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碰撞等意外事故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发生碰撞的很多情况下驾驶员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制动措施,并且时常因左右都有车辆加塞或者车内人员被困而难以及时下车,进而造成更大的破坏或发生二次伤害,有时车内人员会受到撞击等伤害。此外,车辆的遇水或者遇火时,逃生的成功率非常低,求救的时间即为短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在发生碰撞的很多情况下驾驶员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制动措施,并且时常因左右都有车辆加塞或者车内人员被困而难以及时下车,进而造成更大的破坏或发生二次伤害,有时车内人员会受到撞击等伤害。此外,车辆的遇水或者遇火时,逃生的成功率非常低,求救的时间即为短暂的现有技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碰撞传感器、控制芯片、给气装置、套管、防护装置、座椅、车架,碰撞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电连接,座椅上另设有控制芯片开启的电源开关,座椅配入到车架内,控制芯片与给气装置电连接,给气装置通过套管与防护装置相连接,防护装置设置在座椅下端,给气装置还包括点火腔、传爆器、加强帽、气体发生剂、聚能穴、传火孔,传爆器一侧设有点火腔,加强帽与传火孔为一体化结构,聚能穴装设于气体发生剂一侧,聚能穴与套管相连接,防护装置还包括气囊防护罩、第一导气管、氧气瓶、第二导气管、链条、氧气罩,第一导气管与第二导气管相连接,氧气瓶通过第二导气管与气囊防护罩相连接,第二导气管装配在气囊防护罩上,第二导气管穿过气囊防护罩与氧气罩相连接,气囊防护罩上设有链条。
作为优选,第一导气管一侧与套管相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导气管采用u形结构。
作为优选,氧气罩上设有通气开关。
作为优选,加强帽采用v形结构并且铜皮制成,具有在气体发生剂引爆前形成一个密闭小室,促使体发生剂的爆炸压力,提高爆炸能力又防潮的作用。
作为优选,套管内配有钢丝过滤网,具有避免气体发生剂产气后残渣进入到气囊防护罩中的作用。
作为优选,气体发生剂由叠氮化钠、氧化剂、粘合剂组成。
作为优选,气囊防护罩还包括反射层、防水层、隔热层。
作为优选,反射层表面涂有金属铝涂层,防水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隔热层由阻燃纤维制造,具有防水、防火、不易受侵蚀的作用。
作为优选,车架上设有多个碰撞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该装置能够通过碰撞传感器感应或者手动开启电源开关控制点火腔接收到点火信号引爆传爆器,气体发生剂便产生大量氮气导入到气囊防护罩内,使得被困人员在无法及时逃出车外时能够暂时躲避在充满氮气的气囊防护罩内,从而能够有效的减轻车内人员的受伤程度,给车内人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等待救援及逃生,大大增加了车内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给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防护罩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的电路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碰撞传感器-1、控制芯片-2、给气装置-3、套管-4、防护装置-5、座椅-6、车架-7、点火腔-301、传爆器-302、加强帽-303、气体发生剂-304、聚能穴-305、传火孔-306、气囊防护罩-501、第一导气管-502、氧气瓶-503、第二导气管-504、链条-505、氧气罩-50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提供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碰撞传感器1、控制芯片2、给气装置3、套管4、防护装置5、座椅6、车架7,碰撞传感器1与控制芯片2电连接,座椅6上另设有控制芯片2开启的电源开关,座椅6配入到车架7内,控制芯片2与给气装置3电连接,给气装置3通过套管4与防护装置5相连接,防护装置5设置在座椅6下端,给气装置3还包括点火腔301、传爆器302、加强帽303、气体发生剂304、聚能穴305、传火孔306,传爆器302一侧设有点火腔301,加强帽303与传火孔306为一体化结构,聚能穴305装设于气体发生剂304一侧,聚能穴305与套管4相连接,防护装置5还包括气囊防护罩501、第一导气管502、氧气瓶503、第二导气管504、链条505、氧气罩506,第一导气管502与第二导气管504相连接,氧气瓶503通过第二导气管504与气囊防护罩501相连接,第二导气管504装配在气囊防护罩501上,第二导气管504穿过气囊防护罩501与氧气罩506相连接,气囊防护罩501上设有链条505,第一导气管502一侧与套管4相连接,第一导气管502采用u形结构,氧气罩506上设有通气开关,加强帽303采用v形结构并且铜皮制成,具有在气体发生剂304引爆前形成一个密闭小室,促使体发生剂304的爆炸压力,提高爆炸能力又防潮的作用,套管4内配有钢丝过滤网,具有避免气体发生剂304产气后残渣进入到气囊防护罩501中的作用,气体发生剂304由叠氮化钠、氧化剂、粘合剂组成,气囊防护罩501还包括反射层、防水层、隔热层,反射层表面涂有金属铝涂层,防水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隔热层由阻燃纤维制造,具有防水、防火、不易受侵蚀的作用,车架7上设有多个碰撞传感器1。
在驾驶人员坐在座椅6上驾驶车辆发生碰撞时,碰撞传感器1检测到车架7受到碰撞,将碰撞信息立即传达给控制芯片2,控制芯片2处理数据对点火腔301发出点火信号,经传火孔306使得传爆器302引爆气体发生剂304并且产生大量氮气,随后在聚能穴305的增压作用下所产生的的氮气经套管4快速导入到第一导气管502内,第一导气管502将大量氮气冲入气囊防护罩501,气囊防护罩501发生膨胀冲出防护装置5外壳在座椅6底下逐渐扩大,接着车内被困人员即可躲入到气囊防护罩501内,并且拉上链条505使得气囊防护罩501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最后通过开启氧气罩506上的开关,氧气瓶503便经第二导气管504持续供氧给气囊防护罩501内的被困人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碰撞传感器(1)、控制芯片(2)、给气装置(3)、套管(4)、防护装置(5)、座椅(6)、车架(7),碰撞传感器(1)与控制芯片(2)电连接,座椅(6)上另设有控制芯片(2)开启的电源开关,座椅(6)配入到车架(7)内,控制芯片(2)与给气装置(3)电连接,给气装置(3)通过套管(4)与防护装置(5)相连接,防护装置(5)设置在座椅(6)下端,给气装置(3)还包括点火腔(301)、传爆器(302)、加强帽(303)、气体发生剂(304)、聚能穴(305)、传火孔(306),传爆器(302)一侧设有点火腔(301),加强帽(303)与传火孔(306)为一体化结构,聚能穴(305)装设于气体发生剂(304)一侧,聚能穴(305)与套管(4)相连接,防护装置(5)还包括气囊防护罩(501)、第一导气管(502)、氧气瓶(503)、第二导气管(504)、链条(505)、氧气罩(506),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气管(502)与第二导气管(504)相连接,氧气瓶(503)通过第二导气管(504)与气囊防护罩(501)相连接,第二导气管(504)装配在气囊防护罩(501)上,第二导气管(504)穿过气囊防护罩(501)与氧气罩(506)相连接,气囊防护罩(501)上设有链条(5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气管(502)一侧与套管(4)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气管(502)采用u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氧气罩(506)上设有通气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强帽(303)采用v形结构并且铜皮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套管(4)内配有钢丝过滤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发生剂(304)由叠氮化钠、氧化剂、粘合剂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防护罩(501)还包括反射层、防水层、隔热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反射层表面涂有金属铝涂层,防水层由聚四氟乙烯制成,隔热层由阻燃纤维制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内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车架(7)上设有多个碰撞传感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