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653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箱盖,油气涉及一种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
背景技术
目前的油箱盖,手柄和阀体通过悬臂和棘齿结合,旋紧时,手柄在顺时针带动阀体旋转,扭矩增加到要求时,悬臂和棘齿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扭矩响声,旋出时,手柄逆时针旋转,悬臂和棘齿不发生相对运动,阀体与手柄同时旋转,被旋出,目前的油箱盖由于手柄逆时针转动时,手柄和阀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当手柄受到特别的外力,如受到冲击或撞击时,会把力完全传递到阀体上,从而使阀体和汽车油管口发生松动或松脱,有燃油泄漏的风险,小则污染环境,大则会产生爆炸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易松动的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它包括阀体、手柄,所述手柄活动设于所述阀体的上端,面向所述手柄的阀体上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回转片,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有具有弹性的悬臂,所述回转片的外壁上设有与悬臂匹配的棘齿,所述悬臂具有与凹槽的内壁相垂直的直角边,所述棘齿具有与回转片的外壁相垂直的直角边,所述手柄与回转片之间固定安装有扭簧,所述回转片上开设有一对对称的弧形开口,面向所述回转片的手柄上凸设有一对能于所述弧形开口内滑动的止动块,每个所述止动块恰能嵌入弧形开口的其中一端,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另一端旋转小于或等于弧形开口的角度时,所述手柄与阀体通过扭簧的作用能产生相对转动;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另一端旋转大于弧形开口的角度时,所述止动块转至弧形开口的另一端,并带动所述回转片转动,所述棘齿的直角边带动所述悬臂的直角边转动,所述阀体旋转实现旋松。优选地,所述悬臂还具有与凹槽的内壁呈钝角的倾斜边,所述棘齿还具有与回转片的外壁呈钝角的倾斜边,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一端旋转时,所述棘齿的倾斜边与所述悬臂的倾斜边抵触,并迫使所述悬臂弹起。优选地,所述回转片的中心处设有第一卡槽,面向所述回转片的手柄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扭簧的两端一体形成有一对相互平行的卡子,两个所述卡子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内。本实用新型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的优点是阀体与手柄之间能相对运动,增加了缓冲行程,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油箱盖的安全性,具有可防冲击或撞击性,增加了汽车在受到撞击下的可靠性,减少燃油从油箱盖泄漏,引起燃烧等后果的可能性。

[0008]
以下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I是本实施例中手柄与阀体的剖面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手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回转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扭簧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例中阀体的立体图;图6是图I中A-A面的剖面图;图7是逆时针旋转手柄时棘齿与悬臂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顺指针旋转手柄时棘齿与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参阅图I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它包括阀体4、手柄I,手柄I活动设于阀体4的上端,面向手柄I的阀体4上凹设有凹槽11,凹槽11内设有回转片3,如图5、图6所示,凹槽11的内壁上设有具有弹性的悬臂5,回转片3的外壁上设有与悬臂5匹配的棘齿6,如图6、图7、图8所示,悬臂5具有与凹槽11的内壁相垂直的直角边51,棘齿6具有与回转片3的外壁相垂直的直角边61,手柄I与回转片3之间固定安装有扭簧2,回转片3上开设有一对对称的弧形开口 7,面向回转片3的手柄I上凸设有一对能于弧形开口 7内滑动的止动块8,每个止动块8恰能嵌入弧形开口 7的其中一端,当手柄I向止动块8位于弧形开口 7的另一端旋转小于或等于弧形开口 7的角度时,手柄I与阀体4通过扭簧2的作用能产生相对转动;当手柄I向止动块8位于弧形开口 7的另一端旋转大于弧形开口 7的角度时,止动块8转至弧形开口 7的另一端,并带动回转片3转动,棘齿6的直角边61带动悬臂5的直角边51转动,阀体4旋转实现旋松。如图3、图5、图6、图8所示,悬臂5还具有与凹槽11的内壁呈钝角的倾斜边52,棘齿6还具有与回转片3的外壁呈钝角的倾斜边62,当手柄I向止动块8位于弧形开口 7的一端旋转时,棘齿6的倾斜边62与悬臂5的倾斜边52抵触,并迫使悬臂5弹起。