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1720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移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包含导轨的车辆移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尤其是汽车的普及,待维修汽车数量大幅增长,例如,钣金入厂的车辆不断递增。对于中大损伤、已无法驾驶车辆的维修,车辆难以移动至下一工位,导致各工种技师频繁更换以及维修工具频繁更换等现象,同时存在作业干扰等问题,对作业时间以及作业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业界开发了一种车辆移动系统,铺设现有的车辆移动系统时,为了承载车辆的重量,必须挖掘地面并增加地面强度,此方法可能需要3个月以上的工期,在此期间内无法正常进行维修作业。可见,现有的车辆移动系统至少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复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移动系统及其铺设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施工周期长、施工复杂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车辆托盘,用于承载车辆的车轮,且所述车辆托盘沿所述导轨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上;导轨底托,铺设在地面之上;和位于所述导轨底托和所述导轨之间的支撑机构,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导轨的两侧上表面高度以下空间填埋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内设置有与所述导轨底托相接的钢筋结构。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轨底托为工字钢,所述支撑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上翼板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轨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列导轨至第四列导轨,所述车辆托盘包括用于承载车辆前轮的第一组车辆托盘和用于承载车辆后轮的第二组车辆托盘,所述第一组车辆托盘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列导轨和第二列导轨上,所述第二组车辆托盘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列导轨和第四列导轨上,所述导轨还包括第五列导轨,所述第五列导轨与所述第四列导轨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五列导轨用于和所述第四列导轨配合承载所述车辆托盘返回至初始工位。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轨沿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车辆托盘的下表面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可滑动地嵌入所述凹槽中。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槽钢、槽形件,所述槽钢倒扣于所述槽形件中,并通过固定螺栓加以固定,所述槽形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槽钢的腰板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槽钢的腰板上,所述导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轨底托的下部设置有调节底板,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上穿过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导轨的水平高度进行调整的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的下端抵接于所述调节底板,在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调节底板固定在一起,所述调节底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地面。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支撑结构是一个支撑调整装置,包括固定螺栓、固定板、调整螺栓和面积大于所述固定板的调节板,其中,所述固定螺栓把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调节板固定在一起,所述导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调整螺栓仅穿过所述调节板而没有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调整螺栓的螺帽固定于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所述调整螺栓的端部抵接于或者焊接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上,所述导轨底托直接固定于地面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导轨的端部嵌入所述长槽并与所述固定板焊接在一起。