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0864发布日期:2022-05-30 22:0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


背景技术:

2.汽车发动机右悬置外壳体是连接发动机与车体之间的支承隔振元件,它能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向车厢内的传递,明显提高整车车内的舒适性。
3.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右悬置外壳体重量较重,生产成本高,不适用轻量化的车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右悬置外壳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贯穿的通槽,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面开设有与通槽相通的连通槽,所述外壳本体的左端面前后侧均固定嵌装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端面均一体化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后侧一体化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安装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外壳本体的左端面中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凹槽,所述第一减重凹槽的内底端侧壁前后方均开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一体化连接有凸壳体,所述凸壳体上开设有两组第五安装孔,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端面均开设有减重边槽。
7.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开设有一组减重开槽。
8.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与凸壳体均采用铝合金制造而成。
9.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面并位于连通槽的前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减重凹槽。
10.优选的,所述通槽的内前后侧壁均固定一体化连接有两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减重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
11.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的底端面开设有第三减重凹槽,所述第三减重凹槽设在第四安装孔的下方。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汽车发动机右悬置外壳体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通过定位柱上的第一安装孔、定位块上的第二安装孔、安装块上端的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通槽以及连通槽可便于将本外壳本体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通过开设的第一减重凹槽与减重边槽可保证本外壳本体的强度作用下大幅度的降低本外壳本体的重量,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适应车辆的轻量化生产;通过减重开槽、通过第二减重凹槽以及第三减重凹槽可进一步降低本产品的重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配合可提高本外壳本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主体结构正视示意图;
14.图2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主体结构左视示意图;
15.图3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主体结构俯视示意图;
16.图4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主体结构右视示意图;
17.图5为一种右悬置外壳体的主体结构仰视示意图。
18.图中:1-外壳本体,2-减重开槽,3-第一加强筋,4-通槽,5
‑ꢀ
凸壳体,6-第二加强筋,7-第三减重凹槽,8-减重边槽,9-第二安装孔,10-定位块,11-第三安装孔,12-安装块,13-第四安装孔,14
‑ꢀ
第五安装孔,15-第一减重凹槽,16-第一安装孔,17-第二减重凹槽, 18-定位柱,19-连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请参阅图1~5,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包括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贯穿的通槽4,所述外壳本体1 的右端面开设有与通槽4相通的连通槽19,所述外壳本体1的左端面前后侧均固定嵌装有定位柱18,所述定位柱18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6,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端面均一体化连接有定位块10,所述定位块1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9,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后侧一体化连接有安装块12,所述安装块12上安装有第三安装孔11,所述外壳本体1的左端面中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凹槽15,所述第一减重凹槽15的内底端侧壁前后方均开设有第四安装孔13,所述外壳本体1 的上端面一体化连接有凸壳体5,所述凸壳体5上开设有两组第五安装孔14,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端面均开设有减重边槽8。
21.使用时,通过定位柱18上的第一安装孔16、定位块10上的第二安装孔9、安装块12上端的第三安装孔11、第四安装孔13、第五安装孔14、通槽4以及连通槽19可便于将本外壳本体1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通过开设的第一减重凹槽15与减重边槽8可保证本外壳本体1的强度作用下大幅度的降低本外壳本体1 的重量,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适应车辆的轻量化生产。
22.其中,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一组减重开槽2,通过减重开槽2可进一步降低本产品的重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3.其中,所述外壳本体1与凸壳体5均采用铝合金制造而成。
24.其中,所述外壳本体1的右端面并位于连通槽19的前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减重凹槽17,通过第二减重凹槽17可再次降低本外壳本体 1的重量。
25.其中,所述通槽4的内前后侧壁均固定一体化连接有两组第一加强筋3,所述第一减重凹槽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6,通过第一加强筋3与第二加强筋6配合可提高本外壳本体1的强度。
26.实施例2:请参阅图1和图5,一种右悬置外壳体,与实施例1 的区别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底端面开设有第三减重凹槽7,所述第三减重凹槽7设在第四安装孔13的下方。
27.通过第三减重凹槽7可再次降低本产品的重量。
28.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包括外壳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贯穿的通槽(4),所述外壳本体(1)的右端面开设有与通槽(4)相通的连通槽(19),所述外壳本体(1)的左端面前后侧均固定嵌装有定位柱(18),所述定位柱(18)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6),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端面均一体化连接有定位块(10),所述定位块(10)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9),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后侧一体化连接有安装块(12),所述安装块(12)上安装有第三安装孔(11),所述外壳本体(1)的左端面中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凹槽(15),所述第一减重凹槽(15)的内底端侧壁前后方均开设有第四安装孔(13),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一体化连接有凸壳体(5),所述凸壳体(5)上开设有两组第五安装孔(14),所述外壳本体(1)的前后端面均开设有减重边槽(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上端面开设有一组减重开槽(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与凸壳体(5)均采用铝合金制造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右端面并位于连通槽(19)的前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减重凹槽(1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4)的内前后侧壁均固定一体化连接有两组第一加强筋(3),所述第一减重凹槽(15)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加强筋(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本体(1)的底端面开设有第三减重凹槽(7),所述第三减重凹槽(7)设在第四安装孔(13)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右悬置外壳体,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中部开设有贯穿的通槽,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面开设有与通槽相通的连通槽,所述外壳本体的左端面前后侧均嵌装有定位柱,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端面均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后侧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外壳本体的左端面中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凹槽,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连接有凸壳体,所述外壳本体的前后端面均开设有减重边槽,使用时,通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第五安装孔、通槽以及连通槽可便于将本外壳本体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通过开设的第一减重凹槽与减重边槽可保证本外壳本体的强度作用下大幅度的降低本外壳本体的重量。量。量。


技术研发人员:江登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国市中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07
技术公布日:2022/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