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加热结构,包括两条分别布置在坐垫和靠背内的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温控器仅设置于靠背内,靠背内的加热线有部分线体缠绕于该温控器上。靠背内的加热丝采用0.5欧/米的加热线;坐垫内加热线可选择0.95欧/米的铁氟龙加热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体的电路形式。本实用新型结合坐垫、靠背受力方式的不同,成本角度考虑,靠背、坐垫可选择两种不同的加热线束,降低成本。将座椅的整体加热系统,进行合理线束布局,即满足高低挡的要求,又可降低双金属片温控器使用数量,保障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座椅加热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乘用座椅的加热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座椅电加热做为一款实用功能,已经进入了汽车领域。为能在寒冬的时候给乘客一个舒适的乘坐环境。正规生产厂都是在一些高配车型中加以应用此款功能,个别厂家或4S店只是套用现成的加热垫进行座椅改装。
[0003]目前市场上座椅电加热结构多种多样,加热垫位于座椅内部,一般分为高、低两个加热选择挡。且必须含有温控系统,防止温度过高引发的事故。但在低温加热挡时,电流较低,不会引起高温现象。目前在较为高档的汽车之中,应用的是全感式温控器(对座椅任何加热部分进行监控,局部出现高温即可智能断路)。这种温控器成本较高,80%的汽车生产厂往往选择,成本较低的双金属片温控器(温控器本身缠绕加热丝,当加热丝温度过高时,温控器断开。
[0004]现有的座椅电加热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0005]缺点1、为控制座椅靠背、坐垫温度,节省后期更换成本,生产厂家往往是靠背、坐垫各单独配备一个温控器,乃至双温控器。无形之中增加生产成本。
[0006]缺点2、在人员正常乘坐时,靠背与坐垫的受力比为1:10。目前靠背与坐垫所采用的加热线束均为同一款式线束,应用较多的是特氟龙加热线束,外层:特氟龙、内部加热丝及卡夫拉纤维。
[0007]因此,上述的常用设计无形之中造成了设计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则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成本降低且满足使用需求的座椅加热结构。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座椅加热结构,包括两条分别布置在坐垫和靠背内的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温控器仅设置于靠背内,靠背内的加热线有部分线体缠绕于该温控器上。
[0010]进一步,靠背内的加热丝采用0.5欧/米的加热线。
[0011]进一步,坐垫内加热线可选择0.95欧/米的铁氟龙加热线。
[0012]进一步,还包括双极三位开关,双极三位开关的两组触点分别包括一输入端和三个接点,三个接点分别为高温接点、低温接点和一空接的空挡接点,其中第一组触点(KI)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与第二组触点的输入端电连接;
[0013]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电连接一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正极,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负极电连接一限流电阻的一端,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电源的负极、双极三位开关的第二组触点(K2)的高温接点、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线的一端;[0014]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电连接一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正极,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负极电连接于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和限流电阻之间;
[0015]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还通过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一端;
[0016]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还通过另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温控器(TH)的一端,温控器(TH)的另一端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另一端,并且,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有部分线体(HBt)缠绕在温控器上,以便温控器能更好的感应加热丝温度的变化;
[0017]温控器(TH)还与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丝(HC)的另一端通过导线电连接;
[0018]第二组触点(K2)的低温接点空接。
[001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结合坐垫、靠背受力方式的不同,成本角度考虑,靠背、坐垫可选择两种不同的加热线束,降低成本。将座椅的整体加热系统,进行合理线束布局,即满足高低挡的要求,又可降低双金属片温控器使用数量,保障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加热丝在坐垫内的线路布局示意图;
[0022]图3是加热丝在靠背内的线路布局示意图;
[0023]图3a是图3中温控器(TH所示)所在位置的放大示意图,从图中可见,部分加热丝缠绕在温控器上。
[0024]图中:K1和K2分别代表同属于一个双极三位开关的第一和第二组触点,其中每一组触点有一个输入端和三个接点,分别为高温接点H1、低温接点Lo和中间的空挡接点而和Y分别指代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TH指代温控器;HB是设置于靠背区的加热线,其中HBt指代其缠绕与TH上的一段线路;HC指代设置于坐垫区的加热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002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成本最小化、功能又不缺少的座椅电加热结构。
[0027]因此,在分析现有结构设计的缺点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电加热结构解决思路的核心为:首先是温控器选择双金属片温控器,并且,坐垫处不放置温控器,将温控器仅放置于靠背处;其次,结合坐垫、靠背受力方式的不同,从成本和实用性角度考虑,靠背、坐垫可选择两种不同的加热线束,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保证了质量要求。并且,在上述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电路结构。具体如下:
