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97927发布日期:2023-09-27 20:04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文涉及车辆技术,尤指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是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的新兴技术,通过合理利用电能驱动汽车行驶,可以避免燃油驱动,实现节能、绿色环保的目的。

2、现有的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汽车充电桩为固定式,受限于充电站相较于加油站数量更少,每个充电站的充电桩数量有限,以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相比于燃油车的加油时间更长,充电站经常出现充电桩紧缺的状况,这也是消费者不愿意驾驶电动汽车进行远程出行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及时补能。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架体、燃油发电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设于所述架体、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设置成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所述控制系统设置成与电动汽车电连接、并将所述燃油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补充给所述电动汽车。

3、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充电装置还包括:悬置系统,所述燃油发电系统通过所述悬置系统安装在所述架体上。

4、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5、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供油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燃油流路相连接,设置成储存燃油以及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燃油。

6、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进气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接,设置成过滤进入所述发动机的空气。

7、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排气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相连接,设置成处理所述发动机排出的废气。

8、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冷却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流路相连接,设置成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

9、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包括框架和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安装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成带动所述框架移动。

10、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架体还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框架上、并罩住所述燃油发电系统。

11、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为逆变充放电控制系统。

12、本申请提供的可移动充电装置,与电动汽车电连接后,燃油发电系统运行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控制系统再将燃油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补充给电动汽车,实现在任意位置为电动汽车进行及时充电,可以消除消费者不愿意驾驶电动汽车进行远程出行的忧虑。

13、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的架体、燃油发电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设于所述架体、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设置成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所述控制系统设置成与电动汽车电连接、并将所述燃油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补充给所述电动汽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传动连接,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供油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燃油流路相连接,设置成储存燃油以及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燃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进气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接,设置成过滤进入所述发动机的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排气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相连接,设置成处理所述发动机排出的废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发电系统还包括冷却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流路相连接,设置成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框架和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安装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成带动所述框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还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框架上、并罩住所述燃油发电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移动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为逆变充放电控制系统。


技术总结
本文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充电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架体、燃油发电系统和控制系统,燃油发电系统设于架体、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燃油发电系统设置成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控制系统设置成与电动汽车电连接、并将燃油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补充给电动汽车。该可移动充电装置与电动汽车电连接后,燃油发电系统运行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控制系统再将燃油发电系统产生的电能补充给电动汽车,实现在任意位置为电动汽车进行及时充电,可以消除消费者不愿意驾驶电动汽车进行远程出行的忧虑。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黄于倩,李飞,李素芳,秦一智,赵金强,李子祥,武贵荣,李强,朱小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16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