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9643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辐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条,包括一杆体,该杆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杆体的第一端供连接于一自行车的轮圈,该杆体的第二端具有一头部,该头部供连接于一花毂,该杆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线方向界定有一第一方向,该头部最远离该第一端的一端沿该第一方向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背对该杆体的第一端,藉此,该杆体通过该凹槽能吸收与花毂产生撞击时产生的力量,使本实用新型而能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避免该杆体的头部因撞击而产生变形。
【专利说明】辐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辐条,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用的辐条。
【背景技术】
[0002]已知的辐条,用于供连接一自行车的轮圈及一花毂,请参见中国台湾专利TWM463202号创作,辐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头端与一自由端,辐条由以各该自由端分别穿设于一自行车花毂的各该通孔,且辐条经由花毂的剖槽移动至定位槽端并以其头端抵顶于定位槽端,辐条的自由端连接于一轮圈,然而,此种结构的辐条的头端是概呈弯折状且为实心的结构,如此一来,当轮圈在行进时遇较巅颇的路面或坑洞时,轮圈与辐条的自由端互相挤压而产生挤压的力量,进而传导至辐条的头端,造成辐条的头端与花毂之间彼此碰撞挤压,由于辐条为弯折状且呈实心的结构,使辐条的头端不具有缓冲的弹性空间而容易导致辐条的头端与花毂彼此撞击而产生断裂等情况,进而造成安全的问题,故,已知辐条的结构仍未臻理想,仍有待本业界人士探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辐条,能具有较佳的缓冲力而使该杆体不易产生变形等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条,包括一杆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杆体的第一端供连接于一自行车的轮圈,该杆体的第二端具有一头部,该头部供连接于一花毂,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连线方向界定有一第一方向,该头部最远离该第一端的一端沿该第一方向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背对该杆体的第一端。
[0006]所述凹槽具有一相对所述开口的底部,该开口至所述底部的距离定义为该凹槽的深度,该凹槽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
[0007]所述凹槽的轮廓概呈球形,另包含一球形的补强件,该补强件设于所述头部,该补强件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而被限位于该凹槽内。
[0008]所述凹槽具有一开口及一相对该开口的底部,该开口至所述底部的距离定义为该凹槽的深度,该凹槽的最小宽度不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
[0009]所述杆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一中间区段,该杆体的直径自该第一端朝所述中间区段渐缩且自该中间区段朝该第二端渐增。
[0010]所述杆体的头部的轮廓概呈球状的结构。
[0011]所述杆体的头部的轮廓概呈方形块状的结构。
[0012]所述头部凹槽的开口该端朝内接合形成一封闭顶端。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藉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辐条,该杆体的第二端具有该凹槽而能吸收撞击而产生的撞击力量而能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避免该杆体的头部因撞击而产生变形或断裂等问题发生。【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2]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号:1、3、4、5、6:杆体;11:第一端;111:螺纹段;12:第二端;13、33、43、53、63:头部;14、34、54、64:凹槽;2:补强件;642:封闭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0025]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条,包括一杆体1,由金属材制程,较佳者为招金属。该杆体I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11及一第二端12,该杆体I的第一端11供连接于一自行车的轮圈(图未示),较佳地,该杆体I的第一端11具有螺纹段111而能供螺锁于该轮圈,该杆体I的第二端12具有一头部13,该头部13供连接于一花毂,其中该杆体I的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连线方向界定有一第一方向,该第一方向实际上为该杆体I的长度方向,该头部13最远离该第一端11的一端沿该第一方向凹设有一凹槽14,该凹槽14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背对该杆体I的第一端11,换言之,该杆体I的头部13概呈空心状而使该头部13具有一缓冲的空间而能吸收撞击时产生的拉力。其中该杆体I的头部13的径宽较大于该杆体I在其他位置的径宽,更清楚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该杆体I的头部13的轮廓概呈球状的结构且该杆体I为铝制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该杆体4、5的头部43、53的轮廓也可概呈方形块状的结构,且该杆体4、5为铁制的结构。
