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破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3305发布日期:2020-07-24 15:42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破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破窗器。



背景技术:

破窗器做为一种辅助逃生工具,通常安装在汽车内容易取到的地方,在汽车处于入水或着火等紧急情况下,通过破窗器将玻璃击碎从而获得求生通道,避免车上人员溺水或烧伤生亡。目前,破窗器通常为手动式破窗器,使用者需要手动反复敲击玻璃,费时费力,击碎玻璃效率不高,严重影响用户逃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破窗效率高的破窗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破窗器,用于击碎玻璃,所述破窗器包括外壳、转动收容于所述外壳内部的转轴、设于所述转轴上的多个撞击组件以及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电机,所述外壳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环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连接在所述支撑环的外部,所述支撑环上设置有穿孔,所述支撑座上设有与所述穿孔连通的收纳槽,所述撞击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转轴上的转动套、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转动套内的撞针以及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转动套和所述撞针之间的弹性件,所述撞针远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可与所述支撑环的内壁相抵持,转动所述转轴至所述撞针与所述穿孔对位时,所述撞针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穿入所述穿孔内并击打在所述玻璃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环的内壁上还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支撑环的周向设置,所述穿孔沿所述支撑环的径向设置,所述穿孔贯通所述支撑环的外周壁,且所述穿孔与所述限位槽连通,所述撞针的一端可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壁相抵持。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转动套的内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转动套的底壁连接并弹性抵持,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撞针弹性抵持。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还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撑环相对两端的底座和端盖,所述支撑环、底座及端盖三者间围设的空间构成收容腔,所述转轴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底座后与所述转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外壁上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开设有多个凹槽,且凹槽的数量与所述撞击组件的数量相同,一个所述撞击组件与一个所述凹槽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凹槽上的两个相对槽壁之间均连接有固定柱,所述转动套的一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沿所述转动套的径向设置,所述凸缘上沿所述凸缘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转动孔,所述固定柱穿设在所述转动孔内且与所述转动孔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呈长方形结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支撑环相切设置,所述收纳槽沿所述支撑座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具有所述收纳槽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吸盘,所述支撑座上相对所述收纳槽的表面连接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破窗器,当撞针转动至与穿孔对位时,此时,弹性件复位,进而使得撞针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穿入穿孔内并击打在玻璃上,且转轴受电机驱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连续多次击打玻璃动作,省时省力,提升了击碎玻璃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破窗器的立体图(其中一个撞针与穿孔对位状态);

图2是图1所示破窗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破窗器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图(省略端盖);

图4是图1所示破窗器的爆炸图;

图5是图4所示破窗器中支撑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破窗器的剖视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编号分别为:

破窗器100外壳10支撑体11

支撑环111支撑座112收容腔110

限位槽113穿孔114收纳槽115

吸盘116把手117底座12

端盖13转轴20凹槽201

固定柱202撞击组件30转动套31

凸缘311转动孔312撞针32

弹性件33电机4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破窗器100,用于击碎玻璃,该破窗器100包括外壳10、转动收容在外壳10内部的转轴20、安装在转轴20上的多个撞击组件30以及驱动转轴20转动的电机40,使用时,依靠多个撞击组件30的反复冲击作用实现破窗功能。

请参阅图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外壳10包括支撑体11以及分别安装在支撑体11相对两侧的底座12和端盖13。具体地,支撑体11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环111和支撑座112,支撑环111大致呈两端具有开口的环状结构,支撑座112大致呈长方体结构,支撑座112连接在支撑环111的外部且与支撑环111相切设置。底座12和端盖13分别盖设在支撑环111的两个开口端,从而将支撑环111的相对两端密封,支撑环111、底座12及端盖13三者间围设的空间构成收容腔110,转轴20可转动地收容于收容腔110内。另外,底座12及端盖13与支撑环11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卡接或磁性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方便用户对于转轴20及撞击组件30的安装操作。

