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辅助扶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用于在进行上下车辆的动作中减轻在下车时乘员的身体负担。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车辆用辅助扶手,提出了这样一种辅助扶手(例如专利文献I),在车门坎板(rocker panel)的位于座椅的座椅靠背侧方的适当位置上形成凹部,使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辅助扶手主体以能够收起的方式铰支于该凹部,在扶手主体上安装有螺旋弹簧,以在使用时能够使辅助扶手主体立起来的方式对扶手主体施力。根据该专利文献1,在从车内下车时,乘员将门打开之后,在利用形成于辅助扶手主体的手指钩挂部克服弹簧力而使扶手主体动作至立起状态时,能够使作为卡定部件的车 门坎板的卡合凹部和辅助扶手主体的突起部锁合,由此具有能够安全地下车,并且还能够获得操作辅助扶手时的节度感这样的优点。此外,公开了一种汽车的上下车辅助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安装有在乘员座椅的侧方和上方开口的壳体,使作为把持部的辅助构件竖立设置于该壳体内部,并且使辅助构件可以自由地向上升方向移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在向下降方向移动时能够在规定的位置上进行锁定这样的单向锁部件,使就座于座椅的乘员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对辅助构件进行升降移动操作。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5283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202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_9]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在上述以往的辅助装置中,下车时乘员每次使用辅助装置时,都需要进行使用于辅助的扶手主体从收起位置立起的操作,或者乘员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的体格而对扶手主体的高度进行调整,因此,例如对年幼者、老年人等而言,在使用时会产生负担。此外,对于安装位置而言,由于是在车辆的车门坎板的上部面或座椅主体的端部具有辅助部,因此,存在下车时施加体重的位置被限制在座椅附近这样的缺点。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能够在使用时使扶手主体易于把持,从而能够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上而下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在座椅的侧方且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上述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上述扶手主体。
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扶手主体与上述车门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呈突出状态和收起状态。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座椅在前后方向上位置调整自如,以在上述座椅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上述扶手主体都位于上述座椅的就座部分的侧部的方式配置该扶手主体。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通过以相对于车辆的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辅助扶手的扶手主体,在使用辅助扶手时通过使扶手主体倒向车辆的外侧,扶手主体供乘员的手拄扶的部分变大,并且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增加,由此,乘员下车变得容易。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在车门的关闭状态下扶手主体呈收起状态,随着车门的开启动作,扶手主体呈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的使用状态,由 此,能够谋求提高扶手主体的便利性。而且,扶手主体的位置方向根据门的开闭动作来决定,所以还能发挥不用耗费由乘员进行收起、立起操作或调整扶手主体的位置等的时间体力这样的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扶手主体与座椅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位于座位的座椅侧方,所以无论就座于哪个位置,乘员都能够从该位置可靠地把持扶手主体,因而能够提高操作性和便利性。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从车内侧观察扶手主体和扶手固定基部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图I的A-A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图I的B-B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扶手主体和扶手固定基部的后视图。