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8930发布日期:2019-01-19 00:1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热管理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都设置有电池冷却系统,这是因为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热,故需要经常对电池进行冷却,但是电池在特定情况下,例如环境温度较低时,其充放电效率、寿命都较低。因此,如何使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高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使得电池处于不同环境温度下仍能具有较高的充放电效率,提高电池寿命及实现快速充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泵、第一换热器、加热器、散热器、第一阀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隔离且第一流道内流体与第二流道内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和冷却液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泵、加热器、第一阀装置和散热器;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回路和加热/冷却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第一泵连成所述电池回路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器、散热器、第二泵连成所述加热/冷却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阀装置能够导通或阻断所述电池回路和所述加热/冷却回路;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导通或阻断所述电池回路和所述加热/冷却回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泵、第一换热器、加热器、散热器、第二阀装置、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隔离且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内流体与第二流道内流体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相互隔离且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内流体与第二流道内流体进行热交换;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和冷却液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泵、加热器、第二阀装置、第二换热器和散热器;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回路和加热/冷却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第一泵连成所述电池回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加热器、散热器、第二阀装置、第二泵连成所述加热/冷却回路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回路和加热/冷却回路,加热/冷却回路和电池回路耦合,使得电池在低温情况下,可通过加热/冷却回路进行加热,电池温度较高时,可通过制冷剂系统和加热/冷却回路进行放热。如此有利于电池在高温、低温下均具有较好的充放电效率,且有利于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图13为图1所示系统不同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6为第三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7为第四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8为第一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9为第一阀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0为第一阀装置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1为第二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2为第二阀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3为第二阀装置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4为第三阀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5为第三阀装置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6为第三阀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图1-图13示意出热管理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制冷剂系统和冷却液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与所述冷却液系统的冷却液相互隔离而不流通;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03,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流体可在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其中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器107、第一泵108、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第一阀装置115、第二泵109、加热器110、散热器111,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箱,其中加热器110设置于空调箱外部空间,散热器111设置于空调箱内部空间,如此杜绝了电进入空调箱,降低安全隐患,散热器相对带有电加热器的器件来说,结构相对简单紧凑,如此使得空调箱结构相对紧凑,散热器风阻小,空气流经其后仍能获得较大的风量。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回路和加热/冷却回路,所述电池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和第一泵108,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和第一泵108连接构成电池回路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泵109、加热器110、散热器111,第二泵109、加热器110、散热器111连接构成加热/冷却回路的一部分;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阀装置115,第一阀装置115至少包括第一连通口115a、第二连通口115b、第三连通口115c,第一连通口115a能够与电池回路连通,第二连通口115b、第三连通口115c与加热/冷却回路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口115a处的流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连通口115b、第三连通口115c处的流体压力,第一连通口115a可以与电池换热器107之前的管路内腔连通,也可以与第一泵108之前的管路内腔连通,也可以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之前的管路内腔连通。

本文中,连接或连通包括直接连接或连通以及间接连接或连通,例如通过设置零部件实现连接,另外,零部件间的连接也不限制其连接顺序,例如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和第一泵108连接并不限制其连接顺序,即可以为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和第一泵108依次连接,也可以为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第一泵108和电池换热器107依次连接,以及类似情况。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连接部130(见图1),所述连接部130连通加热/冷却回路和电池回路,所述连接部可以为三通管,也可以为三通阀。所述连接部包括阀件,所述阀件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回路,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所述阀件可控制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的流量;或者所述连接部包括三通,所述三通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电池回路,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循环模式、第二循环模式和第三循环模式,在第一循环模式下,第一阀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阀装置导通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第一阀装置导通第一连通口与第三连通口,加热器开启,所述连接部导通电池回路和第一阀装置的第三连通口,电池回路中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进入所述加热/冷却回路,经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散热器,所述加热/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液在散热器对周围空气放热,散热器出口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连接部流入所述电池回路,并在电池换热器中对外放热,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三连通口返回;在第二循环模式下,第一阀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阀装置导通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第一阀装置导通第一连通口与第三连通口,加热器关闭,所述连接部导通电池回路和第一阀装置的第三连通口,所述电池回路中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进入所述加热/冷却回路,通过散热器对周围空气放热,散热器出口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连接部流入所述电池回路,并在电池换热器中吸收热量,另一部分经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三连通口返回;在所述第三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一阀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阀装置阻断第一连通口与第二连通口,电池回路与加热/冷却回路不导通。

