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汽车推广重要配套设施的充电站,伴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其建设数量也大幅增加。充电站的建设难题之一是如何解决电源供应问题。由于大多充电站属于新建设电站,如果采用常规电源供电在部分区域才存在诸多限制。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绿色新能源电力,将其与充电站相结合,建设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可以很好的解决其电源问题。同时,为了实现对充电站的高效管理,需要对其多种数据进行采集通信,由于采用光伏储能型的充电站涉及到的采集数据多,且不同来自不同厂家的设备通信接口和数据协议各异,为了实现电站关键参数和不同设备间的高效通信,需要设计开发一种兼容多种通信接口和数据协议的充电站通信系统,满足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的数据采集通信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充电站主流通信接口和数据协议标准的互联互通,高效实现对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的数据通信管理,实现对充电站的高效智能化运维管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包括接口通信模块、控制处理模块和人机接口模块;所述接口通信模块与控制处理模块相连接;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人机接口模块相连接;所述接口通信模块包括can通信、plc通信、rs485通信、无线传输模块、gprs/4g通信、wifi/以太网通信模块;所述控制处理模块包括控制处理芯片、can接口、usart接口和spi;所述人机接口模块包括设定设置输入单元和显示输出单元。
优选的,所述控制处理芯片包括stm32f407。
优选的,所述can通信与can接口相连接,plc通信、rs485、gprs/4g通信、wifi/以太网通信模块与usart接口相连接,无线传输模块与spi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人机接口模块还包括可拆卸的专用接口;所述人机接口模块通过可拆卸的专用接口与控制处理模块相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方案的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根据新型充电站的通信应用需求,兼容多种通信接口和数据协议,实现充电站通信系统的简洁互联互通应用,可以满足太阳能等新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通信系统应用需求,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设置通信工作状态,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的原理组成结构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系统实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光伏储能一体化充电站通信系统,包括接口通信模块1、控制处理模块2和人机接口模块3;所述接口通信模块1与控制处理模块2相连接;所述控制处理模块2与人机接口模块3相连接;所述接口通信模1块包括can通信11、plc通信12、rs485通信13、gprs/4g通信14、wifi/以太网通信模块15和无线传输模块16;所述控制处理模块包括控制处理芯片、can接口、usart接口和spi;所述人机接口模块3包括设定设置输入单元31和显示输出单元32。
所述控制处理模块2由专用的控制处理芯片组成,实现对各接口通信模块的连接管理和协议数据的转换处理,所述控制处理芯片为stm32f407组成,所述控制处理模块2还与人机接口模块3相连接,处理人机接口模块的指令和输出请求。
所述接口通信模块1中的各模块分别与控制处理模块2的对应功能模块相连接,其中can通信与控制处理模块2的can接口相连接,plc通信、rs485、gprs/4g通信、wifi/以太网通信模块与控制处理模块2的usart接口相连接,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处理模块2的spi相连接。
所述人机接口模块3还包括可拆卸的专用接口;所述人机接口模块3通过可拆卸的专用接口与控制处理模块2相连接;所述人机接口在设定时通过可拆卸的专用接口与控制处理模块2相连接。所述的控制处理模块2可以根据人机接口模块3的输入设定设置请求,完成对充电各种设备间数据的采集通信处理。
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本发明的系统一种实施例系统实现图。本系统可以装配在由盒状结构体4,系统的通信连接口布置在客体的前面板42和后面板44上,并设置有防尘防水的盖板41和43,其中前面板42上设置有can通信11、plc通信12、rs485通信13和无线传输16的连接口,并设置有接口连接指示灯l1~l4;后面板44上设置有gprs/4g通信14和wifi/以太网通信模块15通信接口,并预留有可扩展的接口。在右侧面板45上设置有人机接口模块3的连接端口451、防水电源接头452、系统开关453。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