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195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1)具有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的一对座椅调整机构(10、20)、配置为在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偏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10)而远离另一方(20)的驱动源(40)、以及从驱动源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30),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一方(10)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的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与向另一方(20)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的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中,存在使用电动马达对座椅调整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的装置。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使用电动马达对作为座椅调整机构的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对椅背(靠背)相对于椅垫(就座部)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
[0003]倾斜调整机构分别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左右。倾斜调整机构以能够对椅背相对于椅垫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的方式对椅垫与椅背进行连接。左右一对倾斜调整机构被连结轴(连结部件)连结。一对倾斜调整机构分别安装于连结轴的两端部。电动马达使连结轴旋转。旋转的连结轴对一对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而对椅背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4876号公报
[0005]通常,电动马达配置在椅背中。若将电动马达配置在椅背的正中,则与人的背部、腰部相碰,因此通常,电动马达配置为偏向椅背的左右任意一方。
[0006]近年来,为了实现轻型化,要求使连结轴变细。在使连结轴变细的情况下,往往远离电动马达的一侧的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扭转角)比靠近电动马达的一侧的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大。连结轴的横截面的形状沿轴线方向恒定,因此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与从输入旋转力的部分到端部的距离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在以相同的扭矩对左右的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的情况下,远离电动马达的端部的旋转角比靠近电动马达的端部的旋转角大。若连结轴的两端部的旋转角不同,则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起动后的初期,一对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量产生差异。动作量的差异使另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开始时期与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开始时期相比延迟。其结果,乘客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起动后的初期感到不协调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0007]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0008]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I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具有: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驱动源,上述驱动源配置为在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靠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而远离另一方;以及连结部件,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驱动源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上述连结部件的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上述一方传递上述驱动力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与上述连结部件的向上述另一方传递上述驱动力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小。[00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以使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与相对于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相等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其中,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是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输入至所述连结部件的位置,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是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输出的位置,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是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二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输出的位置。
[00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在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的第一扭矩与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第二扭矩不同的情况下,以在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一扭矩,在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二扭矩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
[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不同。
[00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5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不同。
[00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6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一体。
[00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7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分体。
[001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8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是倾斜调整机构、座椅滑动机构、座椅升降机构、座椅俯仰机构、或者椅垫调整机构。
[00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9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
[001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0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小。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不基于实施例1的座椅调整装直的图。
[0021]图2是表示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图。
[0022]图3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3]图4是表示安装有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的驱动力输入位置的图。[0024]图5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5]图6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6]图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7]图8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9]L...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10…第一倾斜调整机构(座椅调整机构);20…第二倾斜调整机构(座椅调整机构);30、130、230、330、430…连结轴(连结部件);31、131、231、331、431…第一部分;32、132、232、332、432…第二部分;40...电动马达(驱动源);50…车辆用座椅;Φ1、Φ11、Φ21、Φ31、Φ41 …第一扭转刚性;Φ2、Φ12、Φ22、Φ32、Φ42…第二扭转刚性。【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的图。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具有作为座椅调整机构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靠背角度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靠背角度调整机构)20、对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进行连结的连结轴(连结部件)30、用于使连结轴30旋转的电动马达(驱动源)40。
