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5990发布日期:2019-05-15 22:42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



背景技术:

扭力杆是一种与新能源汽车与轮胎连接的重要零件,一般配合弹簧使用,实际上与杆式弹簧拥有相同的使用效果,起缓冲消震作用,也具有抵消车身压缩和弹簧反弹产生的能量的作用。

随着新能源汽车扭力杆的不断使用,传统的汽车扭力杆存在结构设计简单,无法有效减弱扭力杆形变产生的力,无法将扭力杆连续形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所以就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结构设计简单,无法有效减弱扭力杆形变产生的力,无法将扭力杆连续形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包括杆体和上基板,所述杆体的两端固定有安装头,且杆体上固定有外环,并且外环上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杆体中间的下端固定有下基板,且下基板的外侧底部安装有下固定块,并且下固定块固定在杆体上,所述下基板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且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上均固定有第一工作柱,并且第一工作柱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垫,所述第一功能板与中弹簧相互连接,且中弹簧固定在第二功能板上,所述上基板固定在杆体中间的上端,且上基板的外侧底部安装有上固定块,并且上固定块固定在杆体上,所述上基板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工作柱,且第二工作柱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垫。

优选的,所述外环在杆体上对称分布有6个,且每个外环之间为平行分布。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贯穿外环,且散热孔在外环上均匀分布,并且散热孔的内壁的正视剖面的形状为弧形。

优选的,所述下固定块和上固定块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下固定块和上固定块均由白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关于中弹簧中心对称分布,且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的形状均为横向放置的“L”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工作柱与第二工作柱均由白钢制成,且第一工作柱和与第二工作柱分别与第一接触垫和第二接触垫为粘接,并且第一接触垫和第二接触垫为橡胶材质,同时第二工作柱均关于杆体的轴心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对传统的扭力杆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得本装置可以有效减弱扭力杆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力,并且能够将扭力杆形变过程中机械能转化的内能通过相关结构进行有效的散发,保证扭力杆整体温度正常,可以长时间稳定使用;

1.外环和散热孔可以将扭力杆形变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的散失,保证杆体整体不会积累太多的热量,保证杆体不会由于热量积累,在受力过程中变形;

2.下基板、下固定块、第一功能板、第二功能板、第一工作柱、第一接触垫、中弹簧、上基板、第二工作柱、第二接触垫和上固定块相互配合工作,可以为形变的杆体提供支撑,有效减弱外部力的作用对杆体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杆体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杆体;2、安装头;3、外环;4、散热孔;5、下基板;6、下固定块;7、第一功能板;8、第二功能板;9、第一工作柱;10、第一接触垫;11、中弹簧;12、上基板;13、第二工作柱;14、第二接触垫;15、上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新型扭力杆,包括杆体1、安装头2、外环3、散热孔4、下基板5、下固定块6、第一功能板7、第二功能板8、第一工作柱9、第一接触垫10、中弹簧11、上基板12、第二工作柱13、第二接触垫14和上固定块15,杆体1的两端固定有安装头2,且杆体1上固定有外环3,并且外环3上开设有散热孔4,杆体1中间的下端固定有下基板5,且下基板5的外侧底部安装有下固定块6,并且下固定块6固定在杆体1上,下基板5的内侧安装有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且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上均固定有第一工作柱9,并且第一工作柱9上设置有第一接触垫10,第一功能板7与中弹簧11相互连接,且中弹簧11固定在第二功能板8上,上基板12固定在杆体1中间的上端,且上基板12的外侧底部安装有上固定块15,并且上固定块15固定在杆体1上,上基板12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工作柱13,且第二工作柱13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垫14。

本例中外环3在杆体1上对称分布有6个,且每个外环3之间为平行分布,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外环3可以将杆体1上的热量有效导出,并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散热的效率;

散热孔4贯穿外环3,且散热孔4在外环3上均匀分布,并且散热孔4的内壁的正视剖面的形状为弧形,散热孔4的结构设计加大了外环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进一步的提高了杆体1的散热效率;

下固定块6和上固定块15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下固定块6和上固定块15均由白钢制成,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下固定块6和上固定块15的强度足够,可以为下基板5和上基板12提供有效的支撑;

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关于中弹簧11中心对称分布,且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的形状均为横向放置的“L”形,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在跟随下基板5运动时,不仅可以对中弹簧11进行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带动第一工作柱9进行运动,起到减小杆体1形变程度的作用。

第一工作柱9与第二工作柱13均由白钢制成,且第一工作柱9和与第二工作柱13分别与第一接触垫10和第二接触垫14为粘接,并且第一接触垫10和第二接触垫14为橡胶材质,同时第二工作柱13均关于杆体1的轴心对称分布,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工作柱9与第二工作柱13可以在下基板5和上基板12跟随杆体1形变时,对下基板5和上基板12进行支撑,通过下基板5和上基板12对杆体1进行力的削弱;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首先通过安装头2将装置整体固定在与轮胎连接的结构上,本装置的安装头2与传统扭力杆上具有安装固定功能的结构相同,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在经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在汽车重量的作用下,轮胎会通过安装头2使杆体1形变弯曲,以轮胎遇到凸起时为例,在力的作用下,车体会通过安装头2使杆体1向下弯曲;

此时,对称分布的2个下基板5由于杆体1向下弯曲,向外张开很小的角度,由于传统的扭力杆在使用时仅会产生较小的形变,所以下基板5向外张开的角度不会导致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的垂直部分碰撞,这样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就会拉伸劲度系数较高的中弹簧11,中弹簧11就会给予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拉力,阻止2个下基板5继续张开,从而抵消杆体1形变产生的力;

与此同时,杆体1在向下弯曲时,杆体1的上端固定的上基板12跟随杆体1的形变而相互靠近,所以固定在对称分布的2个上基板12上的第二工作柱13就带着第二接触垫14相互靠近,第二接触垫14与上基板12接触,硬度很高的第二工作柱13阻止2个上基板12继续靠近,从而配合中弹簧11阻止杆体1继续形变;

在汽车轮胎行驶过凸起后,杆体1不再受到额外的力的作用,杆体1就开始恢复,但是由于惯性,以及杆体1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在恢复至水平状态后,杆体1还会向上产生一个较小的弧形形变,此时下基板5跟随杆体1的形变而相互靠近,这样第一功能板7和第二功能板8就带着第一工作柱9和第一接触垫10向下基板5的内侧靠近,第一接触垫10与下基板5的内侧接触,硬度较高的第一工作柱9就阻止对称分布的2个下基板5继续靠近,从而阻止杆体1继续形变,而在杆体1形变过程中,机械能会转化为热量积累在杆体1上,这些热量会通过外环3及外环3上的散热孔4进行快速散发,避免由于热量大量积累对装置整体的使用造成影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