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车辆后视镜,具体涉及一种通用于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
背景技术:
目前,驾驶人员平时在侧方停车或倒车入库时,车身很难停到库的中间位置,车辆停放不是靠前就是靠后,在狭窄街道拐弯时,车后轮或后部容易被刮伤。架校学员在倒车入库时,两侧后视镜压的很低,在学员训练时,学员头也压的很低才能看清后方标线,降低了学员学车时的舒适度,使用本发明的后视镜后,以上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入库不正和车辆发生的磕碰现象,给广大车主提供了舒适的驾驶感受,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损失,使车辆行驶换成倒车更加安全通畅。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它包括用于观察车辆左右两侧后方情况的镜体及安装镜体的壳体,所述镜体下侧设置有占整个镜体面积1/3-1/5的偏折部,所述偏折部相对镜体平面有一定偏折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偏折部位于镜体右下角,偏折部与镜体一体成型或分体固定在镜体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偏折部为平面镜或曲面镜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偏折部位于镜体的正下方,偏折部与镜体一体成型或分体固定在镜体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偏折部为平面镜或曲面镜中的一种。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后视镜主要针对大中小汽车后视镜进行设计或改装,使后视镜左上部平面区域观察车体远后方区域,后视镜右下角或下端观察车后轮胎及后车身区域,在侧方停车或停车场很容易使车辆入库到位,不会出现停车出位的情况,大大节约停车占地面积,在复杂路段行车或倒车时,便于观察两个后轮情况,使车辆安全通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沿c-c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一种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此方案适用于一般小型轿车用的后视镜。它包括用于观察车辆左右两侧后方情况的镜体1及安装镜体1的壳体,所述镜体1右下角设置有占整个镜体1面积1/4的偏折部2,镜体1观察区域为a区,偏折部2观察区域为b区。所述偏折部2与镜体1在制造时一体成型,其中,镜体1的a区主要观察车身后中远距离且镜体1为平面镜为主,以保证观察的物体不会失真;偏折部2的b区只能观察到车身尾部及后轮区域,本方案中偏折部2可采用平面镜或也可采用曲面镜,其中,采用曲面镜时,观察的物体有点失真,但是不影响行车安全。在实施例中偏折部2相对于镜体1平面向后偏折4度的角度。车辆上配套本发明的这种后视镜,提高了倒车入库时的安全性和操作性。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一种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作为上述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本实施例的后视镜适用于一般小型轿车用的后视镜。它包括用于观察车辆左右两侧后方情况的镜体1及安装镜体1的壳体,所述镜体1右下角设置有占整个镜体1面积1/4的偏折部2,作为车辆后视镜后期改装手段,偏折部2粘结在镜体1的右下角处,镜体1观察区域为a区,偏折部2观察区域为b区。其中,镜体1的a区主要观察车身后中远距离且镜体1为平面镜为主,以保证观察的物体不会失真;偏折部2的b区只能观察到车身尾部及后轮区域,本方案中偏折部2可采用平面镜或也可采用曲面镜,其中,采用曲面镜时,观察的物体有点失真,但是不影响行车安全。在本方案中,普通车辆后视镜通过改装成本发明的后视镜,仅需要很少的费用,即可解决倒车入库时的入库不正的问题。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一种大中小型车用后视镜,本实施例的后视镜适用于车身较高、车身长的大中型车辆上的后视镜。它包括用于观察车辆左右两侧后方情况的镜体1及安装镜体1的壳体,所述镜体1在竖直方向均匀划分为四部分,其中最下方的1/4部分为偏折部2,偏折部2相对镜体1平面向后倾斜一定的角度;镜体1观察区域为a区,偏折部2观察区域为b区。其中,镜体1的a区主要观察车身后中远距离且镜体1为平面镜为主,以保证观察的物体不会失真;偏折部2的b区只能观察到车身尾部及后轮区域;偏折部2与镜体1可以是出厂时一体成型,也可是后期加装在镜体1表面上。本实施例中偏折部2可为平面镜也可为曲面镜;其中,采用曲面镜时,观察的物体有点失真,但是不影响行车安全。使用本发明的此种后视镜,能最大限度地观察车身周边的情况,大大降低了驾驶人员的视野盲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