所述冷却液系统可同时具有电池冷却、电池加热功能和制热功能,所述第一连通口115a与电池回路连通,电池回路中的一部分冷却液经第一连通口115a进入加热/冷却回路,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经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散热器,散热器对乘客舱进行放热,实现制热效果。加热/冷却回路的一部分冷却液回到电池回路,用于加热电池。通过调节第一阀装置,可以控制自第一连通口115a进入第二连通口115b的冷却液流量,如此实现乘客舱内制热需求和电池处于适宜温度。

在电池不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冷却液系统可具有制热功能,第一连通口115a与电池回路不连通,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经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散热器,散热器对乘客舱进行放热,实现制热效果。

在乘客舱不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冷却液系统可具有电池加热功能,第一连通口115a与电池回路不连通,电池回路内的冷却液经在第一泵108的作用下,循环流动。

在电池需要冷却的情况下,第一泵108启动,冷却液在电池回路循环,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内流体吸收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内流体,电池回路内冷却液降温,经降温的流体在电池换热器107内对电池等设备进行降温,实现电池冷却的功能。

所述第一阀装置例如可为三通比例调节阀,所述第一阀装置能够调节自所述第一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二连通口的冷却液的流量或能够调节进入所述电池回路的流量或能够调节进入加热/冷却回路的流量;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19,所述第一阀装置115’包括第一阀模块115d,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5a连通,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5b、第三连通口115c连通,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能够阻断或导通或调节自第一连通口115a进入第一阀模块的第二端口的流体流量,在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打开,在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截止。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20,第一阀装置115”包括第一阀模块115d、第二阀模块115f,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第二阀模块115f均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15a连通,所述第二阀模块115f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连通口115c连通,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阀模块115f的第二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15b连通,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能够阻断或导通或调节自第一连通口115a进入第一阀模块的第二端口的流体流量,第二阀模块115f能够调节自第三连通口115c进入第二阀模块的第二端口的流体流量,在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打开,在所述第一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一阀模块115d截止,所述第二阀模块115e打开。其中第一阀模块、第二阀模块可以为具有流量调节及截止功能的模块,例如为带有截止功能的流量调节阀等。

所述冷却液系统还可包括水壶116,水壶116的高度高于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泵、第一换热器、加热器、散热器、第一阀装置,水壶116与冷却液连通后,可去除冷却液系统中的空气。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阀装置115为三通比例调节阀,其中第二连通口115b与第二泵109的进口连通,第二泵109的出口与加热器110连通,加热器110与散热器111的进口连通,散热器111的出口与水壶116连通,水壶116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第三连通口115c连通,另一路与第一泵108的进口连通,第一泵108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出口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与电池换热器107的进口连通,另一路与第一连通口115a连通,电池换热器107的出口与第一泵108的进口连通。

作为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阀装置115的第一连通口与电池回路连通,第一阀装置115的第二连通口115b与加热/冷却回路连通,第一阀装置115的第三连通口115c与电池回路连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4,图14示意出热管理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121,所述第二换热器121包括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流体在第二换热器121内进行流体热交换;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电池回路和加热/冷却回路,所述电池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第一泵108、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一流道,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电池换热器107、第一泵108、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一流道连接构成电池回路的一部分,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泵109、加热器110、散热器111、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第二泵109、加热器110、散热器111、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连接构成加热/冷却回路的一部分;

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包括第二阀装置122,参照图21,第二阀装置122至少具有第一连通口122a、第二连通口122b和第三连通口122c,第二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装置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的出口或出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阀装置的第三连通口能够导通、阻断所述第二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阀装置例如可为三通比例调节阀,所述第二阀装置能够调节自所述第三连通口进入所述第一连通口的冷却液的流量。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22,所述第二阀装置122’至少包括第一阀模块122d,所述第一阀模块122d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阀模块122d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22a连通,第一阀模块122d的第二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22b、第三连通口122c连通,所述第一阀模块122d能够阻断或导通或调节自第三连通口122d进入第一阀模块122d的第二端口的流体流量,第二阀装置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阀模块122d截止,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阀模块122d打开。

所述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循环模式、第二循环模式和第三循环模式,所述第二阀装置122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二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三连通口122c与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一连通口122a导通,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三连通口122c与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二连通口122b导通;在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三连通口122c与所述第二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122a不导通,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三连通口122c与所述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二连通口122b导通;

