推子(日文〃1」力式的割刀装置222。在收割框架221的前方配置有用于扶起植立于农田中的未割取谷物杆的与六垄相应的谷物杆扶起装置223。在谷物杆扶起装置223和输送链6的前端部(输送始端侧)之间配置有用于输送利用割刀装置222割取的收割谷物杆的谷物杆输送装置224。另外,在谷物杆扶起装置 223的下部前方突设有用于对植立于农田中的未割取谷物杆进行分禾的与六垄相应的分禾体225。一边利用发动机14驱动行驶履带2在农田内移动一边利用收割装置3连续地收割植立于农田中的未割取谷物杆。(2)收割装置的构造下面,参照图16 图18说明收割装置3的构造。如图16 图18所示,收割框架 221包括能转动地支承在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左侧的轴承座15的收割输入壳体16、从收割输入壳体16朝向前方延长的纵向传动壳体18、在纵向传动壳体18的前端侧朝向左右方向延长的横向传动壳体19、与横向传动壳体19相连结的与六垄相应的分禾框架20。在分禾框架20的前端侧配置有与六垄相应的分禾体225。在沿机体左右方向水平地横架的收割输入壳体16内组装有用于传递来自发动机14的动力的收割输入轴17。谷物杆扶起装置223具有用于与六垄相应的扶起壳体129,该扶起壳体1 用于使被分禾板225分禾的未割取谷物杆立起的多个扶起尖齿128。谷物杆输送装置2M具有用于拢入从与右侧两垄相应的扶起壳体1 导入的与右侧两垄相应的谷物杆的根部侧的右侧星形轮130R及右侧拢入带131R、用于拢入从左侧两个扶起壳体1 导入的与左侧两垄相应的谷物杆的根部侧的左侧星形轮130L及左侧拢入带131L、用于拢入从中央两个扶起壳体129导入的与中央两垄相应的谷物杆的根部侧的中央星形轮130C及中央拢入带131C。 收割装置222具有用于切断被右侧星形轮130R及右侧拢入带131R、左侧星形轮130L及左侧拢入带131L、中央星形轮130C及中央拢入带131C拢入的与六垄相应的谷物杆的根部的推子形的左右的割刀132。另外,谷物杆输送装置2M具有用于将被右侧星形轮130R及右侧拢入带131R拢入的与右侧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输送到后方的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用于使被左侧星形轮130L及左侧拢入带131L拢入的与左侧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汇合到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的输送终端部的左侧根部输送链133L、用于将被中央星形轮130C及中央拢入带131C拢入的与中央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输送到后方并使其汇合到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的输送中途的中央根部输送链133C。利用左右及中央的根部输送链 133R、133L、133C,使与六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汇合到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的输送终端部。谷物杆输送装置2M具有从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转送与六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的作为谷物杆输送部件的纵向输送链134,和用于将与六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从纵向输送链134的输送终端部输送到输送链6的输送始端部的作为辅助输送部件的辅助根部输送链135。借助辅助根部输送链135将与六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根部侧从纵向输送链134输送到输送链6的输送始端部。另外,谷物杆输送装置2M具有用于输送利用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输送来的与右侧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穗尖侧的右侧穗尖输送尖齿137R、用于将利用左侧根部输送链133L输送来的与左侧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穗尖侧输送到后方并使其在右侧穗尖输送尖齿137R的输送中途汇合的左侧穗尖输送尖齿 137L、用于将利用中央根部输送链133C输送来的与中央两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穗尖侧输送到后方并使其在右侧穗尖输送尖齿137R的输送中途汇合的中央穗尖输送尖齿137C。 将用收割装置3割取的与六垄相应的收割谷物杆的穗尖侧输送到脱粒装置5的脱粒滚筒 226的设置室内。如图18所示,为了便于内部的各装置222 224、发动机14及变速箱体88等的维护,收割装置3构成为能以支承在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左侧的轴承座15的纵轴300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能沿横向开闭转动)。轴承座15由侧视大致梯形的左右一对的侧架台301L、301R和方管状的横条框架302构成为主视大致门形,该左右一对的侧架台301L、 301R立设固定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左侧,该横条框架301横架在左右两侧架台301L、301R 的上端之间。铸铁制的纵轴300不能脱出且能绕其纵轴心转动地轴支承在左侧架台301L。纵轴300的从左侧架台301L向上突出的部分为能绕其横轴心转动地轴支承作为横轴的收割输入壳体16的基端侧的轴承部303。轴承部303由一体形成在纵轴300的上部的向斜前上方开口的半割状(日文分割状)的下主体部303a和被下主体部303a从前方覆盖且与下主体部303a螺栓连结的向斜后方开口的半割状的上盖部30 构成。利用上盖部30 及下主体部303a能绕其横轴心转动地把持(夹持)收割输入壳体16的基端侧。横条框架302的前端侧延伸到比右侧架台301R靠机体中央侧的位置,利用焊接等固定在立设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中央侧的柱状框架四0的上端部。在固定在横条框架302 的前端侧的上表面的安装座板305上设有铸铁制等的保持架体306,该保持架体306能绕其横轴心转动地轴支承收割输入壳体16的前端侧。保持架体306由用螺栓连结在安装底板305上的向斜前上方开口的半割状的下保持架轴承部306a和借助横向的销轴307能前后转动地安装在该下保持架轴承部306a上的上保持架轴承部306b构成。使上保持架轴承部306b向前转动(关闭转动)而覆盖下保持架轴承部306a,在夹着收割输入壳体16的前端侧的状态下,利用固定螺栓308将上保持架轴承部306b连结在下保持架轴承部306a上,从而将收割输入壳体16的先端侧在能绕其横轴心转动的状态下轴支承于保持架体306。收割装置3保持在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面的关闭姿势(参照图18 的实线状态)。相反地,通过放松固定螺栓308而使上保持架轴承部306b向后转动(打开转动),收割输入壳体16的前端侧的把持被解除,收割装置3成为能以纵轴300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使收割装置3向行驶机体1的横外侧方(左外侧方)转动,则收割装置3成为使行驶机体1的前面开放的打开姿势(参照图18的双点划线状态)。在该情况下,收割装置3被纵轴300支承为悬臂梁的状态。以同心姿势装入收割输入壳体16内的收割输入轴17的基端侧(纵轴侧300的端部)从收割输入壳体16的基端侧向外(向左)突出,在该突出端部固定有收割输入带轮 309。在收割输入带轮309和塔轮箱(日文力々一 7)89的收割驱动轴102的收割驱动带轮1 上卷挂有收割驱动带125。如前述那样,从发动机14经由塔轮箱89的动力借助带轮1对、309及传送带125传动系统从收割驱动轴102传递到收割输入壳体16内的收割输入轴17。然后,从收割输入轴17将动力传递到收割装置3的各装置222 224。
在纵向传动壳体18和行驶机体1的前部之间配置有使收割装置3升降转动的作为升降驱动器的升降用液压缸4。升降用液压缸4的缸体侧的端部借助横向的枢轴支承销轴(省略图示)能上下转动地枢轴安装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升降用液压缸4的杆侧的端部借助安装托架310能装卸地连结在纵向传动壳体18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在该情况下,升降用液压缸4的杆侧的端部利用L字状的圆柱销313能上下转动且能装卸地枢轴安装在安装托架310的中央侧。另外,在使收割装置3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情况下,作为前提的作业,卸下卷挂在收割输入带轮309上的收割驱动带125,并且卸下连结升降用液压缸4和安装托架310的圆柱销313。(3)脱粒装置的构造下面,参照图1及图2说明脱粒装置5的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脱粒装置5包括谷物杆脱粒用的脱粒滚筒226、用于对落下到脱粒滚筒2 的下方的脱粒物进行筛选的摆动筛选盘227及扬谷风扇(日文唐箕7 τ > ) 228、用于对从脱粒滚筒226的后部取出的脱粒排出物进行再处理的处理滚筒229、用于排出摆动筛选盘227的后部的排尘的排尘扇230。另外,脱粒滚筒2 的旋转轴芯线沿着输送链6的谷物杆的输送方向(换言之行驶机体1的进行方向)延伸。利用谷物杆输送装置2M从收割装置3输送来的谷物杆的根部侧被转送到输送链6上后被夹持输送。并且,将该谷物杆的穗尖侧搬入到脱粒装置5的处理室内后利用脱粒滚筒2 进行脱粒。如图1所示,在摆动筛选盘227的下方侧设有用于取出利用摆动筛选盘227筛选出的谷粒(一次筛选物)的一次输送机231和用于取出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的二次输送机232。本实施方式的两输送机231、232从行驶机体1的进行方向前侧起以一次输送机231、二次输送机232的顺序在侧面看沿横向设于行驶履带2的后部上方的行驶机体1 的上面侧。由前述的摆动筛选盘227、扬谷风扇228、一次输送机231、二次输送机232、排尘扇230以及筛选扇241等构成谷物筛选机构M5。如图1所示,摆动筛选盘227构成为利用输送盘238及颖壳筛239对从张设在脱粒滚筒2 的下方的接收网237漏下的脱粒物进行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从摆动筛选盘227 落下的谷粒被来自扬谷风扇2 的筛选风除去该谷粒中的粉尘,落下到一次输送机231。在一次输送机231的从脱粒装置5的靠谷粒箱7的一侧壁(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连通连接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扬谷输送机233。从一次输送机231取出的谷粒通过扬谷输送机233搬入到谷粒箱7中,收集在谷粒箱7中。另外,如图1所示,摆动筛选盘227利用摆动筛选(比重筛选)使来自颖壳筛239 的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筛选物落下到二次输送机232。具有用于对落下到颖壳筛239的下方的二次筛选物进行风选的筛选扇Ml。从颖壳筛239落下的二次筛选物的谷粒中的粉尘及杆屑被来自筛选扇241的筛选风除去,落下到二次输送机232。二次输送机232的从脱粒装置5的靠谷粒箱7的一侧壁向外突出的终端部通过回收输送机236与输送盘238的后部(颖壳筛239的前部)的上面侧连通连接,使二次筛选物返回到摆动筛选盘227的上面侧而进行再筛选。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2所示,在输送链6的后端侧(输送终端侧)配置有排杆链 234和排杆割刀235。从输送链6的后端侧转送到排杆链234上的排杆(脱谷粒后的杆) 在较长的状态下被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方或利用设于脱粒装置5的后部的排杆割刀235将排杆切断为较短的适当的长度后再排出到行驶机体1的后下方。(4)联合收割机的驱动构造下面,参照图3说明联合收割机的驱动构造(收割装置3、脱粒装置5、输送链6、 排杆链234、排杆割刀235等的驱动构造)。如图3所示,发动机14的输出轴150向其左侧突出。变速箱体88的行驶输入轴152通过行驶驱动带151与发动机14的输出轴150相连结,发动机14的旋转驱动力被从前侧的输出轴150传递到变速箱体88而变速后,通过左右的车轴153传递到左右的行驶履带2,左右的行驶履带2被发动机14的转矩驱动。如图3所示,在向发动机14的右侧突出的输出轴150上设有用于冷却发动机14的散热器等的冷却风扇154。