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山地拖拉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拖拉机,尤其是可在山坡地仿形的山地拖拉机,属于农业机械。四轮山地拖拉机,包括底盘、发动机、操作系统、农具悬挂系统,其还包括:包括变速箱(7)、左摇臂(8)和/或右摇臂(5)以及驱动轮(9)的变速差高系统;包括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的前桥(2),左右拐轴(12),与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
【专利说明】四轮山地拖拉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拖拉机,尤其是可在山坡地仿形的山地拖拉机,属于农业机械。
【背景技术】
[0002]拖拉机基本分为四轮式拖拉机和两轮手扶拖拉机两种,基本在平地作业,当遇到山坡耕地或丘陵耕地,坡度较大时容易发生侧翻。专利ZL031531148山地拖拉机,基本解决了拖拉机的侧翻问题,但由于属于手扶式,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在山坡耕地作业的差高式四轮山地拖拉机。
[000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四轮山地拖拉机,包括底盘、发动机、操作系统、农具悬挂系统,其还包括:
[0006]包括变速箱7、左摇臂8和/或右摇臂5以及驱动轮9的变速差高系统;
[0007]包括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的前桥2,左右拐轴12,与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
[0008]前桥2通过两个轴销套接在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上,发动机4通过发动机机架6与大梁I连接,变速箱7用螺丝固定在大梁I上,右摇臂5和左摇臂8分别通过轴套套接在变速箱7上,驱动轮9套接在左摇臂8和右摇臂5上。
[0009]所述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上各有三个孔,其中,中间通孔用大梁销16连接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两端通孔分别通过轴销与左、右拐轴套13连接。左、右拐轴套13通过轴承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竖轴端上,左前轮11、右前轮3通过轴承分别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平轴端。左、右拐轴套13上设有上下两个通孔,分别通过拐轴销14与前桥上梁17以及前桥下梁18连接。
[0010]左摇臂8、右摇臂5分别和左、右摇臂盖23组成一个空腔,用于传动的动力链条24置于空腔内,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承22与变速箱半轴21连接,变速箱半轴21穿过左摇臂8、右摇臂5与置于空腔内的链轮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再将动力通过置于左摇臂8、右摇臂5内的传动链条24传递给从动链轮,从动链轮与驱动轮轴26通过花键配合连接,驱动轮轴26、调整螺母27与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与驱动轮9固定连接。
[0011]所述四轮山地拖拉机设有后驱动轮升降机构,其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液压缸34,其中,液压缸34 —端与变速箱7上的连接耳通过轴销活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销活动连接。
[0012]锁定器31包括外壳、支撑杆32和棘齿条33 ;支撑杆32上端和外壳活动连接,下端是一个斜齿,棘齿条33下端与左摇臂8、右摇臂5活动连接,上端与支撑杆32下端的斜齿
口四合。[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轮山地拖拉机,其具有左右两个摇臂,摇臂的一端分别与左右后驱动轮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变速箱连接。两个摇臂的上边各置一个液压油缸,油缸的后端和摇臂的后端(与驱动轮连接的一端)活动连接,油缸的前端另一端与机体连接,液压油缸的伸缩可带动左右摇臂的摆动,固定在摇臂上的驱动轮做上下运动,使拖拉机机身调整与地面的角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前桥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差高后左右驱动轮的结构及传动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后驱动轮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大梁2前桥
[0021]3右前轮4发动机
[0022]5右摇臂6发动机机架
[0023]7变速箱8左摇臂
[0024]9驱动轮11左前轮
[0025]12 拐轴13 拐轴套
[0026]14 拐轴销15 大梁前桥连接架
[0027]16 大梁销17 前桥上梁
[0028]18 前桥下梁21 变速箱半轴
[0029]22轴承23摇臂盖
[0030]24 传动链条25 密封圈
[0031]26驱动轮轴27调整螺母
[0032]31 锁定器 32 支撑杆
[0033]33 棘齿条 34 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进一步地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
[0035]四轮山地拖拉机包括底盘、发动机、操作系统,农具悬挂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由变速箱、摇臂、后轮、液压缸,锁定器组成的差高系统和前桥上梁、前桥下梁。左右拐轴按照平行四边形机构组成的前桥。
[003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桥2通过两个轴销套接在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上,大梁前桥连接架15通过螺丝紧固在大梁1上,发动机4通过发动机机架6与大梁1连接,变速箱7用螺丝固定在大梁I上。右摇臂5和左摇臂8分别通过轴套套接在变速箱7上。驱动轮9分别套接在右摇臂5和左摇臂8上。
