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滑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303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滑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滑动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下导轨,该下导轨将固定于车辆的地板;上导轨,座椅固定于该上导轨并且该上导轨设置成可以相对于下导轨滑动;以及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构造成能够限制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运动。座椅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调节:通过锁定机构解除限制并且使上导轨和下导轨进入解锁状态,在该解锁状态,允许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运动。在相关领域中,存在包括称作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动设备,其构造成通过椅背的向前折叠操作使锁定机构进入解锁状态并且保持该解锁状态。例如,在JP2004-122798A (参考文献I)中描述的座椅滑动设备包括:解锁杆,该解锁杆构造成通过与向前折叠操作相结合地被旋转而使锁定机构执行解锁操作;以及解锁状态保持杆,该解锁状态保持杆构造成与解锁杆接合并且限制解锁杆的旋转。换言之,通过将解锁杆的旋转限制在使锁定机构执行解锁操作的位置处,能够保持解锁状态。在该座椅滑动设备中,在下导轨上设置有传感器托架,并且在翻移时,通过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移动,解锁状态保持杆与传感器托架的一个端部接触。通过该接触,释放解锁状态保持杆与解锁杆之间的接合,并且因此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此处,在该相关领域中,传感器托架沿下导轨的纵向方向延伸。解锁状态保持杆构造成通过受推压旋转而在除了车辆前侧上的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座椅位置处以其远侧端部与传感器托架的上表面抵接。那么,在翻移时,在车辆前部的座椅位置处,解锁状态保持杆移动离开传感器托架的上表面,并且解锁状态保持杆旋转并与解锁杆接合,从而保持解锁状态。`换言之,在通常的翻移动作中,从车辆的后侧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座椅。因此,通过将传感器托架形成为在下导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如上所述使解锁状态保持杆的远侧端部处于传感器托架的上表面上,要防止解锁状态保持杆在座椅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状态中间与传感器托架卡住。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的与远离传感器托架的移动相关联的旋转,将解锁状态保持杆的远侧端部相对于传感器托架的上表面布置在下侧上。换言之,当再次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座椅时,解锁状态保持杆的远侧端部与传感器托架的一个端部接触。然后,通过该接触,释放解锁状态保持杆和解锁杆之间的接合并且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从而能够在预定位置(固定点)处限制座椅的移动。然而,在如上所描述的传感器托架在下导轨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下,降低了座椅的设计灵活性。于是,特别是在具有多排座椅的车辆或具有长的下导轨等的车辆中,存在传感器托架的长度会成为设计上的很大限制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仍存在改善的空间。因此需要一种构造成能够确保较高的设计灵活性同时确保翻移特征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滑动设备,所述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下导轨,所述下导轨固定于车辆的地板;上导轨,座椅固定于所述上导轨,并且所述上导轨设置成允许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运动;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能够限制所述上导轨的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运动;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构造成使所述锁定机构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进行解锁操作;解锁状态保持杆,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构造成通过与所述解锁装置关联地运动至保持位置而与所述解锁装置协作将所述锁定机构保持在解锁状态;以及解锁状态解除杆,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的保持,其中,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包括:旋转操作部,所述旋转操作部构造成与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关联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所述旋转操作部构造成能够通过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旋转而沿所述上导轨的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与操作构件进行接触,并且,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通过基于所述旋转操作部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的接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而沿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方向按压和移动解锁状态保持杆,并且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至不能进行基于与所述操作构件的接触的旋转操作的位置而不会使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移动离开所述保持位置。在上述构造中,通过借助于上导轨相对于下导轨的相对移动一即,借助于座椅的滑动操作——使该构造的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接触,可以在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接触的位置处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于是,通过使操作构件除了在借助于解锁状态保持杆的操作保持解锁状态时之外不能够与旋转操作部接触,避免了两者之间的干涉。