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94089发布日期:2023-10-28 21:31阅读:20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热管理,尤其涉及一种热管理装置和包括该热管理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1、热管理装置可用于整车热管理集成,适用于车辆或其他设备的温度控制,在其应用于车辆上时,能够为车内乘客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并使车辆的各部分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

2、其中在车辆等设备运行过程时,会存在振动、冲击等情形,此时设置与设备内的热管理装置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保证热管理装置的稳定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管理装置,可提高热管理装置的结构强度,以使热管理装置可稳定地安装在车辆上。

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前述的热管理装置。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冷媒板和多个支撑架,所述冷媒板内具有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为一体,且每个所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冷媒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通过多个支撑架,可提高热管理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以使热管理装置可稳定地安装在车辆上。

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热管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可选地,所述多个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水加热器,所述水加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

8、可选地,所述冷媒板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左侧面,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水加热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二侧面层叠连接所述冷媒板。

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一侧面伸出,且支撑并连接所述水加热器。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片状,所述第一翻边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端和所述第一翻边上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水加热器的第一定位孔。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二侧面伸出,且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上侧面。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具有沉台,所述沉台凸出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二侧面,所述沉台抵接所述冷媒板,所述沉台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第二侧面形成有凹陷,并与所述冷媒板螺钉连接,所述凹陷配置为容置所述螺钉的头部。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架还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上端宽度大于下端宽度的形状,所述水加热器上设有限位钩,所述限位钩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限位槽的上端宽度,且不小于所述限位槽的下端宽度,所述限位钩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卡扣配合。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朝背离所述冷媒板的方向凸起,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凸台上。

15、可选地,所述多个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在围绕所述冷媒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三支撑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三支撑架均与所述冷媒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

16、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具有用于连接车体的第一连接部,下端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前侧面。

17、可选地,所述第三支撑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用于连接车体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的左侧面,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下端相连,并朝背离所述冷媒板的一侧延伸。

18、可选地,多个所述支撑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第二定位孔。

19、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层叠设置并焊接。

20、可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平行设置或交叉设置。

2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中的热管理装置,多个所述支撑架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车体相连。

2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通过应用前述的热管理装置,可提高车辆的整体强度,从而可提高整体的nvh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20),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水加热器(70),所述水加热器(70)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板(10)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20)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左侧面,所述第一支撑架(2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水加热器(70)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第二侧面层叠连接所述冷媒板(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具有第一翻边(21),所述第一翻边(21)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第一侧面伸出,且支撑并连接所述水加热器(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片状,所述第一翻边(21)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上端和所述第一翻边(21)上均设有用于定位所述水加热器(70)的第一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具有第二翻边(22),所述第二翻边(22)朝向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第二侧面伸出,且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上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具有沉台(23),所述沉台(23)凸出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第二侧面,所述沉台(23)抵接所述冷媒板(1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架(20)还具有限位槽(24),所述限位槽(24)呈上端宽度大于下端宽度的形状,所述水加热器(70)上设有限位钩(71),所述限位钩(71)的宽度不大于所述限位槽(24)的上端宽度,且不小于所述限位槽(24)的下端宽度,所述限位钩(71)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卡扣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上设有凸台(25),所述凸台(25)朝背离所述冷媒板(10)的方向凸起,所述限位槽(24)设于所述凸台(2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撑架(30)和第三支撑架(40),在围绕所述冷媒板(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架(30)和所述第三支撑架(40)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架(30)和所述第三支撑架(40)均与所述冷媒板(10)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且均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3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具有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一连接部(31),下端具有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二连接部(32)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前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架(40)包括第三连接部(41)和用于连接车体(200)的第四连接部(42),所述第三连接部(41)层叠连接于所述冷媒板(10)的左侧面,所述第四连接部(4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41)的下端相连,并朝背离所述冷媒板(10)的一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用于定位线束的第二定位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30)和所述第一支撑架(20)之间连接有连接架(50),所述连接架(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和所述第二支撑架(30)层叠设置并焊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60),多个所述加强筋(60)平行设置或交叉设置。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理装置和车辆,所述热管理装置包括冷媒板和多个支撑架,所述冷媒板内具有冷媒流道,多个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为一体,且每个所述支撑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冷媒板层叠设置并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装置,通过多个支撑架,可提高热管理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以使热管理装置可稳定地安装在车辆上。

技术研发人员:程浩楠,林建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