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591328发布日期:2023-06-28 17:33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汽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当车辆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下,会导致车厢内部的氧气逐渐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了车厢内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设置车载供氧装置向车厢内供氧,保证车厢内部具有充足的氧气。

2、相关技术中,车载供氧装置中储存气态氧或液态的氧,当车厢内的氧气浓度较低时,车载供氧装置中的氧便释放到车厢中。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车载供氧装置储存气态氧或液态氧的成本较高,且占用空间较大,难以在有限的空间下储存较多的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述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2、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供氧装置,所述车载供氧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氧浓度传感器、制氧单元、co2传输管路、o2传输管路和呼吸面罩;

3、所述制氧单元包括物料室、反应室和反应控制装置,所述物料室中设置有na2o2,所述反应控制装置位于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

4、所述co2传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反应室和所述呼吸面罩连通,所述co2传输管路用于将乘员在所述呼吸面罩处产生的co2传输至所述反应室;

5、所述o2传输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反应室和所述呼吸面罩连通,所述o2传输管路用于将所述反应室产生的o2传输至所述呼吸面罩;

6、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车内的氧气浓度,控制所述反应控制装置调节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其中,当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连通时,所述反应室中的co2与所述物料室中的na2o2反应生成o2。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车内的氧气浓度小于第一目标浓度阈值,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反应控制装置将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连通;

8、当车内的氧气浓度大于第二目标浓度阈值且小于第一目标浓度阈值时,车内的氧气浓度的越小,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越大;

9、当车内的氧气浓度小于第二目标浓度阈值时,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达到最大;

10、当车内的氧气浓度阈值大于第一目标浓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反应控制装置将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隔开。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应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和驱动件;

12、所述第一控制板上具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二控制板上具有第二孔洞,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通过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之间的重合部分连通;

13、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控制板和/或第二控制板平移,以调节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之间的重合部分的大小。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电机和齿轮,所述电机和所述齿轮传动连接;

15、所述第一控制板和所述第二控制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氧单元还包括温控装置和散热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反应室的内部,所述散热装置固定于所述反应室的外部;

17、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所述反应室内的温度高于目标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开启;

18、当所述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关闭。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制氧单元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用于在所述反应室内部的压力大于目标压力阈值时,将所述反应室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泄压阀固定于所述反应室的外部,当所述反应室内部的压力大于目标压力阈值时,所述泄压阀打开。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o2传输管路包括第一单向阀和过滤器;

22、所述过滤器位于所述反应室和所述第一单向阀之间。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co2传输管路包括第二单向阀和加湿器。

24、第二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

25、第三方面,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应用在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单元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26、获取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检测的车内的氧气的浓度;

27、基于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车内的氧气的浓度,控制所述反应控制装置调节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

2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反应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和驱动件,且所述第一控制板上具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二控制板上具有第二孔洞时,控制所述反应控制装置调节所述物料室和所述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包括:

29、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控制板和/或第二控制板平移,调节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孔洞之间的重合部分的大小。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制氧单元还包括温控装置和散热装置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1、当所述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高于目标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开启;

32、当所述温控装置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散热装置关闭。

33、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3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供氧装置,车载供氧装置中的制氧单元内的na2o2能够产生氧气。乘客戴上呼吸面罩后,呼出的co2通过co2传输管路进入反应室,co2与na2o2在反应室中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o2。反应室中生成的o2通过o2传输管路进入呼吸面罩,乘客吸气时会吸入o2,从而避免缺氧。由于供氧装置中储存的不是气态氧或液态氧,而是能够产生o2的na2o2。na2o2为固体,因此更易储存,且占用的体积较小,使得供氧装置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较多的氧气。此外,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氧气浓度控制反应控制装置调节物料室和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当车内氧气浓度较低时,反应控制装置连通物料室和反应室。且氧气浓度越低,物料室和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越大,从而精准控制co2与na2o2的反应速率。这样,即能够保证氧气浓度低时制氧单元能够产生o2,也能够保证氧气浓度高时,不会消耗na2o2。

3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供氧装置包括控制单元(1)、氧浓度传感器(2)、制氧单元(3)、co2传输管路(4)、o2传输管路(5)和呼吸面罩(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控制装置(33)包括第一控制板(331)、第二控制板(332)和驱动件(3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333)包括电机(3331)和齿轮(3332),所述电机(3331)和所述齿轮(3332)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单元(3)还包括温控装置(34)和散热装置(35),所述温控装置(34)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反应室(32)的内部,所述散热装置(35)固定于所述反应室(32)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单元(3)还包括泄压阀(36),所述泄压阀(36)用于在所述反应室(32)内部的压力大于目标压力阈值时,将所述反应室(3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o2传输管路(5)包括第一单向阀(51)和过滤器(52);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o2传输管路(4)包括第二单向阀(41)和加湿器(42)。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

9.一种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单元(1)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氧单元(3)还包括温控装置(34)和散热装置(35)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载供氧装置、车辆和车载供氧装置的控制方法,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车载供氧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氧浓度传感器、制氧单元、CO<subgt;2</subgt;传输管路、O<subgt;2</subgt;传输管路和呼吸面罩,制氧单元包括物料室、反应室和位于物料室、反应室之间的反应控制装置,物料室中装有Na<subgt;2</subgt;O<subgt;2</subgt;。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氧气浓度控制反应控制装置调节物料室和反应室之间的连通开度,当车内氧气浓度较低时,反应控制装置连通物料室和反应室,使CO<subgt;2</subgt;和Na<subgt;2</subgt;O<subgt;2</subgt;反应生成O<subgt;2</subgt;,且氧气浓度越低连通开度越大。这样既能保证氧气浓度低时反应室内能生成O<subgt;2</subgt;,也能保证氧气浓度高时不消耗Na<subgt;2</subgt;O<subgt;2</subgt;。此外,Na<subgt;2</subgt;O<subgt;2</subgt;为固体,易储存在制氧单元中,且占用的体积较小。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尤庆伸,王春丽,夏仙阳,相彬彬,王盼盼,盛磊,屈帅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