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扶手固定基部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托架的主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罩体的图,图8的(A)是俯视图,图8的(B)是从车辆外侧观察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从车辆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0的(A)表示扶手主体处于使用位置,图10的(B)表示扶手主体处于收起位置。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从车辆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安装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门内表面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辅助扶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I如图I 图12所示,辅助扶手I包括扶手固定基部3,其安装于车辆下边梁的上端部分的适当位置;以及扶手主体2,使用时可以将手拄扶在该扶手主体2上进行把持。该辅助扶手I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安装用的固定孔3H,该固定孔3H呈筒状。
此外,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从其大致中间附近的水平位置起以图示的倾斜角Θ的角度倾斜地形成。即,扶手固定基部3其下部3A沿垂直方向配置,而其上部3B向车辆前侧倾斜,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安装有上述扶手主体2。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倾斜角Θ是锐角且设定为15度 25度,在本例中设定为20度。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相对于垂直方向以倾斜角度Θ向前方倾斜而使上述扶手主体2相对于垂直方向以倾斜角度Θ向前方倾斜,由此,能够使扶手主体2处于乘员上下车时易于把持的角度。此外,上述辅助扶手I使用聚氨酯树脂、ABS树脂、聚丙烯等成型材料形成。此外,扶手固定基部3利用托架6安装固定于上述车辆下边梁8,且具有覆盖处于安装状态的托架6的一部分和扶手固定基部3的罩体41。另外,上述下边梁8位于设于车辆侧面的门开口部10的下边缘。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一侧面侧粘接有作为防滑部的扶手橡胶4,在该扶手橡胶4上设有多个突起部4T、4T...。此外,为了使上述扶手主体2的顶端与车辆的门9的内表面顺畅地进行卡合,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顶端形成有凸状弯曲部2Α,而且,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另一侧面上,在该弯曲面2Α的下部设有隆起部5,该隆起部5具有在收起位置附近与门9的内表面卡合的凸状弯曲部5Α。而且,上述弯曲部5Α位于隆起部5的顶端侧,并沿前后方向形成得较长,该弯曲部5Α使乘员在把持扶手主体2时不易打滑,使手指易于钩挂。另外,上述扶手橡胶4和隆起部5由合成橡胶形成。此外,门9采用在前后一方上设有铰链部9Α,通过以铰链部9Α为中心旋转来进行开关的类型,在本例中,如图12所示,将铰链部9Α设于门9的前侧。上述扶手主体2是能够从作为收起位置的大致垂直位置向车辆外侧放倒,且能从该放倒位置立起至上述收起位置的构件,在处于使用位置时的上表面侧设有上述扶手橡胶4,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下表面侧设有上述隆起部5。另外,扶手主体2呈厚壁的大致平板状,从其上表面看时呈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此外,扶手主体2的顶端侧角部分别形成为凸状弯曲面2Κ、2Κ。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扶手主体2以能够在大致垂直的收起位置X、顶端侧比基端侧稍高的使用位置Y和大致水平的下限位置Z的范围内转动角度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使用位置Y相对于水平为大致25度 35度,在本例中为大致30度。此外,如后述那样,扶手主体2与门9的关闭相应地从使用位置Y返回至收起位置X,具体而言,扶手主体2被门9的内表面按压而返回至收起位置X,另一方面,扶手主体2与门9的开启相应地转动至使用位置Y,在本例中,为了使扶手主体2从收起位置X转动至使用位置Y而使用了转动施力部件,扶手主体2在门9开闭时抵接于该门9的内表面地转动。接着,对上述扶手主体2的起倒机构进行说明。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下部的前后设有下连接部11、11,在上述前后的下连接部11、11之间设有金属制连接轴12,该连接轴12相对于水平以上述倾斜角度Θ且以车辆前侧变低的方式倾斜设置。此外,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3B的前后设有上连接部13、13,如图I和图4所示,将上述上连接部13、13以能够绕上述连接轴12转动的方式连接在上述下连接部11、11之间,由此,能够以上述连接轴12为中心转动上述扶手主体2。此外,设有中间转动体14,其位于上述上连接部13、13之间,且能够绕上述连接轴12转动。该中间转动体14在其上部具有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面15,并且在其下部设有以上述连接轴12为中心的齿部16,将与该齿部16啮合的制动齿轮1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上述制动齿轮17对转动施加规定的制动力,利用该制动齿轮17在上述中间转动体14转动时对其施加恒定的制动力。而且。