如图I、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扭簧2与回转片3以及手柄I的固定方式为回转片3的中心处设有第一卡槽9,面向回转片3的手柄上设有第二卡槽10,扭簧2的两端一体形成有一对相互平行的卡子21,两个卡子21分别嵌入第一卡槽9以及第二卡槽10内。本实施例设计为顺时旋转手柄I时为旋紧油箱盖,逆时针旋转手柄I时为旋松油箱盖,且本实施例的弧形开口 7的角度为90°。当手柄I受到一个冲击力时,如图I、图6、图7、图8所示,若是这个冲击力是顺时针冲击,则油箱盖会更加的旋紧汽车加油管上,若是这个冲击力是逆时针冲击,则本实施例具有一个90°的缓冲行程,在冲击力处于作用手柄I的状态时,冲击力迫使手柄I逆时针转动,若是手柄I旋转的角度未超出90°,则手柄I上的止动块8仅在弧形开口 7内单独逆时针转动,此时,扭簧2呈扭曲状态具有扭力,但这个扭力无法带动阀体4,当冲击力撤掉时,回转片3和阀体4仅受到扭簧2的扭力,此时,处于扭曲状态的扭簧2释放扭力,可迫使手柄I回转,此时阀体4仍然保持旋紧状态,手柄I与阀体4通过扭簧2的作用保证能产生相对转动,具有一个缓冲行程,解决了阀体4容易松动,易出现油气泄漏现象的问题。当旋松油箱盖时,如图I、图6、图7所示,逆时针旋转手柄1,需要旋转的角度大于90°,经过多次试验,一般作业人员只需转动幅度约为120°的角度即可旋松油箱盖,其工作原理如下止动块8逆时针转至弧形开口 7的另一端,由于旋转的角度超过了弧形开口 7的90°行程,止动块8带动回转片3转动,此时,回转片3上棘齿6的直角边61逆时针作用阀体4上悬臂5的直角边51,由于两对直角边接触后,不会发生弹起错开,则阀体4受到悬臂5的作用旋转并实现旋松,整个过程中,手柄I和阀体4都转动了 120°,虽然在手柄I运 动的前90°的时候,阀体4没有转动,手柄I运动的后30°则带动阀体4转动30°,但是,将旋松后的油箱盖脱离加油管口后,扭簧2再释放扭力,带动回转片3和阀体4逆时针旋转90°,此时阀体4则补旋了 90°,然后扭簧2恢复至自然状态,如图6所示,止动块8则又处于弧形开口 7的初始位置。当旋紧油箱盖时,如图I、图6、图8所示,顺时针转动手柄I,通过手柄I上的止动快8带动回转片3和阀体4 一起旋转;当阀体4被旋紧到汽车加油管口上时,继续旋转手柄I带动回转片3,阀体4的具有弹性的悬臂5将被回转片3的棘齿6挤压,如图8所示,顺时针旋转时,棘齿6的倾斜边62与悬臂5的倾斜边52接触,由于棘齿6与悬臂5接触为倾斜面,则悬臂5可被挤压弹起,每次通过一个棘齿6后,就会产生“啪”的响声回馈给用户,说明油箱盖已经被拧紧了。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它包括阀体、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活动设于所述阀体的上端,面向所述手柄的阀体上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回转片,所述凹槽的内壁上设有具有弹性的悬臂,所述回转片的外壁上设有与悬臂匹配的棘齿,所述悬臂具有与凹槽的内壁相垂直的直角边,所述棘齿具有与回转片的外壁相垂直的直角边,所述手柄与回转片之间固定安装有扭簧,所述回转片上开设有一对对称的弧形开口,面向所述回转片的手柄上凸设有一对能于所述弧形开口内滑动的止动块,每个所述止动块恰能嵌入弧形开口的其中一端,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另一端旋转小于或等于弧形开口的角度时,所述手柄与阀体通过扭簧的作用能产生相对转动;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另一端旋转大于弧形开口的角度时,所述止动块转至弧形开口的另一端,并带动所述回转片转动,所述棘齿的直角边带动所述悬臂的直角边转动,所述阀体旋转实现旋松。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还具有与凹槽的内壁呈钝角的倾斜边,所述棘齿还具有与回转片的外壁呈钝角的倾斜边,当所述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一端旋转时,所述棘齿的倾斜边与所述悬臂的倾斜边抵触,并迫使所述悬臂弹起。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片的中心处设有第一卡槽,面向所述回转片的手柄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扭簧的两端一体形成有一对相互平行的卡子,两个所述卡子分别嵌入所述第一卡槽以及第二卡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冲击汽车用油箱盖,它包括阀体、手柄,手柄活动设于阀体的上端,面向手柄的阀体上凹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回转片,凹槽的内壁上设有具有弹性的悬臂,回转片的外壁上设有与悬臂匹配的棘齿,手柄与回转片之间固定安装有扭簧,回转片上开设有一对对称的弧形开口,面向回转片的手柄上凸设有一对能于弧形开口内滑动的止动块,每个止动块恰能嵌入弧形开口的其中一端,当手柄向止动块位于弧形开口的另一端旋转小于或等于弧形开口的角度时,手柄与阀体通过扭簧的作用能产生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阀体与手柄之间能相对运动,增加了缓冲行程,减少燃油从油箱盖泄漏,引起燃烧等后果的可能性。
文档编号B60K15/05GK202378693SQ20122000296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5日
发明者张澍 申请人:斯丹德汽车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