[0033]连结轴30是具有不同的横截面的形状的带有阶梯的棒。连结轴30由小径的第一部分31与大径的第二部分32构成。连结轴30在小径的第一部分31与大径的第二部分32之间形成有阶梯部33。连结轴30是将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传递至多个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倾斜调整机构20的驱动传递部件。
[0034]电动马达40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第一调整机构)10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第二调整机构)20之间经由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36与连结轴30连接。齿轮36在设置于连结轴30的小径的第一部分31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O安装于连结轴30。齿轮36以与连结轴30 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连结轴30。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至齿轮36。
[0035]电动马达40经由齿轮36使连结轴30旋转。电动马达40配置为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之间的中心以外的位置偏向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任意一方。在本实施例中,电动马达40远离第二倾斜调整机构(另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20,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10的附近经由齿轮36与连结轴30连接。
[0036]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分别安装于车辆用座椅50(图2)的左右。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具有第一转动部12。若第一转动部12旋转,则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动作。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具有第二转动部22。若第二转动部22旋转,则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动作。
[0037]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转动部12在设置于连结轴30的第一端部34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安装于连结轴30的第一部分31。第一转动部12通过连结轴30而旋转。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在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从第一部分31经由第一转动部12输出至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
[0038]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转动部22在设置于连结轴30的第二端部35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安装于连结轴30的第二部分32。第二转动部22通过连结轴30而旋转。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在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从第二部分32经由第二转动部22输出至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
[0039]图2是表示安装于车辆用座椅50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图。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具有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相同的构造或者对称的构造,并具有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相同的作用。
[0040]车辆用座椅50由椅垫(就座部)52与椅背(靠背)54构成。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以能够对椅背54相对于椅垫52的靠背角度α进行调整的方式将椅背54连接为能够相对于椅垫52转动。
[0041]若通过电动马达40使连结轴30旋转,则连结轴30使第一转动部12以及第二转动部22旋转。若第一转动部12以及第二转动部22旋转,则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动作,从而对椅背54的靠背角度α进行调整。
[0042]图3是用于对具有阶梯部33且外径在阶梯部33变化的实心的连结轴3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为了说明,图3简要地示出了连结轴30。图3的(a)图是连结轴30的第一端部34 —侧的侧视图,图3的(b)图是连结轴30的主视图,图3的(c)图是连结轴30的第二端部35 —侧的侧视图。
[0043]在图3中,连结轴30的横截面示出为圆形。但是,连结轴30的横截面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或者椭圆形。另外,连结轴30也可以为花键轴(有齿轴spline shaft)或者锯齿形花键轴。
[0044]齿轮36安装于连结轴30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O在阶梯部33的附近设置于小径的第一部分31。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图4是表示安装有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的驱动力输入位置的图。如图4的(a)图所示,也可以将从电动马达40向连结轴30传递驱动力的齿轮46安装于设于阶梯部33的附近的大径的第二部分32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3。或者,如4的(b)图所示,也可以将从电动马达40向连结轴30传递驱动力的齿轮47安装于设于阶梯部33的位置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4。齿轮47安装于小径的第一部分31与大径的第二部分32双方。另外,如图4的(c)图所示,在连结轴30由小径轴38与大径轴39两个独立的轴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从电动马达40向连结轴30传递驱动力的齿轮48安装于设于小径轴38与大径轴39之间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5。齿轮48具有对小径轴38进行固定的固定部48a与对大径轴39进行固定的固定部48b,从而作为对小径轴38与大径轴39进行结合的结合部件发挥功能。
[0045]参照图3,第一部分31的横截面为直径Dl的圆形。第二部分32的横截面为直径D2的圆形。第一部分31的扭转刚性与第二部分32的扭转刚性不同。由于第一部分31的直径Dl比第二部分32的直径D2小,所以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比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小。
[0046]驱动力输入位置PO与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之间的长度LI比驱动力输入位置PO与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之间的长度L2短。驱动力输入位置PO设置于阶梯部33的附近,因此能够概略地将连结轴30的第一部分31的长度视为LI,将第二部分32的长度视为L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较短的长度LI的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1比较长的长度L2的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小(Φ1 < Φ2)。
[0047]为了对椅背54相对于椅垫52的靠背角度α进行调整,在使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起动时,将为了使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动作而必要的第一扭矩Tl与为了驱动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而必要的第二扭矩Τ2设为相等(Τ1=Τ2)。为了不给乘客造成不协调的感觉,而将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PO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转动部12的旋转角(动作量)Θ I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转动部22的旋转角(动作量)Θ 2设为相同。在该情况下,若剪切弹性系数恒定且扭矩相同,则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1和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的比,与第一部分31的长度LI和第二部分32的长度L2的比成正比。即,长度越长越需要使较大的扭转刚性增大。
[0048]为了使扭转刚性增大,只要使截面二次极矩增大即可。
[0049]在本实施例中,剖面形状为圆形,因此第一部分31的直径Dl和第二部分32的直径D2的比与长度LI和L2的比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例如,在LI: L2=l: 16时,只要Dl: D2=l: 2即可。如上,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截面二次极矩不同,从而能够对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与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进行设定。
