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悬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轮悬挂,包括车体、安装在该车体前部的前轮定位轴和安装在该车体后部的后轮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和前轮定位轴之间均设有前支架,在所述车体和后轮轴之间均设有后支架,在所述车体上固定有与所述前支架对应的第一减震装置,在所述车体上固定有与所述后支架对应的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通过第一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前支架连接联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通过第二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后支架连接联动。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车轮悬挂,减震装置不与车轮直接作用,通过滑轮联动结构将冲击力进行分解,能很好的平衡车体的舒适性能和运动性能,且减震装置不易损坏,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车轮悬挂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车轮悬挂。
【背景技术】
[0002]减震弹簧越软,减震效果好,从而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但对于运动性大的路面,减震弹簧承受着来自车轮的冲击力就大,减震的形变就大,从而使得汽车的运动性能差;而减震弹簧太硬时,在运动性较大的路面行驶,具有很强的运动性能,但由于太硬就会造成减震性能差,从而降低了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因此现有的减震装置很难平衡整个车体的舒适性和运动性问题。
[0003]现有技术缺点:车辆的舒适性和运动性相冲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很好的平衡车体舒适性能和运动性能的车轮悬挂。
[0005]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轮悬挂,包括车体、安装在该车体前部的前轮定位轴和安装在该车体后部的后轮轴,其关键在于:在所述车体和前轮定位轴之间均设有前支架,在所述车体和后轮轴之间均设有后支架,在所述车体上固定有与所述前支架对应的第一减震装置,在所述车体上固定有与所述后支架对应的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通过第一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前支架连接联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通过第二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后支架连接联动。
[0006]采用上述结构,车体在行驶过程中,车轮突然受到冲击力时,前轮定位轴或后轮轴上下震动,会带动前支架或后支架上下震动,从而通过滑轮联动结构将力分解后传递到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作用力能缓解冲击力,实现减震作用,而减震装置不与车轮直接作用,通过滑轮联动结构将弹力进行分解再传递到车轮,当需要运动的时候,减震弹力变得特别强硬;当需要舒适性的时候,减震弹力变得特别柔软,从而实现车体舒适性能和运动性能的平衡。
[0007]上述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的上方。
[0008]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将来自车轮上的冲击力传递到减震装置上,使滑轮联动结构对减震装置作用力的方向向下。
[0009]上述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均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与所述后轮轴之间。
[0010]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结构的安装更加的紧凑,方便安装。
[0011]上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包括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第一动滑轮和第一拉索,所述第一动滑轮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上,所述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和第三定滑轮固定于所述车体上,所述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动滑轮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定滑轮靠近所述前支架设置,所述第一拉索的一端与所述前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三定滑轮、第一定滑轮、第一动滑轮、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后与所述前支架固定连接。
[0012]采用上述结构,前支架带动第一拉索,第一拉索带动受力,将力传递到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第一、第二定滑轮与第一动滑轮呈三角形排列,将前支架受力一分为二后传递到第一减震装置,随着减震弹簧的伸缩,那么第一、第二定滑轮与第一动滑轮组成的三角形就会发生改变,那么减震弹簧的弹力分解成对拉索的拉力就会发生变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原则)弹簧伸得越长,分解后的力就越大。
[0013]上述前支架呈“7”字形结构,所述前支架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拉索的两端均固定在该短臂的外端;所述前支架的长臂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上方,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铰接。
[0014]采用上述结构,“7”字形结构的前支架,弧形结构的短臂使拉索受力均匀,能匀速带动拉索,其长臂将前轮定位轴与车身定位。所述支架可以为“7”字形结构以外的支架,只要将车身的重量通过拉过拉索承受到车轮上就行;减震弹簧可以用气弹簧、螺旋弹簧等。调整拉索的长度可以实现车身的高度调节以适应车辆的通过性。
[0015]上述第二滑轮传动结构包括第四定滑轮、第五定滑轮、第六定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二拉索,所述第二动滑轮连接在第二减震装置上,所述第四定滑轮、第五定滑轮和第六定滑轮固定于所述车体上,所述第四定滑轮和第五定滑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动滑轮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六定滑轮靠近所述后支架设置,所述第二拉索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六定滑轮、第四定滑轮、第二动滑轮、第五定滑轮、第六定滑轮后与所述后支架固定连接。
[0016]采用上述结构,后支架带动第二拉索,第二拉索带动受力,将力传递到第四、第五定滑轮,第四、第五定滑轮与第二动滑轮呈三角形排列,将后支架受力一分为二后传递到第二减震装置,随着减震弹簧的伸缩,那么第四、第五定滑轮与第三动滑轮组成的三解角形就会发生改变,那么减震弹簧的弹力分解成对拉索的拉力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原则)弹簧伸得越长分解后的力就越大。
[0017]上述后支架呈“7”字形结构,所述后支架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拉索的两端均固定在该短臂的外端;所述后支架的长臂位于所述后轮轴的上方,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铰接。
[0018]采用上述结构,“7”字形结构的后支架,弧形结构的短臂使拉索受力均匀,能匀速带动拉索,其长臂将后轮轴车身定位。所述支架可以为“7”字形结构以外的支架,只要将车身的重量通过拉过拉索承受到车轮上就行;减震弹簧可以用气弹簧、螺旋弹簧等。调整拉索的长度可以实现车身的高度调节以适应车辆的通过性。