在中间转动体14的一侧(安装状态下的车辆内侧),与上述圆弧面15连续地设有作为内侧卡合接受部的内侧卡合面18,在上述中间转动体14的另一侧,与上述圆弧面15连续地设有作为外侧卡合接受部的外侧台阶部19。而且,将作为转动施力部件的螺旋 弹簧20、20A外套于上述连接轴12上,将一个螺旋弹簧20的两端(未图示)分别卡定于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和中间转动体14,利用上述螺旋弹簧20对上述中间转动体14施力使其相对于扶手固定基部3绕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收起位置方向)转动。即,螺旋弹簧20作为扭簧发挥作用。此外,在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3B,设有通过与上述中间转动体14抵接而限制其角度范围的抵接限制部(未图示)。利用该抵接限制部限制中间转动体14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范围。另外,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是中间转动体14抵接于抵接限制部的初始位置,由于在该初始位置上述螺旋弹簧20承受扭矩,因此将中间转动体14压靠在上述抵接限制部。此外,将另一个螺旋弹簧20A的两端(未图示)分别卡定于上述中间转动体14和扶手主体2,利用上述螺旋弹簧20A对上述扶手主体2施力使其相对于上述中间转动体14绕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下限位置方向)转动。接着,以上述扶手主体2的上述中间转动体14和扶手固定基部3的卡合位置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3等所示,扶手主体2由于门9的关闭而从使用位置Y转动至收起位置X,在扶手主体2的基端侧与上述中间转动体14的圆弧面15相应地形成凹状圆弧面15A,并且从上述凹状圆弧面15A向下方设置延伸设置部21,该延伸设置部21的内表面成为通过抵接于上述内侧卡合面18而限制上述扶手主体2的转动范围的中央卡合部18A,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延伸设置部21的两侧设有两侧卡合部22、22,将该与两侧卡合部22抵接的卡合承受部23设于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3B的两侧,在上述两侧卡合部22和卡合承受部23抵接的状态下,上述扶手主体2呈大致垂直的收起状态。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螺旋弹簧20A对扶手主体2以从收起位置X向使用位置Y侧转动的方式施力,因此,在关闭门9的状态下,扶手主体2的弯曲部5A呈被压靠在门9的内表面上的状态,由此,防止扶手主体2的晃动。另外,在关闭门9,扶手主体2的弯曲部5A压靠在门9的内表面上的状态下,扶手主体2也可以不与扶手固定基部3和中间转动体14抵接。此外,在上述扶手主体2的基端侧,在上述延伸设置部21的另一侧设有与上述外侧台阶部19抵接的抵接部19A,在该抵接部19A处于抵接于上述外侧台阶部19的位置时,上述扶手主体2处于使用位置Y。进一步对处于使用位置Y的扶手主体2施加载荷时,扶手主体2能够克服螺旋弹簧20的作用力转动至下限位置Z,此时,通过抵接部19A抵接于上述外侧台阶部19,而使由制动齿轮17施加了制动力的中间转动体14转动,因此,扶手主体2缓慢地转动。即使如上述那样将手放在处于使用位置Y的扶手主体2上而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2上,也能利用由于螺旋弹簧20的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和制动齿轮17的制动力防止扶手主体2突然落下,因此,不会失去平衡,并且,通过使扶手主体2从使用位置Y向下侧转动,在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2上时能获得缓冲作用,从而具有优异的使用感。另夕卜,随着扶手主体2落下,螺旋弹簧20的弹性回复力变强。而且,通过扶手主体2与设于扶手固定基部3的上部3B的下限位置抵接部24抵接,限制了扶手主体2从下限位置Z向下方转动。图6是表示托架6的安装状态,在该图中,右侧为车内侧,左侧为门9侧,如图6和图7所示,上述托架6 —体地具有呈平板状的纵向的主体31和设于该主体31的中央且向横向突出的接地部32,该接地部32以其前端侧比主体31侧稍高的方式倾斜设置,在主体31的上部对应于上述固定孔3H地贯穿设置透孔33,将埋头螺钉34穿过该透孔33,并将该埋头螺钉34与上述固定孔3H螺纹接合,由此,将扶手固定基部3固定在托架6上。此外,在该托架6的下部贯穿设置有多个透孔35。而且,如图6所示,将上述接地部32载置于下边梁8的台阶部8A,在台阶部8A的下方将埋头螺钉34穿过上述透孔35,并将该埋头螺钉34螺纹固定在下边梁8上,由此,借助托架6将扶手固定基部3固定在下边梁8上。 此外,如图6所示,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的室内侧被罩体41覆盖起来。如图8所示,上述罩体41包括与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同样地弯曲形成的主体42、设于该主体前后的前壁部43和后壁部44,如图8的(A)所示,罩体41的俯视截面呈大致-字状,在前壁部43和后壁部44之间容纳上述扶手固定基部3。因而,通过利用罩体41覆盖扶手固定基部3,作为扶手固定基部3的内部机构的上述中间转动体14、制动齿轮17等被保护起来,而不会暴露在外部。如图9 图11所示,在上述车辆的室内设有座椅(座位)51,该座椅51包括座椅靠背51A和座面部51B,上述座椅51米用能够由电动机驱动而前后滑动的电动座椅,将作为构成构件的电动座椅单兀52和用于使上述座椅51滑动的座椅轨道52A铺设于室内的地面,在座面部51B的侧部设有电动座椅操作部53,通过操作该电动座椅操作部53驱动座椅51前后滑动。此外,上述辅助扶手I优选安装在从构成车辆的车架的车底板起延伸设置,并安装于构成门开口部10的下部的上述下边梁8的适当位置。