另外,在发动机14右侧的输出轴150上连结着排出输送机驱动轴157,利用发动机14的旋转驱动力通过排出输送机驱动轴157驱动排出输送机8,将谷粒箱7内的谷粒排出到集装箱等。另外,如图3所示,脱粒装置5的各部包括用于传递发动机 14的旋转驱动力的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和用于将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脱粒滚筒2 及处理滚筒230的脱粒驱动轴160。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通过张力辊型脱粒离合器161及脱粒驱动带162与发动机14左侧的输出轴150相连结。在脱粒驱动轴160上配置有脱粒滚筒低速齿轮及脱粒滚筒高速齿轮。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 的转矩通过脱粒滚筒低速齿轮或脱粒滚筒高速齿轮传递到脱粒驱动轴160。在脱粒驱动轴160上通过脱粒滚筒驱动带117连结有轴支承脱粒滚筒2 的脱粒滚筒轴163和轴支承处理滚筒230的处理滚筒轴164。利用发动机14的大致恒定转速的转矩使脱粒滚筒2 及处理滚筒230以规定转速(低速转速或高速转速)旋转。另外,利用发动机14的大致恒定转速的转矩,借助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使摆动筛选盘227、扬谷风扇228、一次输送机231、二次输送机232、筛选扇Ml、排尘扇230以大致恒定转速旋转。如图3 图5所示,在变速箱体88上设有具有1对直行用第1液压泵55及直行用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行驶主变速)用的液压无级变速器53以及具有1对转弯用第2 液压泵57及转弯用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的液压无级变速器M。变速箱体88的行驶输入轴152分别与第1液压泵55和第2液压泵57相连结而被第1液压泵55和第2液压泵57驱动。在变速箱体88上配置有PTO轴99。PTO轴99利用第1液压马达56来驱动。 PTO轴99的一端侧从变速箱体88向其左外侧突出设置。在行驶机体1上的发动机14的左侧方且脱粒装置5的前侧方设有塔轮箱89 (参照图3、图6、图7及图9)。在塔轮箱89上配置有上述的脱粒驱动轴160、与脱粒驱动轴160 相连结的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与PTO轴99相连结的车速调谐轴100、与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或车速调谐轴100相连结的收割传动轴101、与收割输入轴17相连结的收割驱动轴102、用于驱动输送链6及转送用辅助根部输送链136的输送链驱动轴103。在塔轮箱 89内的车速调谐轴100上设置用于传递车速调谐轴100的车速调谐转矩的单向离合器。收割传动轴101通过收割变速器构和单向离合器与车速调谐轴100相连结。收割变速器构具有低速侧变速齿轮和高速侧变速齿轮。利用进行低速、中立(零旋转)及高速的各收割变速的收割变速操作部件,使低速侧变速齿轮或高速侧变速齿轮择一地与收割传动轴101相卡合,从车速调谐轴100通过收割变速器构向收割传动轴101传递收割变速输出。收割传动轴101通过恒定旋转机构与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相连结。恒定旋转机构具有低速侧恒定旋转齿轮和高速侧恒定旋转齿轮。收割驱动轴102通过转矩限制器与收割传动轴101相连结。收割输入轴17通过收割驱动带轮IM及收割驱动带125与收割驱动轴102相连结,收割驱动力从收割驱动轴102传递到收割装置3。维持收割作业所需的恒定转速的旋转输出通过低速侧恒定旋转齿轮从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传递到收割传动轴101。因此,与行驶机体1的移动速度没有关系,使收割输入轴17以来自低速侧恒定旋转齿轮的恒定转速动作而能维持收割作业,能提高在农田的田边地角(日文枕地)的方向转换作业性等。另外,比来自车速调谐轴100及高速侧变速齿轮的车速调谐输出的最高速快的恒定转速的旋转输出,通过高速侧恒定旋转齿轮从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传递到收割传动轴101。因此,能以比车速调谐输出的最高速快的来自高速侧恒定旋转齿轮的恒定转速驱动收割输入轴17,能提高倒伏谷物杆的收割作业性等。另外,能以由转矩限制器设定的转矩以下的转矩驱动收割输入轴17,从而能防止割刀132等损伤。在塔轮箱89设有将输送链驱动轴103与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相连结的行星齿轮型变速构造的输送链调谐机构。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的旋转输出利用输送链调谐机构与收割传动轴101的转速成比例地变速后,传递到输送链驱动轴103。S卩,通过输送链调谐机构使输送链6及转送用辅助根部输送链136动作,从而既能确保谷物杆的输送所需要的最低转速(来自低速侧恒定旋转齿轮的恒定转速),又能与车速调谐地改变输送链6及转送用辅助根部输送链136的谷物杆输送速度。如图3所示,在收割输入轴17上通过纵向传动轴140、横向传动轴141及左输送驱动轴142连结有扶起横向传动轴143。扶起横向传动轴143分别和与六垄相应的各扶起壳体四的扶起尖齿驱动轴144相连结。在分禾体225的后方且分禾框架20的上方立设有扶起壳体129,扶起尖齿驱动轴144从扶起壳体129的背面上部侧突出。借助扶起尖齿驱动轴144及扶起横向传动轴143来驱动设有多个扶起尖齿128的扶起尖齿链128a。如图3 所示,在横向传动轴141上通过左右的曲轴145连结有左右的割刀132。借助横向传动轴 141使左右的割刀132连动地驱动左右的割刀132。另外,收割装置222在与六垄相应的收割宽度的中央部分割地形成有左右的割刀132,使左右的割刀132向相反的方向往复移动, 能由往复移动使产生的左右的割刀132的振动(惯性力)相互抵消。如图3所示,纵向传动壳体18内的纵向传动轴140的一端侧与收割输入轴17相连结。横向传动壳体19内的横向传动轴141与纵向传动轴140的另一端侧相连结。从纵向传动轴140及横向传动轴141向谷物杆输送装置224的各驱动部传递收割输入轴17的转矩。即,在纵向传动轴140连结有右侧输送驱动轴146。借助纵向传动轴140及右侧输送驱动轴146来驱动右侧根部输送链133R、右侧星形轮130R及右侧拢入带131R和纵向输送链134。另外,在纵向传动轴140的比右侧输送驱动轴146靠后方的位置连结有后方输送驱动轴147。借助纵向传动轴140及后方输送驱动轴147驱动辅助根部输送链135及右侧穗尖输送尖齿137R。另外,在横向传动轴141的左端侧连结有左侧输送驱动轴142。借助左侧输送驱动轴142驱动左侧根部输送链133L及左侧穗尖输送尖齿137L、左侧星形轮130L及左侧拢入带131L。另外,在横向传动轴141上连结有中央输送驱动轴148,借助中央输送驱动轴 148驱动中央根部输送链133C及中央穗尖输送尖齿137C、中央星形轮130C及中央拢入带 131C。
(5)变速箱体的动力传递构造下面,参照图3及图4等说明变速箱体88的动力传递构造。如图3及图4所示,在变速箱体88上设有具有一对直行用第1液压泵55及直行用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行驶主变速)用的液压无级变速器53以及具有一对转弯用第2液压泵57及转弯用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的液压无级变速器M。变速箱体88的行驶输入轴152分别与第1液压泵55和第2液压泵57相连结并被该第1液压泵55和第2液压泵57驱动。在行驶输入轴 152上设有行驶输入带轮155,在行驶输入带轮155上卷挂有行驶驱动带151。在变速箱体 88上配置有PTO轴99。PTO轴99通过直行用马达轴60及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被第1 液压马达56驱动。PTO轴99的一端侧从变速箱体88向其左外侧突出设置。在PTO轴99 上设有PTO带轮119,在PTO带轮119上卷挂有PTO传送带120。如图4所示,从发动机14的输出轴150输出的驱动力通过行驶驱动带151及行驶输入轴152分别传递到第1液压泵55的泵轴59及第2液压泵57的泵轴59。采用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利用传递到泵轴59的动力,从第1液压泵55朝向第1液压马达56适当地送入工作油。同样地,采用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利用传递到泵轴59的动力,从第 2液压泵57朝向第2液压马达58适当地送入工作油。另外,在泵轴59上安装有用于向液压泵阳、57及液压马达56、58供给工作油的供给泵251。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根据配置在驾驶室10的主变速杆43、方向盘11的操作量变更调节第1液压泵阳的斜盘^a的倾斜角度,通过改变工作油向第1液压马达56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而任意地调节从第1液压马达56突出的直行用马达轴60的旋转方向及转速。如图4所示,直行用马达轴60的旋转动力从直行传递齿轮50传递到副变速器构 51。副变速器构51具有利用副变速换档装置64切换的副变速低速齿轮62及副变速高速齿轮63。利用配置在杆墩47的副变速开关44的操作将直行用马达轴60的输出转速切换为低速或高速这两档变速档。另外,在副变速的低速和高速之间具有中立位置(副变速的输出为零的位置)。副变速开关44有低速切换按钮、中立切换按钮和高速切换按钮构成。 利用低速切换按钮、中立切换按钮或高速切换按钮的按压操作将副变速输出择一地切换为低速输出、中立或高速输出。如图4所示,在设于副变速器构51的输出侧的停车制动器轴65(副变速输出轴) 上设有湿式多片盘式的停车制动器66。来自副变速器构51的旋转动力从固定在停车制动器轴65上的副变速输出齿轮67传递到左右的差动机构52。左右的差动机构52分别具有行星齿轮机构68。另外,在停车制动器轴65上设置直行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2,与直行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2相对地配置直行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3 (直行车速传感器),利用直行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3检测直行输出的转速(直行车速、副变速输出齿轮67的输出)。如图4所示,左右各行星齿轮机构68分别包括1个太阳轮71、与太阳轮71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72、与行星齿轮72啮合的内齿轮73、将多个行星齿轮72能旋转地配置在同一圆周上的行星齿轮架74。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68的行星齿轮架74在同一轴线上隔开适当间隔地相对地配置。在设有左右的太阳轮71的太阳轮轴75上固定着中央齿轮76。 左右的各内齿轮73在其内周面的内齿与多个行星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呈同心状地配置在太阳轮轴75上。另外,左右的各内齿轮73通过使其外周面的外齿与左右转弯输出齿轮86 啮合而与中继轴85相连结。各内齿轮73能旋转地轴支承在从行星齿轮架74的外侧面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左右的强制差动输出轴77上。左右的强制差动输出轴77通过末端传动齿轮78a、78b与左右的车轴153相连结。在左右的车轴153上安装有左右的驱动链轮22。因此,从副变速器构51传递到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68的旋转动力从左右的车轴153向各驱动链轮22以同方向的同一转速传递,利用同方向的同一转速驱动左右的行驶履带2,从而使行驶机体1直行(前进、后退)移动。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根据配置在驾驶室10的主变速杆43、方向盘11的操作量变更调节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倾斜角度,通过改变工作油向第2液压马达58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而任意地调节从第2液压马达58突出的转弯用马达轴61的旋转方向及转速。