在第一循环模式下,第二阀装置12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阀装置导通所述第三连通口122c与第一连通口122a,第二阀装置122导通第三连通口122c与第二连通口122b,加热器110开启,散热器111周边风门120打开;在第二循环模式下,第二阀装置12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二阀装置122阻断所述第三连通口122c与所述第一连通口122a,加热器110开启,散热器111周边风门120打开;在所述第三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阀装置12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阀装置122导通第三连通口122c与第一连通口122a,加热器110关闭,散热器111周边风门120打开。

参照图23,第二阀装置122”包括第一阀模块122d、第二阀模块122e,第一阀模块122d、第二阀模块122e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阀模块122d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22a连通,第二阀模块122e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连通口122b连通,第一阀模块122d的第二端口、第二阀模块122e的第二端口与第三连通口122c连通,在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阀模块122d截止,第二阀模块122e打开,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阀模块122d打开,第二阀模块122e打开,其中第一阀模块、第二阀模块可以为具有流量调节及截止功能的模块,例如为带有截止功能的流量调节阀等。

第二阀装置122调节进入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内的制冷剂的流量,以控制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以便控制电池换热器对电池的加热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位于空调箱外部空间,散热器位于空调箱内部空间,如此杜绝了电进入空调箱,降低安全隐患,散热器相对带有加热器的器件来说,结构相对简单紧凑,如此使得空调箱结构相对紧凑,散热器风阻小,空气流经其后仍能获得较大的风量。

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包括水壶116b,所述电池回路包括水壶116a,水壶116a、116b在加热/冷却回路、电池回路中用于排气,水壶116a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电池换热器、第一泵、第二换热器的高度,水壶116b的高度高于第二换热器、加热器、散热器、第二阀装置、第二泵的高度。在加热/冷却回路和电池回路都设置有水壶,有助于排除工作过程中的气泡。

在电池不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冷却液系统可具有制热功能,第二泵109启动,流体在加热/冷却回路内循环,通过散热器对外部空气进行制热。

在乘客舱不需要加热的情况下,冷却液系统可具有电池加热功能,第一泵108启动,第二泵109启动,流体经加热器110加热后经散热器111,第二阀装置122,流入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内流体吸取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道内的流体热量,通过第一泵108的调节,使电池处于适宜温度。

在电池需要冷却的情况下,第一泵108启动,冷却液在电池回路循环,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内流体吸取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内流体,使得电池回路内冷却液降温,使电池处于适宜温度。

具体的,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泵108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一流道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电池换热器107的进口连通,电池换热器107的出口与水壶116a的进口连通,水壶116a的出口与第一泵108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的出口与水壶116b的进口连通,水壶116b的出口与第二泵109的进口连通,第二泵109的出口与加热器110的进口连通,加热器110的出口与散热器111的进口连通,散热器111的出口与第二阀装置122的第三连通口122c连通,第一连通口122a与水壶116b的进口连通,第二连通口122b与第二换热器121的第二流道的进口连通。

参照图3,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101、第一节流装置102、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第五换热器104、第三换热器105、第三阀装置112、第四阀装置113、第二节流装置114、第四换热器106;

所述第三阀装置112包括第一连通口112a、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第四连通口112d,第四阀装置113包括第一连通口113a、第二连通口113b,压缩机101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105的一端连接,第三换热器105的另一端与第一连通口112a连接,第二连通口112b与第四换热器106的一端连接,第四换热器106的另一端与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一连通口113a连接,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二连通口113b与第三阀装置112的第四连通口112d、第二节流装置114或第一节流装置102连通,第三连通口112c与压缩机101的进口连通,第四连通口112d与第一节流装置102、第二节流装置114、第四阀装置113连通;

