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903617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驾驶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驾驶座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外壳,其内部配置有气囊;导杆,其凸出形成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槽;以及气囊盖,其遮住所述气囊并盖在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边缘插入所述槽,其中所述气囊盖中用于插入所述槽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卡勾孔,所述导杆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卡勾孔的第一卡勾凸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由于气囊盖与气囊外壳牢牢地结合,因此气囊展开时所述气囊盖不会因为所述气囊的展开力而从所述气囊外壳分离。
【专利说明】驾驶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驾驶座气囊装置,尤其涉及配置在方向盘上的驾驶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通常,车辆方向盘上都配置有当所述车辆发生事故时用于保护驾驶员的驾驶座气囊装置。
[0003]所述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当所述车辆发生事故时生成气体的气体发生器、利用所述气体发生器生成的气体膨胀展开并通过缓冲力保护所述驾驶员的气囊、内部插入配置有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的气囊外壳以及遮住插入于所述气囊外壳的所述气囊并结合在所述气囊外壳上的气囊盖。
[0004]所述气囊盖的内侧面形成有通过所述气囊的膨胀力撕裂的撕裂线,因此所述气囊在膨胀的过程中撕开所述撕裂线,钻出所述气囊盖以保护所述驾驶员。
[0005]但时有发生所述撕裂线通过所述气囊的膨胀力撕裂的过程中,所述气囊盖由于受到所述气囊的展开力而从所述气囊外壳分离,对所述驾驶员造成伤害的案例。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技术问题
[000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囊展开时气囊盖不会因所述气囊的展开力而从气囊外壳分离的驾驶座气囊装置。
[0008]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0009]技术方案
[00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外壳,其内部配置有气囊;导杆,其凸出形成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槽;以及气囊盖,其遮住所述气囊并盖在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边缘插入所述槽,其中所述气囊盖中插入所述槽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卡勾孔,所述导杆上形成有用于插入第--^勾孔的第--^勾凸起。
[0011]有关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参见详细说明及附图。
[0012]技术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具有简化气囊盖及气囊外壳的组装的效果。
[0014]并且,具有防止气囊展开时所述气囊盖因所述气囊的展开力而从所述气囊外壳分离的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技术方案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合立体图;
[0018]图3为图2的局部的放大图;
[0019]图4为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0020]图5为图3中B-B线的剖视立体图;
[0021]图6为概括显示图5的示意图,是用于说明气囊展开时的作用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20:气囊外壳25:导杆
[0024]25a:延长部25b:第一本体部
[0025]25c:第二本体部25d:第二切开孔
[0026]26c:第一^^勾凸起27:槽
[0027]28:第二卡勾凸起28a:插入槽
[0028]40:气囊50:气囊盖
[0029]52:第一切开孔54:第 ^勾孔
[0030]58:第二卡勾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参照附图及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便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方法。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以不同的多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加完整,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由技术方案的范畴定义。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构成要素。
[0032]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
[0033]图1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4]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10、气囊外壳20、保持架30、气囊40及气囊盖50。为便于理解说明内容,说明时将图中气囊盖50方向称为上侦牝将气体发生器10方向称为下侧。
[0035]气体发生器10的内部填充有用于生成气体的气体生成介质,当车辆发生事故时通过所述气体生成介质的爆炸生成气体。气体发生器10的外周面具有沿半径方向凸出形成的法兰15。
[0036]气囊外壳20是能够容纳气囊40的空心结构。气囊外壳20的上侧是开口结构,形成有用于气囊40插入的气囊插入口 21,下侧形成有用于气体发生器10的头部插入的气体发生器插入口 22。
[0037]保持架30插入配置在气囊40内部。保持架30上也形成有用于气体发生器10的头部插入的气体发生器插入口 32。保持架30中气体发生器插入口 32的周边具有四个向下侧凸出配置的结合螺栓35。结合螺栓35通过形成于气囊40的结合孔(未示出)凸出到气囊40的外部后,穿过形成于气囊外壳20的结合孔(未示出)凸出到气囊外壳20的下侧。在该状态下,当把以气体发生器10的法兰15为基准位于上侧的头部插入气囊外壳20上形成的气体发生器插入口 22时,气体发生器10的头部插入保持架30上形成的气体发生器插入口 32,从而气体发生器10的头部配置在气囊40的内部。并且,结合螺栓35插入气体发生器10的法兰15上形成的结合孔15a后与螺母60结合。
