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

文档序号:34069151发布日期:2023-05-06 16:51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1、两驱纯电新能源汽车,通常动力装置前置,位于引擎盖下方,通常包括配电总成和电驱动总成,电驱动总成的核心动力元件为电机,电机在工作工程当中,由于高速旋转,电机本体及其传动结构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影响整体性能,故而,需要对动力系统进行散热。一方面,通过循环的冷却液进行系统内部的主动散热,另一方面,通过车前脸的进气栅格,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进入大量的风,实现对传动系统外部的被动散热。

2、公告号为cn113352874b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的冷却结构,该结构是对汽车前盖做了改造,在前盖上加装了散热风扇及其附属的冷却系统、雨水回收利用结构等,有点是结构紧凑,便于定期清理散热风扇上的灰尘,缺点是需要专用的定制前盖,成本及美观角度,均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前内置且与动力装置连接的、可调节进风量的、利用冷却液并使其雾化换热的、用于动力装置外部表面主动散热的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

2、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包括湿式冷却组件、前置激发组件、冷却塔、防爆抽气电机、散热风扇;湿式冷却组件包括循环壳、第一管接头、第二管接头、插架、进气管、出气管、底盘;底盘固定安装在汽车的驱动桥下护板上;插架滑动安装在底盘上;循环壳第一面与插架固定连接;循环壳第二面镂空且镂空部位呈现“田”字形;循环壳第二面用于紧贴汽车的电驱动总成外表面;一个第一管接头和两个第二管接头分别固定安装在循环壳上;进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管接头连通;两个出气管的第一端各与一个第二管接头连通;前置激发组件包括储液箱、第一管口、导线、第二管口、第一进风管、联通管、第二进风管、风量感应单元、超声波换能器;储液箱、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均固定安装在底盘上;储液箱上设置有第一管口、第二管口和联通管;联通管与汽车的冷却液箱连通;导线插入储液箱内,且导线与储液箱固定连接;导线末端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换能器;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的第一端各固定安装有一个风量感应单元;第一管口上固定安装有防爆抽气电机;防爆抽气电机与进气管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管口上固定安装有冷却塔;冷却塔两侧各与一个出气管的第二端连通;底盘两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散热风扇。

3、进一步地,湿式冷却组件还包括手柄、紧定螺钉、螺杆、滑台、滑块、控制器、滑轨;底盘两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滑轨;滑轨用于与插架滑动配合;底盘中部固定安装有滑台和控制器;控制器与导线电连接;螺杆两端均铰接在滑台上;螺杆第一端与手柄固定连接;手柄一侧安装有一个紧定螺钉;紧定螺钉用于与滑台端面接触配合,从而锁紧手柄的位置;滑块第一端与滑台滑动配合;滑块与螺杆之间螺纹配合;滑块第二端与插架接触配合。

4、进一步地,储液箱上设置有两个互相呈双螺旋分布的螺旋槽。

5、进一步地,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的第二端均为螺旋状,且均置于螺旋槽的空间内;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的第二端均设置有多个圆周均布的出风孔;出风孔的直径,在重力方向上,自下而上递增。

6、进一步地,风量感应单元包括壳体、限位柱、挡风板、导杆、导向柱、底板、第一电容板、第一弹簧、第二电容板;壳体用于与第一进风管或第二进风管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柱固定安装在壳体两侧;底板与壳体固定连接;底板第一侧和第三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导向柱;底板第二侧和第四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弹簧;挡风板第一侧和第三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导杆;两个导杆各与一个导向柱滑动配合;挡风板第二侧和第四侧各与一个第一弹簧固定连接;第一电容板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第二电容板固定安装在挡风板上;第一电容板和第二电容板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7、进一步地,冷却塔包括外罩、第三管接头、散热板、旁通阀、球笼、海绵球;两个外罩对向固定安装在一起;外罩与第二管口固定连接;球笼固定安装在两个外罩内;球笼由圆周均布的细条围成;中空的海绵球固定安装在球笼内;每个外罩上设置有一个第三管接头;第三管接头用于与出气管的第二端连通;每个外罩上设置有一个迷宫状的散热板;旁通阀固定安装在两个外罩内。

8、进一步地,旁通阀包括阀体、支撑网、柱塞、第二弹簧、空心端盖、螺旋管、喷管;支撑网与两个外罩固定连接;阀体固定安装在支撑网上;柱塞滑动安装在阀体内;空心端盖固定安装在阀体上;柱塞和空心端盖之间安装有一个第二弹簧;螺旋管固定安装在空心端盖上;喷管固定安装在螺旋管上;阀体、空心端盖、螺旋管和喷管,四者连通,且四者均置于海绵球的中空空间内。

