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辆电热管理,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技术路线提出,在不断加严的汽车燃料消耗、污染物排放以及碳排放控制法规的背景下,汽车产业技术向低碳化发展,不断加快汽车电动化的转型,逐渐形成以纯电驱动为主线的低碳化发展。电动车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加,且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及高低温续航衰减度等关注度在逐渐提高,为提升低温环境下汽车续航里程,热泵系统在近几年新上市车型中基本成为标配,但受制冷剂特性限制,目前大部分传统的热泵系统只能在环温-10℃(tbd)以上高效工作,低温环境下热泵在环境中吸热困难或无法吸热,需要使用ptc采暖。
2、现有技术中,直接式热泵使用风暖ptc辅助乘员舱采暖,以弥补热泵的不足,但电池无法使用风暖ptc加热,需单独增加水暖ptc加热,电池成本高或电机主动产热加热电池效率较低;间接式热泵使用水暖ptc,对乘员舱与电池共同加热,但暖风需要单独增加水泵及暖风回路,成本较高且回路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无法实现低温采暖,间接式热泵成本高、直接式热泵低温下电池无法有效加热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
3、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车载电源、电桥驱动系统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电池、水暖加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
4、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能够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或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换热形成不同的采暖回路所述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或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并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之间的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蒸发器以及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串联形成除湿回路。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形成采暖回路。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蒸发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
8、所述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换热形成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形成乘员舱冷却回路。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车载电源、电桥驱动系统和散热器,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形成电驱冷却回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以及所述水暖加热器的出口之间设有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进口以及所述电池的进口之间设有第二三通阀。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上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上靠近所述电池的进口处设有第二水泵。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进口处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出口处的管路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处的管路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所述散热器的进口设有第一换向阀,以使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选择性地切换导通。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通过设置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一制冷剂回路,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车载电、电桥驱动系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电池、水暖加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能够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或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配合换热形成不同的采暖回路,可以实现全温度范围内的采暖,同时,可以基于环境温度选择采暖所需的电驱余热和/或ptc热量,实现热量的合理使用及分配,提高采暖效率和热量循环利用效果,且成本较低。
1.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循环回路还包括并联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进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之间的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室内换热器、蒸发器以及所述气液分离器依次串联形成除湿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制冷剂循环回路形成采暖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三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所述第四制冷剂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蒸发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所述车载电源、电桥驱动系统和散热器,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形成电驱冷却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以及所述水暖加热器的出口之间设有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出口、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进口以及所述电池的进口之间设有第二三通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上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进口处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上靠近所述电池的进口处设有第二水泵。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进口处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车载电源的出口处的管路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靠近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处的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桥驱动系统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进口、所述散热器的进口设有第一换向阀,以使所述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所述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选择性地切换导通。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热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