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面积大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的面积,所述钢筋结构的部分钢筋的端部焊接在所述下翼板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骤,在地面之上水平地铺设导轨底托;第二步骤,在所述导轨底托上固定设置所述支撑结构;第三步骤,在所述支撑机构上固定设置所述导轨;和第四步骤,在所述导轨的两侧设置钢筋结构,在所述导轨的上表面高度以下向由模板和所述钢筋结构围成的空间内填埋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干燥后撤出所述模板;重复所述第一 第四步骤,直至铺完所述车辆移动系统所需的全部轨道,最后将用于承载车辆车轮的车辆托盘能够滑动地架设于所述导轨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铺设方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导轨底托直接铺设在所述地面上,在所述第三步骤 所述第四步骤之间,利用所述调整螺栓调整好所述导轨的高度水平后,利用膨胀螺栓将所述导轨底托固定在所述地面上,之后,再将所述调整螺栓的下端部焊接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上。根据上述车辆移动系统的铺设方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导轨底托放置到铺设在所述地面上的调节底板上;在所述第三步骤 所述第四步骤之间,使用固定螺栓将导轨底托的上翼板与槽形件进行固定,接下来将槽钢倒置于槽形件内并使用固定螺栓将槽形件与槽钢固定后,利用调整螺栓穿过导轨底托的下翼板至调节底板上对导轨的高度进行调节后,利用固定螺栓穿过导轨底托的下翼板并固定在调节底板上后,然后将调整螺栓的端部焊接在所述调节底板上,最后采用膨胀螺栓将调节底板固定于地面。通过在本实用新型的导轨下方铺设导轨底托,增加导轨的承重强度,本实用新型至少可以省略挖掘地面的成本及时间,明显节约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时间。

图1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不意图;图2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的一列导轨的截面结构不意图;[0022]图3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应用时的俯视结构不意图;图4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的未填埋钢筋混凝土时的一列导轨的截面图;图5为图4中导轨的侧面图(局部);图6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的车辆托盘设于导轨上的侧面结构不意图;图7为车辆移动移动优选实施例二的未填埋钢筋混凝土时的导轨的侧面图(局部);图8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三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三的未填埋钢筋混凝土时一列导轨的侧面图(局部)。图10为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三的未填埋钢筋混凝土时一列导轨的主视图(局部)。附图标记100 车辆;101、102、103、104、105 导轨;1001 长条板;1002 凹槽;11工字钢;111、112、113 短导轨;1100调节底板;1100A条形锥槽;1101 上翼板;1102中间连接部;1110膨胀螺栓;12、191、192、194 固定螺栓;13调节板;14、193 调整螺栓;141 螺母;1400 下端;15固定板;16调节底板;17膨胀螺栓;18 槽钢;19 支柱;190 槽形件;1901 下翼板;200 滚轮;201,202,203,204 车辆托盘;2011 凸缘;2010 耳板;[0058]2012 插销;3 混凝土;30 L 形件;3010 网格栅;4钢筋结构;4A、4B 钢筋;5固定件;6 地面;7膨胀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图5从不同角度不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的结构。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该优选实施例一的结构和铺设方法,下面将对其结构和铺设方法进行同时描述。在图1-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一中,共设有导轨101、102、103、104、105以及车辆托盘201、202、203、204。其中,车辆托盘201-204分别用于承载车辆100的四个车轮,在车辆100从导轨101-104的一端沿着箭头方向移动至另一端时(如图3),车辆100已经经历多个工位多个维修技师的修理,维修完毕的车辆100从车辆托盘201-204上驶下,这时将车辆托盘201-204放置于导轨104、105上,驱动车辆托盘201-204沿着导轨104、105返回开始工位,进行下一车辆100的维修循环(另外,也可以在图1中导轨101、102的上侧(图1中导轨101上方)修建另一导轨,使托盘201、202沿着导轨101以及该另一导轨返回)。导轨105的设置可以便捷地移动车辆托盘201-204,减轻了技师的劳动强度。铺设本优选实施例一时,平整地面6使其表面尽量水平,然后在地面6上按照图1和图3布置导轨101-105,接着利用横截面呈近似Z字形的固定件5将作为导轨底托的工字钢11的下翼板扣合在地面6上,并在完成其它必要的工序(比如导轨高度、水平度以及两列导轨之间的平行度等)后利用膨胀螺栓7穿过固定件5的一边将固定件5及工字钢11最终固定于地面6。导轨101、102、103、104、105的结构相同,车辆托盘201、202、203、204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描述将仅以车辆托盘201及导轨101为例进行说明。为了方便延长及缩短导轨101、102、103、104、105的长度,导轨101、102、103、104、105均由三根短导轨端面依次对接而成,例如导轨105包括短导轨111、112、113,且组成导轨105的短导轨111、112、113每一