[0019]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车轮悬挂,减震装置不与车轮直接作用,通过滑轮联动结构将冲击力进行分解,能很好的平衡车体的舒适性能和运动性能,且减震装置不易损坏,延长了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所示:一种车轮悬挂,包括车体1、安装在该车体I前部的前轮定位轴2和安装在该车体I后部的后轮轴3,所述前轮定位轴2的两端均设有前支架4,所述前支架4呈“7”字形结构,所述前支架4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前支架4的长臂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2上方,且与所述前轮定位轴2紧贴,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I铰接;所述后轮轴3的两端均设有后支架5,所述后支架5呈“7”字形结构,所述后支架5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后支架5的长臂位于所述后轮轴3的上方,且与所述后轮轴2紧贴,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I铰接。
[0023]在所述车体I上固定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前支架4对应的第一减震装置6,在所述车体I上固定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后支架5对应的第二减震装置7,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通过第一滑轮联动结构与对应的所述前支架4连接联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7通过第二滑轮联动结构与对应的所述后支架5连接联动。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和第二减震装置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的上方也可在下方。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第二减震装置7、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均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2与所述后轮轴3之间。
[0024]所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包括第一定滑轮8、第二定滑轮9、第三定滑轮10、第一动滑轮11和第一拉索12,所述第一动滑轮11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6上,所述第一定滑轮8、第二定滑轮9和第三定滑轮10固定于所述车体I上,所述第一定滑轮8和第二定滑轮9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动滑轮11下方的左右两侧也可位于所述第一动滑轮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定滑轮10靠近所述前支架4设置,所述第一拉索12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前支架4短臂的外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三定滑轮10、第一定滑轮8、第一动滑轮11、第二定滑轮9、第三定滑轮10后与对应所述前支架4短臂的外端固定连接。
[0025]所述第二滑轮传动结构包括第四定滑轮13、第五定滑轮14、第六定滑轮15、第二动滑轮16和第二拉索17,所述第二动滑轮16连接在第二减震装置7上,所述第四定滑轮13、第五定滑轮14和第六定滑轮15固定于所述车体I上,所述第四定滑轮13和第五定滑轮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动滑轮16下方的左右两侧也可位于所述第二动滑轮上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六定滑轮15靠近所述后支架5设置,所述第二拉索17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后支架5短臂的外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六定滑轮15、第四定滑轮13、第二动滑轮16、第五定滑轮14、第六定滑轮15后与对应的所述后支架5短臂的外端固定连接。
[0026]车体在行驶过程中,车轮突然受到冲击力时,前轮定位轴或后轮轴上下震动,会带动前支架或后支架上下震动,“7”字形结构的前支架和后支架,在杠杆作用原理下能扩大震动幅度,能灵敏的带动拉索,通过滑轮对力进行分解后传递到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作用力可以缓解冲击力,提高了运动性,进而实现减震作用,满足其舒适性,而减震装置不与车轮直接作用,通过滑轮联动结构将冲击力进行分解,降低了减震装置承担的冲击力,从而在减震装置起减震作用的同时,还保护了减震装置不受损坏。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轮悬挂,包括车体(I )、安装在该车体(I)前部的前轮定位轴(2)和安装在该车体(I)后部的后轮轴(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I)和前轮定位轴(2)之间均设有前支架(4),在所述车体(I)和后轮轴(3)之间均设有后支架(5),在所述车体(I)上固定有与所述前支架(4)对应的第一减震装置(6 ),在所述车体(I)上固定有与所述后支架(5 )对应的第二减震装置(7),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通过第一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前支架(4)连接联动,所述第二减震装置(7)通过第二滑轮联动结构与所述后支架(5)连接联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和第二减震装置(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第二减震装置(7)、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和第二滑轮联动结构均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2)与所述后轮轴(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轮联动结构包括第一定滑轮(8)、第二定滑轮(9)、第三定滑轮(10)、第一动滑轮(11)和第一拉索(12),所述第一动滑轮(11)连接在第一减震装置(6 )上,所述第一定滑轮(8 )、第二定滑轮(9 )和第三定滑轮(10)固定于所述车体(I)上,所述第一定滑轮(8)和第二定滑轮(9)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动滑轮(11)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定滑轮(10 )靠近所述前支架(4 )设置,所述第一拉索(12)的一端与所述前支架(4)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三定滑轮(10)、第一定滑轮(8)、第一动滑轮(11)、第二定滑轮(9)、第三定滑轮(10)后与所述前支架(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4)呈“7”字形结构,所述前支架(4)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拉索(12)的两端均固定在该短臂的外端;所述前支架(4)的长臂位于所述前轮定位轴(2)上方,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I)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轮传动结构包括第四定滑轮(13)、第五定滑轮(14)、第六定滑轮(15)、第二动滑轮(16)和第二拉索(17),所述第二动滑轮(16)连接在第二减震装置(7)上,所述第四定滑轮(13)、第五定滑轮(14)和第六定滑轮(15)固定于所述车体(I)上,所述第四定滑轮(13)和第五定滑轮(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动滑轮(16)下方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六定滑轮(15)靠近所述后支架(5)设置,所述第二拉索(17)的一端与所述后支架(5)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六定滑轮(15)、第四定滑轮(13)、第二动滑轮(16)、第五定滑轮(14)、第六定滑轮(15)后与所述后支架(5)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轮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5)呈“7”字形结构,所述后支架(5)的短臂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拉索(12)的两端均固定在该短臂的外端;所述后支架(5)的长臂位于所述后轮轴(3)的上方,该长臂的外端与所述车体(I)铰接。
【文档编号】B60G13/02GK203438799SQ201320549238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5日
【发明者】桑子荣, 桑航 申请人:桑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