另外,在后述的转向中间轴80上设置转弯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4,与转弯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4相对地配置转弯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5,利用转弯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5(转弯车速传感器)检测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向输出的转速(转弯车速)。另外,在变速箱体88内设有设于转弯用马达轴61 (转向输入轴)上的转向制动器79 (转弯制动器)、通过减速齿轮81与转弯用马达轴61相连结的转向中间轴80、通过减速齿轮86与转向中间轴80相连结的转向输出轴85、通过反转齿轮84将转向输出轴85与左内齿轮73连结的左输入齿轮机构82、将转向输出轴85与右内齿轮73连结的右输入齿轮机构83。转弯用马达轴61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转向中间轴80。被传递到转向中间轴80 的旋转动力通过左输入齿轮机构82的左中间齿轮87及反转齿轮84作为反转旋转动力传递到左内齿轮73,通过右输入齿轮机构83的右中间齿轮87作为正转旋转动力传递到右内齿轮73。在副变速器构51处于中立的情况下,从第1液压马达56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 68的动力传递被阻止。在从副变速器构51进行中立以外的副变速输出时,通过副变速低速齿轮62或副变速高速齿轮63从第1液压马达56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68传递动力。 另一方面,在第2液压泵57的输出处于中间状态且转向制动器79处于接通状态的情况下, 从第2液压马达58向左右的行星齿轮机构68的动力传递被阻止。在第2液压泵57的输出处于中间以外的状态且转向制动器79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第2液压马达58的旋转动力通过左输入齿轮机构82及反转齿轮84传递到左内齿轮73,而通过右输入齿轮机构83 传递到右内齿轮73。结果,在第2液压马达58正转(反转)时,左内齿轮73以相互相反方向的同一转速反转(正转),右内齿轮73进行正转(反转)。S卩,来自各马达轴60、61的变速输出分别经由副变速器构51或差动机构52被分别传递到左右的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决定行驶机体1的车速(行驶速度)及进行方向。即,在使第2液压马达58停止而使左右内齿轮 73静止固定的状态下,在第1液压马达56驱动时,来自直行用马达轴60的旋转输出以左右同一转速传递到左右太阳轮71,通过行星齿轮72及行星齿轮架74以同方向的同一转速驱动左右的行驶履带2,使行驶机体1直行行驶。相反地,在使第1液压马达56停止而使左右太阳轮71静止固定的状态下,驱动第 2液压马达58时,利用来自转弯用马达轴61的旋转动力使左内齿轮73正转(反转),使右内齿轮73进行反转(正转)。结果,左右的行驶履带2的驱动链轮22中的一方前进旋转, 另一方后退旋转,行驶机体1当场进行方向转换(信地旋转)。另外,通过一边利用第1液压马达56驱动左右太阳轮71 —边利用第2液压马达58驱动左右内齿轮73,使左右的行驶履带2的速度产生差异,行驶机体1 一边前进或后退一边以比信地旋转半径大的转弯半径向左或右旋转(U转弯)。此时的转弯半径根据左右的行驶履带2的速度差决定。(6)联合收割机的液压回路构造下面,参照图5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液压回路构造。如图5所示,联合收割机的液压回路250包括直行用的第1液压泵55及第1液压马达56、转弯用的第2液压泵57及第2 液压马达58和供给泵251。第1液压泵55和第1液压马达56通过闭环状直行油路252相连接。第2液压泵57和第2液压马达58通过闭环状转弯油路253相连接。利用发动机14 驱动第1液压泵55及第2液压泵57,利用第1液压泵55的斜盘角控制或第2液压泵57的斜盘角控制使第1液压马达56或第2液压马达58正转或反转动作。另一方面,具有与上述方向盘11的手动操作相对应地电切换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以及通过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与上述供给泵251相连接的转向缸271。在与利用转向角传感器402检测出的方向盘11的转向角相对应地切换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时,转向缸271进行动作而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使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马达轴61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使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马达轴61进行反转的左右转向动作,从而使行驶方向向左右改变而在农田的田边地角转换方向或修正行进路径。另外, 具有转向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5,通过斜盘57a的角度调节动作,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75进行使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恢复中立的反馈动作,使斜盘57a的角度与方向盘11的操作量成比例地变化,从而改变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马达轴61的转速。另外,如图5所示,设有与上述主变速杆43的手动操作相对应地电切换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以及通过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与上述供给泵251相连接的变速缸273。 在与由主变速传感器401检测出的主变速杆43的操作量相对应地切换电磁液压型变速阀 272时,变速缸273进行动作而改变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的角度,进行使第1液压马达 56的直行用马达轴60的转速无级地变化或使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用马达轴60反转的行驶变速动作。另外,液压回路250具有行驶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7,通过斜盘55a的角度调节动作,利用液压伺服机构277进行使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恢复中立的反馈动作, 使斜盘55a的角度与主变速杆43的操作量成比例地变化,从而改变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用马达轴60的转速,利用主变速杆43的操作使直行用马达轴60前后行进旋转。另外,如图5所示,具有用于切换收割装置3的动作速度的液压收割变速缸280和使收割装置3以恒定旋转速度动作的液压收割定速缸洲1。液压收割变速缸280及液压收割定速缸281配置在塔轮箱89的上面盖(油路座)上。使收割变速缸280动作的收割变速阀282和使收割定速缸281动作的收割定速阀283排列地分别与上述供给泵251液压连接。(7)发动机、变速箱体及塔轮箱的动力传递构造下面,参照图1 图3及图6 图9说明发动机14、变速箱体88及塔轮箱89的动力传递构造。如图1、图2及图6 图8所示,发动机14搭载在行驶机体1的上面右侧,变速箱体88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宽度中央的前方,塔轮箱89配置在行驶机体1的上面左侧。在发动机14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输出轴150的左侧端部轴支承有输出带轮149,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上部的行驶输入带轮155和输出带轮149之间卷挂有行驶驱动带151。 采用该构成,能将发动机14的输出分别传递到变速箱体88的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
另一方面,用于将排出输送机8支承在收纳(非作业)位置的柱状框架290立设在行驶机体1的上面,在该柱状框架四0的基端部的前表面通过轴承体291能自由旋转地轴支承有PTO中间轴121。在PTO中间轴121上的PTO反向带轮12 和变速箱体88的左侧上部的行驶输入带轮巧5下侧的PTO带轮119之间卷挂有PTO传送带120。另外,在PTO 中间轴121上的PTO反向带轮122b和固定在塔轮箱89的车速调谐轴100上的车速调谐带轮104之间卷挂有车速调谐带123。采用该构成,能将变速箱体88的车速调谐驱动力从PTO 轴99传递到车速调谐轴100。另外,在发动机14的输出轴150上的输出带轮149和在塔轮箱89的固定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上的脱粒驱动带轮118之间卷挂有脱粒驱动带162。另外,具有切换脱粒离合器161的作为脱粒输入驱动器的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通过使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动作,而使脱粒离合器161进行接通动作,从而能将脱粒驱动带162维持在张紧状态,能将发动机14的输出传递到塔轮箱89,另一方面,利用脱粒离合器161的断开动作将脱粒驱动带162维持在松弛状态,从而从发动机14向塔轮箱89的输出传递被隔断。在行驶机体1上的发动机14的后方配置有离合器单元底盘176,在离合器单元底盘176上安装有脱粒离合器通断机构177,并且在离合器单元底盘176上设有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借助脱粒离合器通断机构177与支承脱粒离合器 161的张力臂(省略图示)相连结。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配置在隔着轴支承于塔轮箱 89的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上的脱粒驱动带轮118与塔轮箱89相反的一侧。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在塔轮箱89侧确保用于设置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或脱粒离合器通断机构 177的空间,因此,能与塔轮箱89的右侧相接近地支承脱粒驱动带轮118。不会被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或脱粒离合器通断机构177等限制,不需要伴随脱粒筛选作业输入轴165 的延长的轴承构造的高刚性化等,能简单地设置能设定大变速比(减速比)的大径的脱粒驱动带轮118。(8)变速箱体的概略构造下面,参照图9 图11及图19 图21说明变速箱体88的概略构造。设置在行驶机体1的左右宽度中央的前方的变速箱体88为上下较长地沿左右自由分割的两分割构造。该两分割构造的变速箱体88利用多个螺栓的连结构成为中空大致箱形。在变速箱体 88的左右一侧面的上部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面上部)安装有内置直行用及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液压变速壳体350。在该情况下,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第1液压泵阳及第1液压马达56)位于液压变速壳体350内的前侧,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 (第 2液压泵57及第2液压马达58)位于液压变速壳体350内的后侧。在变速箱体88的内部收容有使用图4说明那样的副变速器构51、差动机构52这样的齿轮系。变速箱体88的下部沿左右向外伸出且以两叉状向下突出,大致形成为正面看大致门形。在从变速箱体88的左右两侧面下部向下突出的齿轮箱349分别用螺栓连结有沿左右向外突出的车轴壳体351。在左右的车轴壳体351内分别能旋转地轴支承有车轴153, 在各车轴153的突出端部安装有驱动链轮22。两齿轮箱349的底部位于比变速箱体88的底部靠下方的位置,变速箱体88的底部比从各齿轮箱349突出的左右的车轴壳体351高。另外,如图25所示,变速箱体88的底部的对合面通过变速箱体88内部侧的螺栓 389的连结而连结起来。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在制造变速箱体88的各半割体时,其分模的方向能在半割体整体共同(分模方向能为一个方向),因此能谋求分模简单化而抑制制造成本。