端部分别焊接于固定板15上。在工字钢11的上翼板1101上放置支撑调整装置。支撑调整装置位于两个短导轨的对接处(即在两条滑轨之间接续所用),包括固定螺栓12、调节板13、调整螺栓14、固定板15。由图2和图4观之,导轨101包括结构相同并平行相对而立的两个长条板1001,长条板1001中间形成凹槽1002。固定螺栓12将固定板15和调节板13连接为一体,但是调节板13比固定板15面积大。在将固定板15和长条板1001焊接为一体时,可以先在固定板15上开设两个长槽,将长条板1001嵌入该长槽中,然后再焊接(实际上有时出厂时固定板15就与长条板1001固定为一体)。这样,利用调节板13和固定板15就将相邻短导轨(也就是长条板1001)加以连接固定。车辆托盘201的滚轮200可滑动地嵌入凹槽1002中。其中,滚轮200的结构及其与凹槽1002的关系如图6所示,车辆托盘201的下表面两侧分别设有两列耳板2010,滚轮200位于两列耳板2010的中间,其外缘凸出形成凸缘2011,插销2012穿过耳板2010和滚轮200,滚轮200的主体位于内侧的长条板1001上,凸缘2011嵌入凹槽1002中,车辆托盘201两边的凸缘2011分别嵌入导轨101、102的凹槽1002中,这样滚轮200可以沿着导轨101、102稳定的行走,凸缘2011起到了限位作用。然后,调整螺栓14的螺母141固定于调节板13的下表面,调整螺栓14的下端抵接于工字钢11的上翼板1101的上表面,转动调整螺栓14可以驱动调节板13的高度发生变化,使调节板13的水平度随之得到调整,从而调整导轨101的水平度(也包括高度水平的调整)以及与其它导轨之间的平行度。在完成高度水平的调整以及导轨的固定连接后将所述调整螺栓14与所述工字钢11的上翼板1101的上表面焊接在一起,调整本优选实施例一的支撑调整装置并非必须的,也可以不使用支撑调整装置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能够保证导轨101处于规定的水平度、高度以及平行度即可。将导轨101、102、103、104、105调整至水平状态之后,将调整螺栓14的与上翼板相接触的一端焊接于工字钢11的上翼板1101上。优选的是,图5中,hi为100mm,h2为200mmo在完成这些如导轨高度、水平度以及两列导轨之间的平行度等的调整后,再利用膨胀螺栓7穿过固定件5的一边将固定件5及工字钢11最终固定于地面6。接着,沿高度方向,在工字钢11、调整螺栓14和长条板1001的两侧设置钢筋结构4,然后利用模板把钢筋结构的周围围起来向钢筋结构中浇注混凝土 3,同时,在钢筋4B上焊接L形件30,在相邻导轨的L形件30上架设网格栅3010 (图中仅示意出一部分),例如导轨102和103之间(由于从地面到轨道之间要确保一定高度,所以导致两列轨道之间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沟槽,而该沟槽会影响维修作业,所以在两列轨道之间铺满网格栅,由此使得维修作业成为可能)。采用钢筋结构4是为了防止混凝土的崩溃塌方,作为钢筋结构4的具体形式,如图2所示可以由与地面平行的两排钢筋4A和垂直于地面的两列钢筋4B交叉构成,其中与地面平行的两排钢筋4A的一端与工字钢11的中间连接部1102抵接,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连接固定在一起,比如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比如螺栓连接,两排钢筋的另一端依次与两列钢筋4B用铁丝加以固定,并在L角处加以焊接,由此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架构的钢筋结构4。在混凝土干燥后,将模板撤出,实现了仅仅工字钢的周围用混凝土加以固定的铺设方法。由于采用将导轨铺设在工字钢上,工字钢用固定件和膨胀螺栓固定在地面上,而仅在工字钢的周围利用混凝土加以固定的方法,所以减少了工事所需费用的同时,也减轻了整个结构的重量(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图7示出了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二的支撑调整装置,其未采用工字钢或槽钢,而是设置一调节底板1100,调节底板1100上设有两条平行的条形锥槽1100A,调整螺栓14的下端1400呈锥形,借此,调整螺栓14的下端1400精确地插入锥槽1100A中。调节滑轨的整体高度后利用膨胀螺栓1110将调节底板1100固定于地面。本优选实施例一、二比较适合应用于车辆100的普通维修。如果其应用于烤房,则需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因为烤房与地面需要一定高度以及车辆在烤房内的承重方面具有额外要求。在现有技术中是向下挖掘地面来确保一定高度,但是地面的向下挖掘是既费时又费钱,在本专利申请中,是反过来进行,不是向地下挖掘,而是利用抬高轨道的方法来确保地面到轨道之间的高度。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适用于烤房的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三。在保证清楚完整描述本优选实施例三的情形下,与前述优选实施例一的相同或相似部分,下面不再赘述。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在铺设本优选实施例三时,初期,在平整的地面上铺设底板16 ;然后在调节底板16上放置支柱19,支柱19如图所示,仍然采用工字钢结构,但是该工字钢可以如图10那样,采用下翼板面积大于上翼板的结构。支柱19的上翼板之上通过固定螺栓192固定有槽形件190,该槽形件190的形状类似于槽钢。本优选实施例三的槽钢18倒扣于槽形件190中,槽形件190的侧面设有多个通孔,多个固定螺栓191分别穿过多个通孔将槽钢18紧紧的固定于槽形件190中。固定槽钢18完毕之后,先将固定板15置于槽钢18的腰板外表面并利用固定螺栓12加以固定,然后将构成导轨101的长条板1001(比如其端部)焊接在固定板15上,焊接方式可以同实施例1。当然也可以先将长条板1001的端部焊接在固定板15上然后再将固定板15置于槽钢18的腰板外表面并利用固定螺栓12加以固定。在作为支柱19的工字钢下翼板1901穿过设置调整螺栓193,以调整位于支柱19上方的部件的水平度,调整螺栓194穿过下翼板1901后另一端抵接于调节底板16,在利用调整螺栓193调整完支柱19上方部件的水平度以及高度和导轨之间的平行度之后,利用固定螺栓194将支柱19固定于调节底板16,此外也可如实施例1那样将调整螺栓193焊接于调节底板16。此后用膨胀螺栓17将调节底板16固定于地面,最后在导轨101、支柱19、槽形件190和槽钢19的两侧布设钢筋、浇注混凝土,钢筋结构的架构基本同实施例1,但是为了避免占地面积过大,竖直排列的内侧钢筋4B的底端可以焊接在下翼板1901上。本优选实施例三的导轨101的高度h3仍然为300mm。在铺设车辆移动系统优选实施例一、二、三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专业激光工具进行中心线的设定,高度调整方面可以采用专业高度测量仪器,确保导轨铺设完成后呈水平状态。每列导轨之间采用固定夹具,(以车辆承载托盘的滑轮为基准线)进行每列导轨的铺设。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移动系统中,多条导轨并列平行设置,其上放置承载车辆的车辆托盘,使车辆可以延导轨滑行,节约技师移动车辆所耗费的时间,便于工位上工具的配置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铺设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移动系统时,在现有车间无须进行土木施工作业即可完成,节约施工的成本与时间。可见,本实用新型在减少施工时间以及施工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各维修工位间的联动,可以高效地进行工具管理以及人员分配,提高车辆维修服务的速度与质量。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
