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通过座椅靠背的配置来构成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的区划壁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等车辆中,车辆的室内和称为所谓行李箱的行李室的区划壁由配置于室内的车辆用座椅(以下也有时简称为“座椅”)的座椅靠背构成。这种车辆用座椅由配置于车辆的室内的最后部的车辆用座椅,即能够就座2人或3人的所谓的长凳座椅形式的座椅构成。车辆用座椅通常由乘员就座的座椅坐垫和成为靠背的座椅靠背构成。而且,为使就座者向座椅的就座状态良好,有时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设置中央扶手。中央扶手在使用时载置于座椅坐垫的上面,但不使用时处于装入到座椅靠背中的状态而作为靠背起作用。因此,座椅靠背由为装备中央扶手而构成的扶手组装体(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和配置于其两侧的为形成座椅靠背主体而装备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构成。该扶手组装体和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作为不同的构成部件构成(参照专利文献I)。而且,就扶手组装体对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组装而言,在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与配置扶手组装体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安装扶手组装体的开口空位,相对于该开口空位组装扶手组装体。详细而言,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形成部件、即形成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的后面形成部件的与上述开口空位相对应的部位形成为开口部,相对于该开口部安装并组装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此外,就该安装而言,以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配置于上述开口部的室内面侧即前侧并盖住该开口部的状态安装。此外,使扶手兼用作其它用途而构成的情况较多,例如设置置物空间部、或装备用于使音频设备、各种设备动作的开关装置等。在为进行这种装备而使扶手的高度方向的厚度比座椅靠背的厚度厚的情况下,形成为使上述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凹向行李室侧的后方并向后方突出的构成,可将扶手装入座椅靠背而收藏。另外,在安装于上述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开口部的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上形成有将室内和行李室连通的连通口,在座椅靠背的前倒状态下,可通过该连通口进行行李的取放,或跨行李室和室内装载长条状的行李。此外,通常,形成于后面盖部件的连通口处于被开闭盖盖住的状态,仅在需要时成为连通状态。而且,该开闭盖从防盗的观点考虑可以仅从室内侧进行开闭操作。专利文献1:特开平7 - 31329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在具备上述车辆用座椅的车辆中,有时在该车辆从后方受碰撞的所谓的后碰撞时产生如下问题。在车辆的行李箱等行李室装载有高尔夫包等行李时,有时行李因后碰撞时的强的冲击而向前方移动,强烈碰撞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存在以下的问题:在该行李的碰撞过大地进行时,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将从安装于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状态脱离,扶手组装体向室内的前方飞出。这也有如下构成上的问题,S卩,特别是由于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组装时的安装方向从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所形成的开口部的面向室内的前侧进行,因此,当对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作用来自后方的过大的负荷时,该安装状态容易脱离。但是,根据组装上的要求,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的安装被要求在形成于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开口部的面向室内的前侧进行安装。此外,就该后碰撞时扶手组装体的后面盖部件脱离的问题而言,在后面盖部件向行李室方向突出而形成的构成的情况下处于装载于行李室的行李在向前方移动时容易撞击的状态,且最先撞击,因此上述问题显著产生。而且,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创立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即使在为区划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而配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成部件(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相当于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安装部件面向室内侧安装的情况下,即使在后碰撞时等行李室的行李向前方移动而对该中央部的构成部件从后方作用过大的冲击负荷,也不会脱离该中央部的构成部件的安装状态。另外,假如即使脱离,也能够使中央部的构成部件不会向前方过分飞出。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手段实用新型。首先,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的基本结构为,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的区划壁由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成,该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成部件作为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被构成为与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不同的构成部件,所述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形成部件在配置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位置设有开口部而形成,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室内面侧而被安装为盖住该开口部的状态。而且,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及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位置,跨该各部件沿车宽方向配置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由不伸长的挠性部件形成,且该支承部件至少与配置位置处的各后面形成部件结合。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即使在后碰撞时等行李室的行李向前方移动而作为过大的负荷作用于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情况下,该负荷也可以经由支承部件而由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支承。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安装状态,能够防止脱离。这是因为,支承部件由伸长度低的无伸长的挠性部件形成,跨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及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配置,与各部件结合,因此,作用于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位移通过不伸长的挠性部件的支承部件直接传递到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并被其承受。此外,假如即使在支承部件向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及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安装多少有安装上的松弛,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从安装于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状态脱离的情况下,由于被支承部件支承,所以能够防止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向室内方向过分飞出。[0017]另外,优选地,上述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承部件为衬布。衬布伸长度低且组装时的处理也容易,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件富于实用性。