当操作构件由于在与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情况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座椅滑动操作而与旋转操作部接触时,将解锁状态解除杆旋转至不能在与操作构件接触时进行旋转操作的位置。相应地,可以在保持解锁状态的通过翻移特征进行座椅滑动操作的过程中避免操作构件阻拌旋转操作部。因此,能够在不依赖于操作构件的形状的情况下,确保翻移特征。相应地,能够确保较高的设 计灵活性,包括基于操作构件的安置从解锁状态恢复(解除保持)的模式。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设置成能够在与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相交的位置处借助于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由于受到弹性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推压而与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抵接。在上述构造中,能够基于弹性构件的弹性力与解锁状态保持杆关联地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那么,当存在关于解锁状态解除杆的旋转操作部的对抗弹性力的外力输入(操作构件的接触)时,可以在不操作已经处于保持位置的解锁状态保持杆的情况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椅背的向前折叠操作。在上述构造中,可以通过与许多座椅滑动设备相同的操作来使用翻移特征。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以如下方式构造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当与构造成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关联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旋转时,使所述旋转操作部向所述座椅的侧向突出。在上述构造中,可将操作构件安置于能够与座椅侧部上的旋转操作部接触的给定的位置。在座椅的侧部上存在旋转操作部的情况下,可以由车辆的乘客手动地操作解锁状态解除杆。例如,近年来,允许各种座椅位置改变(座椅布置)的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车辆中,根据座椅的位置,可能出现不能够将座椅移动至操作构件所安置的位置的情形。然而,在上述构造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通过手动操作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之后固定座椅。因此,提闻了使用者的便利。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五方面,所述操作构件安置到布置于所述座椅侧旁的相邻座椅上。在上述构造中,在与相邻座椅对齐的位置处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并且座椅可以固定。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六方面,所述操作构件安置于所述车辆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相对于所述上导轨的位置由于所述上导轨的所述相对运动而改变。在上述构造中,在作为固定点的安置操作构件的位置处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并且座椅可以固定。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第七方面,所述旋转操作部构造成不暴露于所述座椅的外表面。在上述构造中,可以避免乘客与旋转操作部的接触。因此,实现了例如可以限制误动作发生的效果。根据本公开, 可以提供能够确保较高的设计灵活性同时确保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动设备。


从以下参考附图考虑的详细说明中,本公开的前述以及附加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座椅的侧视图;图3是座椅滑动设备和座椅倾斜设备;图4是锁定机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示座椅滑动设备的示意性构造的剖视图(沿线V-V截取的剖视图);图6是图示锁定机构的示意性构造的剖视图(在锁定操作时,沿线V1-VI截取的剖视图);图7是图示锁定机构的示意性构造的剖视图(在解锁操作时,沿线V1-VI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解锁状态保持机构的立体图;图9是解锁状态保持机构的侧视图;图1OA和IOB是图示解锁状态保持杆的操作的说明图;图11是图示座椅的侧表面的立体图12是图示解锁状态解除杆的操作的说明图;图13是图示相邻座椅的侧表面的立体图;图14A和14B是图示解锁状态保持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以及图15是图示另一示例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的示意性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解释。如图1所示 ,车辆座椅I包括椅垫2以及安装在椅垫2的后端部上而能够倾斜的椅背3。座椅I构造成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该后部座椅能够被分成一对对称的水平座椅11和12。各个座椅11和12允许独立地进行椅背3的倾斜角度的调节以及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节。具体地,成对的两个下导轨5并排地在对应于相应的座椅11和12的位置处布置在车辆的地板F上。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相应的下导轨5为各个座椅11和12提供的座椅滑动设备20的功能使得能够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座椅的位置调节。对于各个座椅11和12来说,稍后所描述的座椅滑动设备20的基本构造以及座椅倾斜设备35的基本构造大致相同。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关于共同的部分,仅对座椅11侧进行描述并且省略对座椅12侧的描述。如图2和图3所不,座椅滑动设备20包括上导轨21,该上导轨21设置成可以相对于相应的下导轨5移动。座椅11构造成通过固定于上导轨21而可以与上导轨21 —起在下导轨5上移动。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不,下导轨5各自包括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图5中垂直于纸平面的方向)上延伸的底壁部5c。外壁部5d设置在底壁部5c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而从底壁部5c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直立地延伸,并且在各个外壁部5d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分别地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弯折的凸缘形上壁部5e。