含ο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车辆托盘,用于承载车辆的车轮,且所述车辆托盘沿所述导轨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上;导轨底托,铺设在地面之上;和位于所述导轨底托和所述导轨之间的支撑机构,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导轨的两侧上表面高度以下空间填埋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内设置有与所述导轨底托相接的钢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托为工字钢,所述支撑机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工字钢的上翼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包括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列导轨至第四列导轨,所述车辆托盘包括用于承载车辆前轮的第一组车辆托盘和用于承载车辆后轮的第二组车辆托盘,所述第一组车辆托盘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列导轨和第二列导轨上,所述第二组车辆托盘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列导轨和第四列导轨上,所述导轨还包括第五列导轨,所述第五列导轨与所述第四列导轨结构相同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五列导轨用于和所述第四列导轨配合承载所述车辆托盘返回至初始工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沿长度方向设有凹槽,所述车辆托盘的下表面设有滑轮,所述滑轮可滑动地嵌入所述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槽钢、槽形件,所述槽钢倒扣于所述槽形件中,并通过固定螺栓加以固定,所述槽形件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所述导轨的端部固定于所述槽钢的腰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槽钢的腰板上,所述导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下部设置有调节底板,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上穿过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导轨的水平高度进行调整的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的下端抵接于所述调节底板,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调节底板固定在一起,所述调节底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是一个支撑调整装置,包括固定螺栓、固定板、调整螺栓和面积大于所述固定板的调节板,其中,所述固定螺栓把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调节板固定在一起,所述导轨的端部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调整螺栓仅穿过所述调节板而没有穿过所述固定板,所述调整螺栓的螺帽固定于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所述调整螺栓的端部抵接于或者焊接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上,所述导轨底托直接固定于地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或8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长槽,所述导轨的端部嵌入所述长槽并与所述固定板焊接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下翼板面积大于所述导轨底托的上翼板的面积,所述钢筋结构的部分钢筋的端部焊接在所述下翼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移动系统,该车辆移动系统包括导轨;车辆托盘,用于承载车辆的车轮,且所述车辆托盘沿所述导轨能够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上;导轨底托,铺设在地面之上;和位于所述导轨底托和所述导轨之间的支撑机构,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支撑机构上,所述导轨的两侧上表面高度以下空间填埋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内设置有与所述导轨底托相接的钢筋结构。通过在导轨下方铺设导轨底托,增加导轨的承重强度,本实用新型至少可以省略挖掘地面的成本及时间,明显节约施工成本和缩短施工时间。
文档编号B60S13/00GK202847665SQ20122054809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李宁新 申请人:北京美达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