第三阀装置112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112打开第一连通口112a与第二连通口112b的连通通道,关闭第二连通口112b与第三连通口112c,第一连通口112a与第四连通口112d的连通通道,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112打开第一连通口112a与第四连通口112d的连通通道,打开第二连通口112b与第三连通口112c的连通通道。具体地,参照图25,热管理系统的第三阀装置112可以为第一多通换向装置201,第一多通换向装置201包括第一阀孔2011、第二阀孔2012、第三阀孔2013和第一进口2014,或第一多通换向装置201还包括与第一阀孔连通的第一连通管、与第二阀孔连通的第二连通管、与第三阀孔连通的第三连通管及与第一进口2014连通的第四连通管,其中,第一进口2014与第一连通口连通,第一阀孔2011与第二连通口连通,第二阀孔2012与第三连通口连通,第三阀孔2013与第四连通口连通,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多通换向装置201能够使第一进口2014与第一阀孔2011的连通通道导通,能够关闭第三阀孔2013与第二阀孔2012的连通通道;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多通换向装置201能够使第一进口2014与第三阀孔2013的连通通道导通,同时使第一阀孔2011与第二阀孔2012的连通通道导通。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26,第三阀装置也可以包括第二多通换向装置201’与第一阀件209,其中第二多通换向装置201’包括第二进口2014’、第四阀孔2011’、第五阀孔2012’和第六阀孔2013’,同样地,第二多通换向装置201’也可以包括与各个阀孔或进口连通的连通管,第一阀件209的两个端口分别与第六阀孔2013’和第四连通口连通,第二进口2014’与第一连通口连通,第四阀孔2011’与第二连通孔连通,第五阀孔2012’与第三连通口连通,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多通换向装置201’使第二进口2014’与第四阀孔2011’的连通通道导通,能够使第六阀孔2013’与第五阀孔2012’的连通通道导通,关闭第一阀件209;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多通换向装置201’能够使第四阀孔2011’与第五阀孔2012’的连通通道导通,能够使第六阀孔2013’与第二进口2014’的连通通道导通,同时使第一阀件209导通。第一阀件209可以是截止阀、流量调节阀或单向阀,其中,第一阀件209为单向阀时,制冷剂流入第六阀孔2013’的方向单向阀截止,制冷剂流出第六阀孔2013’方向,单向阀导通。

请参阅图24,请参阅热管理系统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三阀装置包括第一阀模块401、第二阀模块402和第三阀模块403,第一阀模块401、第二阀模块402和第三阀模块403可以是截止阀或二通流量调节阀,第一阀模块401、第二阀模块402和第三阀模块403均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阀模块401的第一端口和第二阀模块402的第一端口均与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一阀模块401的第二端口与第一连通口112a连通,第二阀模块40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阀模块403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连通口112b连通,第三阀模块403与第三连通口112c连通,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二阀模块402打开,第一阀模块401、第三阀模块403截止,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阀模块401打开,第三阀模块403打开,第二阀模块402截止。在本实施例的其它技术方案,第一阀模块401和第二阀模块402可以用第一三通阀代替(未图示),具体地,第一三通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二接口和第三阀模块的第二端口均与第二连通口112b连通,第三阀模块与第三连通口112c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一连通口112a连通,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第一三通阀打开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的连通通路,第一三通阀关闭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的连通通路,第三截止阀关闭,在第三阀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三通阀打开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的连通通路,第三阀模块打开,第一三通阀关闭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的连通通路。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与第一换热器103的制冷剂出口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二开口与第五换热器104的第一端口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与第二换热器121的入口、第四换热器106的第一流道和第五换热器104的第二端口连通或通过四通与第二换热器121的入口、第四换热器106的第一流道和第五换热器104的第二端口连通。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在制冷剂可能为液态或气液两相时,可设置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118对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行分离,液态的制冷剂储藏于气液分离器,而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1;另外,在压缩机可以承受液态制冷剂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118,另外气液分离器118还可以用贮液器替代。而在制冷剂不是两相流的情况也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

所述第四阀装置113包括节流结构单元113c和单向结构单元113d,单向结构单元113d导通第一连通口113a至第二连通口113b的流路,节流结构单元113c导通第二连通口113b至第一连通口113a的流路。第四阀装置113具体可为带有单向阀的电子膨胀阀,或者其他节流器件与单向阀器件的组合或者管路连接结构。

本文中的第一节流装置102、第二节流装置114可以是热力膨胀阀或者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等可以调节流过的制冷剂的节流装置;单向结构单元113d可以为具有通断控制功能的截止阀或流量调节阀或电磁阀,也可以是一个方向流通、另一方向截止的单向阀;节流装置也可以与换热器集成,形成组合件,结构更加紧凑,如第二节流装置114和第一换热器103集合的组合件。

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四通结构124(见图1),四通结构124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第四端口,其中第一端口与第二节流装置114连通,第二端口与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三端口与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二连通口113b连通,第四端口与第一节流装置102连通。

