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副仪表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目前,车辆副仪表板上通常设置有储物空间,包括杯托和储物盒等,以满足前排乘坐人员的使用需求,但由于整车开发成本和空间的限制,一般无法兼顾车辆后排用户的储物需求。
2、当然,也有部分车型在副仪表板中设有一个储物盒,副仪表板的顶部设有开口,以使前排人员能够使用该储物盒,储物盒还能够向后拉动,以使后排人员能够使用该储物盒,但是储物盒被拉出时,前排人员使用不便,同时,副仪表板内部的空间被分割,在拉动储物盒的过程中存储在储物盒中的物品容易被卡住,影响储物盒滑动。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结构及车辆。
2、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结构,包括内斗和储物盒骨架,所述内斗设置在所述储物盒骨架上;
3、所述内斗上形成有一个储物腔,所述储物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储物腔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车辆的后排设置;
4、在沿车身长度方向上,所述内斗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形成为变形部,所述内斗与所述储物盒骨架滑动连接以带动所述变形部形变并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5、可选地,所述内斗包括相连接的斗体和连接部分,所述斗体与所述储物盒骨架滑动连接;
6、所述斗体和所述连接部分共同限定出所述储物腔,所述斗体通过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储物盒骨架相连,且在沿车身长度方向上,所述连接部分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形成为所述变形部。
7、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分形成为柔性筒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分的远离所述斗体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口。
8、可选地,所述储物盒骨架包括上骨架和下骨架,所述内斗的顶部和所述上骨架滑动连接,所述内斗的底部和所述下骨架滑动连接。
9、可选地,所述内斗的底部设置有滑动部,所述下骨架上设置有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滑动导轨滑动配合。
10、可选地,所述内斗的顶部设置有随动部,所述上骨架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随动部插设于所述凹槽结构中,并与所述凹槽结构滑动配合。
11、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上设置有限位止块,所述限位止块凸出于所述凹槽结构的内侧壁面,且设置在所述随动部的靠近车辆后排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凹槽结构与所述随动部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结构分设在所述储物盒骨架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随动部分设在所述内斗的顶部两侧,且分别插设于对应侧的所述凹槽结构中;
13、和/或,所述随动部为沿朝向所述凹槽结构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折边结构。
14、可选地,所述储物盒骨架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上门体,所述上门体与所述储物盒骨架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15、和/或,所述内斗的朝向车辆后排的一侧设置有后门板,以通过拉动所述后门板带动所述内斗移动。
16、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
17、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8、本公开提供的副仪表板结构及车辆,包括内斗和储物盒骨架,内斗设置在储物盒骨架上,内斗上形成有一个储物腔,储物腔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开口,储物腔上还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朝向车辆的后排设置,也就是说,储物腔上同时开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置在顶部,便于前排人员使用,第二开口朝向车辆的后排,便于后排人员使用,即前排人员与后排人员能够共用同一个内斗。在沿车身长度方向上,内斗远离第二开口的一侧形成为变形部,内斗与储物盒骨架滑动连接以带动变形部形变并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人为拉动内斗时,内斗远离第二开口的一侧在拉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变,进而打开第二开口,并且在第二开口打开供后排使用时,第一开口不会因为内斗移动而受到影响,即前后排能够同时利用同一个储物腔进行储物,通过推动内斗复位即可关闭第二开口,操作简单;内斗上仅需形成一个储物腔,能够更大限度的利用副仪表板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物品在储物腔中灵活放置,当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均关闭时,储物腔形成为一个完整且封闭的储物空间,当拉动内斗并打开第二开口时,内斗即使发生变形也能够形成为完整的储物空间,能够避免物品掉落或者被卡住,使得内斗滑动顺畅,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1.一种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斗和储物盒骨架,所述内斗设置在所述储物盒骨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斗包括相连接的斗体和连接部分,所述斗体与所述储物盒骨架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形成为柔性筒状结构,所述连接部分的远离所述斗体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盒骨架包括上骨架和下骨架,所述内斗的顶部和所述上骨架滑动连接,所述内斗的底部和所述下骨架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斗的底部设置有滑动部,所述下骨架上设置有滑动导轨,所述滑动导轨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滑动导轨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斗的顶部设置有随动部,所述上骨架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随动部插设于所述凹槽结构中,并与所述凹槽结构滑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上设置有限位止块,所述限位止块凸出于所述凹槽结构的内侧壁面,且设置在所述随动部的靠近车辆后排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与所述随动部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结构分设在所述储物盒骨架的沿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所述随动部分设在所述内斗的顶部两侧,且分别插设于对应侧的所述凹槽结构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盒骨架的顶部对应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设置有上门体,所述上门体与所述储物盒骨架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副仪表板结构。