另外,变速箱体88底部的外形形状虽然是两分割构造但是连续的形状,因此,能提高变速箱体88 (半割体彼此)的连结刚性,能发挥抑制自变速箱体88泄漏工作油的较高的效另外,如图沈所示,在各车轴153的突出端部的靠车轴壳体351的部位形成有花键部390。驱动链轮22的旋转中心部能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花键嵌合)在花键部 390。通过在比花键部390靠外侧的螺栓部391上嵌合在内周侧具有衬垫393的防脱垫圈 392后拧入螺母394,能防止驱动链轮22从车轴153的突出端部向左右脱出。由于防脱垫圈392的衬垫393的存在,能抑制泥水等侵入车轴153的花键部390和驱动链轮22的旋转中心部之间。车轴壳体351前端侧的开口部分被嵌合在花键部390的车轴壳体351侧的根部的套筒衬垫395及环状密封体396堵塞。套筒衬垫395具有沿车轴153方向向两侧突出的向外突出部3%a。因此,套筒衬垫395的沿车轴153方向的厚度尺寸比环状密封体396 的厚度尺寸大。向外突出部3%a与驱动链轮22的旋转中心部侧和轴支承车轴153的轴承体397侧的止动环398密接。利用上述向外突出部39 的密接构造,能抑制泥水向车轴壳体351内侵入、从轴承体397等泄漏润滑脂,提高了车轴壳体351的密封性。另外,如图6 图9及图19 图21所示,从变速箱体88的与液压变速壳体350 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在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面上部)向横向外侧突出有行驶输入轴152,该行驶输入轴152能传递动力地与第1液压泵55及第2液压泵57相连结。在固定在行驶输入轴152的突端部的行驶输入带轮155上卷挂有卷挂在发动机14的输出带轮149上的行驶驱动带151。在从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上部向横向外侧突出的PTO轴99的突端侧设有 PTO带轮119。PTO带轮119位于行驶输入带轮155的下侧,在PTO带轮119和位于其后方的PTO反向带轮11 上卷挂有PTO传送带120。在PTO带轮119和PTO反向带轮12 之间设有从下方与PTO传送带120相抵接、用于将PTO传送带120保持在张紧状态的张力带轮352。张力带轮352能上下转动地支承于柱状框架四0的轴承体四1,利用弹簧的作用力使PTO传送带120总是张紧。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部的PTO轴99的下方以一部分向外露出的状态设有与变速箱体88内的直行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2相关连的作为直行输出检测部件的直行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3 (直行车速传感器)以及同样地与转弯用脉冲产生旋转轮体94相关连的作为转弯输出检测部件的转弯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5 (转弯车速传感器)。如图10所示,两加速旋转传感器93、95沿前后并列配置。在该情况下,两加速旋转传感器93、95位于PTO轴 99和变速箱体88的向左伸出下部之间,直行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3位于前侧,转弯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5位于后侧。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部的两加速旋转传感器93、95的部位通过螺栓连结安装有将右侧面侧及下面侧开放的大致盖状的引导板353。因此,两加速旋转传感器93、95的外周侧被引导板353覆盖。在这样地构成时,利用一个引导板353,能简单地保护两个加速旋转传感器93、95免受行驶履带2所卷挂的泥土等的侵害。另外,也能有助于抑制零件数量及降低组装作业工时。另外,也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保持各加速旋转传感器 93,95的配线(省略图示)。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的引导板353的上表面部呈以前低后高状倾斜的形状。因此,搭载在引导板353上的泥土等容易在倾斜状的上表面部滑落,能有效地防止泥土等堆积在引导板353上。引导板353的右侧面侧被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部堵塞,引导板353的下面侧被变速箱体88的左伸出下部的上面侧堵塞。另外,引导板353的左右宽度尺寸设定为在正面看时引导板353收容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部和PTO带轮119之间的程度的大小。另外,如图8及图10所示,在侧面看时,引导板353的与张力带轮352重合的部位呈朝向变速箱体88的PTO轴99侧的左右一侧面(在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面部)向内倾斜的形状 (向内弯曲的形状)。这样地构成时,能避免引导板353和张力带轮352之间的干涉,且能与来自变速箱体88的动力传递系统(PTO)相关地谋求左右宽度方向的紧凑化。另外,在避免与位于张力带轮附近的升降用液压缸4干涉这一点上也有效。如前所述,在用螺栓连结在变速箱体88的右侧面上部的液压变速壳体350内的前侧设有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第1液压泵55及第1液压马达56)。在液压变速壳体 350内的后侧设有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4 (第2液压泵57及第2液压马达58)。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部侧,以与液压变速壳体350内的液压回路250(参照图幻相连通的方式,组装有使变速缸273相对于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动作的作为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并使它们单元化。另外,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面侧,向前突出地设有作为直行用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直行操作轴355,该直行操作轴355通过手动操作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来手动改变工作油向第1液压马达56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若使直行操作轴355绕其轴心转动操作,则能与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电控制分别独立地改变第1 液压泵阳的斜盘^a的倾斜角度,能改变工作油向第1液压马达56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 在实施方式中,直行操作轴355和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沿左右排列地配置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面侧。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后部侧,以与液压变速壳体350内的液压回路250 (参照图 5)相连通的方式,组装有使转向缸271相对于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动作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并使它们单元化。另外,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后面侧向后突出地设有作为转弯用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转弯操作轴356,该转弯操作轴356通过手动操作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来手动改变工作油向第2液压马达58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若使转弯操作轴356绕其轴心转动操作,则能与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电控制分别独立地改变第2 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倾斜角度,能改变工作油向第2液压马达58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 在实施方式中,转弯操作轴356和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左右排列地配置在液压变速壳体 350的后面侧。如图6 图9所示,行驶机体1的踏板357位于变速箱体88的一侧方(在实施方式为左侧方)。液压变速壳体350位于踏板357和变速箱体88之间。在踏板357的被框架包围的内部搭载有蓄电池358。踏板357的蓄电池收容空间359向左右外方开放,从踏板357的左侧看,液压变速壳体350前面侧的直行操作轴355与踏板357的蓄电池收容空间359面对。能从踏板357的左侧向蓄电池收容空间359中伸入手,而从行驶机体1的外侧手动操作液压变速壳体350前面侧的直行操作轴355 (参照图9)。在利用基于后述的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指令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切换动作调节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的变速输出量时,直行操作轴355与电磁液压型变速阀 272的切换动作连动地动作。在实施方式中,利用基于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指令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切换动作,使变速缸273进行动作,从而改变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的角度。于是,随着斜盘^a的角度的改变,直行操作轴355自动地(与斜盘5 连动)绕其轴心转动。即,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和直行操作轴355的动作通过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连动。另外,在利用基于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指令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调节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输出量时,转弯操作轴356与电磁液压型转向阀 270的切换动作连动地进行动作。在实施方式中,利用基于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指令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使转向缸271进行动作,从而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于是,随着斜盘57a的角度的改变,转弯操作轴355自动地(与斜盘57a连动)绕其轴心转动。即,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和转弯操作轴356的动作通过第2液压泵 57的斜盘57a连动。各操作轴355、356是通常情况下不进行操作、在例如变速转向控制器4000产生异常等与变速转向控制有关的电气系统产生不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紧急回避用的部件。即使在产生该电气系统故障的情况下,若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则在主变速杆43、 方向盘11不起作用的状态下,例如也能执行使联合收割机从农田中退出这样的跛行模式驾驶(退缩驾驶)。因此,在联合收割机中增加了应对紧急事态的选择项,起到有助于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操作性的效果。