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空调箱(未标号),空调箱包括空调箱体,空调箱体设置有若干风道(未图示)与车辆室内连通,第三换热器105设置于空调箱体,在空调箱体靠近风口的位置设置有一个风机119。在第三换热器105的上风侧(上游)还设置有风门120,通过调节风门120,控制第三换热器105周围空气的流动。

热管理系统包括制热模式、制冷模式、除湿模式、循环模式,下面分别对几种模式下热管理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说明。其中,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包括第一制热模式、第二制热模式和第三制热模式。在只用加热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一制热模式。在第一制热模式,压缩机不启动,在电池回路不启用的情况下,参照图11,第二泵109启动,加热器110启动,电池回路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不导通,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经加热器110加热后,进入散热器111,这时风门120打开,冷却液在散热器111内对外部空气散热;在电池回路启用的情况下,参照图7a,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启动,调节第一阀装置115的流量,电池回路中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第一连通口115a、第二连通口115b进入第二泵109,加热器110不启动,冷却液经加热器110后进入散热器111,此时风门120打开,冷却液对空气放热,此时风机119启动,乘客舱内较热空气通过外循环排到外界空气中,经降温的冷却液一部分被第一泵108抽入电池回路,使其在电池换热器107中对电池设备进行冷却,经降温的冷却液的另一部分自第三连通口115c返回到第二泵109,如此循环。

在加热器110的加热效率较低时,可启动制冷剂系统额外制热,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二制热模式,开启第二泵109,开启加热器110,冷却液在加热/冷却回路循环,此时第三阀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开启节流结构单元113c和第二节流装置114,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且第四连通口112d与第四阀装置113、第四换热器106、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压缩机101连通,在电池不处理的情况下,参照图11a,电池回路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循环不导通。热管理系统的制冷剂经过压缩机101压缩,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制冷剂从压缩机101出口端经过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入口进入第三换热器105,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在风道内与第三换热器105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向周围空气释放热量。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出口经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后与节流结构单元113d连通,制冷剂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节流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与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其中,第四换热器106附近设置的风扇117吹动第四换热器106周围的空气形成空气流,加速第四换热器106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促进第四换热器106内制冷剂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当电池等设备温度较高时,需要对电池进行冷却,参照图12,第三阀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第二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装置、第四换热器连通,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和第四换热器与压缩机连通,第一泵108启动,第二泵109启动,所述电池回路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导通,电池回路内冷却液循环,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出口经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后分成两路,一路与节流结构单元113d连通,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14连通,制冷剂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节流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与第四换热器106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经第二节流装置114的流体进入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的制冷剂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经冷却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与电池等设备进行热交换,电池换热器107吸收电池等设备的热量,热管理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103获取电池换热器107从电池等设备吸收的热量。当电池等设备温度较低时,需要对电池进行加热,第三阀装置11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第二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装置、第四换热器连通,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和第四换热器与压缩机连通,第一泵108启动,第二泵109启动,所述电池回路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导通,或者所述电池回路与所述加热/冷却回路不导通。参照图10,启动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由加热器加热后循环,第一阀装置115打开一定开度,第一泵108抽走经加热器加热过的部分冷却液进入电池回路,经加热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对电池等设备加热。或者参照图14,启动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由加热器加热后循环,电池回路内的冷却液在第二换热器吸收第二换热器第二流道内经加热的冷却液的热量,经加热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对电池等设备加热。或者参照图13,启动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加热/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液由加热器加热后循环,第一阀装置115打开一定开度,第一泵108抽走经加热器加热过的部分冷却液进入电池回路,经加热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对电池等设备加热。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出口经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后分成两路,一路与节流结构单元113d连通,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14连通,制冷剂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节流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与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经第二节流装置114的流体进入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的制冷剂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第一泵108从加热/冷却回路抽入的较高流体经第一换热器103降温后达到合适的温度,该温度较为合适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与电池等设备进行热交换,对电池等设备加热。

可以知道,此时加热装置的冷却液流道仅为冷却液系统的流通通道。另外,如果热量仍不能满足要求,制冷剂从第四换热器106流出后可回到压缩机;在制冷剂可能为液态或气液两相时,可设置气液分离器,从第四换热器106流出的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118,经过气液分离器118的分离,液态的制冷剂储藏于气液分离器,而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01,再次被压缩机10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如此循环工作;另外,在压缩机可以承受液态制冷剂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118,另外气液分离器118还可以用贮液器替代。而在制冷剂不是两相流的情况也可以不设置气液分离器。

