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轴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798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轴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轴固定支架,其包括定位件和固定件,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软轴相适配的第一软轴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定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固定件安装至车身上的安装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轴固定支架通过第一软轴孔将软轴定位在定位件中,第一软轴孔与软轴相适配,可有效地避免软轴的晃动,从而保护软轴,并且固定件与定位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方便地安装或拆卸软轴。
【专利说明】一种软轴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操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软轴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的变速操纵系统中的软轴连接驾驶室内选换挡把手和变速器上的选换挡摇臂,以实现汽车的选换挡功能,变速操纵系统可包括一根软轴或两根软轴。软轴在车身内走线布置时需要定位,以避免其与周边零部件相干涉。
[0003]如图1所示,现有的软轴固定支架Γ为一管夹,上述管夹通过固定螺栓W固定在车身内,由于这种固定方式在无法避免软轴3'在管夹内因车辆行驶的震动而晃动,软轴3'易与管夹或软轴3'彼此之间相互摩擦,导致软轴3'外层磨损,影响驾乘人员变速操纵时的舒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定位效果好,可有效保护软轴的软轴固定支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轴固定支架包括定位件和固定件,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软轴相适配的第一软轴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定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固定件安装至车身上的安装孔。
[0006]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软轴孔相通的开口,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轴向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第一软轴孔。
[0007]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0008]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内壁上还均匀布置有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凹槽。
[0009]优选地,所述定位件包括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所述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上各具有所述第一软轴孔的一半。
[0010]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上设置限位凸起,所述固定件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固定部。
[0011]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具有两条,且两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径向方向分布。
[0012]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上还设置有第二软轴孔,所述第一软轴孔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二软轴孔的中心轴相平行。
[0013]优选地,所述定位件为橡胶材质。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轴固定支架通过第一软轴孔将软轴定位在定位件中,第一软轴孔与软轴相适配,可有效地避免软轴的晃动,从而保护软轴,并且固定件与定位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方便地安装或拆卸软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现有的软轴固定支架的使用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软轴固定支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软轴固定支架的实施例的爆炸图。
[0018]图中标示如下:
[0019]软轴固定支架-P,固定螺栓-2 ^,软轴-3 ^,定位件-1,第一软轴孔-11,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12,开口-12,限位凸起-13,第二软轴孔-14,固定件-2,安装孔-21,固定部-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轴固定支架,其包括定位件I和固定件2,所述定位件I上设置有与软轴相适配的第一软轴孔11,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定位件I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2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固定件2安装至车身上的安装孔21,通过螺栓或螺钉穿过安装孔21将固定件安装在车身上,上述固定件2与定位件I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通过卡扣等方式实现。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轴固定支架通过第一软轴孔11将软轴定位在定位件I中,第一软轴孔11与软轴相适配,软轴可较好地定位在第一软轴孔11中,从而有效地避免软轴在行车过程中晃动,避免软轴外层磨损,并且固定件2与定位件I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方便地安装或拆卸软轴,使用便利。
[0024]本实用新型的定位件I的结构可为一体式或分体式,如图2和图3中的实施例所示,定位件I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定位件I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软轴孔11相通的开口 12,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开口 12沿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轴向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开口 12贯穿所述第一软轴孔11,这样,在安装软轴时,通过打开开口 12将软轴纳入第一软轴孔11中,第一软轴孔11内壁上的第一凹槽111能提供给开口 12打开时需要的形变空间,从而更好地保护定位件I。其中,第一凹槽111的形状可根据需求设置,如第一凹槽111的截面为圆弧形或三角形。
[0025]为了提升定位件I的使用感,减少操作工人在打开开口 12时需要的力,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开口 12的位置相对应。
[0026]同样为了提升定位件I的使用感,减少操作工人在打开开口 12时需要的力,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内壁上还可均匀布置沿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凹槽11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清楚的知道,第二凹槽112的数量根据定位件I的大小及第一软轴孔11的大小设置,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作进一步的限定。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定位件I为分体式结构,所述定位件I包括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所述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上各具有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一半,安装时先将软轴放入上定位件或下定位件的半孔中,再将另一半定位件合上,从而将软轴定位在第一软轴孔11中。上述上定位件或下定位件可通过卡扣等方式固定在一起,或者是通过固定件2将上下定位件的相对位置固定,以避免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在使用的过程中错位或分离。
[0028]定位件I和固定件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有多种,优选地,所述定位件I上设置限位凸起13,所述固定件2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13相配合的固定部22,固定部22与限位凸起13的配合可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定位件I上设置有两处限位凸起13,固定件2为两片弹片,弹片的一端具有与限位凸起13相配合的凹陷(即固定部22),另一端具有安装孔21,安装时,先将凹陷和限位凸起13配合在一起,再将弹片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上,从而达到定位件I和固定件2固定的目的。限位凸起13与固定部22之间的配合还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具体地,所述限位凸起13具有两条,且两所述限位凸起13沿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径向方向分布,固定部22可为与环状限位凸起13相配合的凹槽,或是固定部22可与定位件I上两条限位凸起13之间的部位相卡合。
[0029]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变速操纵系统,所述定位件I上还可设置有第二软轴孔14,所述第一软轴孔11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二软轴孔14的中心轴相平行。对于分体式结构的定位件而言,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上各具有第二软轴孔14的一半;对于一体式结构的定位件而言,第二软轴孔14位于第一软轴孔11和开口 12远离第一软轴孔11的一侧之间,如图2和图3中所示,安装时打开开口 12并依次将软轴放入第一软轴孔11和第二软轴孔14内。
[0030]为了更好地保护软轴,所述定位件I为橡胶材质,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容易想到,在第一软轴孔11和/或第二软轴孔14的内壁上设置橡胶衬垫也同样可达到保护软轴的目的。
[0031]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件和固定件,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软轴相适配的第一软轴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定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固定件安装至车身上的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软轴孔相通的开口,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轴向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第一软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内壁上还均匀布置有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所述上定位件和下定位件上各具有所述第一软轴孔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设置限位凸起,所述固定件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具有两条,且两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第一软轴孔的径向方向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上还设置有第二软轴孔,所述第一软轴孔的中心轴和所述第二软轴孔的中心轴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为橡胶材质。
【文档编号】B60K20/02GK203957877SQ201420417339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5日
【发明者】杨允辉, 张雷博, 凡则宏, 岳丽姣, 邹文迅, 喻少高, 幸振帆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