另外,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是,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为前倒时成为中央扶手的构成部件,在其后面形成部件设有能够将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连通的连通口,能够得到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这种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连通口使室内和行李室连通,可以实现行李的取放方便,并且可以跨行李室和室内装载长条状的行李。实用新型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手段实用新型,即使在后碰撞时等行李室的行李向前方移动并从后方对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作用过大的冲击负荷,也能够由不伸长的挠性部件的支承部件对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进行支承,能够阻止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脱离。S卩,即使在为区划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而配置的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成部件即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面向室内侧安装于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其安装状态。此外,假如即使在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脱离的情况下,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也能够由挠性的支承部件支承,因此,虽然向室内方向(前方)稍微移动,但通过被未伸长的支承部件支承,能够阻止向前方过分飞出。此外,在将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件设为衬布时,可以使其处理容易。另外,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构成为中央扶手,并且在其后面形成部件形成连通室内和行李室的连通孔而制成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的情况下,作为带有中央扶手的车辆用座椅能够实现就座环境的提高,并且作为组合式座椅车辆能够实现行李的处理的便利性。
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的配置状态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外观状态的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车辆用座椅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后面图;图5是表示支承部件的安装状态的放大图。符号说明10车辆用座椅12 室内14行李室16座椅坐塾16P座椅坐垫的衬垫16W座椅坐垫的表皮18座椅靠背[0038]18L、18R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P座椅靠背的衬垫18W座椅靠背的表皮20 头枕22 空位30中央扶手组装体32扶手主体部34后面盖部件36开关装置37后面安装框部件38开闭盖39 连通 口40 铰链42操作部件50骨架部件(后面形成部件)60支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的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中,上方、前方、外方等的方向标示表示就座者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状态下的从就座者观察到的方向。图1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座椅(以下也有时简称为“座椅”)10的乘用汽车的后部部分。座椅10被设定为最后排座椅,利用座椅10区划乘员上下的室内12和装载行李的行李室14。车辆用座椅10大致由成为乘员的就座部的座椅坐垫16和成为靠背的座椅靠背18构成,在座椅靠背18的上部具备头枕20。图2表示从该座椅10的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特别是,在图2中,之后详述的配置于座椅靠背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中央扶手构成体及头枕20省略图示。从图1可知,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靠背18被配置于室内12和行李室14的边界位置,作为区划室内12和行李室14的区划壁而配置。此外,行李室14在这种乗用汽车中被称作是行李箱。在被称作是所谓的单厢车的汽车中,乘员上下的室内和可装载行李的行李室处于通过车辆用座椅10的座椅靠背18的上部空间而连通的状态,但车辆地板面的装载行李的行李室和乘员上下的室内仍通过座椅靠背18区划。座椅坐垫16及座椅靠背18由众所周知的构造构成,由形成骨架的骨架部件和成为坐垫材料的衬垫和表皮构成。图2表示由表皮被覆了图3所示的衬垫的外观状态。图3表不由表皮的背面被覆衬垫的状态。座椅坐垫16的衬垫表不为符号16P,表皮表不为16W,座椅靠背18的衬垫表不为符号18P,表皮表不为18W。衬垫16P及18P作为形成就座面及靠背面的形状的部件而配置,用表皮16W及18W被覆而使外观良好。如图3中清晰所示,在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置配置有扶手组装体30。在座椅靠背18的中央部位置未配置衬垫而形成为空位22,在该空位22装入配置中央扶手组装体30。本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组装体30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说的“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中央扶手组装体30由扶手主体部32和作为安装部件的后面盖部件34构成。该后面盖部件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后面盖部件34是固定安装在之后说明的座椅靠背18的后部所配置的后面形成部件50上的部件。如图3所示,扶手主体部32在后方位置与后面盖部件34铰链连结,能够以铰链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在向前方转动的前倒状态下为载置于座椅坐垫16的上面的状态,作为就座者的扶手起作用。在向后方转动的起立状态下为收纳于后面盖部件34的状态,成为装入座椅靠背18的中央部位置的状态。在该装入的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座椅10也可以就座于中央部位置,可以就座3人。扶手主体部32以箱形状形成,形成为上面设有转动方式或滑动方式的盖34而可向内部放入物品的盒。另外,在扶手主体部32的前部位置配置有音频设备或空调设备等各种设备的开关装置36。能够通过操作该开关装置36使规定的设备工作。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以可以收纳扶手主体部32的方式形成为前面开口且向后方凹陷的凹形状的箱形状。后面盖部件34的最后面构成为开闭盖38。开闭盖38可通过图3中观察设定于下部位置的铰链40向前方转动,成为形成将室内12和行李室14连通的连通口的所谓的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开闭盖38可通过操作图3中观察配置于上方位置的操作部件42而进行开闭操作。操作部件42从防盗方面的观点考虑,可以仅从室内12侧进行操作。通过将开闭盖38设为连通口状态,可以通过该连通口 39进行行李的取放、或将长条状的行李跨行李室和室内装载。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形成得比配置于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两侧的座椅靠背18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厚。中央扶手组装体30和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在作为靠背面状态而一体装入的状态下作为其靠背面的前面成为同一面状态的所谓的长凳座椅方式而形成。因此,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部的开闭盖38的位置处于作为比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更向后方突出的位置状态而配置的状态。如图3中清晰所示,中央扶手组装体30作为组装体而构成有扶手主体部32和后面盖部件34,作为不同于其两侧配置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的构成部件而构成。夹着中央扶手组装体30配置于左右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作为经由配置于空位22的上下位置的部件将左右构成部件一体连结的构成部件而构成。而且,也如上所述,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供中央扶手组装体30装入的空位22。