当外界温度较低,运行热泵足以提供乘客足够的热量时,热管理系统处于第三制热模式下,参照图3,电池不需要加热、冷却的情况下,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关闭,第三阀装置11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四连通口112d与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二连通口113b、第四换热器106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压缩机101连通,第三换热器105的出口的制冷剂经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进入节流结构单元113c,制冷剂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节流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与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当在电池温度过热,需要冷却的情况下,参照图6,启动第一泵108,冷却液在电池回路内循环,第三阀装置11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四连通口112d与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二连通口113b、第四换热器106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压缩机101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四连通口112d还与第二节流装置114、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压缩机连通;第三换热器105的制冷剂出口经第一连通口112a、第四连通口112d后分成两路,一路与节流结构单元113d连通,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14连通,制冷剂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节流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与换热器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吸收空气的热量。经第二节流装置114的流体进入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的制冷剂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经冷却的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内与电池等设备进行热交换,电池换热器107吸收电池等设备的热量,热管理系统通过第一换热器103获取电池换热器107从电池等设备吸收的热量。

当车辆乘客舱相对湿度较大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在车窗玻璃冷凝影响视野,形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乘客舱空气进行除湿,即热管理系统的除湿模式,包括第一除湿模式、第二除湿模式和第三除湿模式。当电池过热需要加热时,在第一除湿模式,参照图9,启动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冷却液在加热/冷却回路中经加热器加热后,一部分的冷却液经第一泵108抽吸到电池回路,在电池回路内循环,冷却液在电池换热器107中对电池等设备进行加热,第三阀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第五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一阀装置、第四换热器,第五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压缩机连通,第四连通口112d出口的制冷剂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与第四阀装置113连通,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进入第四换热器106,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02连通,节流后进入第五换热器104,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104吸热,第五换热器104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冷凝,以达到除湿的效果。压缩机101出口的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105中放热,使得第三换热器105周围的空气加热,以满足用户需求。当然在外界温度较高时,电池便不需要另外加热。但是当电池温度过高时,需要对电池进行冷却,此时进入第二除湿模式,参照图5,启动第一泵108,冷却液在电池回路内循环,第三阀装置113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与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第五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装置、第四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五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第四换热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进口连通,第四连通口112d出口的制冷剂分成三路,其中一路与第一节流装置102连通,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102节流后进入第五换热器104,在第五换热器104中吸热,使得第五换热器104周围的空气降温,如此空气中水蒸气冷凝,达到除湿的效果;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14连通,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03中吸热,使得第一换热器103第二流道的冷却液降温,经降温的冷却液进入电池换热器107,对电池等设备进行冷却;第三路与第四阀装置113连通,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制冷剂在第四换热器106中吸热,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如此循环。

在电池处于适宜温度下,进入第三除湿模式,关停第一泵108,加热/冷却回路中的冷却液不循环,第三阀装置113进入第二工作状态,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第五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四连通口与所述第一阀装置、第四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五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出口与所述压缩机进口连通。第四连通口112d出口的制冷剂分成两路,其中一路与第四阀装置113的第二连通口113b连通,经节流结构单元113c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另外一路与第一节流装置102连通,节流后进入第五换热器104,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104中吸热,降低周围空气的温度,并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达到除湿的效果,压缩机101出口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105,制冷剂在第三换热器105中放热,对第三换热器105周围空气加热。

当乘客舱内温度较高,需要降低乘客舱温度以提高舒适度时,热管理系统进入制冷模式,此时外界温度已较高,不存在继续对电池加热的情况,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包括第一制冷模式和第二制冷模式,在第一制冷模式,电池温度过高需要冷却,参照图4,启动第一泵108,冷却液在电池回路中循环,第三阀装置112进入第一工作状态,第三阀装置导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单向结构单元连通,所述单向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单向结构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第五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五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出口与压缩机进口连通,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第五换热器105,此时风门120关闭,高温高压制冷剂从第五换热器105离开进入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高温高压制冷剂经第一连通口112a后进入第二连通口112b,然后进入第四换热器106,在第四换热器106中放热变为较低温高压制冷剂,为提高效果,开启风扇117,较低温高压制冷剂经单向结构单元113d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第二节流装置114,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103,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03中吸收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中冷却液的热量,经降温的冷却液进入电池换热器107,对电池等设备进行冷却;另一路进入第一节流装置102,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第五换热器104,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104中吸热,降低第五换热器104周围空气的热量,达到制冷的效果,制冷剂从第五换热器104、第一换热器103离开后回到压缩机101,如此循环。