另外,采用跛行模式驾驶,能暂时使联合收割机前后行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从踏板357的左侧看,液压变速壳体350前面侧的直行操作轴355与踏板 357的蓄电池收容空间359面对,从行驶机体1的外侧至少能手动操作直行操作轴355。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直行操作轴355的突端侧能装卸地安装有容易进行直行操作轴355的手动转动操作的直行杠杆式指示计361。另外,同样地,在转弯操作轴356的突端侧能装卸地安装有容易进行转弯操作轴356的手动转动操作的转弯杠杆式指示计362。 直行杠杆式指示计361能与直行操作轴355 —起构成直行用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动作显示体),转弯杠杆式指示计362也能与转弯操作轴356 —起构成转弯用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动作显示体)。采用该构成,在利用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调节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或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输出量时,若预先安装前述的各杠杆式指示计361、362,则能根据各杠杆式指示计361、362的动作简单地视觉确认各液压泵55、57的斜盘55a、57a的角度,进而确认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动作状态。在主变速杆43及方向盘11和两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之间不具有机械的连结构造而对它们之间进行电控制的情况下,容易尽早地发现与主变速杆43及方向盘11和两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有关的动作故障。在实施方式中,在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的情况下,通过禁止该电控制 (变速转向控制),来禁止基于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的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调节。在执行变速转向控制的过程中,通过手动转动操作任一个操作轴355、356时,上述的变速转向控制强制结束,不能进行与主变速杆43、 方向盘11的操作量相应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液压形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并且,设定为一旦切断联合收割机的电源而不再次接通就不会恢复为变速转向控制。因此, 在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的情况下,由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液压形转向阀 270进行的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调节不会并存,因此,能可靠地避免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以及行驶机体1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进行不稳定的举动的担忧。能确保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时的行驶安全性。如图10所示,在也作为工作油箱起作用的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的PTO带轮119 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 365。供油口 365被能装卸的供油盖366堵塞。另外,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在供油口 365的下方且比PTO带轮119低的位置设有用于从外部视觉确认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的检油窗367。若在使用前检修时、更换工作油时观察检油窗367,能简单地确认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是否到达检油窗367的高度位置。实施方式的检油窗367位于比左齿轮箱349、引导板353高的位置。在更换或补充工作油时,在收割装置3以纵轴300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下,位于变速箱体的左侧面的供油口 365及检油窗367露出。并且,开闭操作供油盖366,一边观察与供油口 365位于同一侧面的检油窗367 —边从供油口 365向变速箱体88内供给工作油。这样,在实施方式中, 由于在兼作工作油箱的变速箱体88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高度位置具有供油口 365,因此,仅能将油供给到供油口 365的正下方、即图10的点划线所示的最大油面高度Hm。如图11所示,在变速箱体88的右侧面,在检油窗367的后方且比PTO带轮119低的位置组装有用于过滤工作油的吸滤器368。实施方式的吸滤器368位于右齿轮箱349的后方且其近傍,用于过滤变速箱体88的底侧的工作油。因此,检油窗367和吸滤器368夹着位于变速箱体88内部的下侧的差动机构52分别位于前后左右相对的部位。吸滤器368 通过沿上下延伸的吸入管369与安装于液压变速壳体的外面的供给泵251连通连接。供给泵251被第2液压泵57的泵轴59驱动旋转。变速箱体88的底侧的工作油利用供给泵251 的驱动经由吸滤器368及吸入管369被吸入到供给泵251,而被供给到液压回路250的各油路 252、253、257 等。(9)液压无级变速器的液压伺服机构及其周边构造下面,主要参照图22 图25说明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液压伺服机构277、275 及其周边构造。行驶变速用(第1液压泵阳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7及转向用(第2液压泵57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5设置为相对于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后呈前后对称状,都是基本相同的结构。如图22所示,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部侧内置有行驶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 277。行驶变速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7包括作为调节缸的变速缸273和配置在该变速缸273 的内部且具有变速滑柱440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变速缸273的变速缸室441形成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部内侧。变速缸273的变速活塞442能上下滑动地收容在变速缸室 441内。从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突出的销轴443嵌合在变速活塞442的侧面。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变速滑柱440能滑动地插入在贯穿变速活塞442的轴心部分的贯通孔内。在变速活塞442中形成有将变速缸室441的上部和下部连通的油路。该油路利用基于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切换动作的变速滑柱440的上下滑动连通或隔断,向变速活塞442 的上下的油室供给工作油。向上下油室供给工作油的结果是,变速活塞442在变速缸室441 内上下滑动,能改变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5a的角度。如图22 图25所示,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前面侧,在变速缸室441附近能装卸地安装有内置使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445的比例控制外壳444。 位于比例控制外壳444内的比例控制阀445的比例控制滑柱446构成为与变速活塞442同样地上下滑动。变速滑柱440和比例控制滑柱446关联(连动连结)为通过设于滑柱操作臂447的一端侧的连结销448连动移动(上下滑动)。即,使连结销448的一端侧卡合于变速滑柱440的下部,使连结销448的另一端侧卡合于比例控制滑柱446的上下中途部。在比例控制外壳444内设有用于使比例控制滑柱446上下滑动的比例控制螺线管449。比例控制螺线管449在操作主变速杆43时励磁,与该操作量成比例地使比例控制滑柱446上下滑动。连结销448的长度中途部固定于滑柱操作臂447的一端侧。在滑柱操作臂447的另一端侧突设有通过手动能转动操作的直行操作轴355。实施方式的直行操作轴355从比例控制外壳444的前表面向前突出。比例控制螺线管449与主变速杆43的操作量相对应地使比例控制滑柱446上下滑动,从而变速滑柱440借助连结销448同样地上下滑动,使变速缸273的变速活塞442动作,改变第1液压泵阳的斜盘^a的角度。在该情况下,连结销448与两滑柱440、446的动作(上下滑动)连动地上下移动,因此,滑柱操作臂447绕直行操作轴355(以直行操作轴355为转动支点)上下转动。结果,直行操作轴355与变速滑柱440的动作相应地绕其轴心转动。相反地,在通过手动转动操作直行操作轴355的情况下,滑柱操作臂447以直行操作轴355为中心上下转动而使连结销448上下移动。因此,变速滑柱440上下滑动,使变速缸273的变速活塞442动作,能与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的电控制分别独立地改变第1 液压泵阳的斜盘^a的角度,能改变工作油向第1液压马达56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另一方面,如图22所示,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后部侧内置有转向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5。转向用的液压伺服机构275包括作为调节缸的转向缸271和配置在该转向缸271 的内部且具有转向滑柱450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转向缸271的转向缸室451形成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后部内侧。转向缸271的转向活塞452能上下滑动地收容在转向缸室 451内。从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突出的销轴453嵌合在转向活塞452的侧面。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转向滑柱450能滑动地插入在贯穿转向活塞452的轴心部分的贯通孔内。在转向活塞452中形成有使转向缸室451的上部和下部连通的油路。该油路通过基于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的转向滑柱450的上下滑动连通或隔断,向转向活塞452 的上下的油室供给工作油。将工作油供给到上下油室的结果是,转向活塞452在转向缸室 451内上下滑动,能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如图22 图M所示,在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后面侧,在转向缸室451附近,能装卸地安装有内置使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455的比例控制外壳454。 位于比例控制外壳454内的比例控制阀455的比例控制滑柱456构成为与转向活塞452同样地上下滑动。转向滑柱450和比例控制滑柱456关联(连动连结)为通过设于滑柱操作臂457的一端侧的连结销458连动移动(上下滑动)。即,使连结销458的一端侧卡合于转向滑柱450的下部,使连结销458的另一端侧卡合于比例控制滑柱456的上下中途部。在比例控制外壳454内设有用于使比例控制滑柱456上下滑动的比例控制螺线管459(参照图10)。比例控制螺线管459在操作方向盘11时励磁,与该操作量成比例地使比例控制滑柱456上下滑动。