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87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身外侧的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后视镜安装装置中,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那样,公知有如下结构:在前车门上安装基座,并通过基座来支承后视镜。关于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装置,在从基座到支承后视镜的后视镜壳体(miiTorhousing)的范围内延伸有臂部。当行驶风流入到臂部的上方、后视镜壳体与基座之间时,通过设置在基座的车辆后侧缘部附近表面的突起来使行驶风与车身分离,因此,能够降低由于后视镜壳体所产生的乱气流与车身碰撞而发出的风声。但是,虽然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装置能够通过突起使行驶风与车身分离来降低风声,但容易在后视镜壳体与基座(后视镜基座)之间产生紊流。期望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基座之间产生的空气(行驶风)的紊流来提高整流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71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抑制在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基座之间流动的行驶风的素乱,提闻整流效果,并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根据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具有:后视镜壳体,其在内部设有镜体;支承臂部,其使上述后视镜壳体与车辆的外侧面分离并支承上述后视镜壳体;后视镜基座,其与上述支承臂部的基端部一体地形成,并形成与上述后视镜壳体接近的车辆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和突起部,其以沿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上述后视镜壳体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后视镜基座上。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后视镜壳体具有以朝向上述后视镜基座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实质平滑的内壁部,上述突起部形成在与上述内壁部相对的相对面上。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后视镜基座具有与上述后视镜壳体最为接近的最狭窄部,上述突起部具有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中央形成的顶部,上述顶部位于上述最狭窄部。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顶部具有距上述后视镜基座的高度最高的顶点,上述顶点比上述最狭窄部靠上述车辆后方侧设置。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突起部纺锤状地形成,将上述突起部的前端设置在上述车辆前方侧,在从上述前端到上述突起部的后端的范围内形成有棱线部,与上述棱线部相连且朝向上述车辆的上方的上侧部及与上述棱线部相连且朝向上述车辆的下方的下侧部形成为凹状。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突起部沿上述车辆的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排地设有多列,与上述突起部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相比,上述突起部的后端彼此之间的间隔较大,由此上述突起部的间隔朝向上述车辆后方逐渐增大。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上述后视镜壳体与上述后视镜基座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使距上述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小的上述突起部为最小间隔突起部,使距上述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大的上述突起部为最大间隔突起部,与上述最小间隔突起部的上述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相比,上述最大间隔突起部的上述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在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与形成上述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最小的最小前端间隔的上述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相比,形成比上述最小前端间隔大的前端间隔的上述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中,后视镜安装装置具有后视镜壳体、支承臂部,而且还具有:后视镜基座,其与支承臂部接合并形成车辆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和突起部,其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后视镜壳体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后视镜基座上,因此,当行驶风在后视镜基座与后视镜壳体之间流动时,能够通过突起部来抑制行驶风成为紊流,从而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中,后视镜壳体的朝向后视镜基座的内壁部平滑地形成,突起部形成在与内壁部相对的相对面上,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具体而言,通过使内壁部平滑地形成,能够在内壁部的后半部使行驶风整流,通过在该整流效果大的后视镜基座的相对面上形成突起部,能够进一步提闻整流效果,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在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中,后视镜基座具有与后视镜壳体最为接近的最狭窄部,突起部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中央形成的顶部,顶部位于最狭窄部,因此,由于该最狭窄部而空气(行驶风)流速最快,通过在该流速快的部位设定顶部,能够提高整流效果O在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中,顶部具有距后视镜基座闻度最闻的顶点,顶点比最狭窄部靠车辆后方侧设置,因此,当行驶风通过最狭窄部时,虽然具有扩散倾向,但通过将该开始扩散的行驶风向顶点引导,抑制了行驶风的扩散。