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控制臂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74919发布日期:2024-02-20 21:28阅读:14来源:国知局
悬架控制臂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悬架控制臂。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悬架控制臂的车辆。


背景技术:

1、车辆悬架系统是指车辆的车身与车轮间的弹簧、减振器和控制臂等部件组成的车辆支持系统。其中,控制臂用于将车轮和车身弹性的连接在一起,其作为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导向和传力元件,能够将作用在车轮上的各种力传递给车身,同时保证车轮按一定轨迹运动。

2、现有技术中,在悬架控制臂的侧部会设计吊杆安装点,该安装点具体设在臂体侧部外伸的板体上,此结构的设计,导致板体与臂体的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吊杆安装点的强度及耐久性不满足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悬架控制臂,以可保障吊杆连接孔所在部位的结构强度,同时利于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悬架控制臂,包括臂体;

4、所述臂体的两端均设有车架连接部,且所述臂体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吊杆的吊杆连接孔。

5、进一步的,所述吊杆连接孔的中心位于所述臂体的中心线上。

6、进一步的,沿所述臂体端部指向所述吊杆连接孔的方向,所述臂体的宽度k渐大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吊杆连接孔设于所述臂体长度方向的中部。

8、进一步的,所述臂体从两端向中间逐渐沿所述吊杆连接孔的轴向向一侧拱出。

9、进一步的,所述臂体上设有围绕所述吊杆连接孔设置的沉槽。

10、进一步的,所述臂体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夹角θ,且所述吊杆连接孔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连接部位。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部位成型有过渡弧面。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θ在140°~160°之间。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悬架控制臂,通过优化控制臂的结构,将吊杆连接孔设置在臂体上,可借助臂体的结构强度,保证吊杆连接孔所在部位的结构强度,且也能够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而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

15、此外,吊杆连接孔的圆心布置在臂体的中心线上,有利于提升吊杆安装的结构强度。沿臂体的两端指向吊杆连接孔的方向,臂体的宽度渐大设置,利于提高臂体中部的结构强度,也即提高吊杆安装点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提升吊杆安装点所在位置的强度及耐久性,降低失效风险。

16、另外,在吊杆连接孔的端口处设置的沉槽,有利于保证吊杆的安装精度。过渡弧面的设置,可减少控制臂的应力集中现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夹角的设置,有利于吊杆的安装,同时也利于控制臂在整车上的搭载。

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设有如上所述的悬架控制臂。

18、本实施例的车辆与如上所述的悬架控制臂,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控制臂,其特征在于: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控制臂及车辆,本技术的悬架控制臂包括臂体,臂体的两端均设有控制臂连接孔,且臂体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吊杆的吊杆连接孔。本技术的悬架控制臂,通过优化控制臂的结构,将吊杆连接孔设置在臂体上,可借助臂体的结构强度,保证吊杆连接孔所在部位的结构强度,且也能够实现控制臂的轻量化设计,而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曹怀,刘博,刘红升,张隆义,尼玉轲,乔鹏,颜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