那么,通过分别在各个上壁部5e的远端处向下弯折而形成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对置的内壁部5f。相反地,每个上导轨21包括本体部21a以及一对突伸部21b,该本体部21a通过形成为向上突出的有角的U形形状而布置在下导轨5侧上的内壁部5f之间,该对突伸部21b从本体部21a的下端部沿宽度方向向外弯折成凸缘形状。上导轨21还包括钩形部21c,钩形部21c通过从各个突伸部21b的远端向上弯曲而分别布置在由下导轨5侧上的外壁部5d、上壁部5e和内壁部5f围绕的空间中。钩形部21c设置有多个(在此处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每个钩形部21c设置有两个)轮子22,轮子22分别抵接设置在下导轨5的底壁部5c上的轨道部5g而进行旋转。换言之,允许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上导轨21通过各个轮子22的旋转而以在轨道部5g上行进的方式沿下导轨5的延伸方向移动。通过将突伸部21b和钩形部21c分别布置在由下导轨侧上的外壁部5d、上壁部5e和内壁部5f所围绕的空间中,限制上导轨21在向上的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能够保持上导轨21和下导轨5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稳定性。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地形成为板形形状的侧框架23和24设置成在相应的上导轨21上直立延伸。如图2所示,一个侧框架23设置有从其后端部(该图左侧的端部)向上突出的联接部25。此外,如图3所示,两个管件26和27设置在其中两个侧框架23和24之间,从而横跨在它们之间。此外,副框架28设置在另一侧框架24的侧部上而通过固定于管件26和27的远端布置成与该另一侧框架24大致平行。类似于侧框架23的联接部的联接部25设置在副框架28的后端部处。如图1所示,设置了侧防护罩31和32,用于遮盖侧框架23、侧框架24以及副框架28的外侧。中央防护罩33也以相同的方式安装,以便遮盖横跨在侧框架24和副框架28之间的管件26和27的外侧。通过将椅垫构件(未示出)固定在中央防护罩33上形成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椅垫2。如图2和图3所不,座椅倾斜设备35分别设置在侧框架23和副框架28的后端部处。具体地,座椅倾斜设备35共轴地设置在侧框架23和副框架28的相应的联接部25处,杆件36作为座椅倾斜设备35的旋转中心横跨于座椅倾斜设备35之间。然后,经由座椅倾斜设备35将椅背3联接至椅垫2。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各个座椅倾斜设备35具有限制椅背3相对于椅垫2的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允许它们的相对旋转的已知的构造。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副框架28包括向遮盖副框架28外侧的侧防护罩32侧旁突出的手动操作杆37以及向椅垫2的后方突出的足部按压杆38。如图3所示,副框架28设置有螺旋弹簧39,并且根据螺旋弹簧39的弹性力,在使椅背3向车辆的前方倾斜(向前折叠)的方向(参见图2,右侧)上推动椅背3。座椅11相应地能够通过操作杆37的操作调解椅背3的倾斜角度,并且通过足部按压杆38的操作向前折叠椅背3。座椅滑动设备20包括锁定机构40,该锁定机构40能够如上所述地限制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上导轨21设置有锁定杆41,每个锁定杆41具有多个接合爪41a。下导轨5沿其纵向方向形成有对应于锁定杆41的各个接合爪41a的多个接合孔42。于是,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能够通过锁定杆41的各个接合爪41a与下导轨5侧上的各个接合孔42的接合而限制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锁定杆41设置有具有弯曲板形状的轮廓的本体部41b。而且,上导轨21的本体部21a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应图中的水平方向)贯穿本体部21a (构成本体部21a的板构件)的通孔43。在将本体部41b插入通孔43中的状态下,将锁定杆41联接于上导轨21。具体地,每个锁定杆41具有沿上导轨21的纵向方向(相应图中垂直于纸平面的方向,未示出)延伸的旋转轴线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于上导轨21。在上导轨21的本体部21a中在通孔43的下面(相应图中的下侧)和在钩形部21c中分别形成有允许锁定杆41的各个接合爪41a插入的多个通孔44。上导轨21分别设置有弹簧构件45,该弹簧构件45构造成推动锁定杆41在将各个接合爪41a插入通孔44中的方向(相应图中为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换言之,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通常处于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基于弹簧构件45弹性力通过锁定杆41的旋转,使插入相应通孔44中的各个接合爪41a经由通孔44与下导轨5侧上的相应的接合孔42接合,如图6所示。此处所公开的 实施方式的锁定杆41各自包括在相应接合爪41a的相反侧上的端部处的杆部41c,并且构造成通过向下按压杆部41c而克服弹簧构件45的弹性力在解锁方向(相应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此时,将使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锁定构件40进入各个接合爪41a被从相应的通孔44中拉出的状态,即,当通过向下按压杆部41c使锁定杆41旋转时进入如图7所示的、释放在下导轨5侧上的各个接合孔42与相应的接合爪41a之间的接合的解锁状态。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每个上导轨21沿其纵向方向设置有两个锁定杆41A和41B。而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各个锁定杆41A和41B上方设置横跨在侧框架23和副框架28之间的一对旋转轴46和47。此外,副框架28设置有向侧防护罩32的侧向突出的手动操作杆48、以及连杆机构49,该连杆机构49构造成以与用于座椅的倾斜的操作杆37相同的方式将相对于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转换成上述各个旋转轴46和47的旋转。旋转轴46和47分别设置有解锁杆50,解锁杆50与相应的旋转轴46和47成整体地旋转并且分别向下按压相应的锁定杆41A和41B (的杆部41c)。换言之,通过由使用者操作(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向上拉动)操作杆48,使各个旋转轴46和47旋转。然后,通过由设置在各个旋转轴46和47上的解锁杆50向下按压相应的解锁杆41A和41B,使锁定机构40进入解锁状态。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地基于螺旋弹簧51 (图中部分地省略)的弹性力在与向下按压各个锁定杆41A和41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驱动各个解锁杆50。以相同的方式,同样基于螺旋弹簧52的弹性力在所述移动方向上驱动操作杆48至该操作之前的位置。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者停止关于操作杆48的操作输入可以使锁定机构40再次进入锁定状态。(翻移特征)随后,将描述设置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滑动设备上的翻移特征。

