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前牵引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1、重型商用车出现故障无法自行移动时,需要通过牵引装置对故障车进行牵引,通常有软牵引和硬牵引两种方式进行牵引。相关技术中的硬牵引方式通过铰接牵引杆对故障车辆进行牵引,但这种牵引方式不具备将故障车前桥支撑的作用,故障车辆需要驾驶员进行转向等辅助操作,否则无法转弯并产生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牵引装置,能够同时对被牵引车辆进行托举和牵引,不需要驾驶员进行辅助操纵,具有安全性好、结构强度较高。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前牵引装置的车辆。
3、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前牵引装置,包括:管夹,所述管夹的后部适于安装于车辆前保险杠的前侧;支撑管,所述管夹的前部环绕连接于所述支撑管,所述支撑管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管夹位于所述支撑管延伸方向的中部,所述支撑管在所述管夹的两侧适于被主动牵引装置托举牵引。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管夹包括:上翼板部和下翼板部,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上下间隔设置;前环绕部,所述前环绕部连接于所述上翼板部的前侧和所述下翼板部的前侧,所述前环绕部环绕于所述支撑管。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于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之间且连接于所述支撑管。其中,所述加强筋延伸于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两侧边缘以及后侧边缘,所述加强筋的前侧边缘连接于所述支撑管。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加强筋的前侧边缘构造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前环绕部分别环绕于所述支撑管的前后两侧。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之间的距离在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小于所述支撑管的直径。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彼此平行,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邻近所述支撑管的一侧之间的距离由前至后距离逐渐减小。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还包括:限位端板,所述限位端板连接于所述支撑管的端部,所述限位端板的直径大于所述支撑管的直径。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前环绕部构造有焊接孔,所述焊接孔构造成沿所述支撑管轴向延伸的长圆孔。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上翼板部和下翼板部的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设有销孔,所述上翼板部的销孔和所述下翼板部的销孔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彼此对应;其中,所述上翼板部的销孔和所述下翼板部的销孔内共同穿设有销轴套筒,所述销轴套筒适于穿设销轴以与所述车辆前保险杠固定安装。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前牵引装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牵引装置,能够同时对被牵引车辆进行托举和牵引,不需要驾驶员进行辅助操纵,具有安全性好、结构强度较高。
1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夹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前侧边缘构造有弧形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前环绕部分别环绕于所述支撑管的前后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之间的距离在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小于所述支撑管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彼此平行,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邻近所述支撑管的一侧之间的距离由前至后距离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环绕部构造有焊接孔,所述焊接孔构造成沿所述支撑管轴向延伸的长圆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部和所述下翼板部的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一侧设有销孔,所述上翼板部的销孔和所述下翼板部的销孔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彼此对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牵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