在本例中,以在座椅51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扶手主体2都位于作为座椅51的就座部分的座面部51B的侧部的方式将该扶手主体2安装在上述下边梁8上,从而将辅助扶手I装备于右侧驾驶的驾驶员座椅的侧部。此外,在上述门9的内板61上,利用粘接等将保护用片材62粘贴于上述扶手主体2所接触的位置,上述保护用片材62设于门9的后侧。于是,通过在门9开闭时使扶手主体2与保护用片材62接触来保护内板61的外表面。此外,该保护用片材62的摩擦系数比上述内板61的摩擦系数小。另外,在图中,附图标记63是车辆的中柱。接着,对上述辅助扶手I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0的(A)所示,打开门9时,扶手主体2利用螺旋弹簧20A的力转动下落至使用位置Y,呈向外侧突出的状态,扶手主体2的较大的上表面暴露出来。于是,就座于座椅51的使用者通过从上方握住来把持扶手主体2。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手指钩挂于下表面的弯曲部5A而握住扶手主体2。然后,利用手背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2上,从座椅51站起来,此时,扶手主体2由于螺旋弹簧20和制动齿轮17的制动力缓慢地落下,因此,不会失去平衡,能够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2上。此外,因为使扶手主体2相对于垂直方向向车辆前方以倾斜角度Θ倾斜,所以作为从座椅51向斜前方站起的动作的辅助,扶手主体2易于使用。然后,手离开扶手主体2时,扶手主体2通过螺旋弹簧20的弹性回复力返回到使用位置Y,关闭门9时,设于门9的内表面的保护用片材62与扶手主体2的弯曲面2A接触,扶手主体2克服螺旋弹簧20A的作用向收起位置X侧转动,在收起位置X的附近,弯曲部5A —边在保护用片材62上滑动一边与保护用片材62抵接,在完全关闭门9时,扶手主体2处于收起位置X。在本例中,如图12所示,虽然门9是以铰链部9A为中心进行开闭的, 但由于门9的内表面与凸状弯曲面2K接触,因此扶手主体2能顺畅地进行转动。而且,在关闭了门9的收起位置,扶手主体2利用螺旋弹簧20A的弹性回复力压靠在门9的保护用片材62上,因此,能够保护内板61,并且能够使扶手主体不发生晃动地将其收起。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用具有弹性的片材作为保护用片材62,能够进一步防止晃动等的产生。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高便利性的车辆用辅助扶手,根据本发明的辅助扶手1,能够提高乘员在下车时的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并且能够以易于把持扶手主体的角度且在使用时无需乘员自己进行准备操作、调整等而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辅助扶手I上来下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I,车辆用辅助扶手在座椅51的侧方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10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座椅51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2,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扶手主体2,因此,在使用辅助扶手时通过使扶手主体2倒向车辆的外侧,扶手主体2的供乘员的手拄扶的部分变大,并且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增加,由此,乘员下车变得容易。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2,扶手主体2与车门9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呈突出状态和收起状态,因此,能够谋求提高扶手主体2的便利性。而且,扶手主体2的位置方向根据门9的开闭动作来决定,所以还能发挥不用耗费由乘员进行收起、立起操作或调整扶手主体2的位置等的时间体力这样的效果。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技术方案3,座椅51在前后方向上位置调整自如,以在座椅51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扶手主体2都位于作为座椅51的就座部分的座面部51B的侧部的方式配置该扶手主体2,因此,扶手主体2与座椅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位于座位的座椅51的侧方,所以无论就座于哪个位置,乘员都能够从该位置可靠地把持扶手主体2,因而能够提高操作性和便利性。此外,作为实施例的效果,由于使扶手主体2相对于垂直方向向车辆前方以倾斜角度Θ倾斜,因此能够使扶手主体2为在乘员下车时易于把持的角度。此外,由于具有对扶手主体2施力使其从收起位置X向使用位置Y侧转动的螺旋弹簧20A,因此,打开门9时,扶手主体2会自动地转动至使用位置Y。此外,在扶手主体2上,在处于使用位置Y时的下表面上设有隆起部5,该隆起部5包括在收起位置附近与门9的内表面卡合的凸状弯曲部5A,因此,该弯曲部5A使乘员在把持扶手主体2时不易打滑,使手指易于钩挂,并且在关闭动作时弯曲部5A在门9的内表面上滑动,因此能够使扶手主体2顺畅地进行转动。另外,由于扶手主体2的顶端侧角部分别形成为凸状弯曲面2K、2K,因此,能够相对于铰链式的门9的开闭动作使扶手主体2顺畅地进行转动。此外,随着扶手主体2落下,扶手主体2的起倒机构对扶手主体施加的使其向上方转动的弹性回复力变强,因此,即使将体重施加在处于使用位置Y的扶手主体2上,扶手主体2也不会突然落下,能够稳定地支承体重。另外,由于具有作为对中间转动体14的转动进行制动的制动部件的制动齿轮17,因此,能够使扶手主体2从使用位置Y缓慢地转动至下限位置Z。