其结果为,能够顺利地进行行驶风的流入。在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中,突起部纺锤状地形成,在从突起部的前端到突起部的后端的范围内形成有棱线部,与棱线部相连的上侧部及下侧部形成为凹状,因此,能够通过作为纺锤状的尖端的尖锐的前端开始行驶风的引导,从而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另外,能够通过与前端连续的凹状的上侧部及下侧部来提高对行驶风(空气)的流动的限制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中,突起部沿上下方向并排地设有多列,与突起部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相比,突起部的后端彼此之间的间隔较大,由此突起部的间隔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增大,因此,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相符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行驶风在通过后视镜基座与后视镜壳体之间时,随着趋向于车辆后方而具有扩散倾向,通过使多个突起部形成为随着趋向于后方而将间隔稍微扩大,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相符的倾斜度,从而能够减少空气阻力。在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中,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基座之间的距离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相较于距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小的最小间隔突起部的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距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大的最大间隔突起部的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因此,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更为相符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在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小的部位,由于行驶风的流速快、风势迅猛而难以扩散,所以减小突起部(最小间隔突起部)的扩开角度,另一方面,在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大的部位,由于行驶风相对来说具有扩散倾向,所以增大突起部(最大间隔突起部)的扩开角度。其结果为,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更为相符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在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中,与形成最小前端间隔的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相t匕,形成比最小前端间隔大的前端间隔的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因此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更为相符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在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小的部位,由于行驶风的流速快、风势迅猛而难以扩散,所以减小突起部的扩开角度,另一方面,在突起部彼此之间的间隔大的部位,由于行驶风相对来说具有扩散倾向,所以增大突起部的扩开角度。其结果为,成为与行驶风的流动更为相符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空气阻力。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从图1的箭头2观察到的图。图3是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后视镜基座的侧视图。图4是从图1的箭 头4观察到的图。图5是沿图1的5-5线剖视图。图6是沿图1的6-6线剖视图。图7是沿图1的7-7线剖视图。图8是沿图3的8-8线剖视图。图9是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后视镜壳体的比较图,图9的(a)是比较例,图9的(b)是实施例。图10是后视镜安装装置的比较图,图10的(a)是比较例,图10的(b)是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1在前车门12上具有实施例的车辆11的后视镜安装装置13。车辆11具有:前车身16、支承在前车身16上的前轮17、成为车室18的侧壁的侧车身21、安装在侧车身21上的前车门12、和后视镜装置22。前车门12具有:车门主体24、车门玻璃25、支承车门玻璃25的窗框26、辅助窗框27、和由辅助窗框27形成的三角窗31。后视镜装置22安装在辅助窗框27上。后视镜装置22包含后视镜安装装置13。后视镜安装装置13包括:安装在辅助窗框27上的后视镜基座34 ;安装在该后视镜基座34上的支承臂部35 ;安装在该支承臂部35上的后视镜壳体36 ;和设置在后视镜壳体36内的后视镜37。后视镜37具有镜体41和转动自如地支承该镜体41的镜体转动机构(未图示)。后视镜安装装置13由后视镜壳体36、支承臂部35、后视镜基座34形成。接下来,基于图1 图8说明后视镜安装装置13的主要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1的后视镜安装装置13具有:在内侧设有镜体41的后视镜壳体36 ;和使后视镜壳体36与车辆11的外侧面43分离并支承后视镜壳体36的支承臂部35。后视镜安装装置13具有:后视镜基座34,其与支承臂35的基端部44 一体地形成,并形成与后视镜壳体36接近的车辆11的外侧面43的一部分;和突起部45,其以沿车辆11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后视镜壳体36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后视镜基座34上。突起部45由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和第3突起部48构成。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形成在后视镜基座34的与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相对的相对面52上。