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05174发布日期:2023-04-19 12:18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液压升降悬架系统中,为了更好地控制减振器的阻尼,减振器都会配合阻尼器一起使用。但是,现有的阻尼器均为外置的阻尼器,阻尼器均安装在减振器外部,这样在整个液压升降悬架系统中安装阻尼器时需要另外设置管路,使得整个系统更复杂,集成度不高,不利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在悬架系统中安装阻尼器时需要另外设置管路,以致整个集成度不高的问题。

2、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组、液压泵总成和升降控制阀总成,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与所述减振器组和所述液压泵总成均连通,所述减振器组包括多个减振器、多个蓄能器和多个悬架下控制臂,每一所述减振器与至少一个所述蓄能器和一个所述悬架下控制臂对应设置,所述减振器安装在对应的所述悬架下控制臂上,所述蓄能器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间隙设置,所述蓄能器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和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均连通;

3、每一所述减振器均包括减振器本体、活塞杆、阻尼器,所述活塞杆的伸入端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内并安装有活塞阀系总成,所述活塞阀系总成将所述减振器本体内部油腔分为上腔室与下腔室,所述阻尼器套设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位于所述活塞阀系总成上方。

4、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上设有第一油路,所述活塞杆的伸入端设有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上腔室均连通,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下腔室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上安装有双向阀。

5、进一步地,所述活塞阀系总成包括活塞本体,及安装在活塞本体上的活塞压缩阀、活塞复原阀,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压缩阀与所述活塞复原阀均为与所述上腔室、下腔室连通的单向阀。

6、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底部设置有底座,与所述减振器对应的所述蓄能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内设有连通油路,所述蓄能器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通过所述连通油路连通。

7、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还包括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外,所述伸出端连接有顶部支柱安装座,所述减振器组还包括多个支撑螺旋弹簧,每一所述支撑螺旋弹簧与一个所述减振器对应设置,所述支撑螺旋弹簧套设在所述减振器本体的外壁,所述支撑螺旋弹簧一端与所述顶部支柱安装座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本体外壁的弹簧托盘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减振器组还包括多个螺旋弹簧,每一所述减振器与一个所述悬架下控制臂和一个所述螺旋弹簧对应设置,所述减振器、所述螺旋弹簧均与对应的所述悬架下控制臂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包括依次连通的主供油管路、阀座油路及多个液压管路,所述主供油管路与所述液压泵总成连通,每一所述液压管路上均设有一升降控制阀,每一所述液压管路均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的油腔和所述液室连通,所述主供油管路上设置有升降压力主控阀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升降压力主控阀和所述升降控制阀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泵总成包括液压泵、储油壶、出油线路,所述液压泵的进油孔与所述储油壶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液压泵的出油口通过所述出油线路与所述主供油管路连通,所述出油线路上设有止回阀。

1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

12、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通过将阻尼器套设在活塞杆上,阻尼器设置于减振器内,在悬架系统中安装阻尼器时无需设置专门的外用管路,提高了阻尼器与减振器之间的集成度,同时,阻尼器位于所述活塞阀系总成上方,使得阻尼器和活塞阀系总成一起配合作用,起到更好的调节减振器阻尼的效果;并且,所述蓄能器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间隙设置,使得蓄能器与对应的减振器之间的距离较近,集成度较高,避免蓄能器因管路过长导致压力损失。



技术特征:

1.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组(10)、液压泵总成(60)和升降控制阀总成(50),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50)与所述减振器组(10)和所述液压泵总成(60)均连通,所述减振器组(10)包括多个减振器(30)、多个蓄能器(39)和多个悬架下控制臂(11),每一所述减振器(30)与至少一个所述蓄能器(39)和一个所述悬架下控制臂(11)对应设置,所述减振器(30)安装在对应的所述悬架下控制臂(11)上,所述蓄能器(39)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30)间隙设置,所述蓄能器(39)与所述减振器(30)内的油腔和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50)均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93)上设有第一油路(94),所述活塞杆(36)的伸入端设有第二油路(96),所述第一油路(94)与所述第二油路(96)和所述上腔室(32)均连通,所述第二油路(96)与所述下腔室(33)连通,所述第一油路(94)上安装有双向阀(9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阀系总成(34)包括活塞本体,及安装在活塞本体上的活塞压缩阀(34b)、活塞复原阀(34a),所述活塞本体与所述活塞杆(36)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压缩阀(34b)与所述活塞复原阀(34a)均为与所述上腔室(32)、下腔室(33)连通的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30)底部设置有底座(91),与所述减振器(30)对应的所述蓄能器(39)安装在所述底座(91)上,所述底座(91)内设有连通油路(92),所述蓄能器(39)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30)内的油腔通过所述连通油路(9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36)还包括伸出端,所述伸出端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31)外,所述伸出端连接有顶部支柱安装座(37),所述减振器组(10)还包括多个支撑螺旋弹簧(12),每一所述支撑螺旋弹簧(12)与一个所述减振器(30)对应设置,所述支撑螺旋弹簧(12)套设在所述减振器本体(31)的外壁,所述支撑螺旋弹簧(12)一端与所述顶部支柱安装座(37)抵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减振器本体(31)外壁的弹簧托盘(31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组(10)还包括多个螺旋弹簧(20),每一所述减振器(30)与一个所述悬架下控制臂(11)和一个所述螺旋弹簧(20)对应设置,所述减振器(30)、所述螺旋弹簧(20)均与对应的所述悬架下控制臂(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50)包括依次连通的主供油管路(55)、阀座油路(56)及多个液压管路(54),所述主供油管路(55)与所述液压泵总成(60)连通,每一所述液压管路(54)上均设有一升降控制阀(52),每一所述液压管路(54)均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30)的油腔和所述蓄能器(39)的液室(39c)连通,所述主供油管路上设置有升降压力主控阀(51)和压力传感器(53),所述压力传感器(53)位于所述升降压力主控阀(51)和所述升降控制阀(5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总成(60)包括液压泵(61)、储油壶(64)、出油线路(65),所述液压泵(61)的进油孔与所述储油壶(64)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液压泵(61)的出油口通过所述出油线路(65)与所述主供油管路(55)连通,所述出油线路(65)上设有止回阀(62)。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液压升降悬架系统。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及车辆,液压升降悬架系统包括减振器组、液压泵总成和升降控制阀总成,所述蓄能器与对应的所述减振器间隙设置,所述蓄能器与所述减振器内的油腔和所述升降控制阀总成均连通;每一所述减振器均包括减振器本体、活塞杆、阻尼器,所述活塞杆的伸入端位于所述减振器本体内并安装有活塞阀系总成,所述活塞阀系总成将所述减振器本体内部油腔分为上腔室与下腔室,所述阻尼器套设在所述活塞杆上并位于所述活塞阀系总成上方,通过将阻尼器设置于减振器内,在悬架系统中安装阻尼器时无需设置专门的外用管路,提高了阻尼器与减振器之间的集成度。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珠,赵永坡,冯晓宇,刘跃鹏,纪国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30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