此外,由于托架6包括接地部32,该接地部32载置于下边梁8的作为载置承受部的台阶部8A上,因此,能够利用该接地部32支承作用于辅助扶手I的载荷。而且,利用罩体41使作为扶手固定基部3的内部机构的上述中间转动体14、制动齿轮17等不暴露在外部,从而能够保护上述构件。此外,在门9的内表面上,在扶手主体2所接触的部分上设有保护用片材62,因此,能够保护门9的内板61等,并且能够使扶手主体2顺畅地进行起倒动作。实施例2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对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上述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具体而言,该图表示门9的内表面,在上述门9的内板61的上部设有上部罩体71,在该上部罩体71的下部设有门锁单元72,在上述门9的内板61的 下部从前侧起配置有扬声器部74和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门袋73,上述门袋73从其周围的内板61向内侧鼓出而形成,在该门袋73的后侧,利用粘接等将上述保护用片材62粘贴于上述扶手主体2所接触的位置,在门9开闭时通过扶手主体2与保护用片材62接触来保护门袋73的外表面。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能发挥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在本例中,由于使扶手主体2抵接于作为门9内表面的突出部分的门袋73,因此在除了门袋73部分以外的部分,能够确保门9的内表面和座椅51之间的空间。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在实施例中,设有作为转动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该转动施力部件随着门的开启动作对扶手主体施力而使扶手主体向使用位置侧转动,但如果以扶手主体在收起位置时向外侧倾斜的方式构成扶手主体,则打开门时,扶手主体因自重向使用位置侧转动,因此可以不需要转动施力部件,也可以结合上述两种方式。此外,也可以不使门和扶手主体接触,在该情况下,可以设置用于检测门的开闭的传感器,并且使扶手主体的转动为由步进电动机等驱动的电动式转动,使控制部件根据传感器的输出而驱动扶手主体转动,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具有中间转动体、螺旋弹簧20和制动齿轮。另外,在该电动式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辅助扶手抵接于门的内表面。另外,也可以水平地配置作为扶手主体的转动中心的连接轴。此夕卜,座椅并不限于电动式座椅,也可以是利用手动而位置调整自如的座椅。而且,毋庸置疑,可以将辅助扶手设于副驾驶座位侧的座椅的侧部、后部座位的两侧部。此外,在实施例中,例示了铰链式的门,但也可适用于滑动式的开闭门,在该情况下,只要在该滑动式开闭门的内表面上,沿门内表面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门开闭时通过与扶手主体2抵接而使扶手主体2转动至收起位置和使用位置的突条部即可。此外,保护用片材优选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得较长,以便能在座椅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与扶手主体其触。附图标记说明I、辅助扶手;2、扶手主体;9、门(车辆的门);10、门用开口部;17、制动齿轮(制动部件);18、内侧卡合面(内侧卡合承受部);19、外侧台阶部(外侧卡合承受部);20、螺旋弹簧(转动施力部件);20A、螺旋弹簧(转动施力部件);51、座椅;51B、座面部(就座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辅助扶手,其在座椅的侧方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上述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其特征在于, 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上述扶手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扶手主体与上述车辆的门的开闭动作相应地呈突出状态和收起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用辅助扶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椅在前后方向上位置调整自如,以在上述座椅的整个位置调整范围内上述扶手主体都位于上述座椅的就座部分的侧部的方式配置该扶手主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辅助扶手,能够在使用时使扶手主体易于把持,从而能够轻松地将体重施加在扶手主体上而下车。在座椅(51)的侧方在设于车辆侧面的门用开口部的下部设有用于对乘员从座椅下车的动作进行辅助的扶手主体(2),以相对于车辆外侧方向起倒自如的方式设置该扶手主体,因此在使用辅助扶手时通过使扶手主体倒向车辆外侧,扶手主体的供乘员的手拄扶的部分变大,并且姿势变化的自由度增加,由此乘员下车变得容易。此外,扶手主体随着车门(9)的开启动作呈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的突出状态,并且随着车门的关闭动作呈收起状态,因此,能够谋求提高扶手主体的便利性,不用耗费由乘员进行收起、立起操作或调整扶手主体的位置等的时间体力。
文档编号B60N3/02GK102897074SQ20121004974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阿部淳, 追野英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本田阿克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