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双制动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096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车辆双制动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车辆,其中车辆双制动组件包括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所述撞击制动组件和所述手动制动组件均与设置在车架底部的传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通过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通过将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均通过传动件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可以使车轮既可以实现撞击制动,也可以实现手动制动,增加了车辆的制动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车辆的环境适应能力,既车辆既能实现动力拖动,也可以实现手动推动。
【专利说明】车辆双制动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现抢险车大多有以下两种结构,一种是手动推动式,另一种是拖车拖动式。而对于不同结构的抢险车,其制动方式也不同。手动推动式的制动大多采用手动制动,而拖车拖动式的制动大多采用自动制动或者撞击制动。
[0003]目前由于抢险位置的限制,抢险车需要在结构上实现手动推动和拖车拖动两种方式的结合,以配合不同环境的需要。而现有的制动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此结构的抢险车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其能使车辆同时实现手动制动和撞击自动,以满足不同使用位置的需要。
[000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提供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包括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所述撞击制动组件和所述手动制动组件均与设置在车架底部的传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通过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
[0007]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件包括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车架底部,所述支撑板上转动设置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与所述转动杆垂直的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所述转动杆的中心通过所述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远离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撞击制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远离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手动制动组件连接。
[0008]通过将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通过连接件分别设置在转动杆的两端,且将转动杆的中心通过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可以使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通过转动杆同时作用于车轮,实现撞击制动和手动制动结合的目的,增强了车辆的环境适应力。
[0009]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刚性杆;和/或,
[0010]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刚性杆。
[0011]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撞击制动组件包括撞击部分、联动部分以及牵引部分;
[0012]所述撞击部分包括用于牵引和实现撞击的撞击圈,所述撞击圈靠近所述联动部分的一侧固定设置撞击块;
[0013]所述联动部分包括联动筒,所述联动筒内活动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块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推动块;
[0014]所述牵引部分包括用于连接车架和所述联动筒的牵引架,所述牵引架的底部转动设置转板,所述转板的一端与所述推动块抵接,所述转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转板与所述牵引架之间设置用于使所述转板复位的复位件。
[0015]转板复位是指在制动后,转板需要回到初始位置,即转板在非制动状态下的位置,在此位置时转板始终保持不拉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状态。
[0016]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联动筒内沿其轴向开设贯穿所述联动筒的联动孔,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联动孔内,所述联动孔靠近所述撞击部分的一端设置第一挡板,所述联动孔靠近所述牵引架的一端设置第二挡板;
[0017]所述第一挡板上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撞击块包括撞击块主体,所述撞击块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圈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联动筒内设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尺寸小于所述联动孔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
[0018]所述第二挡板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推动块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推动块固定连接。
[0019]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撞击块主体上设置链条,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块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联动筒固定连接。
[0020]通过设置链条,可以有效防止撞击块在没有外力撞击的情况下缩回到联动筒内。
[0021]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位件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转板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牵引架靠近车架的一端连接。
[0022]在撞击制动组件制动后,可以通过第二弹簧施加一定作用力在转板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恢复到非制动情况下的状态,保证下次制动能正常执行,另外,还可以通过转板推动推动块,推动块进一步推动第一弹簧,使撞击块恢复到非制动情况下的状态。
[0023]作为车辆双制动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手动制动组件包括制动板,所述制动板通过转轴与车架连接,所述制动板的一端设置手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转动板连接。
[0024]进一步的,所述制动板呈三角形,所述转轴、所述手柄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制动板的三个角上。
[0025]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
[0026]作为车辆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撞击制动组件设置在车架一端中心位置,所述手动制动组件设置在车架一端并位于所述车架靠近地面的一侧,所述撞击制动组件与所述手动制动组件位于所述车架的同一端。
[0027]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M效果:本方案通过将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均通过传动件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可以使车轮既可以实现撞击制动,也可以实现手动制动,增加了车辆的制动方式,进一步增强了车辆的环境适应能力,既车辆既能实现动力拖动,也可以实现手动推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中的撞击制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中的联动筒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4为图3的A向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中:
[0035]1、撞击制动组件;11、撞击部分;111、撞击圈;112、撞击块;1121、撞击块主体;1122、限位板;113、链条;12、联动部分;121、联动筒;1211、联动孔;1212、第一挡板;1213、第二挡板;1214、第一通孔;1215、第二通孔;122、第一弹簧;123、推动块;124、联板;13、牵引部分;131、牵引架;132、转板;133、转板转轴;134、转板支板;135、第二弹簧;
[0036]2、手动制动组件;21、制动板;22、手柄;
[0037]3、传动件;31、支撑板;32、转动杆;33、第一转动板;34、第二转动板;35、第一连接件;36、第二连接件;
