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板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9360发布日期:2021-11-22 17:1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汽车门板扶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板扶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门板扶手。


背景技术:

2.汽车,即本身具有动力得以驱动,不须依轨道或电力架设,得以机动行驶之车辆。广义来说,通过本身机械能驱动行驶的车辆,普遍多称为汽车,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汽车门板扶手主要是为了汽车上的乘客的手臂提供支撑作用。
3.现目前的汽车门板扶手,由于扶手的使用高度被限定死,因此难以调节扶手支撑时的使用高度,而扶手的支撑高度若不合适,就会影响到乘客的手肘支撑舒适度,而且扶手大多没有加热功能,导致使用功能有限,且不能加热的扶手难以提升乘客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车门板扶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扶手使用高度难以调节,且没有加热功能,导致使用功能性及舒适度都欠佳的问题。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门板扶手,包括扶手和支板,所述支板安装于所述扶手上端右侧:
6.所述扶手内部开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正反马达,所述正反马达上端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端与所述空腔内部顶端转动连接,所述丝杆外围上端套设有推板,所述推板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所述扶手上端右侧开有收纳槽,所述推板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所述收纳槽内的推杆,两根所述推杆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板下端左右两侧固定连接;
7.所述支板内部上端镶嵌固定有橡胶导热垫,所述橡胶导热垫内部中端镶嵌固定有铝板,所述铝板内部开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热丝。
8.所述推杆与所述扶手呈上下滑动连接,所述支板对接于所述收纳槽内。
9.所述支板为网格通风状,所述支板上端外侧且位于所述橡胶导热垫的左右两端均相接有弹性垫。
10.所述电热丝下端相接有依次贯穿过铝板、橡胶导热垫及支板下端的弹簧电缆,所述收纳槽内部底端开有凹槽,所述弹簧电缆下端相接于所述凹槽内部底端。
11.所述扶手上端左侧相接有加热开关,所述扶手内部安装有两根电线,其中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开关及所述弹簧电缆相接,所述加热开关通过电线及弹簧电缆与所述电热丝电性连接。
12.所述扶手上端且位于所述加热开关右侧相接有升降开关,另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开关及正反马达相接,所述升降开关通过另一根电线与所述正反马达电性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
14.通过丝杆的转动而带动推板上下移动,同时推板上下移动时则通过推杆带动支板进行上下移动,乘客则可以通过调节支板的使用高度来支撑肘部,以达到最合适的支撑位置,有利于提高支撑时的舒适度,而将电热丝通电工作,电热丝则对铝板及橡胶导热垫进行加热,当肘部放在橡胶导热垫上时,利于对手部进行加热,结合橡胶导热垫的柔性,从而提高使用功能性及舒适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板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收纳结构示意图。
18.图1