[0038]气囊40利用气体发生器10生成的气体膨胀,通过缓冲力保护驾驶员。气囊40由柔软材料形成。气囊40在被折叠成放射状后,当把结合螺栓35插入形成于气囊外壳20的所述结合孔时,和保持架30 —并通过气囊插入口 21插入到气囊外壳20的内部。因此,气囊40以折叠状态配置在气囊外壳20的内部。
[0039]气囊盖50遮住容纳在气囊外壳20的气囊40并盖在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与气囊外壳20相结合。
[0040]图2为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合立体图,图3为图2的局部的放大图,图4为图3中A-A线的剖面图。
[0041]参照图1至图4,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具有凸出形成的导杆25。导杆25中仅下端从气囊外壳20延伸形成,其余部分与气囊外壳20相隔配置。因此,导杆25与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用于气囊盖50的边缘插入的槽27。S卩,当把气囊盖50盖在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时,气囊盖50的下端插入到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与导杆25之间的槽27。
[0042]导杆25在气囊盖50受到气囊40的膨胀力而将要从气囊外壳20撑开时,通过加压气囊盖50的外侧面来防止撑开。
[0043]气囊盖50中用于插入槽27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切开孔52。并且,气囊盖50中用于插入槽27的部分上还形成有与第一切开孔52相隔的第一卡勾孔54。第一切开孔52形成在气囊盖50的下端,第一卡勾孔54形成在第一切开孔52的上侧位置且与其相隔。
[0044]导杆25上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一^^勾孔54的第一^勾凸起26c。因此,当气囊40膨胀而受到气囊40的膨胀力时由于被导杆25卡住,故即使气囊盖50想从气囊外壳20撑开也无法撑开,由于被第一^^勾凸起26c卡住,故即使气囊盖50想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钻出也无法钻出。
[0045]第一卡勾凸起26c中,在第一卡勾孔54内与气囊盖50接触的面为直线形状。因此,当气囊盖50受到气囊40的展开力时,由于气囊盖50被第一卡勾凸起26c的直线形状部分卡住,故即使想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钻出也无法钻出。
[0046]并且,第一卡勾凸起26c中朝向气囊外壳20的面为倾斜形状。该倾斜部分越趋向上侧越远离气囊外壳20。因此,当气囊盖50从气囊外壳20的上侧盖在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并且气囊盖50的下端插入槽27内时,气囊盖50沿着第一卡勾凸起26c的倾斜面撑开导杆25轻松地插入其中。
[0047]沿气囊外壳20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导杆25,这些导杆25彼此相隔配置。沿气囊盖50的外周面,在与导杆25相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开孔52及第一卡勾孔54。
[0048]导杆25上还形成有与第一卡勾凸起26c相隔且位于其下侧的第二切开孔25d。导杆2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二切开孔25d,因此即使气囊盖50受到气囊40的膨胀力而从气囊外壳20撑开,向外侧加压导杆25,导杆25也不会断开,而是能够向内侧加压气囊盖50。
[0049]导杆25包括形成有第一^^勾凸起26c的延长部25a、从延长部25a分岔并且从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凸出形成的第一本体部25b及从延长部25a分岔并且从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凸出形成的第二本体部25c。第一本体部25b与第二本体部25c通过第二切开孔25d相隔配置。第一卡勾凸起26c形成于第二切开孔25d的正上方即延长部25a的内侧面。
[0050]图5为图3中B-B线的剖视立体图,图6为概括显示图5的示意图,是用于说明气囊展开时的作用的示意图。
[0051]参照图1、图2、图3、图5及图6,气囊盖50上还形成有第二卡勾孔58。沿气囊盖50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隔配置的第二卡勾孔58。
[0052]并且,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还形成有插入通过第二卡勾孔58以与气囊盖50相结合的第二卡勾凸起28。沿气囊外壳20的外周面,在对应于第二卡勾孔58的位置形成有多个第二卡勾凸起28。第二卡勾凸起28配置在多个导杆25之间。
[0053]第二卡勾凸起28上形成有用于气囊盖50插入的插入槽28a。第二卡勾凸起28结合在气囊盖50的状态下,气囊盖50的配置状态为未完全插入到插入槽28a的状态。即,气囊盖50的插入到插入槽28a的部分中,内侧面与气囊外壳20接触,外侧面与第二卡勾凸起28接触,上侧面与第二卡勾凸起28相隔配置。
[0054]气囊盖50在气囊40膨胀前的状态如图6中(a)所示,当气囊40膨胀时如图6中(b)所示,由于气囊40的膨胀力而受到使之从气囊外壳20向箭头方向撑开并向上侧分离的力。但是,由于气囊盖50插入于插入槽28a,因此气囊盖50不会继续撑开并且也无法向上侧移动,因此不会从气囊外壳20分离。
[0055]以下对具有如上结构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6]第一,以下说明气囊盖50上没有形成第二卡勾孔58且气囊外壳20上没有形成第二卡勾凸起28的状态下,气囊盖50上形成有第一卡勾孔54,气囊外壳20上形成有导杆25及第—勾凸起26c的情况。
[0057]当气囊40开始膨胀时,气囊盖50受到使之从气囊外壳20撑开的力及使之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的力。
[0058]当气囊盖50将要从气囊外壳20撑开时,气囊盖50由于受到导杆25的加压而不会继续撑开。
[0059]并且,当气囊盖50将要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时,由于气囊盖50被形成于导杆25的第一卡勾凸起26c的下侧面卡住而不会继续向上侧移动,因此不会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
[0060]第二,以下说明气囊盖50上没有形成第一卡勾孔54且导杆25上没有形成第一卡勾凸起26c的状态下,气囊盖50上形成有第二卡勾孔58,气囊外壳20上形成有第二卡勾凸起28及导杆25的情况。
