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HP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6889发布日期:2020-07-17 16:0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UHP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uhp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uhp轮胎为了保护轮辋通常带有轮辋保护件,轮辋保护件与胎侧和子口部位相连,一般来说轮胎上轮辋保护件的体积越大,橡胶的填充需要量也较大,然现有的轮胎胎圈结构,子口处的空间有限,使得子口处的rc胶难以存储,并且使得子口处rc胶流向了轮辋保护件的趋势增强,由此会造成轮胎外表面到胎体帘线表面之间最薄处的厚度不达标,出现轮胎子口偏薄或者露线,影响轮胎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uhp轮胎,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uhp轮胎,包括胎面、胎体、胎侧以及胎圈,所述胎侧包括胎侧本体和轮辋保护件,所述轮辋保护件从所述胎侧本体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且沿轮胎周向延伸,表示所述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由从轮辋保护件的突起向胎面方向延伸的轮辋上侧弧和从该突起向胎圈方向延伸的轮辋下侧弧构成,

表示所述胎圈的轮廓曲线包括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圆弧、第二圆弧、及与轮辋下侧弧对接的第三圆弧,其中所述第一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内侧,所述第二圆弧的中心和第三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外侧;

所述第一圆弧与所述第二圆弧相外切,所述第二圆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均与第三圆弧相内切;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半径r1为5~9mm,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为5~6mm,所述第三圆弧的曲率半径r3为80~200mm。

进一步地,所述轮辋上侧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的中心均位于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轮辋上侧弧的曲率半径r5和所述轮辋下侧弧的曲率半径r4具有下述关系:2.5≤r5/r4≤4.5。

进一步地,所述轮辋保护件的突起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1和轮胎防水线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2之间具有以下关系:1.09≤h1/h2≤1.29。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设计的三段弧及相切关系,使形成的结构在子口位置的面积增大,大大降低子口部位出现露线的情况,且使轮胎的脱圈性能有所提升,确保行驶中会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胎圈;2、轮辋保护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uhp轮胎包括有胎面、胎体、胎侧以及胎圈,其中所述胎侧包括有胎侧本体和轮辋保护件,所述轮辋保护件从所述胎侧本体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其中,表示所述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由从轮辋保护件的突起向胎面方向延伸的轮辋上侧弧和从该突起向胎圈方向延伸的轮辋下侧弧构成,所述轮辋上侧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的中心均位于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的外侧,其中轮辋上侧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5,轮辋下侧弧的曲率半径设为r4,所述曲率半径r5和所述曲率半径r4具有下述关系:2.5≤r5/r4≤4.5。

其中,表示所述胎圈的轮廓曲线包括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圆弧、第二圆弧、及与轮辋下侧弧对接的第三圆弧,其中,所述第一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内侧,曲率半径设为r1,所述第二圆弧的中心和第三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外侧,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2,第三圆弧的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半径r1为5~9mm,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为5~6mm,所述第三圆弧的曲率半径r3为80~200mm。

其中,所述第一圆弧所在圆与所述第二圆弧所在圆相外切,所述第二圆弧所在圆和所述轮辋下侧弧所在圆均与第三圆弧所在圆相内切;其中第一圆弧与第二圆弧的交点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1、第二圆弧与第三圆弧的交点距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2以及第三圆弧与轮辋上侧弧的交点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3之间具有以下关系:h1:h2:h3=1:1.38~2.27:1.67~2.35。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轮辋保护件的突起位置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1和轮胎防水线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2之间具有以下关系:1.09≤h1/h2≤1.29。

实施例1

以下述尺寸按常规轮胎制备方法制备实施例1的轮胎,以20个轮胎为一组,对其中出现子口露线的轮胎的占比进行计算。

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半径r1为5mm,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为5.5mm,所述第三圆弧的曲率半径r3为100mm,所述曲率半径r5为40mm和所述曲率半径r4为14mm,所述径向距离h1为23mm和所述径向距离h2为21mm。

其中第一圆弧与第二圆弧的交点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1、第二圆弧与第三圆弧的交点距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2以及第三圆弧与轮辋上侧弧的交点和轮辋着合线的距离h3之间具有以下关系:h1:h2:h3=2:3:4.5。

经过对轮胎进行检测和观察,上述设计相比下表1中的对比例1可增加子口部位的胎圈面积7.5mm2,未发现出现子口露线的轮胎。

再根据上述设计,提供下述实施例2-3,并对实施例2-3和对比例1的子口露线比例和脱圈阻力检测计算,具体请看下表1。

表1

注:脱圈阻力是表征阻止轮胎从轮辋上脱开的力,力值较大时有利于保障轮胎与轮辋的装配安全性,且防止在回转过程中引发轮辋脱落,其中脱圈阻力标准需≥11398n。

由实施例1、表1的实施例2-3和对比例1的对比可知,实施例1-3中均未出现子口露线的情况,即

本技术:
的结构大大降低子口出现露线的情况,且可使轮胎的脱圈性能有所提升,确保行驶中会更安全。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实用新型用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仅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uhp轮胎,包括胎面、胎体、胎侧以及胎圈(1),所述胎侧包括胎侧本体和轮辋保护件(2),所述轮辋保护件从所述胎侧本体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且沿轮胎周向延伸,表示所述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由从轮辋保护件的突起向胎面方向延伸的轮辋上侧弧和从该突起向胎圈方向延伸的轮辋下侧弧构成,其特征在于,

表示所述胎圈的轮廓曲线包括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圆弧、第二圆弧、及与轮辋下侧弧对接的第三圆弧,其中所述第一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内侧,所述第二圆弧的中心和第三圆弧的中心位于所述轮廓曲线的外侧;

所述第一圆弧与所述第二圆弧相外切,所述第二圆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均与第三圆弧相内切;

所述第一圆弧的曲率半径r1为5~9mm,所述第二圆弧的曲率半径r2为5~6mm,所述第三圆弧的曲率半径r3为80~20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上侧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的中心均位于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hp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上侧弧的曲率半径r5和所述轮辋下侧弧的曲率半径r4具有下述关系:2.5≤r5/r4≤4.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hp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保护件的突起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1和轮胎防水线相对于所述轮辋着合线的径向距离h2之间具有以下关系:1.09≤h1/h2≤1.2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HP轮胎,包括胎面、胎体、胎侧以及胎圈,所述胎侧包括胎侧本体和轮辋保护件,表示轮辋保护件的轮廓曲线由轮辋上侧弧和轮辋下侧弧构成,表示胎圈的轮廓曲线包括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圆弧、第二圆弧、及与轮辋下侧弧对接的第三圆弧;所述第一圆弧与所述第二圆弧相外切,所述第二圆弧和所述轮辋下侧弧均与第三圆弧相内切。本实用新型通过从轮胎胎踵向胎侧方向延伸设计的三段弧及相切关系,使形成的结构在子口位置的面积增大,大大降低子口部位出现露线的情况,且使轮胎的脱圈性能有所提升,确保行驶中会更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高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1
技术公布日:2020.07.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