连结销458的长度中途部固定在滑柱操作臂457的一端侧。在滑柱操作臂457的另一端侧突设有通过手动能转动操作的转弯操作轴356。实施方式的转弯操作轴 356从比例控制外壳454的后表面向后突出。比例控制螺线管459与方向盘11的操作量相对应地使比例控制滑柱456上下滑动,从而转向滑柱450借助连结销458同样地上下滑动,使转向缸271的转向活塞452动作,能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在该情况下,连结销458与两滑柱450、456的动作(上下滑动)连动地上下移动,因此,滑柱操作臂457绕转弯操作轴356(以转弯操作轴 356为转动支点)上下转动。结果,转弯操作轴356与转向滑柱450的动作相应地绕其轴心转动。相反地,在通过手动转动操作转弯操作轴356的情况下,滑柱操作臂457以转弯操作轴356为中心上下转动而使连结销458上下移动。因此,转向滑柱450上下滑动,使转向缸271的转向活塞452动作,能与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电控制分别独立地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能改变工作油向第2液压马达58的吐出方向及吐出量。(10)联合收割机的变速转向控制下面,参照图27及图观说明联合收割机(行驶机体1)的变速转向控制。搭载在行驶机体1上的作为控制部件的变速转向控制器400,基于用于检测主变速杆43的操作量的主变速传感器401及用于检测方向盘11的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402的检测信息,切换操作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从而执行调节行驶机体1的车速及进行方向的变速转向控制。即,在实施方式中,在主变速杆43及方向盘11与两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之间不具有机械的连结构造,而执行对它们之间进行电控制的线控转向方式的变速转向控制。详细未图示,但变速转向控制器400除了包括用于执行各种运算处理、控制的 CPU之外,还包括用于存储控制程序、数据的EEPR0M、闪存器、用于暂时存储控制程序、数据的RAM及入输出接口等。在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输入侧至少连接有检测主变速杆43的操作量的主变速传感器401 ;用于检测方向盘11的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402 ;将副变速输出择一地切换为低速输出、中立或高速输出的副变速开关44 ;用于检测脱粒离合器161的通断状态的脱粒开关403 ;用于检测收割变速操作部件(收割变速离合器)的操作状态的收割开关404 ; 用于检测发动机14的旋转速度(输出轴150的凸轮轴位置)的发动机旋转速度传感器405 ; 用于检测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输出的转速(直行车速、副变速输出齿轮67输出)、即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3的变速输出量的直行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3 (直行车速传感器);用于检测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向输出的转速(转弯车速)、即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输出量的转弯用加速旋转传感器95 (转弯车速传感器)等。在变速转向控制器400的输出侧至少连接有作为使变速缸273相对于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 动作的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 ;作为使转向缸271相对于第2 液压泵57的斜盘57a动作的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 ;使收割变速缸280动作的收割变速阀观2 ;使收割定速缸281动作的收割定速阀观3 ;使脱粒离合器161通断动作的脱粒离合器用电动机175等。通过与主变速杆43的手动操作相对应地使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电切换动作,从而使变速缸273动作而改变第1液压泵55的斜盘55a的角度,进行使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用马达轴60的转速无级变化或使第1液压马达56的直行用马达轴60反转的行驶变速动作(前后行进切换动作)。另外,通过与方向盘11的手动操作相对应地使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电切换动作,从而使转向缸271动作而改变第2液压泵57的斜盘57a的角度, 进行使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马达轴61的转速无级变化或使第2液压马达58的转弯用马达轴61反转的左右转向动作,通过向左右改变行驶方向而在农田的田边地角转换方向或修正行进路径。另外,通过方向盘11的中立操作(直行维持操作)以及副变速器构51的中立动作,转向制动器79将转弯用马达轴61维持在停止状态(不能旋转状态)而使第 2液压马达58的输出停止,使转弯输出停止。在图观的流程图所示的变速转向控制中,变速转向控制器400读入主变速传感器 401、转向角传感器402及副变速开关44的检测值(Si),另外,若对副变速开关44进行中立操作(S2 是),则进行转弯输出停止控制,而使转向制动器79制动,使第2液压马达58停止(S3)。若对副变速开关44进行中立以外的操作(S2 否),则接下来判断主变速杆43是否位于中立位置(S4)。若主变速杆43位于中立位置(S4 是),则执行前述的转弯输出停止控制(S3)。若对主变速杆43进行中立位置以外的操作(S4:否),则接下来判断方向盘 11的转向角(S5),若方向盘11位于中立位置(直行维持位置)(S5 是),则与主变速杆43 的操作量相应地使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电切换动作,执行使行驶机体1沿前进或后退方向直行行驶的变速行驶控制(S6)。若将方向盘11操作至中立以外的位置65:否),则与主变速杆43及方向盘11的操作量相应地使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电切换动作,执行使行驶机体1的行驶方向向左右改变的左右转向控制(S7)。因此,通过手动转动操作任一个操作轴355、356时(S8 是),变速转向控制器400 强制结束上述的变速转向控制(S9),不能进行与主变速杆43、方向盘11的操作量相应的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的切换动作。并且,设定为一旦暂时切断联合收割机的电源而不再次接通就不会恢复为变速转向控制。因此,在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的情况下,由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2及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0进行的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调节不会并存,如前所述,能可靠地避免各液压无级变速器53、 54以及行驶机体1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进行不稳定的举动的担忧。能确保手动转动操作各操作轴355、356时的行驶安全性。(11)变速箱体的内部构造下面,主要参照图22 图25说明变速箱体88的内部构造。如图22所示,在变速箱体88内的底部侧配置有构成差动机构52的行星齿轮机构68,在行星齿轮机构68的上方沿前后排列地配置有副变速器构51和中继轴85。在行星齿轮机构68和中继轴85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后方侧配置有反转齿轮84的旋转轴。在行星齿轮机构68和中继轴85的前后方向之间且上方侧配置有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在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的后方侧配置有转向中间轴80。在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的上方侧配置有直行用马达轴60,在转向中间轴80的上方侧配置有转弯用马达轴61。在转弯用马达轴61上设有作为湿式制动器的转向制动器79和减速齿轮81。在直行用马达轴60的上方侧配置有第1液压泵55的泵轴 59,在转弯用马达轴61的上方侧配置有第2液压泵57的泵轴59。在两泵轴的前后方向之间且上方侧配置有行驶输入轴152。另外,如图22所示,在变速箱体88内的底部的行星齿轮机构68的后方侧配置有与吸滤器368相连通的滤油器430。滤油器430的周围被形成在变速箱体88内的底部的分隔肋431包围。在分隔肋431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工作油导入用的导入孔432。因此,利用分隔肋431将滤油器430与行星齿轮机构68隔断,能防止滤油器430周边的工作油被行星齿轮机构68的旋转搅拌,能抑制因行星齿轮机构68的旋转(搅拌)混入到工作油中的气泡 (空气)被吸入到滤油器430。而且,由于导入孔432形成在分隔肋431的上表面侧,因此, 在气泡从分隔肋431内的区域散出方面在配置上优选,在该点上也能使滤油器430不易吸入气泡。如图23所示,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 365位于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的直行用马达轴60及PTO轴99的前方。因此,在变速箱体88内,直行用的泵轴59、转弯用的泵轴59、 直行用马达轴60、转弯用马达轴61以及行驶输入轴152这5个轴位于供油口 365的上方侧。即,这5个轴59、59、60、61、152在浸入工作油中的状态下不旋转,相应地能谋求抑制搅拌阻力。如图23所示,在变速箱体88的上表面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左上表面前部侧)开设有用于回收供来自变速箱体88外的工作油返回的返油口 410。在变速箱体88内的上部侧,向内突设有作为将从变速箱体88返回的工作油从返油口 410向转向制动器79引导的引导体的一对加强肋411、412。在该情况下,在变速箱体88的左内侧面上部,向内突设有用于支承直行用(第1液压泵阳)的泵轴59的轴承部的直行用毂部413。直行用毂部413 与输送侧加强肋411 一体地连接。输送侧加强肋411以转向制动器79侧低的方式从返油口 410向转向制动器79向斜后下方倾斜。在变速箱体88的左内侧面上部,向内突设有用于支承转弯用(第2液压泵57)的泵轴59的轴承部的转弯用毂部414。并且,转弯用毂部 414与接收侧加强肋412—体地连接。接收侧加强肋412以转向制动器79侧低的方式向斜前下方倾斜。两加强肋411、412在图13的右侧面剖视图中看为前端窄的漏斗状,转向制动器79位于窄的先端。从返油口 410流落的工作油主要利用输送侧加强肋411的引导而被输送到转向制动器79上,落下到转向制动器79上。结果,转向制动器79在工作中途被强制注油而被润滑。因此,不论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多少,能抑制向未浸渍在工作油中的转向制动器79的注油量不足。另外,由于不受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的限制,因此,能在变速箱体88内的未浸渍在工作油中的位置设置转向制动器79。即,提高了转向制动器79的螺线管的设计自由度。而且,两加强肋411、412在图13的右侧面剖视图看为前端窄的漏斗状, 因此该窄的部分能起到油槽的作用,还具有能向转向制动器79稳定地供给工作油的优点。 另外,由于利用用于确保变速箱体88的刚性的两加强肋411、412将来自返油口 410的工作油向转向制动器79引导,因此,能以低成本实现确保变速箱体88的刚性和提高向转向制动器79的注油功能这两者。另外,在直行用毂部413的靠输送侧加强肋411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用于将被输送侧加强肋411引导来的工作油分配给直行用的泵轴59的轴承部的连通槽 415。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变速箱体88的返油口 410连接有用于从外部朝向变速箱体88输送工作油的返回管路416。从返回管路416的接近变速箱体88的根部侧分支延伸有分支管路417。分支管路417与变速箱体88左侧面的转向制动器79的部位相连接。