如图2所示,座椅11的侧框架23设置有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该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构造成能够使锁定机构40与椅背3的向前折叠操作关联地执行解锁操作并且将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设置有第二解锁杆61,该第二解锁杆61与解锁杆50具有共用的旋转中心L并且布置成与解锁杆50平行。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解锁杆61布置成平行于解锁杆50A且与其共轴,该解锁杆50A对应于布置在侧框架23侧上的上导轨21上的、在车辆前侧的解锁杆41A。第二解锁杆61包括:按压杆部61a,该按压杆部61a从作为第二解锁杆61的近端的旋转中心L开始沿解锁杆50A的纵向方向(水平方向,参见图9)延伸;和连接杆部61b,该连接杆部61b也从作为近端的旋转中心L开始向上延伸(上侧,参见图9)。按压杆部6IA的远端形成有按压凸缘62,该按压凸缘62构造成通过朝向解锁杆50A弯曲而能够与解锁杆50A的上端部50a抵接。而且,如图2所示,设置在侧框架23的联接部25上的座椅倾斜设备35形成有拉拽部64,该拉拽部64构造成通过向前折叠椅背3而旋转和向上拉动连接于拉拽部64的远端的缆线63。于是,如图9所示,在构成上文中所描述的第二解锁杆61的连接杆部61b的远端处设置有连接于缆线63的另一端的连接部65。
换言之,基于通过向前折叠椅背3产生的对缆线63的拉力,使第二解锁杆61在向后(该图的左侧)牵引其连接杆部61b的方向上(该图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此外,设置在按压杆部61a处的按压凸缘62通过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按压解锁杆50A的上端部50a。然后,基于该按压力,解锁杆50A与第二解锁杆61 —起旋转。此处,如图4所示,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经由固定解锁杆50A的旋转轴46、连杆机构49、和旋转轴47将解锁杆50A的旋转传递至另一解锁杆50。于是,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能够通过由各个解锁杆50向下按压相应的锁定杆41(41A和41B)而使由锁定杆41构成的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如图2、图8和图9所示,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设置有解锁状态保持杆66,该解锁状态保持杆66设置成能够在与第二解锁杆61的外围抵接的状态下旋转。于是,解锁状态保持杆66和第二解锁杆61构造成在已经通过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使得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之后进行配合以便将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 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具有旋转轴67,该旋转轴67布置在第二解锁杆61的上方(相应图中的上侧)且与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中心L (旋转轴46)大致平行。于是,通过由配装到旋转轴67上的扭力螺旋弹簧68驱动(在图9中沿逆时针方向驱动)使解锁状态保持杆66在其远端部66a处与第二解锁杆61的外围抵接。此处,如图1OA和IOB所示,构成第二解锁杆61的连接杆部61b形成有钩形弯曲部(钩形部69)。于是,使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端部66a与钩形部69附近的部位抵接。具体地,如图1OA所示,在基于缆线63的拉力使第二解锁杆61旋转之前的状态下,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端部66a与相对于钩形部69的远端侧(连接部65侧)抵接。而如图1OB所示,在旋转第二解锁杆61 —直旋转至使得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的位置的状态下,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侧端部66a与相对于钩形部69的近端侧(旋转中心L侧)抵接。

换言之,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相关联的旋转,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的抵接点明显地从连接杆部61b的外围上的远端侧移向近端侧。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之间的抵接点以这种方式向关于钩形部69的近端侧移动,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端部66a与钩形部69接合。于是,以这种方式,通过限制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可使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设置有解锁状态解除杆71,该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用于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66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如图8和图9所示,解锁状态解除杆71包括旋转轴72,该旋转轴72在相对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旋转轴67扭转的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相应图中的竖直方向上)延伸。而解锁状态解除杆71包括作用杆件71a和操作杆件71b,该作用杆件71a和操作杆件71b在大致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从作为近端的旋转轴72开始直线地延伸。具体地,作用杆件71a和操作杆件71b每个都形成大致细长板的形状。扭力螺旋弹簧73配装在旋转轴72上。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通过被扭力螺旋弹簧73驱动而使得其作用杆件71a从车辆的前侧(图9中的右侧)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端部66a抵接。相反,形成为立方体形的树脂制造的旋转操作部74安装在操作杆件71b的远端上。