[003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前桥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桥2包括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上各有三个孔,其中,中间通孔用大梁销16连接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两端通孔分别通过轴销与左、右拐轴套13连接。左、右拐轴套13通过轴承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竖轴端上,左前轮11、右前轮3通过轴承分别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平轴端。左、右拐轴套13上设有上下两个通孔,分别通过拐轴销14与前桥上梁17以及前桥下梁18连接。左、拐轴12,与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
[003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差高后左右驱动轮的结构及传动示意图,变速箱7、左摇臂8和/或右摇臂5以及驱动轮9组成了变速差高系统。其中,左摇臂8、右摇臂5分别和左、右摇臂盖23组成一个空腔,用于传动的动力链条24置于空腔内。为了防止尘土等进入空腔,保护轴承,在轴承外置一防尘密封圈25。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承22与变速箱半轴21连接,变速箱半轴21穿过左摇臂8、右摇臂5,与置于空腔内的链轮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再将动力通过置于左摇臂8、右摇臂5内的传动链条24传递给从动链轮,从动链轮与驱动轮轴26通过花键配合连接,驱动轮轴26、调整螺母27与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与驱动轮9螺丝连接。
[003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后驱动轮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四轮山地拖拉机的后驱动轮升降机构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液压缸34,其中,液压缸34 —端与变速箱7上的连接耳通过轴销活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销活动连接。
[0040]为了保护液压缸3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锁定器31,锁定器31包括外壳、支撑杆32和棘齿条33。支撑杆32上端和外壳活动连接,下端是一个斜齿,棘齿条33下端与左摇臂
8、右摇臂5活动连接,上端与支撑杆32下端的斜齿啮合。
【权利要求】
1.四轮山地拖拉机,包括底盘、发动机、操作系统、农具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 包括变速箱(7)、左摇臂(8)和/或右摇臂(5)以及驱动轮(9)的变速差高系统; 包括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的前桥(2),左右拐轴(12),与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 )组成了 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轮山地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前桥(2)通过两个轴销套接在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上,发动机(4)通过发动机机架(6)与大梁(I)连接,变速箱(7)用螺丝固定在大梁(I)上,右摇臂(5)和左摇臂(8)分别通过轴套套接在变速箱(7 )上,驱动轮(9 )套接在左摇臂(8 )和右摇臂(5 )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四轮山地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桥上梁(17)和前桥下梁(18)上各有三个孔,其中,中间通孔用大梁销(16)连接大梁前桥连接架(15),两端通孔分别通过轴销与左、右拐轴套(13)连接,左、右拐轴套(13)通过轴承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竖轴端上,左前轮(11)、右前轮(3)通过轴承分别套接在左、右拐轴(12)的平轴端,左、右拐轴套(13)上设有上下两个通孔,分别通过拐轴销(14)与前桥上梁(17)以及前桥下梁(18)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轮山地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左摇臂(8)、右摇臂(5)分别和左、右摇臂盖(23)组成一个空腔,用于传动的动力链条(24)置于空腔内,左摇臂(8 )、右摇臂(5 )通过轴承(22 )与变速箱半轴(21)连接,变速箱半轴(21)穿过左摇臂(8)、右摇臂(5)与置于空腔内的链轮通过花键连接在一起,再将动力通过置于左摇臂(8)、右摇臂(5)内的传动链条(24)传递给从动链轮,从动链轮与驱动轮轴(26)通过花键配合连接,驱动轮轴(26)、调整螺母(27)与左摇臂(8)、右摇臂(5)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与驱动轮(9)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四轮山地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轮山地拖拉机设有后驱动轮升降机构,其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液压缸(34),其中,液压缸(34)—端与变速箱(7)上的连接耳通过轴销活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摇臂(8 )、右摇臂(5 )通过轴销活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四轮山地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锁定器(31)包括外壳、支撑杆(32)和棘齿条(33);支撑杆(32)上端和外壳活动连接,下端是一个斜齿,棘齿条(33)下端与左摇臂(8)、右摇臂(5)活动连接,上端与支撑杆(32)下端的斜齿啮合。
【文档编号】B60K17/04GK203637501SQ201320699999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7日
【发明者】吴加志, 李安宁, 吕文杰, 张广云, 丁钟佑 申请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