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9816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对开门式气囊门。
背景技术
为了仪表板表面的美观,很多仪表板采用无缝安全气囊门的设计。通常用冷刀弱化、热刀弱化、铣刀弱化或激光弱化在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上切割出气囊门的弱化线,使气囊爆出时,仪表板的气囊门区域沿弱化线撕裂开。由于汽车仪表板与前部风挡玻璃之间的空间限制,通常弱化线多形成为由ー对门构成的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形状。虽然对开门式气囊门解决了空间上与挡风玻璃的干涉问题,但是现有的对开门式气囊门采用对称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如图1、2、3所示的现有技术对开门式气囊门中,中间弱化线4与其两端侧的侧边弱化线6、7、10、11没有圆弧进行平滑过渡。当气囊点爆吋,对开门式气囊门的中央区域3首先被气囊顶起并且中央区域3处的中间弱化线4最先撕裂,表皮沿着中间弱化线4向左右两侧继续撕开。当表皮向左右两侧撕裂到没有圆弧进行平滑过渡的转角位置吋,由于低温エ况下的表皮呈现玻璃态缺乏韧性,无法像仪表板基材和发泡层那样做到大角度的转向,因此表皮会继续沿着之前的大致方向撕裂下去,而不是沿着弱化线6、7、10、11撕裂,导致表皮的撕裂轮廓与仪表板基材和发泡层的断裂轮廓有差异,这样就会形成脱离仪表板基材和发泡层的大块单独表皮。于是,粘连在气囊门上的大块单独表皮8会跟随气囊门的打开一起朝乘员方向运动,此时表皮8具备了很大的动能,容易形成朝向乘员方向飞出的表皮碎片,伤害车内人员。如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对开门式气囊门中,中间弱化线4与其两端侧的侧边弱化线6、7、10、11分别通过圆弧平滑过渡。在中央区域3的中间弱化线4最先撕裂后,表皮会沿着中间弱化线4向左右两侧继续撕开。因为从中间弱化线4到两侧的侧边弱化线6、7、10、11的过程中有圆弧平滑过渡,因此低温状态的表皮能够比较顺利地和仪表板基材、发泡层一起沿着圆弧以大致相同的轮廓撕裂和断裂,不易形成大块的単独表皮粘连在气囊门上,从而避免了表皮碎片飞出伤人。但是,由于气囊门在转角处沿圆弧弱化撕裂和断裂之后,仪表板本体15上将形成锐角凸出区域9,该凸出区域9容易刮伤刮破气囊。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对开门式气囊门,避免表皮撕裂过程中产生表皮碎片飞出伤人,同时又不会在仪表板本体上形成锐角凸出区域,以免刮伤刮破气囊。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种对开门式气囊门,包括共用同一中间弱化线的前挡侧气囊门和乘员侧气囊门,所述前挡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通过圆弧平滑过渡,所述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所述夹角不小于60度。所述两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的长度不相等。所述两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与所述中间弱化线之间的圆弧半径不相等。所述两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与所述中间弱化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不相等。所述前挡侧气囊门和乘员侧气囊门分别为由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形成的三层式结构。所述中间弱化线、乘员侧侧边弱化线和前挡侧侧边弱化线由冷刀弱化、热刀弱化、统刀弱化或激光弱化形成于所述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上。
本实用新型的对开门式气囊门中,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中间弱化线通过圆弧平滑过渡,保证表皮撕裂过程的顺畅,避免表皮不沿侧边弱化线撕裂而产生表皮碎片飞出伤人,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中间弱化线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从而不会在仪表板本体上形成鋭角凸出区域,以免刮伤刮破气囊。

图I示出一种现有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2示出另ー种现有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3示出第三种现有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4示出第四种现有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ー实施例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特点。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对开门式气囊门的一个实施例,其包括共用同一中间弱化线4的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该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分别为由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形成的三层式结构,并且分别设有与仪表板本体15相连接的铰链5,气囊点爆后,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分别围绕各自的铰链5翻转打开。其中,前挡侧气囊门I还包括分别位于中间弱化线4两端侧的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即前挡侧气囊门左侧弱化线6和前挡侧气囊门右侧弱化线7 ;乘员侧气囊门2还包括分别位于中间弱化线4两端侧的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即乘员侧气囊门左侧弱化线10和乘员侧气囊门右侧弱化线11。中间弱化线4、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和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分别由冷刀弱化形成于所述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上。本实施例中,与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对开门式气囊门相同的是,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分别与中间弱化线4通过半径为R的圆弧平滑过渡,与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对开门式气囊门不同的是,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没有通过圆弧与中间弱化线4平滑过渡,而是分别与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呈一直线,从而与中间弱化线4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α。