中央扶手组装体30向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安装通过将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的后面安装框部件37安装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50 (参照图4)来进行。图4表示座椅靠背18的后面。如图4所示,在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配置有作为后面形成部件的骨架部件50。骨架部件50作为支承座椅靠背18的衬垫18P的部件以支承衬垫18P的方式配置。在供中央扶手组装体30装入的空位22未配置有骨架部件50,而以包围空位22的方式配置骨架部件50。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的开闭盖38的周围作为后面安装框部件37而形成,该后面安装框部件37被安装固定于作为包围上述空位22的方式配置的作为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的骨架部件50上。就该后面安装框部件37向骨架部件50的安装而言,相对于骨架部件50的成为室内面侧的前面位置进行其安装。这是以组装方面的观点来进行的。因此,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向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骨架部件50的安装通常在对骨架部件50配置衬垫18P之前进行。但是,只要可能则不限于该安装顺序。从图3及图4观察,在座椅靠背18的后面的上部位置配置有支承部件60。支承部件60跨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和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而配置。而且,在支承部件60的中央位置的由符号60C所示的位置与后面盖部件34结合而进行安装,在支承部件60的两侧位置的由符号60L、60R所示的位置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骨架部件50结合而安装。图5表示该安装构造的详情。例外,支承部件60的结合也可以通过对配置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线材形成中拱环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设置钩而将支承部件60挂于该钩上来进行。此外,可以对应于其他结构选择适当的结合手段。支承部件60由伸长率小即无伸长的挠性部件形成。因此,即使通过支承部件60结合的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相对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相对地向前方移动,后面盖部件34的移动负荷也能够立即通过无伸长的支承部件而由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支承。此外,本实施例的支承部件60由伸长率低的衬布形成。衬布为酯帆布。另外,支承部件60的结合位置可以根据中央扶手组装体30、座椅靠背18的结构而适当选择。但是,如上述实施例那样,在扶手主体部32能够以中央扶手组装体30为中心转动的情况下,支承部件60的结合位置也可以设于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上部。就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10而言,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处于比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更向后方突出的配置状态。因此,装载于行李室14的闻尔夫包等行李在车辆后碰撞时因该后碰撞冲击而向前方移动,强力撞击向后方突出的后面盖部件34,对后面盖部件34施加冲击负荷。由此,后面盖部件34作用有要向前方移动的作用力,但如上述,后面盖部件34向前方移动的作用力通过支承部件而由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支承,因此,后面盖部件34向前方的移动被阻止。因此,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不会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的安装状态脱离,能够阻止车辆后碰撞时中央扶手组装体30向前方的飞出移动。此外,即使支承部件60向中央扶手组装体30及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的安装多少有安装上的松弛,中央扶手组装体30从其安装于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18L、18R的状态脱离的情况下,脱离后移动的范围也处于支承部件60安装上的松弛的这种微小范围,超出该移动范围的移动由支承部件60承受而被阻止,所以能够防止中央扶手组装体30向室内方向超限度的过度飞出。特别是,在行李为高尔夫包等的情况下,在行李的高尔夫包撞击向后方飞出的后面盖部件34时,该后面盖部件34的安装脱离而向前方移动,后面盖部件34的后面的位置到达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的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的后面相同位置时,行李的高尔夫包的负荷可由后面形成部件(骨架部件)50承受。因此,能够减轻由支承部件60支承的负荷负担,能够可靠地防止进一步的过度的向前方的飞出。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例外,还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下,将中央扶手组装体30的后面盖部件34作为所谓的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不设定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的简单的扶手。另外,本实用新型未必如上述实施例那样是中央扶手组装体30,座椅靠背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置也可以构成为与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不同的构成部件,可以根据安装固定的构成方式广泛适用。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座椅,由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构成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的区划壁,该座椅靠背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构成部件作为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被构成为与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不同的构成部件,所述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形成部件在配置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位置设有开口部而形成,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形成部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室内面侧而被安装为盖住该开口部的状态,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及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的面向行李室的后面位置,跨该各部件沿车宽方向配置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由不伸长的挠性部件形成,且该支承部件至少与配置位置处的各后面形成部件结口 O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为衬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为iu倒时成为中央扶手的构成部件,在所述座椅罪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后面形成部件设有能够将车辆的室内和行李室连通的连通口,能够得到组合式座椅配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所述后面形成部件以比所述座椅靠背主体构成部件的所述后面形成部件更向后方突出的方式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具备能够以其下部为中心转动的扶手主体部, 所述支承部件配置于座椅靠背中央部构成部件的上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防止装入配置于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中央扶手组装体因在后碰撞时行李向前方移动而撞击并向前方飞出。车辆用座椅(10)作为区划室内和行李室的部件而配置。在该座椅靠背(18)的宽度方向中央位置装入并配置中央扶手组装体(30)。在中央扶手组装体(30)和其两侧的座椅靠背主体部构成部件(18L、18R)上跨配置有不伸长的挠性部件的支承部件(60),通过支承部件(60)防止后碰撞时中央扶手组装体(30)向前方的飞出。
文档编号B60N2/44GK203032427SQ20122064735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
发明者前田道孝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