9、进一步地,防爆抽气电机包括汲水锥、基座、叶轮、绕组、定子、磁铁、磁轭套、盖板、接线柱;基座两端分别与进气管的第二端和第一管口固定连接;汲水锥和盖板分别固定安装在基座两端;接线柱固定安装在基座侧面;叶轮两端各铰接在基座和盖板上;叶轮上圆周均布地固定安装有多个磁铁;磁轭套固定安装在叶轮上;磁轭套包裹住所有磁铁;定子固定安装在基座上;定子上缠绕有绕组;绕组通过接线柱与控制器电连接;绕组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树脂。

10、进一步地,散热风扇包括步进电机、框架、涡扇;框架与底盘固定连接;步进电机固定安装在框架上;步进电机与控制器电连接;涡扇铰接在框架上;涡扇与步进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第一管口轴线与储液箱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第二管口轴线与储液箱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

12、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1)前置激发组件与冷却液箱连通,内置超声波雾化器,即超声波换能器,可将冷却液雾化,由防爆抽气电机将雾化后的冷却液排入湿式冷却组件,湿式冷却组件固定安装在汽车驱动桥下护板上并与电驱动总成接触配合,雾化后的冷却液在电驱动总成表面流动并带走热量,最终经由冷却塔冷却液化,流回前置激发组件内;(2)前置激发组件内设置的两个风量感应单元,可根据汽车两侧进气栅格的进风量的大小,调节两侧散热风扇的排气量,使得电驱动总成表面的气流均衡稳定;同时,由风量感应单元进入的气体可对前置激发组件存放冷却液的部位进行冷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包括湿式冷却组件(1)、前置激发组件(2)、冷却塔(3)、防爆抽气电机(4)、散热风扇(5),其特征在于:湿式冷却组件(1)包括循环壳(101)、第一管接头(102)、第二管接头(103)、插架(104)、进气管(105)、出气管(106)、底盘(107);底盘(107)固定安装在汽车的驱动桥下护板上;插架(104)滑动安装在底盘(107)上;循环壳(101)第一面与插架(104)固定连接;循环壳(101)第二面镂空且镂空部位呈现“田”字形;循环壳(101)第二面用于紧贴汽车的电驱动总成外表面;一个第一管接头(102)和两个第二管接头(103)分别固定安装在循环壳(101)上;进气管(105)的第一端与第一管接头(102)连通;两个出气管(106)的第一端各与一个第二管接头(103)连通;前置激发组件(2)包括储液箱(201)、第一管口(202)、导线(203)、第二管口(204)、第一进风管(205)、联通管(206)、第二进风管(207)、风量感应单元(208)、超声波换能器(209);储液箱(201)、第一进风管(205)和第二进风管(207)均固定安装在底盘(107)上;储液箱(201)上设置有第一管口(202)、第二管口(204)和联通管(206);联通管(206)与汽车的冷却液箱连通;导线(203)插入储液箱(201)内,且导线(203)与储液箱(201)固定连接;导线(203)末端固定安装有超声波换能器(209);第一进风管(205)和第二进风管(207)的第一端各固定安装有一个风量感应单元(208);第一管口(202)上固定安装有防爆抽气电机(4);防爆抽气电机(4)与进气管(10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二管口(204)上固定安装有冷却塔(3);冷却塔(3)两侧各与一个出气管(106)的第二端连通;底盘(107)两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散热风扇(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湿式冷却组件(1)还包括手柄(108)、紧定螺钉(109)、螺杆(110)、滑台(111)、滑块(112)、控制器(113)、滑轨(114);底盘(107)两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滑轨(114);滑轨(114)用于与插架(104)滑动配合;底盘(107)中部固定安装有滑台(111)和控制器(113);控制器(113)与导线(203)电连接;螺杆(110)两端均铰接在滑台(111)上;螺杆(110)第一端与手柄(108)固定连接;手柄(108)一侧安装有一个紧定螺钉(109);紧定螺钉(109)用于与滑台(111)端面接触配合,从而锁紧手柄(108)的位置;滑块(112)第一端与滑台(111)滑动配合;滑块(112)与螺杆(110)之间螺纹配合;滑块(112)第二端与插架(104)接触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液箱(201)上设置有两个互相呈双螺旋分布的螺旋槽(2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进风管(205)和第二进风管(207)的第二端均为螺旋状,且均置于螺旋槽(211)的空间内;第一进风管(205)和第二进风管(207)的第二端均设置有多个圆周均布的出风孔(210);出风孔(210)的直径,在重力方向上,自下而上递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风量感应单元(208)包括壳体(20801)、限位柱(20802)、挡风板(20803)、导杆(20