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
背景技术:2.增程器悬置支架是连接增程式发动机和悬置紧固件的主要部件,其具备限位和支撑传递振动作用,保证汽车行驶安全性。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发电机不同工况,将引起振动,并通过悬置支架传递悬置进行缓冲,提高驾驶人员舒适性能。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支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重量较大,其主要包括多层冲压件、单层冲压件等。
3.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承载可靠的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连接在悬置紧固件和增程式发动机之间,所述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包括呈几字形状的第一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另一端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平行布设的第三支架体,连接在第二支架体与第三支架体之间、且向第一支架体弯曲的弧形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和第三支架体向背布设的数根连接杆,开设在第一支架体的顶部的第一连接孔,开设在第二支架体与弧形支架体的连接处的第二连接孔,以及开设在第三支架体与弧形支架体的连接处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通过螺栓与增程式发动机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悬置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体、第二支架体、第三支架体和弧形支架体一体成型。
6.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体的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一减重槽,且所述第一支架体的另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二减重槽。
7.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体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三减重槽;所述第三支架体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四减重槽。
8.优选地,所述弧形支架体内设置有一第五减重槽。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巧妙地设置了几字形状的第一支架体、第二支架体、第三支架体、弧形支架体和连接杆,其侧视共同组成倒t形状,并包裹支撑增程式发动机,以保证其支撑连接可靠;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数个减震槽,其截面呈凹字形状,其既能保证支撑强度,又能减轻重量;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支撑可靠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满压力下的节点值分布图。
19.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20.1、悬置紧固件;2、增程式发动机;3、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31、第一支架体;32、第二支架体;33、第三支架体;34、弧形支架体;35、第一连接孔;36、第二连接孔;37、第三连接孔;38、连接杆;391、第一减重槽;392、第二减重槽;393、第三减重槽;394、第四减重槽;395、第五减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
23.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连接在悬置紧固件1和增程式发动机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顶部”、“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
24.在本实施例中,该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3包括呈几字形状的第一支架体31,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架体32,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另一端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32平行布设的第三支架体33,连接在第二支架体32与第三支架体33之间、且向第一支架体31弯曲的弧形支架体34,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32和第三支架体33向背布设的数根连接杆38,开设在第一支架体31的顶部的第一连接孔35,开设在第二支架体32与弧形支架体34的连接处的第二连接孔36,以及开设在第三支架体33与弧形支架体34的连接处的第三连接孔37;所述第一连接孔35、第二连接孔36和第三连接孔37通过螺栓与增程式发动机2连接;所述连接杆38与悬置紧固件1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体31、第二支架体32、第三支架体33和弧形支架体34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体31、第二支架体32、第三支架体33、弧形支架体34和连接杆38共同组成倒t形状,并且第一支架体31、第二支架体32、第三支架体33和弧形支架体34包裹在增程式发动机2上,以保证增程式发动机2支撑可靠。
25.另外,本实施例为了减重,在第一支架体31的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一减重槽391,在
第一支架体31的另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二减重槽392。在第二支架体32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三减重槽393,在第三支架体33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四减重槽394。最后,在弧形支架体34内设置有一第五减重槽。其中,第一减重槽391、第二减重槽392、第三减重槽393、第四减重槽394和第五减重槽的截面均呈凹字形状。
26.为了验证本装置的受力支撑情况,特进行满压力情况下的任一点的节点受力值仿真分析,其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受力支撑均符合要求,且受力均衡。
27.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连接在悬置紧固件(1)和增程式发动机(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3)包括呈几字形状的第一支架体(31),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架体(32),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另一端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32)平行布设的第三支架体(33),连接在第二支架体(32)与第三支架体(33)之间、且向第一支架体(31)弯曲的弧形支架体(34),与第一支架体(31)的下部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32)和第三支架体(33)向背布设的数根连接杆(38),开设在第一支架体(31)的顶部的第一连接孔(35),开设在第二支架体(32)与弧形支架体(34)的连接处的第二连接孔(36),以及开设在第三支架体(33)与弧形支架体(34)的连接处的第三连接孔(37);所述第一连接孔(35)、第二连接孔(36)和第三连接孔(37)通过螺栓与增程式发动机(2)连接;所述连接杆(38)与悬置紧固件(1)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体(31)、第二支架体(32)、第三支架体(33)和弧形支架体(34)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体(31)的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一减重槽(391),且所述第一支架体(31)的另一侧背部开设有第二减重槽(39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体(32)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三减重槽(393);所述第三支架体(33)的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第四减重槽(394)。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架体(34)内设置有一第五减重槽。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增程器悬置支架,包括呈几字形状的第一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另一端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平行布设的第三支架体,连接在第二支架体与第三支架体之间、且向第一支架体弯曲的弧形支架体,与第一支架体的下部垂直连接、且与第二支架体和第三支架体向背布设的数根连接杆,开设在第一支架体的顶部的第一连接孔,开设在第二支架体与弧形支架体的连接处的第二连接孔,以及开设在第三支架体与弧形支架体的连接处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一支架体、第二支架体、第三支架体和弧形支架体一体成型。支架体和弧形支架体一体成型。支架体和弧形支架体一体成型。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升 赵立鹏 邵宇 朱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新吉奥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2
技术公布日: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