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歇脚板,具体涉及一种歇脚板底座及车辆。
背景技术:
1、整车设计开发过程中,歇脚板需要底座支撑,传统车型采取金属支架作为底座焊接在车身上支撑,底座与车身是一体的,然后歇脚板安装在底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整车设计过程对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能源车型为了整车操控空间的便利性,开发出一种发泡材料的仿形结构底座,此底座最大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能最大化的利用空间,质量较轻,但是此种底座存在易发生位移的缺点,因此需要一种质量较轻但又可以稳定固定的歇脚板底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歇脚板底座,以改善现有的歇脚板与车身不能完全固定,易发生位移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歇脚板底座,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包括:主体部,包括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倾斜设于所述车辆的底板上;第一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撑区平行于车辆的底板,所述第一支撑区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与所述车身连接;第二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所述第二支撑区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车身连接;支撑柱,设置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上,另一端与所述车身抵接。
3、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包括侧支撑板,所述侧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脚踏板的侧面,且与所述脚踏板相垂直。
4、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侧支撑板的底部,且所述第二支撑区向背离所述主体部方向延伸。
5、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区包括第二支撑板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侧支撑板三者互相垂直,且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与所述侧支撑板相固定。
6、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粘结块。
7、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粘接凹槽,所述粘结块设置于所述粘接凹槽内。
8、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凹入所述脚踏板内。
9、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拉铆螺母。
10、于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第三支撑区,所述第三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区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车身连接。
1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歇脚板底座。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传统金属底座与车身焊接连接,但是重量较重。发泡底座重量较轻,但与车身固定不牢固,存在耐久性不好、位置不稳定等缺点。本申请的歇脚板底座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区和第二支撑区,一方面提高了歇脚板底座与车身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底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一支撑区上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支撑区上设置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车身上的固定件相连接,从而使得歇脚板底座与车身相固定,相较于发泡底座直接连接在车身上,本申请的歇脚板底座与车身的连接牢固,不易移动,延长了歇脚板底座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用户体验。
1.一种歇脚板底座,安装在车辆的车身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侧支撑板,所述侧支撑板设置于所述脚踏板的侧面,且与所述脚踏板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侧支撑板的底部,且所述第二支撑区向背离所述主体部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区包括第二支撑板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侧支撑板三者互相垂直,且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与所述侧支撑板相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粘结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粘接凹槽,所述粘结块设置于所述粘接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凹入所述脚踏板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拉铆螺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歇脚板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支撑区,所述第三支撑区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顶部,所述第三支撑区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车身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歇脚板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