而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能够在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时在对应于接触方向的方向上旋转。如图11所示,在围绕侧框架23和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的外侧的侧防护罩31上设置有收容盖75,该收容盖75构造成能够收容设置在操作杆件71b的远端处的旋转操作部74而无损于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旋转。收容盖75包括侧防护罩31的侧表面31a上的开口 75a。而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操作杆件71b的远端处的旋转操作部74构造成在解锁状态解除杆71旋转时,该旋转操作部74从收容盖75的开口 75a向侧防护罩31的侧向突出。具体地,如图12所示,由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旋转,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解锁状态解除杆71 (的作用杆件71a)之间的抵接点在车辆的前后方向(该图中的水平方向)上移动。换言之,如上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相关联地旋转(参见图1OA和10B),从而使与第二解锁杆61抵接的远端部66a向车辆的前方(图12中的左侧)移动。而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通过被扭力螺旋弹簧73驱动而使得其作用杆件71a从车辆的前侧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侧端部66a抵接。因此,在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远侧端部66a向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下,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作为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抵接点的作用杆件71a向车辆前方移动的方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换言之,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旋转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作用杆件71a以这种方式在该第一方向上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并且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第二方向”。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以如下方式构造:在以这种方式在第一方向上进行旋转之前的状态下,即,在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第二解锁杆61关联地移动至保持位置之前的旋转位置Pl处,设置在操作杆件71b上的旋转操作部74整个地收容在收容盖75中。而旋转操作部74构造成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与其所抵接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地进行旋转,旋转操作部74从收容盖75的开口 75a向侧防护罩31侧旁突出。换言之,以如下方式构造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锁定机构40借助于翻移特征基于椅背3的向前的折叠操作而执行解锁操作之前的状态下,操作构件不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然而,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与移向保持位置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转,旋转操作部74从收容盖75的外表面露出。于是相应地,以如下方式构造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操作构件可以在座椅11移动的车辆前后方向——即,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具体地,在第一方向上将解锁状态解除杆71旋转至旋转位置P2,该旋转位置P2对应于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通过翻移特征进行的解锁操作相关联地移动至保持位置的状态。(参见图10B)。而且,当操作构件从车辆的后侧(该图中的右侧)与从收容盖75的开口 75a突出的旋转操作部74接触时,在作用杆件71a向车辆的后方移动的方向上——即,沿第二方向——旋转解锁状态解 除杆71。于是,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具有如下构造:当使解锁状态解除杆71沿第二方向旋转时,解除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66对解锁状态的保持。换言之,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与解锁状态保持杆66抵接的作用杆件71a向车辆的后方按压解锁状态保持杆66。于是,通过基于该按压力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旋转以及远端部66a与第二解锁杆61的钩形部69之间的接合的释放,将锁定机构40恢复至锁定状态。此外,当存在关于旋转操作部74的对抗扭力螺旋弹簧73的弹性力的外力输入(即,存在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74的接触)时,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能够进一步沿第一方向旋转超过旋转位置P2,该旋转位置P2对应于将解锁状态保持杆66移动至保持位置的状态。具体地,在设置于操作杆件71b的远端处的旋转操作部74没入收容盖75中的模式下,沿第一方向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71。此时,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作用杆件71a移动离开解锁状态保持杆66。换言之,同样处于该状态下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处在保持位置,在保持位置处,能够基于远端部66a和第二解锁杆61的钩形部69之间的接合保持解锁状态(参见图10B)。于是,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构造成使解锁状态解除杆71沿第一方向旋转直至旋转位置P3,在旋转位置P3处,不允许基于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74的接触的旋转操作,同时将锁定机构40保持在解锁状态。如图1和图13所示,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在紧邻座椅11的座椅12的侧防护罩77上设置有从座椅11上的侧表面77a朝向侧防护罩31突出的操作突出部78。具体地,操作突出部78设置在对应于如上所述设置在侧防护罩31的侧表面31a上的收容盖75的开头75a的位置处。