在电池已处于较适宜温度的情况下,进入第二制冷模式,参照图1,关停第一泵108,第三阀装置112进入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一连通口与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二连通口连通,所述第三阀装置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单向结构单元、第一节流装置、第五换热器、压缩机连通,压缩机101排出的高压高温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105,此时温度风门120关闭,高温高压制冷剂再流经第一连通口112a、第二连通口112b进入第四换热器106,在第四换热器106中放热变为高压低温制冷剂,然后经单向结构单元113d后进入第一节流装置102,高压低温制冷剂经节流后变为低压低温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104中吸热,降低第五换热器104周围空气的温度,如此达到制冷的效果,从第五换热器104离开的低压较高温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01,如此循环。

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循环模式、第二循环模式和第三循环模式,请参阅图7、图7a和图8。在第一循环模式,关闭热管理系统的压缩机101,或者说制冷剂系统内的制冷剂不流动,当电池等设备的温度较低时,电池需要加热,参照图8,启动第一泵108和第二泵109,调节第一阀装置115的流量,使得冷却液经加热器110加热后,进入散热器111,此时风门120关闭,从散热器111离开的冷却液一部分经第一泵108抽入电池回路,在电池换热器107中对电池进行加热,另一部分冷却液流经第一阀装置115的第三连通口115c,电池回路中的部分冷却液流经第一连通口115a,这两部分冷却液从第二连通口115b返回到加热器110,如此循环。

在电池充电的情况下,电池需要冷却,参照图7a,此时进入第二循环模式,第一泵108、第二泵109启动,调节第一阀装置115的流量,电池回路中的冷却液的一部分经第一连通口115a、第二连通口115b进入第二泵109,加热器110不启动,冷却液经加热器110后进入散热器111,此时风门120打开,冷却液对空气放热,此时风机119启动,乘客舱内较热空气通过外循环排到外界空气中,经降温的冷却液一部分被第一泵108抽入电池回路,使其在电池换热器107中对电池设备进行冷却,经降温的冷却液的另一部分自第三连通口115c返回到第二泵109,如此循环。

在电池工作时间较长,导致过热时,需要对电池进行冷却,此时进入第三循环模式,参照图7,启动第一泵108,冷却液在电池回路中循环,启动压缩机101,第三阀装置11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进入第三换热器105,此时风门120关闭,制冷剂自第一连通口112a、第二连通口112b进入第四换热器106中放热,经降温的制冷剂进入第二节流装置114,经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制冷剂,然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03,低温低压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03中吸热,降低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二流道中冷却液的温度,经降温的冷却液进入电池换热器107中对电池等设备进行降温,从第一换热器103离开的制冷剂回到压缩机101,如此循环。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15,制冷剂系统包括压缩机101、第三换热器105、第三阀装置112、第四换热器106、气液分离器118、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第一节流装置102、第二节流装置114,第三阀装置112至少包括第一连通口112a、第一连通口112b、第三连通口112c和第四连通口112d。

压缩机101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105的一端连接,第三换热器105的另一端与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一连通口112a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二连通口112b与第四换热器106的一端连通,第四换热器106出口的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与第一节流装置102、第五换热器104、第四连通口112d连通,第三阀装置112的第三连通口112c与气液分离器118、压缩机101连通,另一路与第二节流装置114、第一换热器103的第一流道、气液分离器118、压缩机101连通。

第三阀装置11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连通口112a与第二连通口112b导通,第三连通口112c与第四连通口112d导通,此时第五换热器104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使得乘客舱内空气降温,以满足用户需求。在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连通口112a与第四连通口112d导通,第二连通口112b与第三连通口112c导通,此时风门120打开,第三换热器105对周围空气放热,加热乘客舱内空气,以满足用户需求。

避免赘述,以下不再对冷却液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冷却液系统如上所述。

应当知道,上述给出的制冷剂系统的结构图仅作为例示,并不限制为本发明的制冷剂系统,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改变,并需要如图上所示,本发明的制冷剂系统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第五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压缩机、第三阀装置、以及节流装置,制冷剂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在第五换热器处实现制冷、在第三换热器105处实现制热;又如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道、第五换热器、第四换热器、压缩机、第三阀装置、以及节流装置,制冷剂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在第五换热器处实现制冷;以及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