[0038]4、牵引制动装置;5、车架;6、车轮;7、前置支架;8、前置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40]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包括撞击制动组件I和手动制动组件2,撞击制动组件I和手动制动组件2均与设置在车架5底部的传动件3连接,传动件3通过牵引制动装置4与车架5底部的车轮6连接。
[0041 ] 其中,如图5所示,传动件3包括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支撑板31,支撑板31固定设置在车架5底部,支撑板31上转动设置转动杆32,转动杆32的两端分别设置与转动杆32垂直的第一转动板33和第二转动板34,转动杆32的中心通过牵引制动装置4与车架5底部的车轮6连接,第一转动板33远离转动杆3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35与撞击制动组件I连接,第二转动板34远离转动杆32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36与手动制动组件2连接。
[00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5和第二连接件36均为刚性杆。
[0043]撞击制动组件I包括撞击部分11、联动部分12以及牵引部分13。
[0044]其中,如图2所不,撞击部分11包括用于牵引和实现撞击的撞击圈111,撞击圈111靠近联动部分12的一侧固定设置撞击块112,联动部分12包括联动筒121,联动筒121内活动设置第一弹簧122,第一弹簧122的一端与撞击块112连接,第一弹簧122的另一端连接有推动块123,牵引部分13包括用于连接车架5和联动筒121的牵引架131,牵引架131的底部转动设置转板132,转板132的一端与推动块123抵接,转板13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35远离第一转动板33的一端连接,在转板132与牵引架131之间设置用于使转板132复位的复位件。
[0045]如图3和4所示,联动筒121内沿其轴向开设贯穿联动筒121的联动孔1211,第一弹簧122设置在联动孔1211内,联动孔1211靠近撞击部分11的一端设置第一挡板1212,联动孔1211靠近牵引架131的一端设置第二挡板1213,第一挡板1212上开设第一通孔1214,撞击块112包括撞击块主体1121,撞击块主体1121的一端与撞击圈11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214在联动筒121内设置限位板1122,限位板1122的尺寸小于联动孔1211的直径,且大于第一通孔1214的直径,第二挡板1213上开设第二通孔1215,推动块123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1215的直径,第一弹簧122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1215与推动块123固定连接。
[0046]撞击块主体1121上设置链条113,链条113的一端与撞击块主体1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联动筒121 —侧的联板124固定连接,通过设置链条113,可以有效防止撞击块112在没有外力撞击的情况下缩回到联动筒121内。
[0047]复位件为第二弹簧135,第二弹簧135的一端与转板132连接有第一连接件35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牵引架131靠近车架5的一端连接,在撞击制动组件I制动后,可以通过第二弹簧135施加一定作用力在转板132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5的一端,恢复到非制动情况下的状态,保证下次制动能正常执行,另外,还可以通过转板132推动推动块123,推动块123进一步推动第一弹簧122,使撞击块112恢复到非制动情况下的状态。
[0048]手动制动组件2包括制动板21,制动板21通过转轴与车架5连接,制动板21的一端设置手柄22,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36与第二转动板3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制动板21呈三角形,转轴、手柄22以及第二连接件36分别设置在制动板21的三个角上。
[0049]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包括车架5,车架5上设置有上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中,撞击制动组件I设置在车架5 —端中心位置,手动制动组件2设置在车架5一端并位于车架5靠近地面的一侧,撞击制动组件I与手动制动组件2位于车架5的同一端。
[0050]在联板124远离联动筒121的一侧设置前置支架7,前置支架7底部设置前置车轮8。
[0051]工作过程如下:
[0052]当车辆需要手推时,遇到需要制动的状况如停车,此时操作者握住手柄22,通过手柄22使制动板21绕转轴转动,使得制动板21拉动第二连接件36,并通过第二连接件36转动转动杆32,此时转动杆32的转动带动牵引制动装置4对车轮6进行制动,最终使车辆停止。
[0053]当车辆通过拖车拖动且遇到紧急状况需要停车时,拖车刹车后,拖车后端撞上撞击圈111,撞击圈111推动撞击块112向联动筒121内移动并挤压第一弹簧122,第一弹簧122推动推动块123向右移动,推动块123推动转板132转动,转板132远离推动块123的一端拉动第一连接件35,并通过第一连接件35转动转动杆32,此时转动杆32的转动带动牵引制动装置4对车轮6进行制动,最终使车辆停止。
[0054]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55]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撞击制动组件和手动制动组件,所述撞击制动组件和所述手动制动组件均与设置在车架底部的传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通过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在车架底部,所述支撑板上转动设置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与所述转动杆垂直的第一转动板和第二转动板,所述转动杆的中心通过所述牵引制动装置与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板远离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撞击制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板远离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手动制动组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刚性杆;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刚性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制动组件包括撞击部分、联动部分以及牵引部分; 所述撞击部分包括用于牵引和实现撞击的撞击圈,所述撞击圈靠近所述联动部分的一侧固定设置撞击块; 所述联动部分包括联动筒,所述联动筒内活动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块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推动块; 所述牵引部分包括用于连接车架和所述联动筒的牵引架,所述牵引架的底部转动设置转板,所述转板的一端与所述推动块抵接,所述转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板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转板与所述牵引架之间设置用于使所述转板复位的复位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筒内沿其轴向开设贯穿所述联动筒的联动孔,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联动孔内,所述联动孔靠近所述撞击部分的一端设置第一挡板,所述联动孔靠近所述牵引架的一端设置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上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撞击块包括撞击块主体,所述撞击块主体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圈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联动筒内设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尺寸小于所述联动孔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 所述第二挡板上开设第二通孔,所述推动块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推动块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块主体上设置链条,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撞击块主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联动筒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转板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牵引架靠近车架的一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制动组件包括制动板,所述制动板通过转轴与车架连接,所述制动板的一端设置手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转动板连接。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双制动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制动组件设置在车架一端中心位置,所述手动制动组件设置在车架一端并位于所述车架靠近地面的一侧,所述撞击制动组件与所述手动制动组件位于所述车架的同一端。
【文档编号】B60T7/10GK204095788SQ201420545341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2日
【发明者】王伟, 苏锦荣, 郑建伟 申请人:广州三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