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具有非対称结构。当气囊点爆时,对开门式气囊门的中央区域3首先被气囊顶起并且中央区域3处的中间弱化线4最先撕裂,然后表皮沿着中间弱化线4向左右两侧继续撕开。对于乘员侧气囊门2,由于中间弱化线4过渡到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的过程有圆弧平滑过渡,低温状态的表皮能够比较顺利地和仪表板基材、发泡层一起沿圆弧撕裂,不容易形成大块的表皮粘连在气囊门上,可以避免表皮碎片飞出击伤人员。而对于前挡侧气囊门1,虽然从中间弱化线4过渡至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的过程中没有圆弧平滑过渡,表皮可能无法和仪表板基材、发泡层一起顺利转向撕裂,从而产生大块的表皮単独粘连在前挡侧气囊门I上,但是由于前挡侧气囊门I的打开方向是朝向前挡风玻璃翻转,而非朝向车内人员翻转,因此,即使有表皮碎片从前挡侧气囊门I上飞出,也只会随着前挡侧气囊门I 一起朝向车辆前部(即朝向前挡风玻璃)飞行,而不会朝向车内人员飞行,因此不会对车内人员造 成伤害。另外,由于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分别与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呈一直线,使得仪表板本体15上没有任何凸出区域存在,因此不会刮伤刮破气囊。也就是说,通过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分别与中间弱化线4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α,使得锐角凸出区域不再出现在仪表板本体15上而是出现在前挡侧气囊门I上,即图5中的锐角凸出区域13,由于前挡侧气囊门I会根据气囊充气的运动先行打开翻转,因此该锐角凸出区域13也不会和气囊发生刮擦。但是由于本实施例中,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与中间弱化线4的夹角α较小,可能在某些条件下造成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的连接区域12的骨架強度不够及加工困难等问题。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另ー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适当増大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与中间弱化线4的夹角α,优选夹角α不小于60度,可以增加前挡侧气囊门I和乘员侧气囊门2的连接区域12的结构强度,并且降低加工难度。在该实施例中,仪表板本体15上形成钝角凸出区域14,与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对开门式气囊门中的锐角凸出区域9相比,极大降低了刮破气囊的风险。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对开门式气囊门的又ー实施例,其中,前挡侧气囊门I的左右结构也可采用非对称设置。对于用于车辆右侧乘员的开门式气囊门,因为考虑到前挡风玻璃的右侧区域距离气囊门的距离较左侧更近,可将前挡侧气囊门I的右侧弱化线7相对左侧弱化线6的长度有所减短(如图7所示),避免前挡侧气囊门I在翻转运动中与前挡风玻璃的右侧区域碰撞;而对于用于车辆左侧乘员的气囊门,可将前挡侧气囊门I的左侧弱化线6相对右侧弱化线7的长度有所减短(未示出),避免前挡侧气囊门I在翻转运动中与前挡风玻璃的左侧区域碰撞。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将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与中间弱化线4之间的圆弧半径R1. R2设置为彼此不相等,在本实用新型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将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与中间弱化线4之间的夹角角度αェ、α 2设置为彼此不相等,以实现前挡侧气囊门I的左侧弱化线6与右侧弱化线7的长度不相
坐寸ο此外,本实用新型对开门式气囊门中,中间弱化线4、前挡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6、7和乘员侧气囊门的左、右侧弱化线10、11也可由热刀弱化、铣刀弱化或激光弱化形成于所述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上。[0028]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 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对开门式气囊门,包括共用同一中间弱化线的前挡侧气囊门和乘员侧气囊门,所述前挡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通过圆弧平滑过渡,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不小于60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的长度不相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与所述中间弱化线之间的圆弧半径不相等。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与所述中间弱化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不相等。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侧气囊门和乘员侧气囊门分别为由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形成的三层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开门式气囊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乘员侧侧边弱化线和前挡侧侧边弱化线由冷刀弱化、热刀弱化、铣刀弱化或激光弱化形成于所述仪表板基材、发泡层和表皮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开门式气囊门,包括共用同一中间弱化线的前挡侧气囊门和乘员侧气囊门,所述前挡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弱化线两端侧的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所述乘员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通过圆弧平滑过渡,所述前挡侧气囊门侧边弱化线分别与所述中间弱化线形成小于90度的夹角。本实用新型的对开门式气囊门,保证表皮撕裂过程的顺畅,避免表皮不沿弱化线撕裂而产生表皮碎片飞出伤人,不会在仪表板本体上形成锐角凸出区域,以免刮伤刮破气囊。
文档编号B60R21/205GK202641600SQ2012201467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9日
发明者裘旭东 申请人: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