后视镜壳体36的朝向后视镜基座34的内壁部51平滑地形成。如图5所示,后视镜基座34具有与后视镜壳体36最为接近(距离Ln)的最狭窄部55。如图3、图6 图8所示,突起部45 (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第3突起部48)具有在车辆1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1、L2、L3的中央形成的顶部57、58、59。顶部57、58、59位于最狭窄部55。`顶部57、58、59具有距后视镜基座34的表面高度最高的顶点61、62、63。顶点61、62,63比最狭窄部55靠车辆11后方(箭头al的方向)设置。从最狭窄部55到顶点61、62,63的距离为δ (图3、图6、图7)。如图1及图3所示,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纺锤状地形成,将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前端65设置在车辆11前方侧,在从前端65到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后端66的范围内形成有棱线部68,与棱线部68相连且朝向车辆11的上方(箭头a2的方向)的上侧部71 (同时参照图8)及与棱线部68相连且朝向车辆11的下方(箭头a3的方向)的下侧部72形成为凹状。而且,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沿车辆11的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多个并排地设置。与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前端65彼此之间的间隔Efl、Ef2相比,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后端66彼此之间的间隔Erl、Er2较大,由此,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间隔朝向车辆11后方逐渐增大(Efl < Erl, Ef2 < Er2)。后视镜壳体36与后视镜基座34之间的距离Bb、Bt (图2)在车辆11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使以与后视镜壳体36的距离具有最小距离Tn的方式形成的第3突起部48为最小间隔突起部,使距后视镜壳体36的距离为最大距离Tx而形成的第I突起部46为最大间隔突起部,此时,与最小间隔突起部(第3突起部48)的间隔(Ef2、Er2)所成的扩开的角度a s相比,将最大间隔突起部(第I突起部46)的间隔所成的扩开的角度a g设定得较大。从后视镜壳体36到第2突起部47的距离为Tm,距离Tm满足Tn < Tm < Tx。与形成前端65彼此之间的间隔Efl、Ef2中的、间隔最小的最小前端间隔Ef2的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彼此的扩开角度a s相比,将形成比最小前端间隔Ef2大的前端间隔Efl的第I突起部46及第2突起部47彼此的扩开角度a g设定得较大。如上所述,后视镜安装装置13由后视镜壳体36、支承臂部35、后视镜基座34形成。如图5所示,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平滑地形成,但实际上,内壁部51为平均半径rh大的曲面,可以说是平滑的。在内壁部51的曲面中,形成有与后视镜基座34最为接近的部位,换言之,形成有至后视镜基座34的距离被设定为最小的距离Ln的最接近部51a。由于后视镜基座34具有向上方沿左右扩宽的倾斜角Θ (图2),所以距离Ln向下方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由内壁部51和后视镜壳体36的顶部75形成的上角部通过倒角曲面部76而圆滑地连续,内壁部51的下角部通过倒角曲面部77而圆滑地连续。在此,后视镜基座34形成前车门12(图1)的车窗的外观形状的一部分。而且,如图5所示,后视镜基座34为半径rb大的曲面,可以说是平滑的。其结果为,与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最近的最狭窄部55以距离Ln而形成。如图2所示,后视镜基座34与后视镜壳体36的距离Bb、Bt在车辆11 (图1)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距离Bb是从后视镜基座34到后视镜壳体36的距离中的下侧的距离。即,距离Bb是从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到与支承臂部35的上表面35a相切的水平线和后视镜基座34的外表面34a的延长线的交点34b的距离。如图2所示,距 离Bt是从后视镜基座34到后视镜壳体36的距离中的上侧的距离。即,距离Bt是从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到与后视镜壳体36的顶部75相切的水平线和后视镜基座34的外表面34a的交点34c的距离。如图3及图4所示,后视镜基座34具有:以与前车门12的窗框26 (图1)重合的方式形成的上部81 ;以与该上部81相连的方式形成的基座外部82 ;和与该基座外部82相连地形成的下部83。下部83是与支承臂部35的基端部44连续并与车门主体24 (图1)的上部85连接的部位。基座外部82在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第3突起部48的背面设有肋87 (图6 图8)。如图6 图8所示,第I突起部46的顶部57是至顶点61的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部位。第2突起部47的顶部58、第3突起部48的顶部59也与第I突起部46的顶部57同样地,是二分之一以上的部位。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设置在从支承臂部35的上表面35a (图2)到后视镜壳体36的顶部75的高度Hh的区域(相对面52)。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的前端65 —致(图3)。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这些第1、第2及第3突起部46、47、48的前端65配置在线46a上。换言之,线46a为通过三个点(前端65)的线。而且,线46a相对于与前轮17 (图1)及后轮所接的地面(水平线G)呈直角的垂直线(铅垂线),仅向车辆后方倾斜了倾斜角度Y。