804)、导向柱(20805)、底板(20806)、第一电容板(20807)、第一弹簧(20808)、第二电容板(20809);壳体(20801)用于与第一进风管(205)或第二进风管(207)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两个限位柱(20802)固定安装在壳体(20801)两侧;底板(20806)与壳体(20801)固定连接;底板(20806)第一侧和第三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导向柱(20805);底板(20806)第二侧和第四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弹簧(20808);挡风板(20803)第一侧和第三侧各固定安装有一个导杆(20804);两个导杆(20804)各与一个导向柱(20805)滑动配合;挡风板(20803)第二侧和第四侧各与一个第一弹簧(20808)固定连接;第一电容板(20807)固定安装在底板(20806)上;第二电容板(20809)固定安装在挡风板(20803)上;第一电容板(20807)和第二电容板(20809)均与控制器(113)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却塔(3)包括外罩(301)、第三管接头(302)、散热板(303)、旁通阀(304)、球笼(305)、海绵球(306);两个外罩(301)对向固定安装在一起;外罩(301)与第二管口(204)固定连接;球笼(305)固定安装在两个外罩(301)内;球笼(305)由圆周均布的细条围成;中空的海绵球(306)固定安装在球笼(305)内;每个外罩(301)上设置有一个第三管接头(302);第三管接头(302)用于与出气管(106)的第二端连通;每个外罩(301)上设置有一个迷宫状的散热板(303);旁通阀(304)固定安装在两个外罩(301)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旁通阀(304)包括阀体(30401)、支撑网(30402)、柱塞(30403)、第二弹簧(30404)、空心端盖(30405)、螺旋管(30406)、喷管(30407);支撑网(30402)与两个外罩(301)固定连接;阀体(30401)固定安装在支撑网(30402)上;柱塞(30403)滑动安装在阀体(30401)内;空心端盖(30405)固定安装在阀体(30401)上;柱塞(30403)和空心端盖(30405)之间安装有一个第二弹簧(30404);螺旋管(30406)固定安装在空心端盖(30405)上;喷管(30407)固定安装在螺旋管(30406)上;阀体(30401)、空心端盖(30405)、螺旋管(30406)和喷管(30407),四者连通,且四者均置于海绵球(306)的中空空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防爆抽气电机(4)包括汲水锥(401)、基座(402)、叶轮(403)、绕组(404)、定子(405)、磁铁(406)、磁轭套(407)、盖板(408)、接线柱(409);基座(402)两端分别与进气管(105)的第二端和第一管口(202)固定连接;汲水锥(401)和盖板(408)分别固定安装在基座(402)两端;接线柱(409)固定安装在基座(402)侧面;叶轮(403)两端各铰接在基座(402)和盖板(408)上;叶轮(403)上圆周均布地固定安装有多个磁铁(406);磁轭套(407)固定安装在叶轮(403)上;磁轭套(407)包裹住所有磁铁(406);定子(405)固定安装在基座(402)上;定子(405)上缠绕有绕组(404);绕组(404)通过接线柱(409)与控制器(113)电连接;绕组(404)表面涂覆有一层绝缘树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散热风扇(5)包括步进电机(501)、框架(502)、涡扇(503);框架(502)与底盘(107)固定连接;步进电机(501)固定安装在框架(502)上;步进电机(501)与控制器(113)电连接;涡扇(503)铰接在框架(502)上;涡扇(503)与步进电机(501)输出轴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管口(202)轴线与储液箱(201)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第二管口(204)轴线与储液箱(201)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冷却装置,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湿式冷却组件、前置激发组件、冷却塔、防爆抽气电机、散热风扇等。前置激发组件与冷却液箱连通,内置雾化器,可将冷却液雾化,由防爆抽气电机将雾化后的冷却液排入湿式冷却组件,湿式冷却组件固定安装在汽车驱动桥下护板上并与电驱动总成接触配合,雾化后的冷却液在电驱动总成表面流动并带走热量,最终经由冷却塔冷却液化,流回前置激发组件内;前置激发组件内设置的两个风量感应单元,可根据汽车两侧进风量的大小,调节两侧散热风扇的排气量,使得电驱动总成表面的气流均衡稳定;同时,由风量感应单元进入的气体可对前置激发组件中存放冷却液的部位进行冷却。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娟,赵蕊,堵卫红,李有克,徐鹏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