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疲劳驾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71718发布日期:2023-12-06 19:4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防疲劳驾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驾驶设备,特别涉及防疲劳驾驶设备。


背景技术:

1、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能力下降的现象。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多方面,极易引起交通事故。

2、现有技术中,都为人脸扫描,行驶时车辆产生的抖动,会导致检测装置扫描面部的失败,并且现有提醒装置都为振动装置,持续振动并不能起到有效防疲劳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疲劳驾驶设备,能够通过车载雷达对其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检测车辆以及驾驶人员的状态对其进行提醒,能够有效减少车辆行驶时带来的震动,准确对其面部进行扫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防疲劳驾驶设备,包括壳体和固定座,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迷你电机,所述迷你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铃铛;

3、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车载雷达,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数据处理器和控制器,所述壳体的左侧设置有摄像头,所述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下端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减震柱的内部设置有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固定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固定盘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吸盘。

4、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螺纹杆贯穿于固定座的内壁,所述螺纹杆位于滑槽的下方。

5、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推动杆贯穿于减震柱,所述推动杆的头部与壳体相连接。

6、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活塞贴合于减震柱的内壁。

7、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壳体相连接。

8、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固定座位于车载雷达的上方。

9、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数据处理器位于控制器的右侧。

10、根据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所述固定盘位于壳体的下方。

1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防疲劳驾驶设备,通过设置了车载雷达和摄像头,实现了检测车辆和驾驶人员状态的功能,具有通过车载雷达对其车辆的行驶轨迹进行检测,能够有效检测车辆以及驾驶人员的状态对其进行提醒的效果。

13、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防疲劳驾驶设备,通过设置了减震柱、推动杆和活塞,实现了减震的功能,具有减少车辆行驶时带来的震动,准确对其面部进行扫描的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固定座(2),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的上端开设有滑槽(3),所述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4),所述固定座(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迷你电机(5),所述迷你电机(5)的输出端设置有螺纹杆(6),所述螺纹杆(6)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7),所述螺母(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8),所述滑块(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铃铛(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6)贯穿于固定座(2)的内壁,所述螺纹杆(6)位于滑槽(3)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16)贯穿于减震柱(14),所述推动杆(16)的头部与壳体(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7)贴合于减震柱(14)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8)的一端与壳体(1)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2)位于车载雷达(10)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器(11)位于控制器(12)的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疲劳驾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盘(15)位于壳体(1)的下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防疲劳驾驶设备,包括壳体和固定座,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端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迷你电机,所述迷你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滑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铃铛,所述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车载雷达,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数据处理器和控制器,所述壳体的左侧设置有摄像头,所述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减震柱。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通过车载雷达对其车辆行驶轨迹进行检测,检测车辆以及驾驶人员的状态对其进行提醒,并且有效减少车辆行驶时带来的震动,准确对其面部进行扫描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薛忠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满江红标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