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88187发布日期:2024-03-22 10:40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动车辆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电动车辆在电能使用后需要充电,为了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采用可拆卸的电池包进行能源供应,电动车辆可以在换电站内进行换电。具体需要在汽车底部上安装多个锁止机构,通过锁止机构与电池包上的配合件的锁止或解锁实现电池包的安装或拆卸。并且,针对这种新能源汽车,由于电池包的重量和体积都较大,需要专用的换电设备对电池包进行拆卸和安装。

2、然而,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尤其是大雪或大雨过后,车盘底部会覆盖很厚的冰层,尤其是锁止机构,导致电池包被冰层冻住在车辆底部,很难拆卸甚至无法拆卸这样会大大增加车辆的换电时间,导致换电站拥堵,降低换电效率,对换电站的运营造成了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以解决寒冷天气时,因冰冻问题导致换电站中换电成功率低,换电效率低的问题。

2、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包括发热区、换电区和通风管路,所述发热区为所述换电站中产生热风的位置,所述换电区用于为换电车辆更换电池包;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发热区,且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电区,以使所述发热区的热风朝向所述换电区内的换电车辆的底部输出。

4、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发热区产生的热风通过通风管路通入换电区,利用热风对换电区进行加热,以升高换电区的温度,快速融化换电车辆底部的冰层,使电池包能够快速从换电车辆底部上拆卸,提高换电效率。

5、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换电区内沿换电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升降换电车辆的举升平台,所述举升平台上设有用于定位换电车辆的车轮的定位机构,所述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举升平台之间的区域内,并朝向换电车辆的底部设置。

6、采用上述结构方案,通风管路位于的出风口位于两个举升平台之间的区域内,以避让举升平台,并且提高出风口位置的精确性,使出风口朝向换电车辆的底部设置,使电池包上的冰层加速融化,提高换电效率。

7、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通风管路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并且分别与所述换电车辆上用于锁止电池包的多个锁止机构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和/或,所述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与所述电池包底部的承载面相对应设置,以使换电设备接触所述承载面后承载所述电池包。

8、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出风口与换电车辆上用于锁止电池包的多个锁止机构的位置相对应设置时,能够除去锁止机构上的冰层,实现对锁止机构进行定点除冰操作,便于将电池包从换电车辆上拆卸下来;出风口与电池包底部的承载面相对应设置时,可以实现对电池包底部进行定点除冰操作,便于换电设备与电池包的可靠接触与承载,防止电池包底部仍有冰层导致底部不平而对电池包的拆卸或转运造成干扰。

9、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换电站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电区至少一侧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用于存放换电设备,所述电池仓朝向所述换电区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与所述换电区之间形成供换电设备进出所述换电车辆底部的行走通道,所述行走通道的两侧分别具有行走导轨,所述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行走导轨之间的区域内,以避让所述换电设备。

10、采用上述结构方案,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位于两个行走导轨之间的区域内,以避让所述换电设备。

11、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电池仓内还设有用于存放电池包的电池架以及为电池包充电的充电设备,所述发热区设于所述电池仓内并且靠近所述电池架和/或所述充电设备设置。

12、采用上述结构方案,电池架和充电设备周围散热风量较大,将发热区靠近电池架和充电设备设置,可以实现利用换电站的自生热进行热风循环,绿色环保,提高换电站的自生热的利用率,无需外接加热设备,节约成本。

13、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换电区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电池仓,所述通风管路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电池仓内连通,并连通至所述换电区内对应所述换电车辆底部沿车身方向的两侧设置的锁止机构对应位置。

14、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可以对换电区的换电车辆的底部两侧分别进行加热除冰,适合锁止机构或电连接器设于换电车辆沿车身方向两侧的结构,提高换电效率。

15、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发热区包括自散热位,所述自散热位为以自散热形式产生热风的设备所在的位置,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自散热位设置,

16、采用上述结构方案,自散热位是自身工作时的散热形式为散出热风的设备的位置,利用换电站的自生热进行热风循环,绿色环保,提高换电站的自生热的利用率,无需外接加热设备,节约成本。

