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架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新能源电驱动力传递架构主要是定轴式的p1/p3架构,该架构主要代表为byd的dmi,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定轴式的p1/p3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对经济性、动力性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原因:
2、1、由于定轴式架构的固定齿轮比设计,其难以在不同速度和负载下实现最佳的性能匹配,在面临多变的驾驶环境和复杂的工况需求时,定轴式架构可能无法充分发挥电驱系统的性能潜力;
3、2、由于定轴式架构在传递动力时存在一定的机械损失,这可能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整车的续航里程和性能表现;
4、3、在某些工作状态下,定轴式架构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噪音和振动,这不仅影响到乘坐的舒适性,还可能对电驱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架构及车辆,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和工况,灵活调整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输出功率,以实现最佳的能量利用和性能表现。
2、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架构,包括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机、输出齿轮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机构和第二行星机构;
3、所述第一行星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第一齿圈和若干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发电机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固定设置,各所述第一行星轮均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之间;
4、所述第二行星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第二齿圈和若干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圈可转动设置,各所述第二行星轮均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之间,所述输出齿轮固定于所述第二齿圈上;
5、所述发动机、所述发电机、所述输出齿轮和所述驱动电机同轴布置,且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位于所述传动机构的轴向第一侧,所述输出齿轮和驱动电机位于所述传动机构的轴向第二侧。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由远及近的设置于所述传动机构的轴向第一侧;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输出齿轮由远及近的设置于所述传动机构的轴向第二侧。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通过第一轴与所述第一行星架连接,所述发电机通过第二轴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二轴同轴空套于所述第一轴。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机通过第三轴与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输出齿轮通过第四轴与所述第二齿圈连接,所述第四轴同轴空套于所述第三轴。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齿圈上设置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向内延伸至所述第四轴处并与所述第四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包裹所述第二太阳轮和各所述第二行星轮。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共用一个支撑架,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所述第二行星轮设置于所述支撑架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异轴布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行星轮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大于各所述第二行星轮所在的圆周的直径。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齿轮与差速器齿轮啮合。
14、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混合动力架构。
15、有益效果:本混合动力架构,在传动效率方面,通过第一行星机构和第二行星机构来传递发动机和驱动电机至输出齿轮的功率,提高了传递效率,可以实现发动机与驱动电机的功率合理分配,根据车辆的实际需求和工况,灵活调整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输出功率,使电驱系统能够工作在更高效的区域,以实现最佳的能量利用和性能表现,有助于提高整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提升整车的续航里程,同时降低排放。在结构布置方面,通过在轴向方向上合理分配发动机、发电机、输出齿轮、驱动电机的位置,减少了中间轴,减小了布置空间,结构更为紧凑,满足整车空间布置。
1.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驱动电机(2)、发电机(3)、输出齿轮(4)和传动机构(5),所述传动机构(5)包括第一行星机构(6)和第二行星机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1)和所述发电机(3)由远及近的设置于所述传动机构(5)的轴向第一侧;所述驱动电机(2)和所述输出齿轮(4)由远及近的设置于所述传动机构(5)的轴向第二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1)通过第一轴(8)与所述第一行星架(64)连接,所述发电机(3)通过第二轴(11)与所述第一太阳轮(61)连接,所述第二轴(11)同轴空套于所述第一轴(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2)通过第三轴(9)与所述第二太阳轮(74)连接,所述输出齿轮(4)通过第四轴(12)与所述第二齿圈(72)连接,所述第四轴(12)同轴空套于所述第三轴(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圈(72)上设置有连接架(13),所述连接架(13)向内延伸至所述第四轴(12)处并与所述第四轴(1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13)包裹所述第二太阳轮(74)和各所述第二行星轮(7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64)和所述第二行星架(71)共用一个支撑架(10),所述第一行星轮(62)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0)靠近所述发动机(1)的一侧,所述第二行星轮(73)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0)靠近所述驱动电机(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62)和所述第二行星轮(73)异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行星轮(62)所在的圆周的直径大于各所述第二行星轮(73)所在的圆周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4)与差速器齿轮(14)啮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