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0550发布日期:2021-11-25 13:0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中卡的前下防护装置都是作为单独的防护装置,仅与车架连接,不与其他车辆零部件关联。然而,中卡车架前端空间本来非常有限,却需布置前保险杠、前悬置、脚踏板、转向器总成、换挡软轴、举升装置、板簧前支架、气喇叭、毫米波雷达等零部件,在车辆功能日益增强,零部件逐渐增加的中卡上,车架前端的布置难度越来越大,各个系统零部件均与车架相连,安装位置非常接近,极易引起干涉,安装和拆卸也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中卡车架前端布置困难,零部件易干涉,安装拆卸不方便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
5.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前下防护装置、车架、保险杠、前悬减震器、毫米波雷达和2个脚踏支架;
6.所述下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雷达支架和2个支撑架;2个所述支撑架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左右两端的上侧面上,2个支撑架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雷达支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上侧面上,所述雷达支架设置在2个支撑架之间;所述支撑架包括立板,所述立板与所述横梁的轴向垂直,将2个所述立板相对的侧面记为内侧面,将2个所述立板相背的侧面记为外侧面,所述立板中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水平支撑板,所述水平支撑板与立板垂直,所述立板的前端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座,所述立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前悬安装座,所述立板的上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的纵梁腹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孔,所述水平支撑板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的纵梁下侧翼板连接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立板的下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脚踏支架连接的第三连接孔;
7.2个所述支撑架分别与所述车架的两个纵梁连接,单个支撑架的立板上部通过第一连接孔与车架的纵梁腹板螺栓连接,所述水平支撑板通过第二连接孔与车架的纵梁下侧翼板螺栓连接;所述保险杠的两端分别与2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座连接;所述前悬减震器的2个下吊耳分别与2个所述前悬安装座连接;2个所述脚踏支架分别与2个立板通过第三连接孔螺栓连接;所述毫米波雷达固定连接在所述雷达支架的前侧面上。
8.作为优化,所述前悬安装座上设置有吊耳柱,所述吊耳柱的轴向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前悬减震器的下吊耳套装在所述吊耳柱上。
9.作为优化,所述保险杠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的位置与所述毫米波雷达的位置相对。
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由于本前下防护结构利用前下防护装置集成了多个安装结构,能将保险杠、前悬减震器、脚踏支架和毫米波雷达集
成安装在前下防护装置上,只需要前下防护装置与车架连接,即可完成上述多个零部件的安装固定,极大节约了车架前端的安装空间,且各个零部件布置合理,连接部位更靠近车辆外部,大大提高了各零部件的安装、拆卸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1.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12.图1为前下防护装置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前下防护装置与前悬减震器、脚踏支架和毫米波雷达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前下防护装置与保险杠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5.图中: 1、前下防护装置;2、车架;3、保险杠;4、前悬减震器;5、毫米波雷达;6、脚踏支架;11、横梁;12、雷达支架;13、支撑架;131、立板;132、水平支撑板;133、保险杠安装座;134、前悬安装座;135、第一连接孔;136、第二连接孔;137、第三连接孔;138、吊耳柱。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的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包括前下防护装置1、车架2、保险杠3、前悬减震器4、毫米波雷达5和2个脚踏支架6;
