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8120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包括:安装在车身的前减震器塔顶上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所述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包括:第一拉杆、分离/结合装置、第二拉杆以及位于汽车仪表板上的切换装置;其中第一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右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一接触端;第二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左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二安装端和第二接触端;所述分离/结合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紧密接触的限位块和驱动所述限位块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分别接触、远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蜗杆电机,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蜗杆电机的蜗杆上。
【专利说明】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在行驶时,由于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车身会产生相应的微小的弹性变形,该变形会造成汽车过弯性能和牵引性能降低。对驾驶员而言,会很难把握车身的扭曲程度,尤其在激烈驾驶时,车身的变形还会造成汽车的行驶操控和稳定性能下降。因此,需要在车身局部位置加强车身刚度。在前减震器塔顶安装平衡杆是最为常见的加强方式,该结构可以加强该处车身刚度,减小激烈驾驶时的车身变形量,提高操控和稳定性能。而传统的减震器塔顶平衡杆多为固定式的,通用性较差,只适用于极端倾向操控的运动型车和赛车。若一般车辆安装了这种平衡杆,在操控和稳定性能得到了提高的同时,会严重影响日常驾驶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固定式通用性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包括:
[0006]安装在车身的前减震器塔顶上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所述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包括:第一拉杆、分离/结合装置、第二拉杆以及位于汽车仪表板上的切换装置;
[0007]其中第一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右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一接触端;第二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左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二安装端和第二接触端;
[0008]所述分离/结合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驱动结构;所述第一接触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所述驱动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紧密接触的限位块和驱动所述限位块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分别接触、远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蜗杆电机,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蜗杆电机的蜗杆上;
[0009]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切换开关和用于控制所述电机旋转方向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汽车电源连接,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蜗杆电机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汽车车身内部。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结合装置的壳体为一 “T”字形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开关包括两个按键: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其中,第一按键为运动模式,第二按键为普通模式。
[0013]进一步地,所述蜗杆与所述限位块以螺纹形式连接。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将传统的固定式减震器塔顶平衡杆设置成可根据驾驶需要选择分离、结合模式;需要激烈驾驶时,可使平衡杆形成结合模式,此时,在高速转向时,外侧塔顶结构所受到的力将会通过平衡杆传向内侧塔顶结构,从而平衡了受力,极大的减少了车身该处结构的变形;需要舒适驾驶时,可使平衡杆形成分离模式,此时,地面反馈的力可通过车身的微小变形吸收一部分,从而减少了车辆的跳动及减轻传至驾驶员及乘客的震动,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减震器塔顶平衡杆的通用性,提升了整车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分离/结合装置的剖面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切换开关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第一拉杆;2、分离/结合装置;3、第二拉杆;4、汽车电源;5、第一安装端;6、第一接触端;7、弟~■安装端;8、弟_■接触端;9、壳体;10、驱动结构;11、限位块;12、蜗杆;13、蜗杆电机;14、切换开关;15、控制电路;16、第一按键;17、第二按键;18、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4]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包括:
[0025]安装在车身的前减震器塔顶上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18 ;
[0026]参见图2,所述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18包括:第一拉杆1、分离/结合装置2、第二拉杆3以及位于汽车仪表板上的切换装置;
[0027]其中第一拉杆I包括用于与汽车右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一安装端5和第一接触端6 ;第二拉杆3包括用于与汽车左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二安装端7和第二接触端8 ;
[0028]参见图3,所述分离/结合装置2包括:壳体9和位于壳体内的驱动结构10 ;所述第一接触端6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9内的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8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9内的另一端;所述驱动结构10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之间,所述驱动结构10包括: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紧密接触的限位块11和驱动所述限位块11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分别接触、远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蜗杆电机13,所述限位块11固定在所述蜗杆电机的蜗杆12上;
[0029]参见图1,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切换开关14和用于控制所述电机旋转方向的控制电路15 ;所述控制电路15的电源输入端与汽车电源4连接,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蜗杆电机13连接。
[003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15位于汽车车身内部。
[0031]参见图2及图3,所述分离/结合装置2的壳体9为一 “T”字形结构。
[0032]参见图5,所述切换开关14包括两个按键:第一按键16和第二按键17 ;其中,第一按键16为运动模式,第二按键17为普通模式。
[0033]继续参见图3,所述蜗杆12与所述限位块11以螺纹形式连接。
[0034]当需要激烈驾驶时,驾驶员可通过第一按键16选择运动模式,此时所述控制电路15向所述蜗杆电机13传递电信号,蜗杆12随电机转动,所述限位块11向靠近所述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连接成为一体,实现结合功能,此时,在高速转向时,外侧塔顶结构所受到的力将会通过平衡杆传向内侧塔顶结构,从而平衡了受力,极大的减少了车身该处结构的变形。
[0035]当需要舒适驾驶时,驾驶员可通过第二按键16选择普通模式,此时所述控制电路15向所述蜗杆电机13传递电信号,蜗杆12随电机转动,所述限位块11向远离所述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接触端6和第二接触端8分离,地面反馈的力可通过车身的微小变形吸收一部分,从而减少了车辆的跳动及减轻传至驾驶员及乘客的震动。
[0036]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在车身的前减震器塔顶上的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所述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包括:第一拉杆、分离/结合装置、第二拉杆以及位于汽车仪表板上的切换装置; 其中第一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右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一安装端和第一接触端;第二拉杆包括用于与汽车左侧前减震器连接的第二安装端和第二接触端; 所述分离/结合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结构;所述第一接触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一端,所述第二接触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另一端;所述驱动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之间,所述驱动结构包括: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紧密接触的限位块和驱动所述限位块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分别接触、远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的蜗杆电机,所述限位块固定在所述蜗杆电机的蜗杆上; 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切换开关和用于控制所述电机旋转方向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汽车电源连接,电源输出端与所述蜗杆电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汽车车身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结合装置的壳体为一 “T”字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包括两个按键: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其中,第一按键为运动模式,第二按键为普通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汽车减震器塔顶平衡杆总成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与所述限位块以螺纹形式连接。
【文档编号】B60G21/055GK204055220SQ201420423661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许思睿, 张永明, 岳法, 李莽, 陈德利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