具体地,操作突出部78安置成处于在座椅的高度方向(图2中的竖直方向)上与开口 75a的位置等同的位置处。因而,操作突出部78设置成:当其中两个座椅11和12并排布置在 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时,操作突出部78布置在座椅11侧上的开口 75a的略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参见图1)。换言之,以如下方式构造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当座椅1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时,作为操作构件的操作突出部78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相应地,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第二方向上的旋转,能够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随后,将描述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解锁状态保持机构的动作。如图14A所示,向车辆的前方(该图中向左)移动通过翻移特征保持在解锁状态的座椅11。此后,在许多情况下,使座椅11返回至与相邻座椅12对齐的位置(两个座椅的远端沿该视图中通过虚线M示出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对齐的位置)。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座椅滑动操作向座椅11的侧旁突出的旋转操作部74此时与设置在相邻座椅12上的操作突起部78接触。换言之,当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座椅11时,旋转操作部74与座椅12侧上的操作突出部78接触。因此,将解锁状态解除杆71操作成在第二方向上相对旋转(参见图12,该视图中由实线箭头所示的旋转操作)。于是,通过该旋转操作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并且因此将座椅11固定于与相邻座椅12对齐的位置。如图14B所示,假定如下情况:当使用翻移特征时,与邻近的座椅12相比座椅11处于车辆的后侧(该视图中的右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向车辆的前方的座椅滑动操作,向座椅11的侧旁突出的旋转操作部74从车辆的后侧与设置在相邻座椅12上的操作突出部78接触。然而,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该接触使得解锁状态解除杆71进一步在第一方向(该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参见图12,由该视图中虚线箭头所示的旋转操作)。那么,通过将解锁状态解除杆71旋转至不能够进行基于该接触的旋转操作的位置(参见图12,旋转位置P3),座椅11能够向车辆的前方平滑地移动,而不会在旋转操作部74处被座椅12侧上的操作突出部78阻绊。如上所述,根据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实现了如下效果。(I)解锁状态解除杆71与移向保持位置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解锁状态解除杆71包括旋转操作部74,该旋转操作部74构造成: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允许操作构件在上导轨相对移动的方向上与该旋转操作部74接触。解锁状态解除杆71还构造成能够基于旋转操作部74和操作构件之间的接触,通过在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旋转而沿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方向按压和移动解锁状态保持杆66。而且,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能够进一步在第一方向上将解锁状态保持杆66旋转至不能基于与操作构件的接触进行旋转操作的位置,而不将解锁状态保持杆66移离保持位置。在上述构造中·,通过借助于上导轨21相对于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一即,借助于
座椅的滑动操作-使该构造的操作构件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可以在操作构件与旋转操
作部74接触的位置处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于是,通过使操作构件除了在借助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操作保持解锁状态时之外不能够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避免了两者之间的干涉。当操作构件由于在与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情况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座椅滑动操作而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时,将解锁状态解除杆71旋转至不能在与操作构件接触时进行旋转操作的位置,而不会将解锁状态保持杆66移离保持位置。于是相应地,可以在通过翻移特征进行座椅滑动操作的过程中避免操作构件阻拌旋转操作部74。因此,能够在不依赖于操作构件的形状的情况下,确保翻移特征。相应地,确保了较高的设计灵活性,包括基于操作构件的安置从解锁状态恢复(解除保持)的模式。(2)解锁状态保持杆66设置成能够在其远端部66a与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作用杆件71a相交的位置下进行旋转。扭力螺旋弹簧73还在第二方向上驱动解锁状态解除杆
71。相应地,作用杆件71a抵接解锁状态保持杆66。在上述构造中,能够基于扭力螺旋弹簧73的弹性力与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地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71。那么,当存在关于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旋转操作部74的对抗扭力螺旋弹簧73的弹性力的外力输入(操作构件的接触)时,可以在不操作已经处于保持位置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情况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71。(3 )当向前折叠椅背3时,第二解锁杆61使得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因此,可以通过与许多座椅滑动设备相同的操作来使用该翻移特征。(4)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使得当与向保持位置移动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转解锁状态解除杆71时,设置在操作杆件71b的远端处的旋转操作部74向侧防护罩31侧向突出。