18.所述下防护装置1包括横梁11、雷达支架12和2个支撑架13;2个所述支撑架1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11左右两端的上侧面上,2个支撑架1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雷达支架12设置在所述横梁11的上侧面上,所述雷达支架12设置在2个支撑架13之间;所述支撑架13包括立板131,所述立板131与所述横梁11的轴向垂直,将2个所述立板131相对的侧面记为内侧面,将2个所述立板131相背的侧面记为外侧面,所述立板131中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水平支撑板132,所述水平支撑板132与立板131垂直,所述立板131的前端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座133,所述立板13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前悬安装座134,所述立板131的上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2的纵梁腹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孔135,所述水平支撑板132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2的纵梁下侧翼板连接的第二连接孔136,所述立板131的下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脚踏支架6连接的第三连接孔137;
19.2个所述支撑架13分别与所述车架2的两个纵梁连接,单个支撑架13的立板131上部通过第一连接孔135与车架2的纵梁腹板螺栓连接,所述水平支撑板132通过第二连接孔136与车架2的纵梁下侧翼板螺栓连接;所述保险杠3的两端分别与2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座133连接;所述前悬减震器4的2个下吊耳分别与2个所述前悬安装座134连接;2个所述脚踏支架6分别与2个立板131通过第三连接孔137螺栓连接;所述毫米波雷达5固定连接在所述雷达支架12的前侧面上。
20.本实施例中,采用下述方式连接前悬减震器,结构更简单紧凑:所述前悬安装座134上设置有吊耳柱138,所述吊耳柱138的轴向与所述立板131垂直,所述前悬减震器4的下吊耳套装在所述吊耳柱138上。
21.所述保险杠3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的位置与所述毫米波雷达5的位置相对,开孔的大小以不影响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的最小尺寸。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防护装置(1)、车架(2)、保险杠(3)、前悬减震器(4)、毫米波雷达(5)和2个脚踏支架(6);所述下防护装置(1)包括横梁(11)、雷达支架(12)和2个支撑架(13);2个所述支撑架(1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11)左右两端的上侧面上,2个支撑架(1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雷达支架(12)设置在所述横梁(11)的上侧面上,所述雷达支架(12)设置在2个支撑架(13)之间;所述支撑架(13)包括立板(131),所述立板(131)与所述横梁(11)的轴向垂直,将2个所述立板(131)相对的侧面记为内侧面,将2个所述立板(131)相背的侧面记为外侧面,所述立板(131)中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水平支撑板(132),所述水平支撑板(132)与立板(131)垂直,所述立板(131)的前端设置有保险杠安装座(133),所述立板(13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前悬安装座(134),所述立板(131)的上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2)的纵梁腹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孔(135),所述水平支撑板(132)的上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车架(2)的纵梁下侧翼板连接的第二连接孔(136),所述立板(131)的下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脚踏支架(6)连接的第三连接孔(137);2个所述支撑架(13)分别与所述车架(2)的两个纵梁连接,单个支撑架(13)的立板(131)上部通过第一连接孔(135)与车架(2)的纵梁腹板螺栓连接,所述水平支撑板(132)通过第二连接孔(136)与车架(2)的纵梁下侧翼板螺栓连接;所述保险杠(3)的两端分别与2个所述保险杠安装座(133)连接;所述前悬减震器(4)的2个下吊耳分别与2个所述前悬安装座(134)连接;2个所述脚踏支架(6)分别与2个立板(131)通过第三连接孔(137)螺栓连接;所述毫米波雷达(5)固定连接在所述雷达支架(12)的前侧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安装座(134)上设置有吊耳柱(138),所述吊耳柱(138)的轴向与所述立板(131)垂直,所述前悬减震器(4)的下吊耳套装在所述吊耳柱(138)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3)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开孔的位置与所述毫米波雷达(5)的位置相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卡前下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防护装置、车架、保险杠、前悬减震器、毫米波雷达和2个脚踏支架;所述下防护装置包括横梁、雷达支架和2个支撑架;2个所述支撑架分别与所述车架的两个纵梁连接;所述保险杠的两端分别与2个支撑架连接;所述前悬减震器的2个下吊耳分别与2个支撑架连接;2个所述脚踏支架分别与2个支撑架连接;所述毫米波雷达固定连接在所述雷达支架的前侧面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下防护结构,节约了中卡车架前端的安装空间,避免零部件干涉,提高了零部件安装、拆卸的便利性。拆卸的便利性。拆卸的便利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杨欢 庞云 邓邦维 曾采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4
技术公布日:2021/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