[0026]要说明的是,该凹槽14具有一相对该开口的底部,该凹槽14的开口至底部的距离定义为该凹槽14的深度,该凹槽14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14在该开口的宽度大小,更清楚地说,该凹槽14的轮廓概呈球形,即该凹槽14的宽度大小自其开口朝该底部渐宽直至最大宽度后更进一步朝该底部渐缩,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另包含一球形的补强件2,该凹槽14设于该头部13,该凹槽14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14的开口的宽度大小而被限位于该凹槽14内,藉此以增加该头部13的结构强度避免其产生变形。可理解的是,在其他可能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该补强件,例如图5、图6及图8所示,该头部33、53的凹槽34、54的最小宽度不大于该凹槽34、54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更仔细地说,该凹槽34、54最大宽度等于该凹槽34、54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且该凹槽34、54的底部呈凹弧状。
[0027]该杆体I的第一端11与该第二端12之间具有一中间区段,该杆体I的直径自该第一端11朝该中间区段渐缩且自该中间区段朝该第二端12渐增,换言之,该杆体I于该第一端11及该第二端12的直径宽度大于该杆体I其他位置的直径宽度,如此一来,由于该杆体I的第一端11与该第二端12分别连接自行车的轮圈及花毂,即相较于该杆体I的中间区段而言,该杆体I的第一端11与该第二端12承受较大拉力而容易产生变形,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该杆体I的第一端11及该第二端12的直径宽度较宽而能使结构强度较佳而不易产生变形,此外,通过该杆体I的粗细不同不仅可降低该杆体I的生产材料成本且也使该杆体I较为轻量化,更重要的是,当该自行车的轮圈转动时也可降低风阻而令骑乘者较为省力。
[0028]藉此,实际使用时,请参考图1至图4,该杆体I的第二端12供连接于该花毂,由于该头部13凹设有一凹槽14,藉此,除了能使该杆体I为轻量化之外,当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时遭遇较巅颇的路面或坑洞时,由于自行车的轮圈会与该杆体I彼此碰撞拉扯,使该花毂与该杆体I彼此之间也会产生撞击拉力,通过该凹槽14能使该杆体I的第二端12(即该杆体I的头部13)能具有一压缩的空间而作为弹性的缓冲的功效,避免该杆体I的头部13因撞击的拉力而产生变形。
[0029]另参照图9,为本实用新型辐条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的辐条具有一杆体6,该杆体6 —端形成有一扩大状的头部63,该头部63内部形成有一概呈球形的凹槽64,该凹槽64对应开口该端朝内滚压接合成一封闭顶部642,藉此令该辐条头部的内部形成中空状的凹槽,以获得上述开口凹槽态样辐条相同结构强度,又能兼具减轻辐条重量功能。
[00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辐条,结构精简且实用,该杆体的头部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能吸收撞击时产生的力量而能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避免该杆体的头部因撞击而产生变形,实极具进步的功效。
【权利要求】
1.一种辐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杆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杆体的第一端供连接于一自行车的轮圈,该杆体的第二端具有一头部,该头部供连接于一花毂,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连线方向界定有一第一方向,该头部最远离该第一端的一端沿该第一方向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具有一开口,该开口背对该杆体的第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一相对所述开口的底部,该开口至所述底部的距离定义为该凹槽的深度,该凹槽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轮廓概呈球形,另包含一球形的补强件,该补强件设于所述头部,该补强件的最大宽度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而被限位于该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具有一开口及一相对该开口的底部,该开口至所述底部的距离定义为该凹槽的深度,该凹槽的最小宽度不大于该凹槽在其开口的宽度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具有一中间区段,该杆体的直径自该第一端朝所述中间区段渐缩且自该中间区段朝该第二端渐士豳>曰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头部的轮廓概呈球状的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的头部的轮廓概呈方形块状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凹槽的开口该端朝内接合形成一封闭顶端。
【文档编号】B60B1/00GK203766394SQ201420013006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9日
【发明者】蔡杜淑姿 申请人:蔡杜淑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