在上述构造中,可将操作构件安置于能够与座椅11侧部上的旋转操作部74接触的给定的位置。在座椅11的侧部上存在旋转操作部74的情况下,可以由车辆的乘客手动地操作解锁状态解除杆71。例如,近年来,允许各种座椅位置改变(座椅布置)的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种车辆中,根据座椅的位置,可能出现不能够将座椅11移动至操作构件所安置的位置的情形。然而,在上述构造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通过手动操作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之后固定座椅11。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5)布置在座椅11的旁边的相邻座椅12 (的侧防护罩77)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操作突出部78。在上述构造中,解除在与相邻座椅12对齐的位置处对解锁状态的保持,并且能够将座椅11固定在该位置。因此,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可以对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如下改型。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被描述为:座椅I构造成后部座椅(第二排座椅),该后部座椅能够被分成一对对称的左座椅11和右座椅12。然而,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制于此,而是可应用于驾驶员座椅或前部乘客座椅,或者可应用于从第三排往前的后部座椅。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40包括每个上导轨21的两个锁定杆41A和41B,该两个锁定杆41A和41B沿相应的上导轨21的纵向方向设置在该上导轨21上。然而,本公开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可根据需要改变锁定杆41的数量,例如每个相应的上导轨21上一个锁定杆41。可根据需要改变锁定杆41的形状或移动。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基于由椅背3的向前折叠产生的缆线63的张力,使第二解锁杆61旋转。然后,解锁杆50 (50A)随着第二解锁杆61旋转,并且此外向下按压与解锁杆50 (50A)对应的相应锁定杆41 (41A),从而使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然而,解锁装置的构造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具体地,锁定机构40可构造成根据特定的座椅操作而不是椅背3的向前的折叠操作来执行解锁操作。例如, 如下构造也是适用的:在该构造中,设置了允许乘客操作的输入装置(操作杆或开关等),用以使锁定机构40执行解锁操作并且保持解锁状态,并且使锁定机构40基于对锁定机构40的操作输入执行解锁操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如通常的翻移特征的情况下那样使椅背3必须处于向前折叠的状态。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解锁状态保持杆66设置成使得其远端部66a可在与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作用杆件71a相交的位置处通过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旋转而旋转。然而,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构造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只要锁定机构40能够与解锁装置关联地通过解锁状态保持杆66与解锁装置关联地到保持位置的移动而被保持在解锁状态、并且还可以通过被解锁状态解除杆71按压而在解除其对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方向上移动即可。例如,在移动至保持位置时的操作不一定必须是旋转,而是可以是诸如摆动之类的其它动作。还可以任意改变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形状。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用作第二解锁杆61的旋转中心L的旋转轴46在大致垂直于两个上导轨21的方向上延伸。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具有布置成大致平行于旋转中心L的旋转轴67。而解锁状态解除杆71包括旋转轴72,该旋转轴72在相对于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旋转轴67扭转的位置处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然而,解锁状态解除杆71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解锁状态保持机构60的布置,改变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旋转轴67的)和解锁状态解除杆71的(旋转轴72的)延伸方向。
换言之,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作用杆件71a向车辆的前方移动的旋转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称为“第二方向”。然而,在本示例中的“第一方向”的方向不限制于此。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解锁状态解除杆71构造成使得通过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旋转操作部74向收容盖75的座椅11 (侧防护罩31)侧向突出。布置在座椅11 一侧上的相邻座椅12 (的侧防护罩77)设置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操作突出部78。然而,本公开不限制于此,并且例如,如下构造也是适用的:在该构造中,将操作构件安置于车辆的固定部,该固定部与上导轨21的相对位置由于上导轨21相对于诸如地板F、车辆的下导轨5或车厢内壁等的下导轨5的相对移动而改变。例如,如图15所示,解锁状态解除杆71布置成操作杆件71b和旋转操作部74向座椅的内部(该视图中的下侧,参见图1,侧防护罩31的内侧)延伸。作为操作构件的操作突出部79设置在作为固定部分的车辆的地板F上。那么,操作突出部79可构造成通过座椅的滑动操作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作为使该两者彼此接触的结构,如下布置是可行的:例如,操作突出部79布置在与上导轨21的相对移动相关联的旋转操作部74的轨道上,或者可替代地,通过弯曲操作杆件71b将旋转操作部74布置靠近地板F的位置。那么,操作构件仅必须能够通过与向保持位置移动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关联的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在上导轨的相对移动的方向上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在上述构造中,在操作突出部79与旋转操作部74彼此接触的位置为固定点的情况下,解除对解锁状态保持,使得可以将座椅11固定在该位置。