而且,如图3所示,第I突起部46以后端66高于前端65的方式倾斜。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第I突起部46相对于前轮17及后轮所接的地面(水平线G),仅倾斜了倾斜角度β I。在后视镜基座34中,配置有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及第3突起部48,共计三个突起部,但只要根据车辆11使突起部的数量最优化即可,也可以是I个、2个(2列)、4个(4列)以上。接下来,说明车辆11的后视镜安装装置13的作用。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后视镜安装装置13中,当行驶风W流入到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与后视镜基座34之间时,通过后视镜壳体36的平滑的内壁部51,能够抑制内壁部51的后方的空气紊乱(图9的(b))。因此,空气阻力减少。而且,在后视镜安装装置13中,当行驶风W流入到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与后视镜基座34之间时,由于通过后视镜基座34的突起部45(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第3突起部48)来限制空气的流动方向,所以能够抑制空气流动的紊乱(图10的(b))。因此,空气阻力减少。接下来,基于图9及图10,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本实施例。首先,说明后视镜壳体36。图9的(a)示出了比较例的后视镜壳体201。在比较例的后视镜壳体201中,当行驶风W在后视镜壳体201的内壁部202与后视镜基座203之间流动时,由于内壁部202是半径小的曲面,所以 在内壁部202的后方,当空气与内壁部202分离时,空气的流动如行驶风Wr那样紊乱。因此,空气阻力增加。在图9的(b)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后视镜壳体36中,当行驶风W在后视镜壳体36的内壁部51与后视镜基座34之间流动时,由于内壁部51平滑,所以在内壁部51的后方,空气的流动不会紊乱。因此,空气阻力减少。接下来,对后视镜基座34进行比较。在图10的(a)所示的比较例的后视镜基座203中,当行驶风W沿后视镜基座203流动时,由于沿上下方向自由地流动,所以空气的流动紊乱。因此,空气阻力增加。在图10的(b)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后视镜基座34中,当行驶风W沿后视镜基座34流动时,由于通过突起部(第I突起部46、第2突起部47、第3突起部48)来限制空气的流动方向,所以能够抑制空气流的紊乱。因此,空气阻力减少。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适用于汽车。附图标记说明11…车辆、13...后视镜安装装置、34...后视镜基座、35…支承臂部、36...后视镜壳体、41...镜体、43...车辆的外表面、44...基端部、46...突起部(第I突起部)、47…突起部(第2突起部)、48…突起部(第3突起部)、51...后视镜壳体的内壁部、52...后视镜基座的相对面、55...后视镜基座的最狭窄部、57...第I突起部的顶部、58...第2突起部的顶部、59...第3突起部的顶部、61...第I突起部的顶部的顶点、62...第2突起部的顶部的顶点、63...第3突起部的顶部的顶点、65...突起部的前端、66...突起部的后端、68...棱线部、71...上侧部、72...下侧部、EfU Ef2…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Erl、Er2…后端彼此之间的间隔、a s…突起部(第2突起部、第3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a g…突起部(第I突起部、第2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视镜壳体,其在内部设有镜体; 支承臂部,其使所述后视镜壳体与车辆的外侧面分离并支承所述后视镜壳体; 后视镜基座,其与所述支承臂部的基端部一体地形成,并形成与所述后视镜壳体接近的车辆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和 突起部,其以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向所述后视镜壳体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视镜基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壳体具有以朝向所述后视镜基座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实质平滑的内壁部,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与所述内壁部相对的相对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基座具有与所述后视镜壳体最为接近的最狭窄部, 所述突起部具有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中央形成的顶部, 所述顶部位于所述最狭窄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具有距所述后视镜基座的闻度最闻的顶点, 所述顶点比所述最狭窄部靠所述车辆后方侧设置。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纺锤状地形成,将所述突起部的前端设置在所述车辆前方侧,在从所述前端到所述突起部的后端的范围内形成有棱线部,与所述棱线部相连且朝向所述车辆的上方的上侧部及与所述棱线部相连且朝向所述车辆的下方的下侧部形成为凹状。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沿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并排地设有多列,与所述突起部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相比,所述突起部的后端彼此之间的间隔较大,由此所述突起部的间隔朝向所述车辆后方逐渐增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视镜壳体与所述后视镜基座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发生变化,使距所述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小的所述突起部为最小间隔突起部,使距所述后视镜壳体距离最大的所述突起部为最大间隔突起部,与所述最小间隔突起部的所述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相比,所述最大间隔突起部的所述间隔所成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形成所述前端彼此之 间的间隔最小的最小前端间隔的所述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相比,形成比所述最小前端间隔大的前端间隔的所述突起部彼此的扩开角度设定得较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设置在车辆外侧面上的后视镜安装装置。该后视镜安装装置(13)具有后视镜壳体(36),其在内部设有镜体(41);支承臂部(35),其支承后视镜壳体(36);后视镜基座(34),其与支承臂部(35)一体地形成,并形成车辆(11)的外侧面(43)的一部分;和多个突起部(45),其在后视镜基座(34)上向后视镜壳体(36)方向突出。
文档编号B60R1/06GK103228484SQ201180056859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9日
发明者金子宗嗣, 堤教行, 大桥昭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