3中:扶手1、空腔2、正反马达3、丝杆4、推板5、收纳槽6、推杆7、凹槽8、弹簧电缆9、支板10、升降开关11、加热开关12、弹性垫13、铝板14、安装腔15、电热丝16、橡胶导热垫17。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20.请参阅图1至图3:
21.汽车门板扶手,包括扶手1和支板10,所述支板10安装于所述扶手1上端右侧:
22.所述扶手1内部开有空腔2,所述空腔2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正反马达3,所述正反马达3上端转动连接有丝杆4,所述丝杆4上端与所述空腔2内部顶端转动连接,所述丝杆4外围上端套设有推板5,所述推板5与所述丝杆4螺纹连接,所述扶手1上端右侧开有收纳槽6,所述推板5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所述收纳槽6内的推杆7,两根所述推杆7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板10下端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推杆7与所述扶手1 呈上下滑动连接,所述支板10对接于所述收纳槽6内,所述扶手1上端且位于所述加热开关12右侧相接有升降开关11,另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开关11及正反马达3相接,所述升降开关11通过另一根电线与所述正反马达3电性连接;
23.具体的,当需要调节支板10的使用高度时,按动升降开关11且使正反马达3通电工作,正反马达3则带动丝杆4转动,因此通过丝杆4的转动而带动推板5上下移动,同时推板5上下移动时则通过推杆7带动支板10进行上下移动,乘客则可以通过调节支板10 的使用高度来支撑肘部,以达到最合适的支撑位置,有利于提高支撑时的舒适度,而且支板10在不使用时,使正反马达3带动丝杆4反向转动,且使丝杆4带动推板5下移,通过推板5带动推杆7向下移动并将支板10对接至收纳槽6内,因此便于将支板10收纳存放。
24.所述支板10内部上端镶嵌固定有橡胶导热垫17,所述橡胶导热垫17内部中端镶嵌固定有铝板14,所述铝板14内部开有安装腔15,所述安装腔15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热丝16,所述电热丝16下端相接有依次贯穿过铝板14、橡胶导热垫17及支板10下端的弹簧电缆 9,所述收纳槽6内部底端开有凹槽8,所述弹簧电缆9下端相接于所述凹槽8内部底端,所述扶手1上端左侧相接有加热开关12,所述扶手1内部安装有两根电线,其中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开关12及所述弹簧电缆9相接,所述加热开关12通过电线及弹簧电缆9与所
述电热丝16电性连接;
25.进一步的,当需要对橡胶导热垫17进行加热使用时,按动加热开关12并通过电线及弹簧电缆9对电热丝16加热,由于铝板14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因此电热丝16则对铝板14及橡胶导热垫17进行加热,当肘部放在橡胶导热垫17上时,利于对手部进行加热,结合橡胶导热垫17的柔性,从而提高使用功能性及舒适性,而且弹簧电缆9具有伸缩性,当支板10向上移动时,弹簧电缆9则会被拉伸,且支板10收纳至收纳槽6内时,弹簧电缆9则收纳至凹槽8内进行存放,利于下次使用。
26.所述支板10为网格通风状,所述支板10上端外侧且位于所述橡胶导热垫17的左右两端均相接有弹性垫13;
27.进一步的,通过网格通风状的支板10利于使橡胶导热垫17的热量散发更加的快速,且结合弹性垫13的柔性更好的提高支板10的使用舒适度。
2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汽车门板扶手,包括扶手(1)和支板(10),所述支板(10)安装于所述扶手(1)上端右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1)内部开有空腔(2),所述空腔(2)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正反马达(3),所述正反马达(3)上端转动连接有丝杆(4),所述丝杆(4)上端与所述空腔(2)内部顶端转动连接,所述丝杆(4)外围上端套设有推板(5),所述推板(5)与所述丝杆(4)螺纹连接,所述扶手(1)上端右侧开有收纳槽(6),所述推板(5)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所述收纳槽(6)内的推杆(7),两根所述推杆(7)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板(10)下端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板(10)内部上端镶嵌固定有橡胶导热垫(17),所述橡胶导热垫(17)内部中端镶嵌固定有铝板(14),所述铝板(14)内部开有安装腔(15),所述安装腔(15)内部固定连接有电热丝(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板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7)与所述扶手(1)呈上下滑动连接,所述支板(10)对接于所述收纳槽(6)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板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10)为网格通风状,所述支板(10)上端外侧且位于所述橡胶导热垫(17)的左右两端均相接有弹性垫(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板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16)下端相接有依次贯穿过铝板(14)、橡胶导热垫(17)及支板(10)下端的弹簧电缆(9),所述收纳槽(6)内部底端开有凹槽(8),所述弹簧电缆(9)下端相接于所述凹槽(8)内部底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门板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1)上端左侧相接有加热开关(12),所述扶手(1)内部安装有两根电线,其中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加热开关(12)及所述弹簧电缆(9)相接,所述加热开关(12)通过电线及弹簧电缆(9)与所述电热丝(16)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门板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1)上端且位于所述加热开关(12)右侧相接有升降开关(11),另一根所述电线首末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开关(11)及正反马达(3)相接,所述升降开关(11)通过另一根电线与所述正反马达(3)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板扶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车门板扶手,包括扶手和支板,支板安装于扶手上端右侧,其特征在于,扶手内部开有空腔,空腔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正反马达,正反马达上端转动连接有丝杆,丝杆上端与空腔内部顶端转动连接,丝杆外围上端套设有推板,推板与丝杆螺纹连接,扶手上端右侧开有收纳槽,推板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贯穿进收纳槽内的推杆,两根推杆上端分别与支板下端左右两侧固定连接;通过丝杆的转动而带动推板上下移动,同时推板上下移动时则通过推杆带动支板进行上下移动,乘客则可以通过调节支板的使用高度来支撑肘部,以达到最合适的支撑位置,有利于提高支撑时的舒适度。提高支撑时的舒适度。提高支撑时的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宋继武 黄生伟 王冠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召远汽车部件(宁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1
技术公布日:2021/11/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