请参阅图4、图5,支撑环111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槽113和穿孔114,其中,限位槽113沿支撑环111的周向设置,穿孔114沿支撑环111的径向设置,穿孔114贯通支撑环111的外周壁,且穿孔114与限位槽113相连通。支撑座112的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槽115,收纳槽115沿支撑座11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收纳槽115的一端与穿孔114相连通。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环111和支撑座112为一体成型,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环111和支撑座112之间还可以单独设置,使用时,只需将二者连接即可。

转轴20相对底座12可转动,转轴20的中心轴与支撑环111的中心轴同轴设置。转轴20的外壁上沿转轴20的轴向开设有多个凹槽201,每个凹槽201的两端均贯通转轴20相对的两端面,且凹槽201的数量与撞击组件30的数量相同,一个撞击组件30与一个凹槽201对应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凹槽201上的两个相对槽壁之间均连接有固定柱202,固定柱202靠近端盖13设置,撞击组件30与固定柱202转动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凹槽201具有四个,对应地,撞击组件30也具有四个,可以理解地,凹槽201的数量至少具有两个。

请参阅图4、图6,撞击组件30包括转动安装在转轴20上的转动套31、可活动地设置在转动套31内的撞针32以及可伸缩地设置在转动套31和撞针32之间的弹性件33。

具体地,转动套31大致呈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套筒状结构,转动套31上远离转动套31的开口的一端的外部设置有凸缘311,凸缘311呈长条状,凸缘311沿转动套31的径向设置,凸缘311上沿凸缘31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转动孔312,固定柱20穿设在转动孔312内且与转动孔312可转动地连接,如此,便实现了转动套31与转轴20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转动所述转动套31可使得转动套31上具有开口的一端朝向端盖13,如此,当拆除端盖13时,能够方便将弹性件33和撞针32安装在转动套31上。具体地,安装时,将撞针32插入至转动套31内并使得弹性件33被压缩,此时,撞针32与支撑环111不会发生干涉,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套31,便可使撞针32的一端与支撑环111的内壁相抵持。

弹性件33收容于转动套31的内腔内,弹性件33的一端与转动套31的底壁弹性抵持,弹性件33的另一端与撞针32的一端弹性抵持,撞针32远离弹性件33的一端在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与限位槽113的槽底壁相抵持。为了防止弹性件33与转动套31脱离,弹性件33远离撞针32的一端与转动套31固定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3为弹簧,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3还可以是诸如不锈钢薄片或铜制弹片等具有弹性和刚性的元件,此处不做限定。

未使用时,撞针32上远离弹性件33的一端与穿孔114错开,进而使得撞针32与限位槽113的槽底壁相抵持。使用时,转动所述转轴20,从而带动撞击组件30整体转动,此过程中,撞针32沿限位槽113的槽壁滑动,限位槽113用于对撞针32的转动轨迹进行限位,防止撞针32错位。当撞针32转动至与穿孔114对位时,此时,弹性件33复位,进而使得撞针32在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穿入穿孔114内并击打在玻璃上,击打作用完成后的撞针32便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至收纳槽115内,从而实现对撞针32的收集作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动所述转轴20,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连续四次击打玻璃动作,提升了击碎玻璃的效率。另外,撞针32上远离弹性件33的一端设置为尖端,使得玻璃更易被击碎。

请再次参阅图1-图3,电机40安装在底座12上,电机40的输出轴穿过底座12后与转轴20连接,从而实现电机40对转轴20的驱动作用,省时省力。进一步地,电机40为步进电机。

另外,使用时,为了方便将破窗器100稳定固定在玻璃上,支撑座112上具有收纳槽115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吸盘116,吸盘116用于吸附在玻璃上。此外,支撑座112上相对收纳槽115的表面连接有把手117,把手117供使用者握持,方便使用者将破窗器100固定在玻璃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破窗器100,当撞针32转动至与穿孔114对位时,此时,弹性件33复位,进而使得撞针32在弹性件33的弹力作用下穿入穿孔114内并击打在玻璃上,且转轴20受电机40驱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连续多次击打玻璃动作,省时省力,提升了击碎玻璃的效率。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