17、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发热区包括制热位,所述制热位为以制热形式产生热风的设备所在的位置,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制热位设置,

18、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可以利用能够产生热风的外接设备对换电站内进行制热,提高升温速率,进一步提高换电效率。

19、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通风管路为一体式循环风道;和/或,所述通风管路还与中央空调的送风机连通;和/或,所述通风管路还与无菌化风淋门连通。

20、采用上述结构方案,通风管路为一体式循环风道,可以在出厂前就设置好,避免使用者不会安装,减少通风管路拼接处漏风的现象;通风管路还与中央空调的送风机连通,提高通风管路中热风的流速;通风管路还与无菌化风淋门连通,对热风进行无菌净化,提高换电站内热风循环的安全性。

21、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换电站在所述换电区及其前后形成有供所述换电车辆通行的行车通道,所述行车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开闭的通道门,在所述换电车辆驶入后通过关闭所述通道门形成热交换空间。

22、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在换电站内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减少热量损失,尤其适合北方等寒冷天气环境。

23、作为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的优选的实现方式,包括吸风装置,所述吸风装置靠近所述进风口,以使所述发热区内的热风经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并朝向所述换电车辆底部输出。

24、采用上述结构方案,吸风装置能够使发热区内的热风向进风口内吸入,加快通风管路的进风风速和进风量,提高除冰效率。

25、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26、在本申请中,发热区产生的热风通过通风管路通入换电区,利用热风对换电区进行加热,以升高换电区的温度,快速融化换电车辆底部的冰层,使电池包能够快速从换电车辆底部上拆卸,提高换电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区、换电区和通风管路,所述发热区为所述换电站中产生热风的位置,所述换电区用于为换电车辆更换电池包;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发热区且出风口朝向所述换电区,以使所述发热区的热风朝向所述换电区内的换电车辆的底部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区内沿换电车辆行驶方向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升降换电车辆的举升平台,所述举升平台上设有用于定位换电车辆的车轮的定位机构,所述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举升平台之间的区域内,并朝向换电车辆的底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设有多个所述出风口,并且分别与所述换电车辆上用于锁止电池包的多个锁止机构的位置相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还包括设于所述换电区至少一侧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用于存放换电设备,所述电池仓朝向所述换电区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与所述换电区之间形成供换电设备进出所述换电车辆底部的行走通道,所述行走通道的两侧分别具有行走导轨,所述通风管路的出风口位于两个所述行走导轨之间的区域内,以避让所述换电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内还设有用于存放电池包的电池架以及为电池包充电的充电设备,所述发热区设于所述电池仓内并且靠近所述电池架和/或所述充电设备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区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电池仓,所述通风管路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电池仓内连通至所述换电区内对应所述换电车辆底部沿车身方向的两侧设置的锁止机构对应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区包括自散热位,所述自散热位为以自散热形式产生热风的设备所在的位置,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自散热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散热位设置于用于存储电池包的电池仓和/或用于输出热风的空调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区包括制热位,所述制热位为以制热形式产生热风的设备所在的位置,所述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所述制热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位设置于电加热风机和/或暖风机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为一体式循环风道;和/或,所述通风管路还与中央空调的送风机连通;和/或,所述通风管路还与无菌化风淋门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站在所述换电区及其前后形成有供所述换电车辆通行的行车通道,所述行车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可开闭的通道门,在所述换电车辆驶入后通过关闭所述通道门形成热交换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风装置,所述吸风装置靠近所述进风口,以使所述发热区内的热风经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并朝向所述换电车辆底部输出。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热循环系统的换电站,其包括发热区、换电区和通风管路,发热区为换电站中产生热风的位置,换电区用于为换电车辆更换电池包;通风管路的进风口朝向发热区,且出风口朝向换电区,以使发热区的热风朝向换电区内的换电车辆底部输出。以此,发热区产生的热风通过通风管路通入换电区,利用热风对换电区进行加热,以升高换电区的温度,快速融化换电车辆上的冰层,方便换电车辆与电池包进行解锁,提高换电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平,苏晓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