[0050]或者,还能够通过改变材料的剪切弹性系数来改变扭转刚性。通过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材料不同而使剪切弹性系数不同,从而能够对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与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进行设定。
[0051]根据本实施例 ,在起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的电动马达40后的初期,能够减少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PO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处的连结轴30的旋转角Θ I与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处的连结轴30的旋转角Θ 2的差异。因此,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的动作开始时,能够使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同步地动作,从而不会对乘客给予不协调的感觉。
[0052]但是,当在车辆用座椅50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 —侧存在座椅安全带等的滑动阻力的情况下,为了驱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而必要的第一扭矩Tl比为了驱动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而必要的第二扭矩T2大(Τ1Χ 2)。
[0053]即,存在多个座椅调整机构中的一个扭矩比其他的座椅调整机构的扭矩大的情况。在上述的情况下,若剪切弹性系数恒定且长度的比恒定,则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与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的比,与第一扭矩Tl与第二扭矩T2的比成正比。即,扭矩越大越需要使扭转刚性增大。在用于驱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扭矩Tl与用于驱动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扭矩T2不同的情况下,以在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产生第一扭矩Tl、在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产生第二扭矩T2的方式,对第一扭转刚性Φ I以及第二扭转刚Φ2进行设定。通过考虑第一扭矩Tl与第二扭矩T2的比,对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与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 2适当地进行设定,从而能够使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转动部12的旋转角Θ I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转动部22的旋转角Θ2相同。
[0054]此外,也存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驱动所必要的第一扭矩Tl比第二倾斜调整机构10的驱动所必要的第二扭矩T2更大,较短长度LI的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 I比较长长度L2的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大的情况(Φ1>Φ2)。[0055]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连结轴30而言,通过使其直径不同而使其横截面的形状不同。但是,例如也可以将第一部分31的横截面设为四边形,将第二部分32的横截面设为六边形,从而在连结轴30的中途使横截面的形状不同。由此,能够使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的扭转刚性不同。
[00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形成为一体。但是,第一部分31与第二部分32也可以分体。例如,如图4的(c)图所示,也可以由分体的第一部分38与第二部分39构成连结轴30,通过齿轮48对第一部分38与第二部分39进行连接。第一部分38与第二部分39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由剪切弹性系数不同的其他的材料(例如,钢铁与树脂)形成,从而能够使第一部分38与第二部分39的扭转刚性不同。
[0057]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连结轴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扭转刚性不同,从而能够减少工作开始初期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因此,第一倾斜调整机构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几乎同时地开始动作,因此不会给乘客造成不协调的感觉。
[0058][实施例2]
[0059]接下来,参照图5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基于实施例2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除了连结轴的形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不同之外,具有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实施例2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连结轴130进行说明。
[0060]连结轴也可以为外径恒定而壁厚逐渐变化的中空轴。图5是用于对外径恒定且内径逐渐变化的中空的连结轴13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为了说明,图5简要地示出了连结轴130。图5的(a)图是连结轴130的第一端部134—侧的侧视图,图5的(b)图是连结轴130的主视图,图5的(c)图是连结轴130的第二端部135 —侧的侧视图。
[0061]连结轴130的外径Dll恒定。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在第一端部134的附近配置于连结轴130的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靠近齿轮的第一端部134的内径D12比远离齿轮的第二端部135的内径D13大。中空的连结轴130的内径从第一端部134的内径D12向第二端部135的内径D13线性地缩小(D12>D13)。S卩,中空的连结轴130的壁厚从第一端部134向第二端部135逐渐增厚。
[0062]安装有齿轮(未图示)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lO与将连结轴130的第一端部134安装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ll之间的第一部分131的长度L11,比驱动力输入位置PlO与将连结轴130的第二端部135安装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12之间的第二部分132的长度L12短。
[0063]较短长度Lll的第一部分1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11比较长长度L12的第二部分1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12小(Φ11〈Φ12)。
[0064]由此,实施例2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0065]另外,通过将连结轴的外径设为恒定,即,通过将连结轴的横截面的轮廓形状设为恒定,能够使第一转动部12的构造与第二转动部22的构造共通化。由此,也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0066][实施例3]
[0067]接下来,参照图6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基于实施例3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除了连结轴的形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不同之外,具有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实施例3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连结轴230进行说明。
[0068]连结轴也可以为壁厚恒定,外径逐渐变化的中空轴。图6是用于对壁厚恒定且外径逐渐变化的中空的连结轴23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为了说明,图6简要地示出了连结轴230。图6的(a)图是连结轴230的第一端部234 —侧的侧视图,图6的(b)图是连结轴230的主视图,图6的(c)图是连结轴230的第二端部235 —侧的侧视图。
[0069]中空的连结轴230的壁厚t恒定。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在第一端部234的附近配置于连结轴230的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靠近齿轮的第一端部234的外径D21比远离齿轮的第二端部235的外径D22小(D21 < D22)。连结轴230的外径从第一端部234的外径D21向第二端部235的外径D22线性地增大。靠近齿轮的第一端部234的内径D23比远离齿轮的第二端部235的内径D24小(D23 < D24)。中空的连结轴230的内径从第一端部234的内径D23向第二端部235的内径D24线性地增大。
[0070]安装有齿轮(未图示)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20与将连结轴230的第一端部234安装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21之间的第一部分231的长度L21,比驱动力输入位置P20与将连结轴230的第二端部235安装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22之间的第二部分232的长度L22短。
[0071]较短长度L21的第一部分2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21比较长长度L22的第二部分2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22小(Φ21 < Φ22)。