[0028]如图1所示,包括双极三位开关、布置于靠背内的温控器和两条分别布置在坐垫和靠背内的加热线,其中,双极三位开关的两组触点分别包括一输入端和三个接点,三个接点分别为高温接点、低温接点和一空接的空挡接点,其中第一组触点(KI)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与第二组触点的输入端电连接;[0029]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电连接一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正极,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负极电连接一限流电阻的一端,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电源的负极、双极三位开关的第二组触点(K2)的高温接点、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线的一端;
[0030]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电连接一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正极,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负极电连接于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和限流电阻之间;
[0031 ] 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还通过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一端;
[0032]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还通过另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温控器(TH)的一端,温控器(TH)的另一端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另一端,并且,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有部分线体(HBt)缠绕在温控器上,以便温控器能更好的感应加热丝温度的变化;
[0033]温控器(TH)还与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丝(HC)的另一端通过导线电连接;
[0034]第二组触点(K2)的低温接点空接。
[0035]为方便组装和拆卸,布置于坐垫内途径的导线、布置于靠背内的途径的导线以及与双极三位开关传递过来的导线相互之间的连接可通过插接件来完成,如图1中B、0、Br所在位置的A、B、C和E、C、D所代表的插接件。
[0036]此加热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7]当双极三位开关接空挡接点时,处于不工作状态;
[0038]当双极三位开关接低温接点(Lo)时,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发出光亮,指代处于低温挡加热工作状态;靠背内的加热丝和坐垫内的加热丝两者串联;
[0039]当双极三位开关接高温接点(Hi)时,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发出光亮,指代处于高温挡加热工作状态;靠背内的加热丝(HB)和坐垫内的加热丝(HC)是处于并联的,电流直接经图中O所标示的导线经温控器分别传输经两个加热丝后流入电源负极。由温控器对温度进行整体控制。
[0040]考虑受力问题,温控器只选择受力较小的靠背表面,避免了坐垫上的挤压损伤。[0041 ] 为进一步节省成本,在考虑到受力不同的情况下,靠背内的加热丝采用0.5欧/米的加热线,抗膝压强度3000次合格的;坐垫内加热线可选择0.95欧/米的铁氟龙加热线,抗膝压强度10000次合格的。
[0042]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加热结构,包括两条分别布置在坐垫和靠背内的加热线,其特征在于:温控器仅设置于靠背内,靠背内的加热线有部分线体缠绕于该温控器上; 还包括双极三位开关,双极三位开关的两组触点分别包括一输入端和三个接点,三个接点分别为高温接点、低温接点和一空接的空挡接点,其中第一组触点(KI)的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的正极,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与第二组触点的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电连接一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正极,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的负极电连接一限流电阻的一端,限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电源的负极、双极三位开关的第二组触点(K2)的高温接点、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线的一端; 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电连接一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正极,低温支路发光二极管(Y)的负极电连接于高温支路发光二极管(G)和限流电阻之间; 第一组触点(Kl)的低温接点还通过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一端; 第一组触点(Kl)的高温接点还通过另一路导线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温控器(TH)的一端,温控器(TH)的另一端电连接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的另一端,并且,布置于靠背内的加热丝(HB)有部分线体(HBt)缠绕在温控器上,以便温控器能更好的感应加热丝温度的变化; 温控器(TH)还与布置于坐垫内的加热丝(HC)的另一端通过导线电连接; 第二组触点(K2)的低温接点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背内的加热丝采用0.5欧/米的加热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坐垫内加热线可选择0.95欧/米的铁氟龙加热线。
【文档编号】B60N2/56GK203623441SQ201320669604
【公开日】2014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王柳, 赵伟璞, 梁雪娇, 郝艳芳, 张淼, 许源源, 李刚, 李超, 寇云云, 赵吉安 申请人: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