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6418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它包括车体、车轮、前、后减阻挡板、前、后滑轨、前、后滚轮、前、后挡板把手及后挡板进水槽;前、后滑轨装配在车体两侧,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在两侧上部内侧装配的前、后滚轮与前、后滑轨配合,实现前后的移动;在车轮收起后,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前、后滚轮以及前、后滑轨到达指定位置将车轮包裹在内,起到减阻作用;后挡板进水槽设置在后减阻挡板上。本发明是在多栖车车体前后车轮收起后在两端处各加装一套类似推拉门式的减阻装置,解决由于多栖车在水中行驶阻力过大而导致的多栖车在设计和使用时无法同时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具体来说,是指一种配合车轮收起机构后可以减小轮式多栖车在水中的行驶阻力以及滩涂行驶阻力的机构,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地球陆地大约有50%的区域是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水中、诸如滩涂和水田等深松软及深淤泥路面,普通车辆无法涉足,然而民用和军用的需求又使人们不得不关注这些区域,于是便有了多栖车这种非常规的行走机构。
[0003]轮式多栖车辆由于既能适应路面行驶,又能在水中航行,同时配合其他机构还能在滩涂地带推进,适用于复杂的工况而备受推崇。现在的轮式多栖车虽大都已装有车轮收起机构,由于车体结构的复杂,车轮的曲面构造,使得低速行驶时多栖车摩擦阻力可达总阻力的70%,中高速时多栖车湍流严重增大了行驶阻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方便地将车轮包裹在车体内,可以改善车体周围流场,使水流冲击车轮产生的阻力减少,从而达到减小整车阻力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4]1、发明目的: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它是在多栖车车体前后车轮收起后在两端处各加装一套类似推拉门式的减阻装置,解决由于多栖车在水中行驶阻力过大而导致的多栖车在设计和使用时无法同时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的问题。
[0006]2、技术方案:
[0007]本发明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包括车体、车轮、前、后减阻挡板、前、后滑轨以及前、后滚轮和前、后挡板把手及后挡板进水槽;它们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是:前、后滑轨装配在车体两侧,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在两侧上部内侧装配的前、后滚轮与前、后滑轨配合,实现前后的移动;在车轮收起后,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前、后滚轮以及前、后滑轨到达指定位置将车轮包裹在内,起到减阻作用;后挡板进水槽设置在后减阻挡板上。
[0008]该车体是典型的多栖车体结构,车体前部为流线形,车体前部上表面弧度较小,以减小其迎风阻力,并形成较好的流场;驾驶员前方装有挡风玻璃,防止水花溅入,影响驾驶员视野;车体前部下方弧度较大,为的是在滩涂或水面中行驶时能使车头翘起,减小其行进时的阻力;车体后部在下端有一斜面,同时凹进去一个壳体大小将喷水推进装置包裹在内。车体作为骨架支撑驾驶室、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等各部分部件。
[0009]该车轮是能够适应滩涂路面的高花纹轮胎,结构上包括轮胎、轮毂、轮盘,轮胎固定在轮毂上,半轴通过螺栓和垫圈固定在轮盘上,轮盘通过固定螺栓和垫圈固定在轮毂上。在路面行驶时支撑并驱动整车前进,水中行驶时收起以减小阻力。
[0010]该前、后减阻挡板是借鉴推拉门的结构原理,整体是U字形结构,两端通过滚轮和滑轨与车体相连,在滩涂行驶和水中行驶时,车轮收起时前、后减阻挡板通过滑轨滑至车轮下方,将车轮包裹在内以减小行驶阻力。
[0011]该前、后滑轨是作为前、后减阻挡板与车体的连接装置及前、后减阻挡板的运动轨道,前、后导轨的两端有弧形阶梯,目的是在前、后减阻挡板到达工作位置时能够被限位固定。
[0012]该前、后滚轮是前、后减阻挡板与滑轨连接件,工作时在滑轨槽内滚动,从而带动前、后减阻挡板到达工作位置。
[0013]该前、后挡板把手是固定在前、后减阻挡板上的操纵装置,在前、后减阻挡板需要运动时通过操纵前、后挡板把手实现。
[001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况简介如下:
[0015]路上行驶时,两块前、后减阻挡板在车体中部,前减阻挡板在后减阻挡板外侧,两块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前、后滑轨槽的局部弯曲进行限位;
[0016]滩涂行驶时,利用沉浮结合式行走机构的原理减小行驶阻力,即将前轮收起,前减阻挡板通过前滑轨到达车体前端(利用滑轨槽限位固定)与车体配合支撑整车重量,后轮作为驱动轮继续工作;
[0017]水上行驶时,将前后车轮一同收起,并将前、后挡板通过前、后滑轨分别滑至车体前后两端并利用滑轨槽限位固定,将前后车轮包裹在前、后挡板内,减小行驶阻力。
