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4657发布日期:2020-11-10 11:39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可有效降低轮胎硫化后产生气泡概率的一种内衬层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轮胎需求越来越多,如何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是轮胎行业的目标。如何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出现更多的返修品是轮胎行业努力的方向。在轮胎成型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各部件之间的贴合势必会出现一些不良造成各种气泡,这些气泡大多数都可以在硫化的过程中排出,但有一部分气泡由于橡胶的气密性与流动性导致排不出来。半钢子午线轮胎的子口气泡与胎圈内侧气泡在生产的过程中时有发生,但由于影响的因素太多导致没有一个很好的决解方案。内衬层是由气密层与过渡层组成,气密层起保起作用,过渡层起粘合作用,因此气密层端点位置的选择对气泡能否顺利排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以能够将气体更好的从轮胎子口部位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能够调节充气腔体积,以调整充气腔内的充气量,隔膜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所述气密层的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最宽点;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胎侧端点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过渡层的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的底部;所述过渡层的宽度大于气密层的宽度;宽过渡层窄气密层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

优选的,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胎侧端点之间的距离为3-5mm,更有利于气泡排出。

优选的,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过渡层端点之间的距离为8-12mm,能有效填补子口胶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轮胎内衬层采取宽过渡层窄气密层的结构、内衬层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胎侧端点与气密层端点不搭接、及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圈底部,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还有利于气泡排出,有效填补子口胶料;其结构设计简单,应用环境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气密层1、过渡层2、气密层端点3、钢丝圈4、胎侧端点5、过渡层端点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气密层1和过渡层2;所述气密层1的气密层端点3设计在钢丝圈4内侧最宽点;所述气密层端点3与胎侧端点5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过渡层2的过渡层端点6设计在钢丝圈4的底部;所述过渡层2的宽度大于气密层1的宽度;宽过渡层2窄气密层1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

优选的,所述气密层端点3与胎侧端点5之间的距离为3-5mm,如3mm、3.5mm、3.7mm、4.0mm、4.3mm、5mm,更有利于气泡排出。

优选的,所述气密层端点3与过渡层端点6之间的距离为8-12mm,如8mm、8.6mm、9.2mm、10mm、11.5mm、12mm,能有效填补子口胶料。

优选的,所述钢丝圈4由若干个直径相同的钢丝组成。

本实用新型轮胎内衬层采取宽过渡层窄气密层的结构、内衬层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胎侧端点与气密层端点不搭接、及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圈底部,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还有利于气泡排出,有效填补子口胶料。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所述气密层的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最宽点;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胎侧端点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过渡层的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的底部;所述过渡层的宽度大于气密层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胎侧端点之间的距离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过渡层端点之间的距离为8-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内衬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圈由若干个直径相同的钢丝组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轮胎内衬层结构,包括气密层和过渡层;所述气密层的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最宽点;所述气密层端点与胎侧端点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过渡层的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的底部;所述过渡层的宽度大于气密层的宽度;宽过渡层窄气密层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本实用新型轮胎内衬层采取宽过渡层窄气密层的结构、内衬层气密层端点设计在钢丝圈内侧、胎侧端点与气密层端点不搭接、及过渡层端点设计在钢圈底部,既能保证轮胎的气密性,又能保证轮胎子口部位胶料的充足与衔接,还有利于气泡排出,有效填补子口胶料;其结构设计简单,应用环境良好。

技术研发人员:秦庆海;赵永刚;张忠伟;薛小刚;桑贤顺;唐俊萍;尚永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09
技术公布日:2020.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