按照与如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一样的方式,通过使作为操作构件的操作突出部79除了在保持解锁状态时之外不能够与旋转操作部74接触,能够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涉。因此,通过确保在不移动已处于保持位置的解锁状态保持杆66的情况下解锁状态解除杆71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可避免旋转操作部74在借助于翻移特征的座椅滑动操作的过程中被操作构件阻拌。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设计灵活性,同 时确保翻移特征。此外,在该改型中,防止旋转操作部74暴露于座椅11的外表面(包括座椅11的侧防护罩31的侧表面31a和上表面部分等,未示出)。相应地,通过避免乘客与旋转操作部74的接触,例如,能够实现限制误动作发生的效果。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由作为弹性构件的配装在旋转轴72上的扭力螺旋弹簧73在第二方向上驱动解锁状态解除杆71。然而,弹性构件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采用不同于扭力螺旋弹簧的弹性构件,诸如板簧。在此处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各个座椅11和12分别设置有成套的两个下导轨5(和上导轨21)。然而,导轨的数量不限制于此,并且对于每个座椅来说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已经在前述说明书中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和操作模式。然而,旨在被保护的本发明不应当被解释为局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此处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应当被视作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其他人可以进行变型和改进并且可以采用等同物。因此,落入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种变型、改进和等同物显然要被本发明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包括: 下导轨,所述下导轨固定于车辆的地板; 上导轨,座椅固定于所述上导轨,并且所述上导轨设置成允许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运动; 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成能够限制所述上导轨的相对于所述下导轨的相对运动; 解锁装置,所述解锁装置构造成使所述锁定机构基于特定的座椅操作进行解锁操作; 解锁状态保持杆,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构造成通过与所述解锁装置关联地运动至保持位置而与所述解锁装置协作将所述锁定机构保持在解锁状态;以及 解锁状态解除杆,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的保持, 其中, 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包括: 旋转操作部,所述旋转操作部构造成与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关联地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所述旋转操作部构造成能够通过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旋转而沿所述上导轨的所述相对运动的方向与操作构件进行接触,并且 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通过基于所述旋转操作部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的接触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而沿解除对所述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方向按压和移动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并且所述解 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至不能进行基于与所述操作构件的接触的旋转操作的位置而不会使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移动离开所述保持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设置成能够在与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相交的位置处借助于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由于受到弹性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推压而与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特定的座椅操作是椅背的向前折叠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以如下方式构造所述解锁状态解除杆:当与构造成向所述保持位置移动的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关联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旋转时,使所述旋转操作部向所述座椅的侧向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安置到布置于所述座椅侧旁的相邻座椅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操作构件安置于所述车辆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相对于所述上导轨的相对位置由所述上导轨的所述相对运动而改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其中,所述旋转操作部不暴露于所述座椅的外表面。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滑动设备,该车辆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下导轨、与下导轨相对的上导轨、锁定机构、解锁装置、解锁状态保持杆以及解锁状态解除杆,其中,解锁状态解除杆包括旋转操作部,该旋转操作部构造成在第一方向上旋转并且能够沿上导轨的相对运动的方向与操作构件进行接触,并且,解锁状态解除杆构造成在解除对解锁状态的保持的方向上按压和移动解锁状态保持杆并且能够在不从所述保持位置移开所述解锁状态保持杆的情况下在第一方向上旋转。
文档编号B60N2/06GK103241140SQ20131004951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4日
发明者名仓干人, 星原直明, 矶部晋也, 佐佐俊彰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