[0018]3、本发明优点及功效在于:
[0019](I)机构原理简单。所述减阻机构是借鉴了推拉门的原理进行设计的,将推拉门换做无论是材料还是形状上与可以同车体进行配合的减阻挡板,以多栖车行驶阻力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根据工况需要改变挡板的位置已达到在各工况下都能实现减阻的目的。
[0020](2)结构简单,易实现。所述减阻机构是在配有车轮收放机构基础上,加装了滑轨、滚轮以及挡板等,结构简单、收效大。
[0021](3)应用前景广阔。装配有所述减阻机构的轮式多栖车,在设计时可以解决无法同时满足动力性和经济性要求的问题,能够满足足够大的整车设计自由度,利用沉浮结合式结构原理所装配多栖车可适应于滩涂工况,在军事和民用上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在陆上行驶时,装有减阻机构的轮式多栖车体示意图;
[0023]图2是在滩涂行驶时,装有减阻机构的轮式多栖车体示意图;
[0024]图3是在水上行驶时,装有减阻机构的轮式多栖车体示意图;
[0025]图4a是前减阻挡板仰视图;
[0026]图4b是后减阻挡板仰视图;
[0027]图4c是前、后减阻挡板左视图;
[0028]图5是减阻导向机构结构图。
[0029]图中序号说明如下:
[0030]1-车体2-车轮3-前减阻挡板4-后减阻挡板
[0031]5-前滑轨6-后滑轨 7-前滚轮8-后滚轮
[0032]9-前挡板把手 10-后挡板把手11-后挡板进水槽【【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4]如图1、图2、图3、图4a_c、图5所示,本发明的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包括车体1、车轮2、前减阻挡板3、后减阻挡板4、前滑轨5、后滑轨6、前滚轮7、后滚轮8、前挡板把手9、后挡板把手10及后挡板进水槽U。
[0035]各组成的位置关系是前滑轨5和后滑轨6装配在多栖车体I两侧,前减阻挡板3、后减阻挡板4通过在两侧上部内侧装配的前滚轮7和后滚轮8与前滑轨5和后滑轨6配合,实现前后的移动;在车轮2收起后,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前滚轮7和后滚轮8以及前滑轨5和后滑轨6到达指定位置将车轮2包裹在内,起到减阻作用。
[003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况如下:
[0037]见图1,路上行驶时,前减阻挡板3和后减阻挡板4在车体I中部,前挡板3在后挡板4外侧,两块挡板通过前、后滑轨的局部弯曲进行限位;
[0038]见图2,滩涂行驶时,利用沉浮结合式行走机构的原理减小行驶阻力,即将前车轮2收起,推动前挡板把手9将前减阻挡板3通过前滑轨5到达车体I前端(利用前滑轨槽限位固定)与车体I配合支撑整车重量,后车轮2作为驱动轮继续工作;
[0039]见图3,水上行驶时,将前后车轮2—同收起,推动前、后挡板把手9和10,将前减阻挡板3和后减阻挡板4分别通过前滑轨5和后滑轨6滑至车体I前后两端并利用滑轨槽限位固定,将前后车轮2包裹在挡板内,减小行驶阻力,喷水推进器通过后挡板进水槽11吸入来流作为推进水流,产生推进动力推动整车在水中前进。
【权利要求】
1.一种轮式多栖车减阻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车体、车轮、前、后减阻挡板、前、后滑轨、前、后滚轮、前、后挡板把手及后挡板进水槽;前、后滑轨装配在车体两侧,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在两侧上部内侧装配的前、后滚轮与前、后滑轨配合,实现前后的移动;在车轮收起后,前、后减阻挡板通过前、后滚轮以及前、后滑轨到达指定位置将车轮包裹在内,起到减阻作用;后挡板进水槽设置在后减阻挡板上; 该车体是多栖车体结构,车体前部为流线形,车体前部上表面弧度较小,以减小其迎风阻力,并形成较好的流场;驾驶员前方装有挡风玻璃,防止水花溅入,影响驾驶员视野;车体前部下方弧度较大,为的是在滩涂或水面中行驶时能使车头翘起,减小其行进时的阻力;车体后部在下端有一斜面,同时凹进去一个壳体大小将喷水推进装置包裹在内;车体作为骨架支撑驾驶室、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各部分部件; 该车轮是能够适应滩涂路面的高花纹轮胎,其结构包括轮胎、轮毂、轮盘,轮胎固定在轮毂上,半轴通过螺栓和垫圈固定在轮盘上,轮盘通过固定螺栓和垫圈固定在轮毂上;在路面行驶时支撑并驱动整车前进,水中行驶时收起以减小阻力; 该前、后减阻挡板是借鉴推拉门的结构原理,整体是U字形结构,两端通过滚轮和滑轨与车体相连,在滩涂行驶和水中行驶时,车轮收起时前、后减阻挡板通过滑轨滑至车轮下方,将车轮包裹在内以减小行驶阻力; 该前、后滑轨是作为前、后减阻挡板与车体的连接装置及前、后减阻挡板的运动轨道,前、后导轨的两端有弧形阶梯,目的是在前、后减阻挡板到达工作位置时能够被限位固定;该前、后滚轮是前、后减阻挡板与滑轨连接件,工作时在滑轨槽内滚动,从而带动前、后减阻挡板到达工作位置; 该前、后挡板把手是固定在前、后减阻挡板上的操纵装置,在前、后减阻挡板需要运动时通过操纵前、后挡板把手实现。
【文档编号】B60F5/00GK104149564SQ201410432120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8日
【发明者】高峰, 高宏志, 徐国艳, 丁能根, 孙宗凯, 解晓琳, 王宇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