[0061]当气囊40开始膨胀时,气囊盖50受到使之从气囊外壳20撑开的力及使之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的力。
[0062]当气囊盖50将要从气囊外壳20撑开时,气囊盖50由于受到导杆25的加压而不会继续撑开。
[0063]并且,当气囊盖50将要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时,由于气囊盖50插入到形成于第二卡勾凸起28上的插入槽28a而不会继续向上侧移动,因此不会从气囊外壳20向上侧分离。
[0064]另外,气囊盖50上形成有第一卡勾孔54及第二卡勾孔58,气囊外壳20上形成有导杆25、第—勾凸起26c及第二卡勾凸起28的情况下,将混合产生以上说明的第一种情况及第二种情况的作用,因此省略说明。
[0065]以下说明将气囊盖50组装在气囊外壳20上的过程。
[0066]把气囊盖50盖在气囊外壳20的外侧面后加压气囊盖50的上侧面,此时气囊盖50的下端插入槽27内,同时第一卡勾凸起26c插入第一卡勾孔54。
[0067]之后加压气囊盖50的外周面,此时第二卡勾凸起28插入第二卡勾孔58,气囊盖50及气囊外壳20便组装结束。
[0068]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驾驶座气囊装置不使用螺栓及螺母等结合构件,能够简化气囊盖50及气囊外壳20的组装。
[0069]尽管如此,由于气囊盖50与气囊外壳20牢牢地结合,因此气囊40展开时气囊盖50不会因气囊40的展开力而从气囊外壳20分离。
[007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或必要技术特征的前提下可以以其他多种形态变形实施。因此无论在任何方面,以上说明的实施例都只作为举例说明,而并非作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技术方案所指的范围,从技术方案范围的意思及均等概念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形态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外壳,其内部配置有气囊; 导杆,其凸出形成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槽;以及 气囊盖,其遮住所述气囊并盖在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边缘插入所述槽, 其中,所述气囊盖中用于插入所述槽的部分形成有第一卡勾孔, 所述导杆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卡勾孔的第一卡勾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凸起中,在所述第一卡勾孔内与所述气囊盖接触的面为直线形状,朝向所述气囊外壳的面为倾斜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杆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勾凸起相隔的第二切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包括: 延长部,其形成有所述第—勾凸起; 第一本体部,其从所述延长部分岔,并且从所述气囊外壳凸出形成;以及第二本体部,其从所述延长部分岔,并且从所述气囊外壳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一本体部通过所述第二切开孔相隔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盖上还形成有第二卡勾孔, 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还形成有通过插入所述第二卡勾孔以与所述气囊盖相结合的第二卡勾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勾凸起上形成有用于所述气囊盖插入的插入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盖的插入所述插入槽的部分中,上侧面与所述第二卡勾凸起相隔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气囊外壳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所述导杆, 所述第二卡勾凸起配置在多个所述导杆之间。
9.一种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外壳,其内部配置有气囊; 导杆,其凸出形成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与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槽;以及 气囊盖,其遮住所述气囊并盖在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边缘插入所述槽, 其中,所述气囊盖上形成有第二卡勾孔, 所述气囊外壳的外侧面形成有通过插入所述第二卡勾孔以与所述气囊盖相结合的第二卡勾凸起, 所述第二卡勾凸起上形成有用于所述气囊盖插入的插入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盖的插入所述插入槽的部分中,上侧面与所述第二卡勾凸起相隔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气囊外壳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所述导杆, 所述第二卡勾凸起配置在多个所述导杆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盖中用于插入所述槽的部分还形成有第一卡勾孔, 所述导杆上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卡勾孔的第一卡勾凸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勾凸起中,在所述第一卡勾孔内与所述气囊盖接触的面为直线形状,朝向所述气囊外壳的面为倾斜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杆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勾凸起相隔的第二切开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驾驶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包括: 延长部,其形成有所述第—勾凸起; 第一本体部,其从所述延长部分岔,并且从所述气囊外壳凸出形成;以及第二本体部,其从所述延长部分岔,并且从所述气囊外壳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一本体部通过所述第二切开孔相隔配置。
【文档编号】B60R21/215GK204236411SQ201420708225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9日
【发明者】高锡勳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