[0072]由此,实施例3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0073][实施例4]
[0074]接下来,参照图7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基于实施例4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除了连结轴的形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不同之外,具有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实施例4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连结轴330进行说明。
[0075]连结轴也可以为外径恒定,具有带阶梯的内径的中空轴。图7是用于对外径恒定且具有带阶梯的内径的中空的连结轴33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为了说明,图7简要地示出了连结轴330。图7的(a)图是连结轴330的第一端部334 —侧的侧视图,图7的(b)图是连结轴330的主视图,图7的(c)图是连结轴330的第二端部335 —侧的侧视图。
[0076]连结轴330的外径D31恒定。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在第一端部334的附近配置于连结轴330的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靠近齿轮的第一端部334的内径D32比远离齿轮的第二端部335的内径D33大(D32>D33)。连结轴330的中空部的横截面形状在中途的阶梯部333变化。
[0077]安装有齿轮(未图示)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30与将连结轴330的第一端部332安装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31之间的第一部分331的内径D32,比驱动力输入位置P30与将连结轴330的第二端部335安装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32之间的第二部分332的内径D33大。第一部分331的长度L31比第二部分332的长度L32短。
[0078]较短长度L31的第一部分3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31比较长长度L32的第二部分3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32小(Φ31〈Φ32)。
[0079]由此,实施例4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0080][实施例5]
[0081]接下来,参照图8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基于实施例5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除了连结轴的形状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不同之外,具有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实施例5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连结轴430进行说明,
[0082]连结轴也可以为外径恒定且具有中空部分与实心部分的轴。图8是用于对外径恒定且具有中空部分与实心部分的连结轴43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为了说明,图8简要地示出了连结轴430。图8的(a)图是连结轴430的第一端部432 —侧的侧视图,图8的(b)图是连结轴430的主视图,图8的(c)图是连结轴430的第二端部435 —侧的侧视图。
[0083]连结轴430的外径D41恒定。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在第一端部432的附近配置于连结轴430的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安装有齿轮(未图示)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40与连结轴430的第一端部432安装于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P41之间的第一部分431为内径D42的中空部分。驱动力输入位置P40与连结轴430的第二端部435安装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P42之间的第二部分432为实心部分。
[0084]第一部分431的长度L41比第二部分432的长度L42短。
[0085]较短长度L41的第一部分431的第一扭转刚性Φ41比较长长度L42的第二部分432的第二扭转刚性Φ42小(Φ41〈Φ42)。
[0086]由此,实施例5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0087]在图5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2至实施例5中,示出了连结轴130、230、330、以及430的横截面为圆形。但是,与实施例1相同,连结轴130、230、330、以及430的横截面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或者椭圆形。另外,连结轴30也可以为花键轴(有齿轴spline shaft)或者锯齿形花键轴。再者,连结轴130、230、330、以及430的中空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边形或者椭圆形。
[0088]此外,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初期驱动所必要的扭矩大致相同,因此与长度较长的部分的扭转刚性相比减小长度较短的部分的扭转刚性。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的初期驱动所必要的扭矩比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的扭矩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相比增大连结轴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由此,能够使连结轴的两端部的旋转角大致相同。
[0089]此外,连结轴的两端部的旋转角只要在设计方面相同即可,实际上制作的情况下的旋转角的些许误差也包含于大致相同的旋转角内。另外,不给乘客造成不协调的感觉的旋转角的差异包含于大致相同的旋转角内。
[0090]根据以上的实施例,在从驱动力输入部件经由连结部件向多个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的情况下,通过使连结部件的多个部分的扭转刚性不同,能够减少多个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由此,在起动时,能够使多个座椅调整机构同时动作。[0091]本实施例作为座椅调整机构以倾斜调整机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倾斜调整机构。作为座椅调整机构除了倾斜调整机构之外,能够使用座椅滑动机构、座椅升降机构、座椅俯仰机构、或者椅垫调整机构等。
[0092]座椅滑动机构是对车辆用座椅相对于乘坐物的地面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座椅调整机构。座椅升降机构是对车辆用座椅相对于乘坐物的地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座椅调整机构。座椅俯仰机构是对车辆用座椅相对于乘坐物的地面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进行调整的座椅调整机构。椅垫调整机构是对椅垫的形状进行调整的座椅调整机构。
[0093]在利用驱动源的驱动力驱动对一对上述座椅调整机构进行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中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配置为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靠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而远离另一方;以及 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 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另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与相对于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相等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其中,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是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向所述连结部件输入的位置,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是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输出的位置,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是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二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输出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的第一扭矩与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第二扭矩不同的情况下,以在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一扭矩,在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二扭矩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分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是倾斜调整机构、座椅滑动机构、座椅升降机构、座椅俯仰机构、或者椅垫调整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小。
【文档编号】B60N2/22GK203766553SQ201420131673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二本松英雄, 藤田芳洋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