实施方式的返回管路416通过分支连接器418与变速箱体88的返油口 410相连接。并且,分支管路417的一端侧与分支连接器418相连接,分支管路417的另一端侧与变速箱体88左侧面的转向制动器79的部位相连接。由如图22及图23可知,分支管路417位于变速箱体88的外侧,沿变速箱体88的左外侧面延伸。换言之,分支管路417相对于变速箱体88外置。从变速箱体88返回的工作油的一部被直接输送到转向制动器79。其余的工作油被输送到变速箱体88内,利用两加强肋411、412引导到转向制动器79上。即,转向制动器79被注入经由分支管路417的工作油和被两加强肋411、412引导来的工作油而被润滑。因此,即使不特别改变变速箱体88 的形状,也能与两加强肋411、412的存在相结合地简单地解决向未浸渍在工作油中的转向制动器79的注油量不足。如图M所示,在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上部一体地设有PTO毂部420。在PTO毂部 420上通过一对轴承体421、422能旋转地轴支承有PTO轴99。在PTO轴99的变速箱体88 内的端部固定有从位于其下方的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接收旋转动力的PTO齿轮423。在一体地设于变速箱体88的右侧面上部的直行传递毂部似4上通过轴承体425能旋转地轴支承有与直行用马达轴60 —体旋转的直行传递齿轮50。PTO齿轮423被PTO轴99以悬臂梁的状态支承,同样地,直行传递齿轮50被直行用马达轴60以悬臂梁的状态支承。从直行用马达轴60向PTO轴99的动力传递在主变速输出用中间轴70转接。因此,能使PTO齿轮 423和直行传递齿轮50处于侧面看(轴线方向看)时相互重合的位置关系(参照图23)。 结果,能提高PTO齿轮423以及PTO轴99相对于变速箱体88的配置自由度。如图对所示,在PTO毂部420的上部侧形成有用于将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导入到PTO轴99用的两轴承体421、422之间的工作油槽426。在PTO毂部420内的两轴承体421、422之间,朝向PTO轴99地突出形成有包围PTO轴99的长度方向中途部的阻挡部 427。工作油槽426的入口侧形成在靠变速箱体88内部的轴承体422的上方。在工作油槽 426的入口侧的PTO齿轮423旋转下游侧设有用于将工作油引导到工作油槽4 侧的引导肋428。因此,能将工作油注入到接近PTO带轮119外侧的轴承体421而进行润滑,有效地确保带有大负荷的PTO轴99的润滑性。另外,由于阻挡部427的存在,工作油易于积存在靠PTO带轮119的轴承体421的周边,能进一步提高PTO轴99的润滑性。另外,由于引导肋428的存在,能容易地将PTO齿轮423的飞溅油输送到工作油槽4 侧。如图25所示,末端传动齿轮78b的旋转中心部能滑动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嵌合(花键嵌合)在形成于各车轴153的基端部侧的基端花键部434。各车轴153的比基端花键部 434更靠内侧的部位通过轴承体436能旋转地轴支承在形成于齿轮箱349的内侧毂筒部 435。各基端花键部434的靠车轴壳体351的部位通过单侧密封轴承体438能旋转地轴支承在形成于车轴壳体351的外侧毂筒部437。因此,不使用高价的油封,就能简单地使变速箱体88的下部侧处于密封状态。另外,由于不需要油封,因此,能减少零件数量,并且也能提高车轴153的组装作业性。(12)总结由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0、图11及图21可知,在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 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2的变速箱体88的一侧面上部安装有内置有用于使发动机14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液压变速壳体350的作业车辆中,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另一侧面上部配置有用于接收来自上述发动机14的动力的输入带轮155以及被来自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驱动的PTO带轮119,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另一侧面的上述PTO带轮119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 365,因此,在向上述变速箱体88供油时,不需要将例如作为重量物的收容工作油的油缸较高地抬起到上述变速箱体 88的上方,供油作业简单,且在供油作业中能减少作业者的负担。另外,由于在兼作工作油箱的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高度位置具有上述供油口 365,因此,仅能将油供给到上述供油口 365的正下方(不能将工作油供给到超过上述供油口 365)。因此,不会向上述变速箱体88内过剩地供给多于需要量的油,能可靠地抑制由过多的工作油量引起的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动力损失(齿轮系51、52的旋转阻力)变大的担忧。而且,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上部侧不会充满工作油,因此,在上述变速箱体88内工作油易于流动,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不与工作油接触的部分的表面积与以往相比特别大。利用这样的工作油的流动性、上述不与工作油接触的部分的散热效果,也能抑制工作油整体的温度上升。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及图11可知,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另一侧面,在上述供油口 365的下方且比上述PTO带轮119低的位置设有检油窗367,因此,能一边观察与上述供油口 365位于同一侧面的上述检油窗367 —边从上述供油口 365向上述变速箱体88内供给工作油(在供油过程中容易确认上述检油窗367)。因此,与以往相比,供油作业变得特别容易。另外,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一侧面,在上述检油窗365的后方且比上述PTO带轮119 低的位置设有吸滤器368,因此,上述检油窗367和上述吸滤器368分别位于夹着位于上述变速箱体88内部的下侧的齿轮系52沿前后左右相对的部位。即,在上述变速箱体88中, 能有效利用上述供油口 365下侧的内部空间,高效率地配置上述检油窗367和上述吸滤器 368,在从上述检油窗367检查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时,上述吸滤器368的存在不会成为干扰。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图11、图18及图21可知,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设有能以位于上述行驶机体1的前部左侧的纵轴300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收割装置3,在使上述收割装置3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下,位于上述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的上述供油口 365及上述检油窗367露出,因此,若使上述收割装置3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则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上述供油口 365及上述检油窗367的周边能有较大的作业空间。因此,格外地提高了使用前检修、供油作业这样的上述变速箱体88的维护作业性。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可知,包括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1的直行速度的直行操作工具43、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1的行进方向的转弯操作工具11、用于调节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的电驱动器272、270、与上述各操作具43、11的操作量相应地驱动上述电驱动器272、270的控制部件400,在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M上设有与上述电驱动器272、270分别独立地手动操作其变速输出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因此, 在例如上述控制部件400产生异常这样的电气系统故障的情况下,若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在上述直行操作工具43、上述转弯操作工具11不起作用的状态下,也能执行例如使联合收割机从农田中退出这样的跛行模式驾驶(退缩驾驶)。因此,在联合收割机中增加了应对紧急事态的选择项,起到有助于提高联合收割机的操作性的效果。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可知,在利用上述电驱动器272、270调节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上述变速输出的情况下,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361、36幻与上述电驱动器272、270的驱动连动地动作,因此,根据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361、362)的动作能简单地确认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动作状态。在上述直行操作工具43及上述转弯操作工具11和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之间不具有机械的连结构造而对它们之间进行电控制的情况下,起到尽早地发现与上述直行操作工具43及上述转弯操作工具11 和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有关的动作故障的效果。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5 图17可知,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的情况下,禁止上述控制部件400进行的上述电驱动器272,270的驱动控制,因此,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的情况下,由上述电驱动器272、270进行的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构53、54的变速输出调节不会并存。因此,能可靠地避免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构53、54以及上述行驶机体1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进行不稳定的举动的担忧。起到能确保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时的行驶安全性的效果。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0、图11、图27及图观可知,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的情况下,禁止上述控制部件400进行的上述电驱动器272、270的驱动控制,因此,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355、356的情况下,由上述电驱动器272、270进行的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调节不会并存。因此,能可靠地确保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以及上述行驶机体1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进行不稳定的举动的担忧。起到能确保手动操作上述电驱动器272、270时的行驶安全性的效果。由上述记载以及图12 图15可知,包括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用于变速调节上述液压泵阳、57的调节缸273、271、使上述调节缸273、271往复运动的作为上述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阀272、270、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272、270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445、 455,上述电磁液压型阀272、270的滑柱440、450和上述比例控制阀445、455的比例控制滑柱446、456关联为通过设于滑柱操作臂447、457的一端侧的连结销448、458连动移动,在上述滑柱操作臂447、457的另一端侧设有通过手动能转动操作的作为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操作轴355、356,与上述两滑柱440、446 (450、456)的动作连动地,上述连结销448、 458使上述滑柱操作臂447、457以上述操作轴355、356为转动中心转动,从而上述操作轴 355,356转动,因此,能使通过上述比例控制阀445、455变速控制上述液压泵55、57的远距离操纵构造和通过上述操作轴355、356变速控制上述液压泵55、57的手动操作构造并存。因此,在上述远距离操纵(电控制)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操作轴355、356的转动状态能确认上述两滑柱440、446(450、456)的动作状态。另外,即使在产生了电气系统故障的情况下,若手动转动操作上述操作轴355、356,则在主变速杆43、方向盘11不起作用的状态下,能执行例如使作业车辆(联合收割机)从农田中退出这样的跛行模式驾驶(退缩驾驶)。因此,在作业车辆中增加了应对紧急事态的选择项,也有助于提高作业车辆的操作性。由上述记载以图12 图15可知,包括内置有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上述调节缸273、271及上述电磁液压型阀272、270的液压变速壳体350,具有上述比例控制阀 445、455、上述滑柱操作臂447、457及上述操作轴355、356的比例控制外壳444、454,以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272、270的滑柱440、450和上述比例控制阀445、455的比例控制滑柱446、 456相接近的方式,能装卸地安装在上述液压变速壳体350的外侧面,因此,在将上述调节缸273、271及上述电磁液压型阀272、270组装在上述液压变速壳体350上的状态下,能相对于上述液压变速壳体350装卸上述比例控制外壳444、454。S卩,由于将上述液压变速壳体 350和上述比例控制外壳444、妨4预先分开单元化,因此能减少组装时的零件数量,能提高上述比例控制外壳444、妨4相对于上述液压变速壳体350的组装作业性、维护作业性。由上述记载以及图23可知,包括用于使发动机14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 54和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2的变速箱体88,在上述变速箱体88内具有用于制动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M的变速输出的湿式制动器79,上述湿式制动器79位于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面的上方,返油口 410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上表面侧开口,将从上述变速箱体88返回的工作油从上述返油口 410朝向上述湿式制动器79引导的引导体411、412设于上述变速箱体88内,因此,从上述返油口 410流落的工作油利用上述引导体411、412的引导而被输送到上述湿式制动器79上,落下到上述湿式制动器79上。结果,上述湿式制动器79在工作中途被强制地注油而被润滑。因此,不论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多少,都能起到抑制向未浸渍在工作油中的上述述湿式制动器79的注油量不足的效果。另外,由于不受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工作油量的限制,因此, 能在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未浸渍在工作油中的位置设置上述湿式制动器79。S卩,还具有提高上述湿式制动器79的螺线管的的设计自由度这样的优点。由上述记载以及图23可知,利用突出到上述变速箱体88内的加强肋411、412构成上述引导体,因此,用于确保上述变速箱体88的刚性的上述加强肋411、412将来自上述返油口 410的工作油引导到上述湿式制动器79。因此,起到能以低成本实现确保上述变速箱体88的刚性和提高向上述湿式制动器79的注油功能这两者的效果。由上述记载以及图22及图23可知,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上述返油口 410连接有返回管路416,从上述返回管路416分支的分支管路417与上述变速箱体88的上述湿式制动器79的部位相连接,上述分支管路417位于上述变速箱体88的外侧,因此,上述湿式制动器79被注入经由上述分支管路417的工作油和被上述引导体411、412引导来的工作油而被润滑。因此,即使不特别改变上述变速箱体88的形状,也能起到与上述引导体411、412 的存在相结合地简单地解决向上述湿式制动器79的注油量不足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具体化为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本发明不限于前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能广泛地用于牵引机、插秧机等的农作业机械、起重机车等的特殊作业用车辆那样的各种作业车辆。除此之外,各部的结构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附图标记说明1行驶机体,14发动机,11方向盘(转弯操作工具),43主变速杆(直行操作工具),53直行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4转弯用液压无级变速器,55,57液压泵,56,58液压马达, 88变速箱体,119PT0带轮,155行驶输入带轮,270电磁液压型转向阀,271转向缸,272电磁液压型变速阀,273变速缸,350液压变速壳体,355直行操作轴,356转弯操作轴,365供油口,367检油窗,368吸滤器,400变速转向控制器(控制部件),440变速滑柱,441变速缸室, 442变速活塞,443、453销轴,444、妨4比例控制外壳,445、455比例控制阀,446、456比例控制滑柱,447、457滑柱操作臂,448、458连结销,449、459比例控制螺线管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辆,其将液压变速壳体安装在变速箱体的一侧面上部,该液压变速壳体内置有用于使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该变速箱体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其中,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上部配置有接收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带轮和利用来自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进行驱动的PTO带轮,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的上述PTO带轮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在上述变速箱体的另一侧面,在上述供油口的下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检油窗,而在上述变速箱体的一侧面,在上述检油窗的后方且比上述PTO带轮低的位置设有吸滤器。
3.一种作为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设有能以位于上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左侧的纵轴为中心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收割装置,在使上述收割装置向横外侧方打开转动的状态下,位于上述变速箱体的左侧面的上述供油口及上述检油窗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该作业车辆包括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的直行速度的直行操作工具、用于改变操作上述行驶机体的进行方向的转弯操作工具、用于调节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输出的电驱动器和与上述各操作具的操作量相应地驱动上述电驱动器的控制部件,在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上设有与上述电驱动器分别独立地手动操作其变速输出的紧急手动操作工具。
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在利用上述电驱动器调节上述变速输出的情况下,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与上述电驱动器的驱动连动地进行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在手动操作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情况下,限制上述控制部件进行的上述电驱动器的驱动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4 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该作业车辆包括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用于变速调节上述液压泵的调节缸、用于使上述调节缸往复运动的作为上述电驱动器的电磁液压型阀和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切换动作的比例控制阀,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和上述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关联为通过设于滑柱操作臂的一端侧的连结销连动移动,在上述滑柱操作臂的另一端侧设有通过手动能转动操作的作为上述紧急手动操作工具的操作轴,上述连结销使上述滑柱操作臂与上述两滑柱的动作连动地以上述操作轴为转动中心转动,从而使上述操作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该作业车辆包括内置有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上述调节缸及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液压变速壳体,具有上述比例控制阀、上述滑柱操作臂及上述操作轴的比例控制外壳以使上述电磁液压型阀的滑柱和上述比例控制阀的比例控制滑柱相接近的方式能装卸地安装在上述液压变速壳体的外侧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将内置有用于使上部发动机(14)的动力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液压变速壳体(350)安装在用于将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传递到左右的行驶部(2)的变速箱体(88)的一侧面上部。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另一侧面上部配置有用于接收来自上述发动机(14)的动力的输入带轮(155)和利用来自上述液压无级变速器(53)、(54)的变速输出驱动的PTO带轮(119)。在上述变速箱体(88)的左侧面的上述PTO带轮(119)的前方设有工作油供给用的供油口(365)。
文档编号B60K17/10GK102292233SQ201180000859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5日
发明者塚本道雄, 梶原康一, 清冈晃司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